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六冊 (1)
第六冊 (1)
1. 泄瀉滯下總論
泄瀉之證,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雖有痛不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
潔古論曰:臟腑瀉利,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臟,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餐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稠黏,裡急後重。
故曰諸泄稠黏,皆屬於火。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泄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餐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此一節熱泄,所謂滯下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
白話文:
腹瀉的情況,水穀可能消化或不消化,沒有用力排便,只覺得疲倦。但如果腹瀉是因食物積滯引起的,情況就不同了,可能會有膿、血或膿血混合,也可能排出腸垢或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混合在一起。雖然有疼痛程度的差異,但都會出現裡急後重,令人感到不適。
《潔古論》說:臟腑瀉痢,症狀很多,大多從風濕熱的角度分析。要知道寒少熱多,寒氣不能持久。所以說,突然腹瀉不是陰虛,長期腹瀉不是陽虛。古籍記載:春天應該放鬆身體,身體放鬆運動,肝木才能生長,反之,如果靜止密閉,就屬於秋季,金能克木,風氣進入臟腑,夏至時火盛而金氣消失,只剩下火旺木盛,脾土受損。輕者會飯後腹瀉,身體發熱,脈搏洪大,食物不能消化。重者會腹瀉,膿血稠黏,裡急後重。
所以說,所有稠黏的腹瀉,都屬於火熱證。經書說:小便帶膿血,說明氣血運行,血止住了。應該用大黃湯下瀉,這屬於重劑。黃芩芍藥湯,屬於輕劑。這是實證,瀉掉其子,木能自行虛弱,脾土就充實了。所以經書說:春天傷風,夏天會飯後腹瀉。這是逆行四時之氣,是自己造成的。(這段講的是熱瀉,也就是所謂的滯下)。有些人是脾經受濕,而導致水瀉虛滑,身體沉重微脹,沒有食慾。
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而為膿血,是脾經傳受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安也。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
(此一節濕泄,所謂泄瀉也)。有厥陰經動下利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謂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自愈。(此一節風泄,所謂久泄也)。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此一節寒泄,所謂暴泄也)。
白話文:
春天應該以益黃散來補益,夏天則要清泄。醫理上說,應該補、應該泄、應該調和、應該止瀉。調和可以用芍藥湯,止瀉可以用訶子湯。如果久瀉不愈,就容易轉變成膿血,這是因為脾經受到腎經的影響,稱為賊邪,所以難以痊癒。如果先腹瀉後又變得滑利,稱為微邪,所以容易好轉。這些都是脾土受濕所致,是天意使然,即使是聖人也沒有辦法逃脫。飲食的味道從口入,氣味從鼻入,在鼻腔停留後積聚在脾臟,就會導致水泄。
有一種厥陰經動所致的下利不止,脈象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這種情況很難治癒,應該用麻黃湯和小續命湯發汗。醫理上說,這是因為表邪縮在體內,要散掉表邪才能自愈。
還有一種暴下無聲,身體冰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息難以平順,脈象微弱,伴有嘔吐,要立即用重藥溫之,漿水散就是這種情況。
故法曰後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宜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黏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鶩溏為利,宜溫之而已。又曰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寒,太陰傳少陰,為土來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枝、黃連破血。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助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當歸、芍藥之類是已。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實證,而痛甚是有物結墜也,宜下之。
白話文:
因此,古人說,下肢沉重應該瀉下,腹痛應該調和,身體沉重應該除濕,脈象弦緊應該祛風。膿血稠黏,用重藥消除。身體冰冷自汗,用毒藥溫暖。風邪內縮,宜發汗則可痊癒。腹瀉稀薄,只要溫和治療即可。還說,病在表層的,應該發散;病在裡面的,應該瀉下;病在上部的,應該嘔吐;病在下部的,應該消除。身體表面發熱的,應該內疏;小便澀滯的,應該分利。又說,盛者調和,去者送之,過者止之。
兵法說:避其鋒芒,擊其疲憊,此乃用兵之道。凡是病患腹瀉並畏寒,太陰經傳少陰經,是土來克水。因此,應使用白朮、茯苓等除濕藥,安脾用芍藥,桂枝、黃連破血。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經,反而助長火邪上犯肺經,導致痢疾伴白膿,所以要加當歸、芍藥等藥。還有裡急後重,脈象洪大而實,屬於裡實證,疼痛厲害是因有物阻塞墜落,應該瀉下。
