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風門(附論)

謹按《玉機真藏》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者也。《金匱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動,且八風之名,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此八風者,皆中臟腑臟者言之,以五音宮商角徵羽,應乎五臟,所感不同,其病大同小異。

歧伯曰:風名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偏而不用且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二曰風痱者,身無疼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內經·脈解》論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由腎虛所致。痱之狀,舌喑不能語,足廢不為用。

蓋腎脈挾舌本,故不能言而為喑,腎脈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及內踝,後入足下,腎氣不順,故廢而為痱。三曰風懿者,一旦奄忽,不知人事,痰涎上迷心竅,咽中窒塞,突然舌強不語,牙關不開,手足拘攣,氣不升降,病在臟腑,故風中臟則性命危,中腑則肢體廢矣。四曰風痹者,脈浮而緩,筋骨痿弱,肢體麻痹不仁。

又有飲酒中風,謂之漏風,則身熱懈惰,汗出少氣,謂酒所以養陽,酒入於胃,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其氣剽悍,陽氣俱泄,腠理疏,風邪入以中之,證似風懿。其脈短而滑,或洪而數,內熱外汗,法當清解,消痰祛風。

及其內風,名曰勞風,由房勞虛損,真氣內虧,風邪從此入,病之所由,皆從此始,但髮直吐沫,遺尿失禁,口開眼合,鼻鼾手撒,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昏不知人,皆為不治。風證多端,所感各異,臨病詳辨,察脈觀形,對證用藥。故風者,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尤當切脈究之。

風以散之,寒以溫之,實以竭之,虛以補之,熱以涼之,痰以越之。又有中氣與中風相類,語言蹇澀,涎潮昏塞,不知人事,牙關緊急,但手足不偏廢為異耳。大凡治中風之藥,必先順氣,後以疏風,其功可獲。若中氣妄用風藥,其誤豈淺淺哉?此病皆由七情不調,氣鬱所致,以富貴汲汲,貧賤慼慼,久思不遂,鬱郁而不得志者,成此氣中之疾。所用之劑,調降其氣,自然平復。

經曰: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思不樂,遂多厥逆,此之謂也歟。夫中風中氣,何以別之?當辨其脈。若浮盛而弦速,或浮而洪,斯為風也;脈沉而伏者,為中氣,治中氣,氣多風少,先以蘇合香丸薑汁磨化,擦牙通竅,人事漸蘇,然後徐徐灌服,看其虛實,若虛則補,若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切其脈理,審病詳細,用藥主治,無不效矣。

若一概作風治之,則愈傷脾氣,所誤在反掌之間。經云:無故而得喑,脈不至者不治,此為寒氣暴逆故也。俟其氣復則已,切不可便用疏風泄氣之劑,誤人性命。醫工不諳是理,反加發散導散,真氣虛邪愈作,遂至不療,可不痛哉!

白話文:

根據《玉機真藏》所說:「風是所有疾病的魁首。」風的致病特點是容易遊走不定、變化多端。《金匱論》也說:「天有八種風,經絡有五種風。」八風是指從外而來的邪氣,會透過經絡侵犯人體。風邪侵犯五臟,就會引發疾病。這八種風,包括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它們影響的是不同的臟腑,就像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五臟,所引起的疾病症狀雖然大方向類似,但細節上會有些微差異。

岐伯認為,風的病症可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偏枯,也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身體一側的肌肉無力且疼痛,說話不清楚但意識清楚,這種病發生在肌肉和皮膚之間。第二種是風痱,身體不痛,四肢無法活動,意識有些混亂,說話微弱但還能理解,這種情況如果及時治療還有救,嚴重到無法說話就難以醫治。《內經》裡說,體內氣血虛弱導致昏厥,就會變成喑痱,通常是腎虛引起的。喑痱的症狀是舌頭僵硬無法說話,雙腳無力不能行走。

