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五冊 (19)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19)

1. 口燥咽乾

(此尋常渴,非三消證。)

東垣云: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葛根。《本事方》黃耆湯亦可。)戴云:無病自渴,與病瘥後渴者,參朮飲、四君子湯、縮脾湯、俱加乾葛。或七珍散加木瓜一錢。

生料五苓散加人參一錢,名春澤湯。以五苓散加四君子湯,亦名春澤湯,尤是要藥。更兼作四皓粥食之。諸病久損,腎虛而渴,並宜八味丸及黃耆飲,四物湯加人參、木瓜各半錢,或七珍散、大補湯並去朮,加木瓜如數。諸失血及產婦蓐中渴,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劑,已於吐血證中論之。

有無病忽然大渴,少頃又定,只宜蜜湯及縮脾湯之類。折二泔冷進數口亦可。酒渴者,乾葛湯調五苓散。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藥中宜用麝香。

【診】: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肩背薄者肺脆,脅骨弱者肝脆,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耳大不堅者腎脆,皆善病消癉易傷。心脈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滑者陽氣勝)。肺、肝、脾、腎脈微小,皆為消癉。(諸脈小者,陰陽俱不足也。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心脈軟而散者,當消渴自已。

濡散者,氣實血虛。洪大者,陽余陰虧。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氣虧;遲為勞,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為風,數消穀。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病久不可治。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澀而微者,死也。心移寒於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

白話文:

(這種口渴是常見的,不是糖尿病。)

李東垣說: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脾胃虛弱,這是因為血出了問題,使得體內的津液無法順利運行,所以才會口乾舌燥。病人自己會覺得很渴,如果醫生用五苓散來治療,反而會加重口渴,這是因為五苓散會消耗津液,導致病情惡化。醫書上說:「虛則補其母」,應該從心臟和小腸方面來調理,因為它們是脾胃的根本。治療上要以甘溫的藥物為主,搭配苦寒的藥物來輔助,用酸味的藥物作為輔助,再佐以辛味的藥物。

心臟功能衰弱時,要用酸味食物來收斂。心火旺盛時,會影響肺臟功能,肺功能虛弱時要用酸味藥物來補,接著用甘溫或甘寒的藥物,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這才是治本的方法。(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葛根。《本事方》的黃耆湯也可以。)戴思恭說:沒有生病卻自己覺得口渴,或是病癒後仍然口渴的,可以用參朮飲、四君子湯、縮脾湯,都要加乾葛。或是用七珍散加木瓜一錢。

生料五苓散加人參一錢,叫做春澤湯。五苓散加上四君子湯,也叫做春澤湯,這是很重要的藥方。還可以搭配四皓粥一起食用。各種疾病導致長期損耗,腎虛而口渴的,可以用八味丸和黃耆飲,或是四物湯加人參、木瓜各半錢,或是七珍散、大補湯,但要去除白朮,木瓜要照原來的量加。各種失血以及產婦產後口渴,叫做血渴。應該用補血的藥物,這在吐血的章節已經討論過。

有的人會忽然覺得很渴,過一會兒又好了,這種情況只要喝蜂蜜水或是縮脾湯就可以了。用淘米水冷卻後喝幾口也可以。喝酒引起的口渴,可以用葛根湯搭配五苓散。還有一種是吃太多水果引起的口渴,這種情況藥物中要加入麝香。

【診斷】:如果病人看起來骨架小,皮膚薄,表示心臟比較脆弱;背部薄表示肺比較脆弱;肋骨弱表示肝比較脆弱;嘴唇大而不緊實表示脾比較脆弱;耳朵大而不緊實表示腎比較脆弱,這些人容易生病,而且容易消瘦。心脈微弱細小表示容易消瘦,脈象滑溜表示容易口渴(脈滑表示陽氣過盛)。肺、肝、脾、腎的脈象如果微小,都表示容易消瘦。(各種脈象細小,表示陰陽都虛弱。不要用針灸治療,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調理)。心脈如果軟而散亂,消渴的症狀自然就會好。

脈象濡軟散亂,表示氣盛血虛。脈象洪大,表示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寸口的脈象浮而遲緩,浮表示虛弱,是衛氣不足;遲表示過勞,是榮氣耗竭。足背動脈的脈象浮而數,浮表示有風邪,數表示消化太快。脈象強大有力,病程雖久但還可以治療。脈象懸細而堅硬,病程久遠就難以治療。脈象跳動快速而且有力,表示還有希望。脈象細小、浮而短弱,表示情況危險。如果病人眼睛睜開而且覺得口渴,心下部感覺硬實,脈象應該是緊實而跳動快速,但如果反而摸到脈象沉澀而微弱,表示情況危險。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病人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小便,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2. 黃疸

(食勞疳黃,目黃)

色如熏黃,一身盡痛,乃濕病也。色如橘子黃,身不痛,乃疸病也。疸分為五: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

【黃汗】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是也。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強)。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按汗出浴水,亦是仲景舉一隅耳。

多由脾胃有熱,汗出逢閉遏,濕與熱盦而成者,宜黃耆湯。(治陰黃汗染衣,涕唾黃,用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而愈。)

【黃疸】食已即飢,遍身俱黃,臥時身體帶青帶赤,憎寒壯熱,此飲食過度,臟腑熱,水穀並積於脾胃,風濕相搏,熱氣熏蒸而得之。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皆從濕得之,一身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桂枝加黃耆湯熱服,須臾飲熱粥以助藥力,取微汗為度,未汗更服。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谷疸】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遍身發黃。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湯主之。

