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8)

1.

(脹在腹中,脹有形,胸痹,痞在心下,痞無形,內附)

或問痞屬何臟?邪屬何氣?曰嘗考之《內經》,有陽明之復,心痛痞滿者。注以清甚於內,熱鬱於外。太陽之復,心胃生寒,心痛痞悶者。注以心氣內燔。備化之紀,病痞。卑監之紀,留滿痞塞。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注皆以陰勝陽也。由是觀之,則是受病之臟者,心與脾也。

因而怫鬱壅塞不通為痞者,火與濕也。其論致病所由之邪,則不可一言而盡。天氣之六淫外感,人氣之五邪相乘,陰陽之偏負,飲食七情之過節,皆足以亂其火土之氣。蓋心、陽火也,主血。脾、陰土也,主濕。凡傷其陽則火怫鬱而血凝,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二臟之病,相去不離方寸間,至於陰陽之分,施治之法,便不可同也。何則?《金匱要略》水病篇謂: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者,二條同是語也。

但一條之上有氣分二字,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為水寒之邪閉結,氣海之陽不布,榮衛不行。一條用枳朮湯,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證列二方,原其意蓋是留氣結在胸為重者,便須補中。

又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傷寒論》中,有謂病人手足厥冷,脈作緊,邪結在胸中者,當吐之。脈浮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下之。茲二者為不汗下而痞滿,從其邪有高下,故吐下之不同。若經汗下而心下痞,則以諸瀉心湯。大抵痞與結胸,同是滿硬,但結胸則湧治,豈非仲景治痞亦在心脾二臟,從火土之陰陽者歟,各適其宜而治。高者越之,下者竭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溫而行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郁者開之,結者解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實則瀉,隨機應變以為治。東垣云: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為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

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錯下必成痞證,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至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義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此也。

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傷。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則致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

白話文:

痞,指的是腹部脹滿,這種脹滿有時摸得到形狀,像是胸痹一樣的感覺。如果痞的感覺在心臟下方,則可能摸不到具體的形狀,感覺像是內部附著著東西。

有人問說,痞這個毛病是屬於哪個臟腑的?病邪又是屬於哪種氣?我認為應該參考《內經》的說法,提到陽明經氣恢復時,會出現心痛和腹部脹滿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清氣不足,熱氣鬱積在外的緣故。太陽經氣恢復時,會導致心胃產生寒氣,出現心痛和胸悶的感覺,這是因為心氣內熱所致。如果身體的運化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痞。如果身體的監護功能失調,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堵塞。太陰經所影響的,會導致體內積水或消化不良。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陰氣過盛而導致陽氣不足。由此看來,得病臟腑主要是心臟和脾臟。

因為氣血鬱積不通暢而導致的痞,病因主要是火和濕。至於引起疾病的邪氣,無法用一句話說完。天氣的六淫邪氣從外侵襲,人體的五邪之氣相互影響,陰陽氣偏失調,飲食和情緒過度,這些都可能擾亂體內的火土之氣。心臟屬陽火,主要功能是運行血液;脾臟屬陰土,主要功能是運化水濕。如果傷害了陽氣,則火氣鬱結導致血液凝滯;如果傷害了陰氣,則土氣壅塞導致水濕積聚。這兩個臟腑的疾病,雖然在位置上很接近,但因為陰陽屬性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金匱要略》水病篇提到,心臟下方出現堅硬如盤的腫塊,邊緣像倒扣的杯子,這是因為水飲引起的,這兩句話都是在描述同一個狀況。

其中一句提到了「氣分」二字,應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因為水寒之邪閉塞,導致氣海陽氣無法運行,營衛之氣也無法順暢流通的狀況。另一句則使用枳朮湯,治療因為中焦水濕停滯導致脾土壅塞的狀況。另外,《胸痹篇》提到,胸痹和心下痞,是因為氣結在胸部,導致胸滿,脅下氣逆衝心,這時應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有時也可用人參湯。同一種症狀列出兩種不同的處方,是因為考慮到氣結在胸部較嚴重的情況,需要補益中氣。

另外,如果出現心悸、心慌、胸痛,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治療。《傷寒論》中提到,病人手腳冰冷、脈象緊促,表示邪氣結在胸中,此時應當用吐法。如果脈象浮大,心臟下方反而覺得堅硬,有熱邪入臟,則應當用下法。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沒有發汗或瀉下而引起的痞滿,要根據邪氣的部位高低來選擇用吐法或下法。如果已經發汗或瀉下,卻仍然出現心下痞,則應該使用各種瀉心湯。總的來說,痞和結胸都是腹部脹滿堅硬,但結胸需用湧吐法治療,這也說明張仲景治療痞證,也是從心脾二臟的陰陽屬性出發,根據病情來適當治療。邪氣在上,就用升散法;邪氣在下,就用疏導法;上氣不足,就用推揚法;下氣不足,就用溫通法。

邪氣在上要用抑制法,在下要用提升法;氣機鬱滯要用疏通法,氣結不散要用解散法;屬於寒證要用溫熱法,屬於熱證要用寒涼法;虛證要補益,實證要瀉下,根據情況隨機應變。李東垣認為,痞是指心下脹滿而不疼痛,太陰脾屬濕,主要功能是阻塞,脾土積聚在心下就會形成痞滿。傷寒病下藥過早也會形成痞,是因為寒邪傷到營氣,營氣是血液,心臟主管血液,邪氣侵入根本,就會導致心下痞悶。張仲景創立許多瀉心湯,都使用黃連來瀉心下脾土邪氣,效果非常顯著。

因此《活人書》說,如果確定是痞,可以先用桔梗枳殼湯,這並不是專門治療痞的方子。是因為如果先前誤用了下法,容易形成痞證,這是因為邪氣將要陷下去而想侵入胸中,所以先用截法,疏散邪氣,避免形成痞證。這裡的「先」字,是指提早使用。如果已經形成痞證才使用,就太遲了。不但無法消除痞,反而會損害胸中正氣,這時就應該使用張仲景的痞藥治療。《內經》說:要觀察邪氣所在而進行調治,就是這個意思。

不只是傷寒會這樣,如果飲酒過度或罹患雜病,而使用下法過度,也會導致痞。因為下法過多會損耗陰液,損耗陰液指的是脾胃水穀的陰液損耗。所以胸中氣機因為虛損而下陷於心臟部位,就會導致心下痞,應當提升胃氣,並配合補血藥。如果只用理氣藥導氣,反而會加重痞的症狀,嚴重時再用下法,會導致氣機更下降,最終會變成腹脹膨滿,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痞證還有虛實之分,如果屬於實痞,大便不通暢,應該使用厚朴枳實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