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 (16)

1. 麝香散

治耳內虛鳴。

麝香(半錢),全蠍(十四個),薄荷(十四葉,裹麝香全蠍,瓦上焙乾)

上為細末,滴水捏作挺子,塞耳內,極妙。

白話文:

治療耳朵裡面因為虛弱而產生的鳴叫聲。

將麝香(半錢)、全蠍(十四個)、薄荷葉(十四片,用薄荷葉包住麝香和全蠍),放在瓦片上烘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一點水捏成小條狀,塞入耳朵裡,效果非常好。

2. 療耳鳴沸鬧

吳茱萸,巴豆(去皮,熬),乾薑,石菖蒲,磁石,細辛(各一分)

上為細末,用鵝膏和少許,以綿裹塞耳中,以鹽五升,布裹蒸熨耳門,令暖氣通入耳內,冷即易之,如此數次。瘥後常以亂髮卷塞耳中,慎風。一方無磁石。

白話文:

將吳茱萸、去皮熬過的巴豆、乾薑、石菖蒲、磁石、細辛(各取一份)磨成細末,用鵝膏稍微調和,用棉花包住塞入耳中。另外,用五升鹽,用布包好蒸熱,熨在耳朵周圍,讓熱氣進入耳內,冷了就換新的,這樣重複數次。病好之後,常常用亂髮捲起來塞在耳朵中,小心不要吹到風。有一個處方沒有用到磁石。

3. 芎歸飲

治耳鳴

川芎,當歸,細辛(各半兩),石菖蒲,官桂(去粗皮),白芷(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入紫蘇薑棗,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服。如虛冷甚者,酌量加生附子,蓋腎者宗脈所聚,耳為之竅,血氣不足,宗脈乃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氣與之搏,故為耳鳴,先用一料五苓散,加制枳殼橘皮紫蘇生薑同煎,吞青木香丸,散邪疏風下氣,續以芎歸飲和養之。

白話文:

治療耳鳴的藥方:

使用川芎、當歸、細辛各半兩,石菖蒲、去粗皮的官桂、白芷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兩碗水,再放入紫蘇、生薑、紅棗一起煎煮,煮到剩下一碗時,濾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如果體質虛寒嚴重,可以酌量加入生附子。

因為腎臟是全身經脈匯集的地方,而耳朵是腎臟的竅口,如果血氣不足,腎脈就會虛弱,風邪就會趁虛隨著經脈進入耳朵,和體內的氣相互搏鬥,所以產生耳鳴。先用一劑五苓散,加入製過的枳殼、橘皮、紫蘇、生薑一起煎煮,再吞服青木香丸,用來驅散風邪、疏通經絡、下降氣機,接著再用芎歸飲來調和補養。

4. 黃耆丸

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戰鼓,覺耳內風吹,更四肢抽掣疼痛。

黃耆(一兩),羌活,白蒺藜(瓦上炒去刺,各半兩),黑附子(大者一個),羯羊腎(一對,焙乾)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煨蔥鹽湯送下。一方有破故紙,無白蒺藜。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黃耆丸,是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症狀是晚上睡著時,耳朵裡面好像在打戰鼓一樣,感覺耳朵裡面有風在吹,而且還會伴隨四肢抽痛。

藥材包含:黃耆(一兩)、羌活、白蒺藜(在瓦片上炒過,去除刺,各半兩)、黑附子(大顆的一個)、羯羊腎(一對,烘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酒調和米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三四十丸,在空腹時用加熱過的蔥鹽水送服。另外一個藥方版本有加破故紙,但是沒有白蒺藜。

5. 生犀丸

治耳中策策疼痛。

犀角(鎊),牛黃(研),南星,白附子(炮),乾薑(炮),丹砂(研),沒藥(研),半夏(湯洗),龍腦(研),乳香(研),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官桂(去皮,各一分),防風,當歸(焙),麝香(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白話文:

治療耳朵裡發出「策策」聲響的疼痛。

犀角(磨成粉),牛黃(研磨成粉),天南星,白附子(炮製過),乾薑(炮製過),丹砂(研磨成粉),沒藥(研磨成粉),半夏(用熱水洗過),龍腦(研磨成粉),乳香(研磨成粉),烏梢蛇(用酒浸泡後,去除皮和骨頭,再烤過),桂皮(去除外皮,各取一份),防風,當歸(烘焙過),麝香(研磨成粉,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二十丸,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