續法,谷疸丸、《寶鑑》茵陳梔子湯、紅丸子。

【酒疸】身目發黃,則心下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時欲吐。(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因飢中飲酒,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夫病酒黃疸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三因》白朮湯)。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續法,葛根湯、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根湯。

戴云:飲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為脾之子,子移病而克於母,故黃。又肺主身之皮膚,肺為酒毒熏蒸,故外發於皮而黃。法宜合脾肺而治,宜藿枇飲。葛根煎湯,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或生料五苓散加乾葛一錢,或葛花解酲湯。酒疸發黃,心胸堅滿,不進飲食,小便黃赤,其脈弦澀,當歸白朮湯。

酒疸後變成腹脹,漸至面足俱腫,或腫及遍身,宜藿香脾飲加木香、麥糵各半錢。

【女勞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或云小便不利,發熱惡寒,此因過於勞傷,極於房室之後,入水所致)。腹如水狀不治。黃家,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散主之。

續法,加味四君子湯,(脾氣不健,大便不實者用之)。滑石散,(小便不利者用之)。東垣腎疸湯。

【通治】丹溪云:五疸不要分,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按:丹溪之言,已得大意,其用藥則未備也。考之《內經》,病有上、中、下之分,有謂目黃曰黃疸者,有謂黃疸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皆發黃疸者,悉是上焦濕熱病也。

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者,與脾風發癉,腹中熱出黃者,又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黃癉,皆中焦濕熱病也。有謂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腎所生病,皆下焦濕熱也。獨張仲景妙得其旨,推之於傷寒證中,或以邪熱入里,與脾濕相交則發黃。

或由內熱已盛,覆被火者,兩陽熏灼,其身亦黃。或陽明熱盛,無汗,小便不利,濕熱不得泄亦發黃。或發汗已,身目俱黃者,為寒濕在裡不解而黃也。或食難用飽,飽則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疸者、單也,單陽而無陰也。成無己釋諸黃,皆由濕熱二者相爭則黃。濕家之黃,黃而色暗不明;熱盛之黃,其黃如橘子色。

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屬土,黃色,脾經為濕熱蒸之,則色見於外。或脈沉小腹不利者,乃血在下焦之黃也。凡此,必須當其病用其藥,直造病所,庶無誅伐無過,夭枉之失也。大法宜利小便,除濕熱。脈浮,腹中和,宜汗。脈浮,心中熱,腹滿欲吐者,宜吐。

脈沉,心中懊憹,或熱痛,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宜下。脈不浮不沉微弦,腹痛而嘔,宜和解。脈沉細無力,身冷而黃,或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陰黃,宜溫。男子黃,大便自利,宜補。飢飽勞役,內傷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宜補。治疸須分新久。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如茵陳五苓散、胃苓飲、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效者。

久病又當變法也,脾胃受傷日久,則氣血虛弱,必用補劑,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散,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若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治。宜養榮湯或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不可治矣。

然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則又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也。發汗,桂枝加黃耆湯,麻黃醇酒湯。吐,瓜蒂散、藜蘆散、二陳湯探吐。下,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黃連散。利小便,五苓散、益元散。除濕熱,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和解,小柴胡湯。

搐鼻,瓜蒂散。溫,茵陳附子乾薑湯。補,養榮湯、補中湯、大小建中湯、理中湯。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大便自利而黃,有實熱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無實熱者,小建中湯。

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腹痛而嘔者,小柴胡湯。諸疸,小便不利為裡實,宜利小便,或下之。無汗為表實,宜發汗,或吐之,吐中有汗。諸疸,小便黃赤色者為濕熱,可服利小便清熱滲濕之藥。若小便色白,是無熱也,不可除熱。若有虛寒證者,當作虛勞治之。

故仲景云: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而除之必噦,小半夏湯主之。要當詳審,勿令誤也。海藏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只用理中、大、小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戴復庵云:諸失血後,多令面黃。

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竹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潤與燥之別也。宜養榮湯、枳歸湯、十全大補湯。妨食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各一錢,即黃耆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亦有遍身黃者,但不及耳目。病瘧後多黃,蓋脾受病,故色見於面。

宜理脾為先,異功散加黃耆、扁豆各一錢。諸病後黃者皆宜。黑疸已前見酒疸、女勞疸二條,此證多死。宜急治,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夫黃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故另為此條。)

大溫中丸、小溫中丸、暖中丸、棗礬丸。上前三方,以針砂、醋之類伐肝,以朮、米之類助脾。後一方,以礬、醋之酸瀉肝,以棗肉之甘補脾。實人及田家作苦之人宜之。若虛人與豢養柔脆者,宜佐以補劑。

目黃(經云:目黃者曰黃疸,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故另為條。)

經云: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煩渴引飲)。河間青龍散主之。黃疸目黃不除,以瓜蒂散搐鼻取黃水。

【診】: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腹脹滿,面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可治。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脈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必振寒而發熱。

凡黃家,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並冷不可治。疸毒入腹喘滿者危。凡年壯氣實,脈來洪大者易愈。年衰氣虛,脈來微澀者難瘥。年過五十,因房勞飲酒,七情不遂而得,額黑嘔噦,大便自利,手足寒冷,飲食不進,肢體倦怠,服建中、理中、滲濕諸藥不效者,不可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