若脈浮大,慎不可下。雖裡急後重,脈沉細而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安。裡急後重閉者,大腸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若四肢慵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少,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白朮除脾胃之濕,芍藥除胃之濕熱,四肢困倦,茯苓能通水道走濕。
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枝、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除下部血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大,要小心不可下藥。雖然有裡急後重的情況,但脈象沉細而弱,表示寒邪在體內,而氣散了,可以溫養身體,自然就會好。裡急後重閉塞,是大腸氣機不通暢。應該加入檳榔、木香,來宣通氣機。如果四肢疲倦,小便少或排尿不順,大便沉重難解,食慾減退,就應該調理脾胃,去除濕氣,可以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水煎服用。白朮可以去除脾胃的濕氣,芍藥可以去除胃的濕熱,四肢困倦,茯苓可以通利水道,去除濕氣。
如果發熱惡寒,肚子不痛,就應該以黃芩為主藥。如果沒有看見膿液,卻出現惡寒,表示太陰欲傳少陰,就應該以黃連為主藥,桂枝為輔。如果肚子疼痛得很厲害,就應該加入當歸,芍藥加倍。如果出現血便,就應該以黃連為主藥,桂枝、當歸為輔。如果出現煩躁,或者先排出白色膿液,之後再出血,或者發熱,或者惡寒,非黃連不可止住上部出血。如果惡寒,脈象沉,先出血,之後才排便,非地榆不可止住下部出血。
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臍下痛,非黃芩不能除中部血也。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勿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也,而陽無所收。凡陰陽不和,惟以分陰陽之法治之。又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有熱者脈疾,身動聲亮,麻黃湯,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困,鼻息微者,姜附湯主之。
身重不舉,朮附湯主之。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自胸膈入胃中,胃本無熱,因不勝其水,胃受水攻,故水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瀉也。如用藥使,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之類,五苓散亦可。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惡寒、脈象沉沉,或腰部疼痛,或肚臍下方疼痛,就必須用黃芩來去除中部的血瘀。如果病人排泄物中有膿血混合,而且脈象浮大,千萬不能用大黃瀉下,否則必死無疑,因為這樣會導致氣血下陷,陽氣無處收斂。所有陰陽失調的病症,都要用分陰陽的方法來治療。另外,突然腹瀉不是陰虛,長期腹瀉不是陽虛。如果病人發熱,脈象快速,身體躁動,聲音洪亮,就用麻黃湯治療,這是陽虛的表现。如果病人畏寒,脈象沉細,身體乏力,呼吸微弱,就用姜附湯治療。
如果病人身體沉重无力,無法站立,就用朮附湯治療。如果病人口渴,喝了水馬上就想喝,這是熱邪在膈膜上,喝太多水就會直接從胸膈进入胃中,胃原本沒有熱,但無法承受過多的水,被水攻克,因此水穀一起向下排泄。这种病症应该灸大椎穴三五壯,這是督脈瀉法。也可以用藥物治療,比如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等,五苓散也可用。此外,还有寒泄,表现为肚子胀满,腹泻不止;還有鶩溏,也是寒泄的表现。
鶩者、鴨也,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不及拈衣,未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便,俗云虛坐努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陽病為挾熱痢,涼膈散主之。
(表證誤下,因而下利不止,為挾熱利)。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濕勝濡瀉,不可下,而可溫,四逆湯主之。少陰蟄風不動,禁固可澀,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厥陰風泄以風治,宜小續命湯、消風湯主之。少陽風氣自動,大柴胡湯主之。胃泄,飲食不化,色黃。
白話文:
鶩就是鴨子,牠的糞便像水一樣稀薄,偶爾會帶有一些小糞塊。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用天麻、附子、乾薑等藥物治療。另外,腹瀉分為虛實寒熱四種,虛證表現為乏力,連衣服都拿不住就拉肚子,說明腸胃不能固守。實證則是指經常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俗稱「虛坐努責」。裡急後重的情況,可以服用加減大承氣湯來治療。太陽病引起的熱性痢疾,可以用涼膈散治療。如果因為表證誤下導致的腹瀉不止,也是熱性痢疾,可以用涼膈散治療。陽明病引起的久病積聚,可以使用加減大承氣湯治療。太陰病由於濕氣過盛導致的腹瀉,不能用瀉藥,可以用溫藥,例如四逆湯。少陰病由於寒氣凝滯導致的腹瀉,要收斂止瀉,可以用赤石脂丸、乾薑湯治療。厥陰病由於風邪入侵導致的腹瀉,可以用小續命湯、消風湯治療。少陽病由於風氣引起的腹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胃泄是指飲食不消化,糞便顏色發黃。
