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9)

1.

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海藏云: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證,然傷寒之證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證,以苦泄之,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當食也。

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甘治之可也。主方,黃耆補中湯加柴胡、升麻。緣天地不交為痞,今以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柴胡、升麻從九地之下而升,則可以轉否而為泰矣。無形氣證,以苦泄之,枳實、黃連之類,大消痞丸、黃連消痞丸、失笑丸。

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傷寒五六日,不論以下未下,心下痞滿,瀉心湯、小柴胡湯加枳、桔主之。少陰面赤下利,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瀉心湯,用錢氏法。後隨症加減。煩者加山梔,躁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厚朴,腹痛加芍藥,脈遲加附子,下焦寒加乾薑,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後加黃連同用。

痞而頭目不清者,以上清散主之。胸中不利者,悉利於表。飲食傷脾痞悶,輕者大消痞丸、枳朮丸、回金丸之類。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檳榔丸、煮黃丸。吐之者,二陳湯及瓜蒂散探吐之。若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宜升提胃氣,以血藥兼之。濕者,四肢困重,小便短,宜平胃和五苓以滲之。

郁者,越鞠丸。熱則煩渴溺赤,以苦寒泄之,大消痞丸。(煎湯用黃連,及葛根、升麻發之。)便結即利之。寒則中清,以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撾脾湯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湯。戴復庵以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隔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並宜用二陳湯加枳實、砂仁、木香,或木香流氣飲入竹瀝、薑汁服。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疾,痞塞滿悶,宜四七湯或導痰湯加木香半錢,或下來復丹。

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宜四君子湯。傷於勞倦者,補中益氣湯,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亦宜之。脈之右關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克脾土,鬱結涎閉於臟腑,氣不舒則痞,木香順氣湯。挾死血者,多用牡丹皮、江西紅曲、麥芽(炒研)、香附(童便制)、桔梗、川通草、穿山甲、番降香、紅花、山楂肉、蘇木各錢許,酒、童便各一鍾煎。甚者加大黃,臨服入韭汁、桃仁泥。

此方一應大怒之後作痞者,皆可服。

白話文:

虛弱導致的痞症且症狀較輕者,可用白芍陳皮湯治療。如果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痞悶,應先消導,去除胸中阻塞感。若有上逆、噁心欲吐的症狀,則應催吐,因為上逆之物應及時排出。古籍記載:治療痞症最有效的方法是調理脾胃,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再好的方法也比不上這個。傷寒導致的痞症和其它疾病導致的痞症都源於血瘀,雖然都是血瘀,但傷寒的病機是由外向內,由有形到無形,所以無形的氣滯證,用苦寒瀉下藥治療;有形的血瘀證,用辛甘溫散的藥物治療。腹部脹滿者忌食甘甜之物,腹部不脹滿者則應該進食。

腹部脹滿是指腹部膨脹。如果自覺腹部滿悶,但外觀並無腹部膨脹,則並非腹部脹滿,而是腹部不滿。腹部不滿也是一種病症,可以用甘溫之品治療。主方是黃耆補中湯加柴胡、升麻。天地之氣不相交感也會導致痞症,因此用豬苓、澤瀉從上往下引導水濕,用柴胡、升麻從下往上疏通氣機,就能轉危為安。無形的氣滯證,用苦寒瀉下藥治療,如枳實、黃連等,例如大消痞丸、黃連消痞丸、失笑丸。

有形的血瘀證,用辛甘溫散的藥物治療,如枳實理中丸、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傷寒病五六日,無論大便是否已解,如果心下痞滿,可用瀉心湯、小柴胡湯加枳實、橘皮治療。少陰證見面赤、下痢,心下痞滿,可用瀉心湯加減,經驗豐富者單用瀉心湯,可用錢氏療法。之後根據症狀加減藥物。煩躁者加山梔子,躁動不安者加香豉,嘔吐者加半夏,腹部脹滿者加枳實、厚朴,腹痛者加白芍藥,脈象遲緩者加附子,下焦寒冷者加乾薑,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如果使用乾薑、附子,應先煎煮使其熟透,避免藥性過於猛烈,然後再加入黃連同煎。

痞症伴隨頭目不清者,可用上清散治療。胸中不舒暢者,需疏利表邪。飲食傷脾導致的痞悶,輕者可用大消痞丸、枳朮丸、回金丸等。嚴重者需服用瀉下藥或催吐。瀉下藥可用檳榔丸、煮黃丸;催吐藥可用二陳湯及瓜蒂散。如果因飲酒過度或其他疾病導致瀉下過度,也可能出現痞滿,此時應升提胃氣,並配合活血化瘀藥物。濕邪導致的痞症,會出現四肢沉重、小便短少,宜用平胃散和五苓散以利水滲濕。

氣鬱導致的痞症,可用越鞠丸治療。熱證表現為煩渴、尿赤,可用苦寒瀉下藥治療,如大消痞丸(煎服時用黃連,並配伍葛根、升麻)。大便秘結者應通便。寒證表現為腹部冷痛,可用辛甘溫散藥物治療,如枳實理中丸、理脾湯加丁香,或丁香沉香透膈湯。戴復庵認為諸種痞塞及噎膈,都是痰邪被氣機激動而上逆,又因痰邪阻塞而導致氣機不通,因此痰氣互結,宜用二陳湯加枳實、砂仁、木香,或木香流氣飲加竹瀝、薑汁服用。因七情所傷導致氣機阻滯,出現痞塞滿悶的症狀,可用四七湯或導痰湯加木香,或下來復丹。

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導致的痞症,宜用四君子湯。因勞倦過度導致的痞症,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大病之後元氣未復而導致的痞症,也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脈象右關脈弦而遲,必是心下堅硬,這是肝木克脾土,氣機鬱結,導致涎液停滯於臟腑,氣機不暢則出現痞症,可用木香順氣湯治療。若有瘀血阻滯,多用牡丹皮、紅曲、麥芽(炒研)、香附(童便制)、桔梗、川通草、穿山甲、降香、紅花、山楂肉、蘇木等藥,用酒和童便煎服。病情嚴重者加大黃,服用前加入韭汁、桃仁泥。

這個方子適用於因大怒之後出現痞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