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風門(附論)
謹按《玉機真藏》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者也。《金匱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動,且八風之名,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此八風者,皆中臟腑臟者言之,以五音宮商角徵羽,應乎五臟,所感不同,其病大同小異。
白話文:
按照《玉機真藏》裡面的記載說: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風的致病特點是容易流動,而且容易變化。在《金匱論》裡面說: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八種風,人體經絡裡面有五種風。自然界的八種風,會引發人體經絡中的五種風,而當五種風影響到五臟之後,便會引發邪氣,而且在自然界的八種風裡面,包括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這八種,這八種風都是臟腑中感受的風,而這些風,會對應不同的五音,比如宮商角徵羽,與不同的五臟相應,所引發的疾病會各有不同,但這些疾病都會具有相似的症狀。
歧伯曰:風名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偏而不用且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二曰風痱者,身無疼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內經·脈解》論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由腎虛所致。痱之狀,舌喑不能語,足廢不為用。
白話文:
歧伯說:風病的名稱有四種,一種叫做偏枯,半身不遂,嘴巴和眼睛歪斜,肌肉偏癱並且疼痛,說話沒有變化,智力沒有混亂,病在皮膚腠理之間。第二種叫做風痱,身體無疼痛,四肢不收斂,智力混亂不嚴重,說話微弱但有知覺,可以治療,嚴重時不能說話,無法治療。《內經·脈解》中說:內氣奪去而導致昏厥,就會變成喑痱,這是由腎虛引起的。痱的症狀是,舌頭蹇啞不能說話,腳廢掉而不能使用。
蓋腎脈挾舌本,故不能言而為喑,腎脈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及內踝,後入足下,腎氣不順,故廢而為痱。三曰風懿者,一旦奄忽,不知人事,痰涎上迷心竅,咽中窒塞,突然舌強不語,牙關不開,手足拘攣,氣不升降,病在臟腑,故風中臟則性命危,中腑則肢體廢矣。四曰風痹者,脈浮而緩,筋骨痿弱,肢體麻痹不仁。
白話文:
1.腎臟的經脈影響著舌根,所以腎臟功能失調會導致人無法言語,稱為「喑」。腎臟的經脈沿著大腿內側,斜入膝窩,經過小腿骨內側和內踝,最後進入腳底。當腎臟功能不順暢時,就會引起「痱」這種疾病,導致人體衰弱。
2.「風懿」是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患者會突然昏迷,失去意識。痰液和涎液積聚在心臟和腦部,導致咽喉阻塞,突然出現舌頭僵硬、無法言語,牙齒緊閉、無法張開,手腳抽搐,氣息無法正常升降。這種疾病屬於臟腑疾病。如果風邪侵襲臟腑,則危及生命;如果侵襲腑臟,則肢體廢棄。
3.「風痹」是一種脈搏浮緩,筋骨痿弱,肢體麻木、失去知覺的疾病。
又有飲酒中風,謂之漏風,則身熱懈惰,汗出少氣,謂酒所以養陽,酒入於胃,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其氣剽悍,陽氣俱泄,腠理疏,風邪入以中之,證似風懿。其脈短而滑,或洪而數,內熱外汗,法當清解,消痰祛風。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飲酒中風,稱為漏風,那麼身上就會發熱懶散,出汗氣短,認為酒可以滋補陽氣,酒進入胃裡,與穀物精氣搏擊,導致體內熱氣旺盛,這種熱氣急躁猛烈,陽氣全部耗散,腠理疏鬆,風邪因此入侵而中招,症狀類似風懿。這種人的脈象短而滑,或大而數,內熱外汗,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用清熱解毒的方法祛除痰飲,疏風散寒。
