《外科樞要》~ 卷一 (3)
卷一 (3)
1. 論瘡瘍用針宜禁(四)
瘡瘍之症,毒氣已成者,宜用托裡以速其膿。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深淺而針之。若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者,附於骨也。小按便痛者,膿淺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按之而不復起者,膿未成也。按之而復起者,膿已成也。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又難成。
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其膿一出,諸症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宜急補之。
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裡,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漸潰矣,當用鈚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
患於背胛之間,肉腐膿出,腫痛仍作,此內有毒筋間隔膿未通耳,尤宜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白話文:
膿瘡毒氣已盛時,應先以藥物引導膿液迅速排出。膿液形成後,需根據膿瘡的成熟程度、深淺來決定是否針刺。腫脹部位高而柔軟,表示病灶在血脈;腫脹部位低而堅硬,表示病灶在筋脈;皮膚顏色無變化,表示病灶在骨骼。輕輕按壓即感疼痛,表示膿液淺;用力按壓才感疼痛,表示膿液深;按壓後腫脹不消退,表示膿液尚未形成;按壓後腫脹消退,表示膿液已形成。膿液形成後再針刺,會使氣血外泄,反而影響膿液的成熟。
膿液成熟而不針刺,則腐爛加深,傷口難以癒合。針刺過淺,膿液排不出,反而會出血;針刺過深,雖能排出膿液,卻會傷及好肉。元氣虛弱者,應先補益元氣後再針刺,膿液排出後,諸症狀自然會消失。膿液排出後仍感疼痛,或伴有煩躁、嘔吐等症狀,都是由於胃氣虧損所致,應及時補益胃氣。
背部瘡瘍熱毒盛,中央皮膚暗黑,應內服藥物以益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抹在暗黑處。隨著治療,暗黑處顏色逐漸變淺,紅腫處顏色加深,大約六七天後,紅黑分明,出現裂紋,如同刀劃一般,暗黑處組織開始潰爛,這時可用鈍針或小剪刀小心去除壞死組織,過程中應力求患者無痛,避免出血。即使出現裂紋,膿液仍未順利排出,或膿液排出後仍感疼痛,都表示膿液尚未完全排出,應在裂紋處針刺引流。
背胛之間的瘡瘍,膿液排出後,腫痛仍未減輕,表示膿液因毒筋阻隔而未完全排出,更需針刺引流。元氣虛弱,誤服損傷元氣的藥物,患處不痛,或組織已壞死,應急用溫補脾胃的藥物,或許還有救治的機會,之後須服用溫補的藥物以促進傷口癒合。若濫用刀針,去除組織造成出血,則氣血更虛,元氣更傷,如何能使傷口癒合呢?
2. 論瘡瘍欲嘔作嘔(五)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丹溪雖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
殊不知此大概言之耳,即《內經》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之意。況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執前聖之言,而藥今人之病歟!
治驗
進士張德泓背疽,微腫微赤,飲食少思,余用六君等藥,膿成而潰;再用大補陽氣之類,肉生而斂。忽寒熱作嘔,患處作腫,候其脈,浮大鼓指,按之若無,形氣殊倦,余謂之曰:此胃氣虛憊,非瘡毒也。彼云:果因侵晨登廁,聞穢氣始作,信夫,先生胃虛之說也。用托補而斂。
一男子腹患癰,腫硬不潰,乃陽氣虛弱;嘔吐少食,乃胃氣虛寒;法當溫補脾胃。假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猶當助胃壯氣。彼不信,仍服攻伐藥,而果歿。
白話文:
論瘡瘍欲嘔作嘔(五)
瘡瘍伴隨嘔吐,不能一概而論是毒氣內攻,而盲目使用敗毒類藥物。如果病情發熱嚴重,腫痛明顯,屬於邪氣實證,則應使用仙方活命飲治療。如果化膿腫痛,屬於胃氣虛弱,則應使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膿液成熟脹痛,屬於氣血虛弱,應先使用托裡散,然後用針刺放膿。如果腫痛伴隨便秘,屬於內熱積聚,應使用內疏黃連湯通導。若是因為服用寒涼藥物傷及脾胃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健中湯。如果胃寒,食慾不振伴隨嘔吐,則應使用托裡益中湯。
若因體虛,寒邪入侵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溫中湯。若因肝氣犯脾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抑青湯。若因胃脘積痰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清中湯。若因脾虛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益黃湯。若因情志鬱結傷及脾胃而嘔吐,則應使用托裡越鞠湯。如果不明確病因,就隨便使用攻毒藥物,那麼腫脹的瘡瘍就不能潰破,潰破的瘡瘍就不能癒合。丹溪先生雖然說:腫瘍伴隨嘔吐,應當治療為毒氣攻心;潰瘍伴隨嘔吐,應當滋陰補虛。
但是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如同《內經》所說,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火有關。況且現在因為熱毒內攻而嘔吐的病人很少,大多數是脾胃虛寒而嘔吐,怎麼可以拘泥於前人的說法,而用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呢?