(承氣湯。)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建中、理中湯。)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附子湯。)小腸泄,溲而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證,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
厥陰證,加甘草以緩之。少陰證,裡急後重加大黃。又有太陰、陽明二證,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後泄之,乃進藥法也。先煎厚朴半兩,制,水煎,二三服後,未已,謂有宿食未消,又加枳實二錢,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進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止住藥。如泄未已,為腸胃有久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也。
白話文:
脾胃虛弱導致腹脹滿、吃東西就嘔吐反胃,可以用建中湯、理中湯調理;大腸虛弱導致吃飽後肚子不舒服,大便白色、腸鳴疼痛,可以用乾薑附子湯調理;小腸虛弱導致小便帶膿血,下腹疼痛,可以用承氣湯調理;大腸積聚導致裡急後重,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肛門疼痛,可以用承氣湯調理。這五種泄瀉症狀中,胃、小腸、大腸積聚三種症狀,都可以用清涼飲子治療,瀉止之後就會痊癒。
厥陰證可以用甘草緩解;少陰證裡急後重可以用加大黃治療。另外,太陰證、陽明證可以用調整大承氣湯的劑量來治療。太陰證的患者不能進食,需要先補後瀉,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可以用厚朴先煎半兩,製成藥汁,喝兩三劑之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就代表還有宿食未消,可以再加枳實二錢一起煎服。如果再喝兩三劑還是沒有改善,並且吃少量食物後還是有發熱症狀,可以再加大黃三錢,瀉止後就停止用藥。如果瀉瀉還沒有止住,可能是腸胃有久積的塵垢和滑黏物,可以加芒硝半合,將宿垢排乾淨之後就會痊癒。
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泄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煎服,如利過泄未止,去芒硝;後稍熱退,減大黃一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三兩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按進退承氣法,須審之脈證的,知有積熱,及形病俱實,而後可下。
此以上雖出《潔古家珍》、東垣《活法機要》而多出於劉河間《保命集》之文,故其用藥於疏蕩為多,觀者會其意,毋泥其辭可矣。東垣云: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上歸於肺,行於百脈,而養榮衛也。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餐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假令傷寒冷飲食,䐜滿而脹,傳為餐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
白話文:
陽明證的病人,通常能吃東西,治療上要先瀉後補,這叫做退藥法。首先用大承氣湯五錢,水煎服用,如果腹瀉過度且未停止,就去除芒硝;之後熱度稍微退去,就將大黃減半,再煎服兩劑;如果熱氣已經消退,但病人仍然腹脹,就再減少大黃的用量,改用枳實厚朴湯,再煎服三到兩劑;如果腹脹消退,腹瀉也會自然痊癒,之後服用厚朴湯幾劑即可。使用進退承氣的方法,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病症,確定是積熱,以及形體和疾病都實證,才能使用瀉下藥。
以上內容雖然出自《潔古家珍》和李東垣的《活法機要》,但大部分源自劉河間的《保命集》,因此藥物多用於疏通和瀉泄。讀者只要理解其意,不必拘泥於文字即可。李東垣說:胃氣平和,飲食進入胃部,精華之氣就會輸送到脾臟,向上歸於肺,運行於全身經脈,滋養氣血。如果飲食失調,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傷胃氣,導致上升的精華之氣反而下降,這就是餐泄。久而久之,就會由太陰傳至少陰,造成腸澼。假設是因食用了寒冷的食物而導致腹脹、餐泄,就應該用溫熱的藥劑來消導。
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細微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下之寒之。大抵治病,當求其所因,察何氣之勝,取相剋之藥平之,隨其所利而利之,以平為期。