及其內風,名曰勞風,由房勞虛損,真氣內虧,風邪從此入,病之所由,皆從此始,但髮直吐沫,遺尿失禁,口開眼合,鼻鼾手撒,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昏不知人,皆為不治。風證多端,所感各異,臨病詳辨,察脈觀形,對證用藥。故風者,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尤當切脈究之。
白話文:
風證屬內風,稱之為勞風,是由於房勞過度虛損,真氣虧虛,風邪從此侵入,疾病由此開始,但頭髮直豎、吐唾沫、遺尿失禁、口張開、眼緊閉、鼻鼾聲大、手撒開、搖頭晃腦向上竄動、面發赤如化妝,或頭面青黑,汗出如珠,昏迷不省人事,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風證證候表現多端,感受的致病因素各不相同,臨證時應詳細辨別,察看脈象,觀察形體,對證用藥。所以和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相比,風邪最容易侵襲人體。人體在清靜狀態下,毛孔密閉,雖有大的風毒,但不能侵害人體,這也就是順應時令,尤應切脈詳細究察。
風以散之,寒以溫之,實以竭之,虛以補之,熱以涼之,痰以越之。又有中氣與中風相類,語言蹇澀,涎潮昏塞,不知人事,牙關緊急,但手足不偏廢為異耳。大凡治中風之藥,必先順氣,後以疏風,其功可獲。若中氣妄用風藥,其誤豈淺淺哉?此病皆由七情不調,氣鬱所致,以富貴汲汲,貧賤慼慼,久思不遂,鬱郁而不得志者,成此氣中之疾。所用之劑,調降其氣,自然平復。
白話文:
風邪引起的疾病以發散的方式治療,寒邪引起的疾病以溫熱的方式治療,實證以瀉下的方式治療,虛證以補益的方式治療,熱證以清涼的方式治療,痰證以行氣化痰的方式治療。另外還有一種中氣與中風症狀相似的疾病,表現為語言蹇澀,口水多而昏迷不清醒,不知道人事,牙關緊閉,但手足不偏癱。治療中風的藥物,必須先順氣,然後再疏風,這樣才能收到治療效果。如果中氣不足卻妄用風藥,那錯誤可就大了。這種疾病都是由於七情不調,氣鬱所致。因富貴而憂慮,因貧賤而憂愁,長久的心願不能實現,鬱鬱不得志,就會造成這種氣中的疾病。所用的藥物,以調降氣為主,自然就能平復。
經曰: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思不樂,遂多厥逆,此之謂也歟。夫中風中氣,何以別之?當辨其脈。若浮盛而弦速,或浮而洪,斯為風也;脈沉而伏者,為中氣,治中氣,氣多風少,先以蘇合香丸薑汁磨化,擦牙通竅,人事漸蘇,然後徐徐灌服,看其虛實,若虛則補,若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切其脈理,審病詳細,用藥主治,無不效矣。
白話文:
《內經》中說:過度喜悅會損傷陽氣,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憂愁思慮不開心,就會導致昏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一個人中風了還是中氣了,怎麼區分?這要通過診脈。如果脈搏浮盛而弦緊且跳動快,或脈搏浮大且洪滿,這是中風;脈搏沉而不顯是中氣。治療中氣,如果是氣虛風少,先用蘇合香丸薑汁研磨,擦牙以通竅,使人漸漸清醒,然後慢慢灌服湯藥。觀察病人虛實,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切脈明理,審察病情詳盡,用藥主治,沒有不有效的。
若一概作風治之,則愈傷脾氣,所誤在反掌之間。經云:無故而得喑,脈不至者不治,此為寒氣暴逆故也。俟其氣復則已,切不可便用疏風泄氣之劑,誤人性命。醫工不諳是理,反加發散導散,真氣虛邪愈作,遂至不療,可不痛哉!
白話文:
如果一概用治風的方針來治療,那就會加重對脾胃的損傷,錯誤會在極短時間內出現。經書中有云:無故而發生的聲音嘶啞,脈搏不到的病,不能治,這是由於寒氣突然逆亂的緣故。等寒氣復位之後,自然就會好了,絕對不能立刻使用疏散風邪的藥物,以免誤人性命。醫術不精的人不瞭解這個道理,反而增用發散導散的藥,導致真氣虛弱、邪氣更加嚴重,以致無法治癒,豈不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