治驗:
進士張德泓患背疽,腫脹和發紅都比較輕微,食慾不振,我用六君子湯等藥物治療,膿液形成並潰破;然後再用大補陽氣的藥物,傷口長出新肉並癒合。突然出現寒熱交替和嘔吐,患處再次腫脹,我診脈發現脈象浮大,按之卻如無物,病人面色蒼白,精神倦怠,我對他說:這是胃氣虛弱,而不是瘡瘍毒氣。他回答說:的確是因為早晨上廁所,聞到惡臭的氣味才開始發病的,先生您診斷胃虛的說法果然正確。於是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使病情痊癒。
有一個男子患腹癰,腫塊堅硬,沒有潰破,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嘔吐和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胃氣虛寒;治療方法應該溫補脾胃。假如腫脹發紅疼痛劇烈,煩躁不安,脈象有力伴隨嘔吐,這是實證,應該瀉下;腫塊堅硬沒有潰破,脈象虛弱伴隨嘔吐,這是虛證,應該補益。如果疼痛損傷了胃氣,或者感受寒邪穢氣而嘔吐,即使是腫瘍,也應該扶助脾胃,增強正氣。他不相信,仍然服用攻伐的藥物,結果去世了。
3. 論瘡瘍用汗下藥(六)
仲景先生治傷寒,有汗、吐、下三法。東垣先生治瘡瘍,有疏通、托裡、和榮衛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瘡瘍腫硬木悶,煩熱,便秘,脈沉而實,其邪在內,當先疏其內以下之。焮腫作痛,便利調和,脈浮而洪,其邪在表,當先托其里以汗之。元戎云:榮衛充滿,抑遏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氣。
榮衛虛弱壅滯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又東垣先生云:瘡瘍雖面赤伏熱,不得攻裡,裡虛則下利。仲景先生云:瘡家雖身體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發痙。苟不詳審,妄為汗下,以致血氣虧損,毒反延陷,少壯者難以潰斂,老弱者多致不救。
治驗
給事錢南郭,患腹癰已成,余用托裡之藥,漸起發,彼惑於眾論,用行氣破血,以圖內消。形體甚倦,飲食益少,患處頓陷,色黯堅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補之劑,色赤腫起,膿熟針之;再用托裡,腫硬漸消而愈。
一男子腹內作痛,腹外微腫,或用藥汗之,外無形色,脈數無力,此元氣虧損,毒不能外起。遂與參、耆、歸、術之類,數劑漸發於外;又數劑膿成,而欲針之;惑於人言,用大黃、白芷、穿山甲之類,引膿從便出,以致水瀉不止,患處平陷,自汗盜汗,發熱作渴不食,仍用前藥加半夏、陳皮、薑、桂四劑,形氣漸復;又數劑,針去其膿;仍用補劑,喜年幼未婚得痊。
白話文:
論瘡瘍用汗下藥(六)
張仲景治療傷寒,有發汗、吐瀉三種方法。李東垣治療瘡瘍,則有疏通內邪、托裡出邪、調和榮衛三種方法。運用得當,疾病就能痊癒。
如果瘡瘍腫硬疼痛,煩躁發熱,便秘,脈象沉而有力,說明邪氣在內,應先疏通內邪,再用瀉下法。如果瘡瘍紅腫疼痛,大便通暢,脈象浮而有力,說明邪氣在表,應先托裡出邪,使其發汗。
元戎說:如果榮衛氣血充盈,被邪氣阻遏而形成癰疽,應該瀉去邪氣,以消除過盛的熱氣。如果榮衛虛弱,氣血壅滯而形成癰疽,應該補益氣血,以增強虛弱的體力。
李東垣也說:瘡瘍即使表面紅熱,也不能攻治內臟,因為內臟虛弱會導致腹瀉。張仲景也說:瘡瘍患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抽搐。如果不明辨情況,胡亂使用汗下之法,會導致氣血虧損,毒邪蔓延加重,年輕人難以癒合,年老體弱者則容易危及生命。
治療驗證:
給事中錢南郭患有腹癰,已經形成膿腫。我用托裡的方法,使病情逐漸好轉。但他聽信他人之言,使用行氣破血的藥物,企圖內消腫毒。結果導致他身體極度疲倦,食慾減退,患處突然凹陷,顏色暗淡堅硬,按壓不痛。我於是改用大補的藥物,使患處重新紅腫起來,膿液成熟後再用針刺排膿;然後繼續用托裡的方法,腫硬逐漸消退而痊癒。
有一個年輕男子腹內疼痛,腹部輕微腫脹。有人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外觀沒有變化,脈象數而無力,這是元氣虧損,毒邪不能外發的表現。於是我給他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補益藥物,幾劑藥後腫毒才慢慢外發;又服幾劑藥後膿液形成,準備針刺排膿;但他又聽信他人之言,服用大黃、白芷、穿山甲等藥物,想引導膿液從大便排出,結果導致腹瀉不止,患處平坦凹陷,自汗盜汗,發熱口渴,不思飲食。我仍然使用之前的補益藥物,並加入半夏、陳皮、生薑、桂枝,服用了四劑後,他的氣色漸漸恢復;又服幾劑藥後,針刺排出膿液;再次服用補益藥物,由於他年輕未婚,最終痊癒。