此治之大法也。瀉利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受病,不可離甘草、芍藥。若不受濕則不利,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法,若四時下利,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如裡急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用白朮。若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傷風濕熱而產生膿血,應該用苦寒的藥物從內部疏導。風寒下沉的,要升舉它;濕氣內盛的,要利水消腫;裡急後重的,要通便瀉下;排便不暢的,要調和它;肚子痛的,要和緩它。如果腹瀉不止,腸鳴無力,連衣服都提不起,脈象細微而弱,就要溫暖身體,收斂止瀉。如果膿血稠黏,排便困難,脈象洪大有力,就要用寒涼的藥物瀉下。總之,治療疾病要找出病因,觀察哪種氣盛,用相剋的藥物來平衡它,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治療,以恢復平衡為目標。
這是治療疾病的總綱。如果腹瀉久治不愈,或者突然腹瀉,都是太陰受病,不可缺少甘草、芍藥。如果不受濕氣影響,就不會腹瀉,所以必須用白朮。因此,古人制定法規,無論四季腹瀉,都在芍藥、白朮的基础上,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厚朴,冬天加桂枝、附子。但是,還要根據外在表現的寒熱來治療,比如裡急後重,就要加大黃。如果身體困倦,就要用白朮。如果自汗、逆冷、呼吸微弱,就要加桂枝、附子來溫暖身體。
如或後重,膿血稠黏,雖在盛冬,於溫藥內亦加大黃。
【診】:胃脈虛則泄。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利。肺脈小甚為泄。(小者,氣血皆虛。)腎脈小甚為洞泄。(小者,氣血皆少,腎主閉臟,今氣血俱少,無以閉臟,故泄)。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下利寸口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病若腹大而泄者,脈當細微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泄而脈大者,難治。病泄脈洪大,是逆也。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下利脈大為不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大便赤瓣,餐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餐泄脈小,手足溫易已。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逆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排便後沉重感,並且排出的膿血濃稠黏膩,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天,也應該在溫性藥物中加入大黃。
如果患者的胃部脈象虛弱,就容易出現腹瀉。脈象滑利,按之虛無者,患者必然腹瀉。肺部脈象細小,也屬於泄瀉之象。(細小,代表氣血都虛弱。)腎部脈象細小,屬於洞泄之象。(細小,代表氣血都不足,腎臟主閉藏,現在氣血都少,無法閉藏,所以會泄瀉。)尺脈寒涼,脈象細弱,則表示下肢泄瀉。尺膚寒涼,脈象細小,代表泄瀉,氣虛乏力。腹瀉時脈象沉弦,則表示排便沉重。腹瀉時寸口脈浮數,尺中脈澀,必然排出清稀的膿血。
如果患者腹部膨脹並且腹瀉,脈象應該細微澀滯,如果反而緊實有力且滑利,則预示著死亡。腹瀉而脈象大的患者,治療困難。腹瀉時脈象洪大,屬於逆氣之象。腹瀉時脈象緩慢,時而稍有結滯者,可以存活;脈象浮大數者,則會死亡。腹瀉時脈象大,則腹瀉不止。腹瀉一天十次以上,脈象反而實者,會死亡。大便赤色成片,飯後腹瀉,脈象細小者,手腳冰冷难以恢复。飯後腹瀉,脈象細小,手腳溫暖,則容易恢復。腹部鳴響而脹滿,四肢清冷泄瀉,脈象大的話,屬於逆氣之象。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死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病者痿黃,燥而不渴,胸中寒而利不止者死。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為難治。下利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利如塵腐色者死。純血者死。如屋漏汁者死。下利如竹筒注者,不可治。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不治。若用參朮膏早救之,亦有生者。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死。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肚子很大、四肢冰冷無力、身體消瘦、排泄物過多,這是逆氣的表現。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死亡。如果腹瀉、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用艾灸灸也不溫暖,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就會死亡。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在午時脈搏恢復、手腳溫暖的人會活下來,脈搏沒有恢復的人會死亡。病人出現黃疸、乾燥而不渴、胸部寒冷且腹瀉不止,就會死亡。如果腹瀉,寸口關上、尺中都摸不到脈搏,但是尺中偶爾能摸到一小段脈搏,脈搏再次跳動,這是腎氣的表現。
如果看到脈搏衰微,就很難治療。腹瀉像魚腦一樣,是半死半活的狀態。腹瀉像塵土腐敗的颜色,就會死亡。腹瀉純粹是血,就會死亡。腹瀉像屋頂漏水一樣,就會死亡。腹瀉像竹筒注水一樣,就無法治療。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飲食不進,這就是五虛的表現,無法治療。如果及早使用參朮膏,也有可能活下來。如果往下腹瀉,往上吐痰,都止不住,這是上下俱脫的表現,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