因為腎經連接著舌根,所以腎氣虛弱就會導致喑不能說話。腎經也經過大腿內側、膝蓋後方,再沿著小腿內側到腳踝,最後到腳底。如果腎氣不順暢,就會導致雙腳無力而成為痱。第三種是風懿,會突然昏倒,失去知覺,痰液堵塞心竅,喉嚨被痰塞住,突然舌頭僵硬說不出話,牙關緊閉,手腳抽搐,氣息無法順暢升降。這種情況是風邪侵入臟腑,如果侵犯到臟,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侵犯到腑,就會肢體殘廢。第四種是風痹,脈象浮緩,筋骨無力,肢體麻木失去知覺。

另外,還有因為喝酒引起的「漏風」,會導致身體發熱、疲勞虛弱、流汗、氣短。這是因為酒性屬陽,飲酒後,酒和胃裡的食物消化產生的熱相結合,導致體內熱氣過盛,熱氣向外發散,使得皮膚毛孔疏鬆,風邪趁機入侵,症狀類似風懿。這種情況脈象通常短而滑,或者洪大而快,表現為體內發熱而體表出汗,治療上應當以清熱解毒、化痰祛風為主。

還有內風,又稱「勞風」,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勞累導致身體虛弱,真氣耗損,風邪趁虛而入。這種病會出現頭髮散亂、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口開眼合、打呼嚕、手腳無力鬆開、頭部晃動或向上竄、臉色潮紅如化妝一般,或臉色青黑、汗珠如雨,昏迷不醒,通常預後不佳。風的病症繁多,成因各不相同,治療時要仔細辨別,觀察脈象和體態,才能對症下藥。所以,如果身體清淨平和,肌肉和皮膚的防禦能力就會很強,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也不會輕易受害,這也是順應自然規律的體現。因此,要診斷風病,一定要仔細切脈診斷。

風邪應以發散的方式治療,寒邪應以溫熱的方式治療,實證應以耗竭的方式治療,虛證應以補益的方式治療,熱證應以寒涼的方式治療,痰證應以祛痰的方式治療。還有一種情況與中風相似,稱為中氣,也會出現口齒不清、流口水、昏迷、牙關緊閉,但與中風不同的是,中氣不會出現手腳偏癱。治療中風的藥物,一定要先調理氣息,再疏散風邪,才能見效。如果把中氣誤當成中風,而使用發散風邪的藥物,那造成的錯誤就太嚴重了。中氣這種病多是因為情緒不穩,導致氣機鬱滯,通常是富貴人家汲汲營營、貧窮人家憂愁哀傷、長期思慮不得志而造成的。治療中氣應當以調理氣機為主,使氣機順暢,自然就能恢復健康。

《黃帝內經》說:「過度高興會損傷陽氣,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憂愁思慮過度就會導致氣機逆亂。」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那麼中風和中氣要如何區分呢?關鍵在於脈象。如果脈象浮盛而弦快,或是浮而洪大,那就是風病;如果脈象沉而伏,那就是中氣。治療中氣,主要是氣機的問題,風邪較少,可以先用蘇合香丸,用薑汁磨開後擦拭牙齦,使呼吸暢通,等到病人意識漸漸恢復後,再慢慢灌服,並觀察其虛實情況,如果是虛證就應補益,如果是實證就應疏洩,寒證就應溫熱,熱證就應清涼。仔細診斷脈象,詳細了解病情,對症下藥,就能藥到病除。

如果把所有病症都當成中風來治療,就會傷害脾胃之氣,造成的錯誤將會很嚴重。《黃帝內經》說:「無緣無故的失聲,如果切不到脈搏,是無法治癒的。」這是因為寒氣突然逆行導致的。應該等待氣機恢復,千萬不要使用疏散風邪、發散氣機的藥物,這樣會耽誤病人的性命。有些醫生不了解這個道理,反而使用發散的藥物,導致真氣更加虛弱,邪氣更加旺盛,最後無法治癒,這實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