4. 論瘡瘍圍寒涼之藥(七)
《內經》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云:形傷痛,氣傷腫。此則臟腑不和,瘡發於外也。明矣!塗貼寒涼,豈能調和臟腑,宣通氣血耶。設使腫痛熱渴,脈滑數而有力,屬純陽,宜內用濟陰丹,外用益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若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不潰,似赤不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陽半陰,宜內用沖和湯,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
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丹溪先生云: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症耳,若不辨其陰症陽症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治者審焉。
治驗
閣老翟石門子,耳下作痛,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更加腫痛,項間腫硬,肉色如故,內焮連胸。余適考滿到京,邀視之。雖腫堅而脈滑數,此膿內潰也,雖足三陽,熱毒之症,為寒涼凝結,不能外潰,先用六君子、補中益氣各二劑,謂補脾胃,升發陽氣,患處亦軟,針出瘀膿甚多,仍服至數劑而愈。
地官李北川腿患癰,內外用敗毒寒涼,因痛極,刺出瘀膿,方知為癰。瘡口開張,肉紫冷陷,外無腫勢,此陽氣虛寒而不能收斂,用豆豉餅、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飲食進而患處暖;再以十全大補湯,元氣復而瘡口愈。
一男子腿腫一塊,經年不消,飲食少思,強食則脹,或作瀉,日漸消瘦,兩尺脈微細,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以八味丸治之,飲食漸進,腫患亦消。
白話文:
論瘡瘍圍寒涼之藥(七)
《內經》說:五臟功能失調,九竅不通暢,六腑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積聚成癰腫。又說:外傷導致疼痛,內傷則導致腫脹。這都說明臟腑失調,才會導致瘡瘍外發。很明顯!外敷寒涼藥物,怎麼可能調節臟腑功能,疏通氣血呢?
如果腫痛、口渴、脈象滑數有力,屬於純陽之證,應該內服濟陰丹,外用益陽散,這樣熱毒就能自行消解,瘀血就能自行散去。如果腫痛、潰爛等症狀都不明顯,脈象洪數而無力,屬於半陰半陽之證,應該內服沖和湯,外用陰陽散,這樣氣血就能自行調和,瘀血就能自行消散。
如果腫痛輕微,或者顏色暗淡無痛,或者堅硬不潰,脈象洪大,按壓時感覺細弱柔軟,屬於純陰之證,應該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這樣脾胃功能就能自行恢復,陽氣就能自行回升。丹溪先生說:外敷藥物只能應付輕微的熱症,如果不明辨陰陽虛實,就胡亂使用寒涼藥物,會阻塞皮膚毛孔,凝滯氣血,導致毒邪內攻,最終肉體壞死。況且,運行的氣血遇到寒邪就不能正常運行,瘀血遇到寒邪就不能散開,瘀肉遇到寒邪就不能潰爛,新生的肉芽遇到寒邪就不能生長,治療者應當仔細審察。
治驗
翟石門閣老耳下疼痛,內服外敷都是寒涼敗毒的藥物,結果腫痛加劇,頸項腫硬,肉色如故,內部炎症甚至蔓延到胸部。我恰巧考試結束來到京城,受邀診治。雖然腫塊堅硬,但脈象滑數,這是膿液在內部積聚無法排出。雖然屬於足三陽經熱毒的症狀,但由於寒涼藥物凝滯,導致膿液無法外排,我先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各兩劑,以補益脾胃,提升陽氣,患處果然軟化,針刺排出大量瘀膿,繼續服用幾劑藥物後痊癒。
李北川地官腿部患癰腫,內服外敷都是敗毒寒涼藥物,疼痛劇烈,針刺排出瘀膿,才確診為癰腫。瘡口張開,肉色紫暗冰冷塌陷,沒有腫脹,這是陽氣虛寒而不能收斂,我用豆豉餅、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炮姜,飲食有所改善,患處也變暖和;然後再用十全大補湯,元氣恢復,瘡口也癒合了。
一位男子腿部腫脹了一塊,多年不消,飲食減少,想吃東西卻脹肚子,還會腹瀉,日漸消瘦,寸口脈微細,這是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脾土,導致脾胃虛寒,我用八味丸治療,飲食逐漸改善,腫脹也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