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10)
第二冊 (10)
1. 胸痹
心下滿而不痛為痞,心下滿而痛為胸痹。《金匱》方,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主之。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此二條不言痛)支飲胸滿者,枳樸大黃湯主之。(不言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以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味栝蔞,取子熟炒,連皮或煎或丸,最能盪滌胸中垢膩。
白話文:
心窩處脹滿但不痛叫做痞,心窩處脹滿又疼痛叫做胸痹。
《金匱要略》提到,胸痹表現為胸部氣悶、呼吸短促,可以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來治療。也可以用橘枳薑湯來治療。胸痹如果病情時好時壞,時輕時重,可以用薏苡仁附子散來治療(這兩條都沒有提到疼痛)。因為支飲引起的胸部脹滿,可以用枳樸大黃湯來治療(這條沒有提到痹)。
胸痹這種疾病,會有喘息、咳嗽、吐痰、胸背疼痛、呼吸短促等症狀,並且寸口脈(手腕脈搏)呈現沉而遲緩,關脈(手腕中間部位的脈搏)呈現稍微緊且快速的現象,可以用栝蔞薤白白酒湯來治療。胸痹導致無法平躺,心痛蔓延到背部,可以用栝蔞薤白半夏湯來治療。
胸痹表現為心中痞悶,氣滯留在胸部,胸部脹滿,胸脅部位的氣往上衝到心臟,可以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來治療,也可以用人參湯來治療。單味栝蔞,取成熟的果實炒過,連皮煎煮或製成藥丸服用,最能清除胸中的痰濁和油膩物質。
2. 水脹總論
許學士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脹也。然脹亦有頭面手足盡腫者,大抵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靈樞經·五癃津液別》篇,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予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與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白話文:
許學士說:全身包括肚臍、腹部和四肢都腫起來,這就是水腫。如果只是肚子脹,四肢腫得不嚴重,那就是蠱脹,蠱脹其實就是脹的一種。不過,脹也有可能出現頭部、臉部、手腳都腫的情況,一般來說,先出現頭部和腳部腫,然後肚子才變大的,是水腫;先肚子變大,然後四肢才腫的,是脹。
《靈樞經·五癃津液別》篇提到,黃帝問道:食物進入口中,送到腸胃,其中的液體會分化成五種,天氣寒冷穿得又少,就變成尿液和氣體;天氣炎熱穿得多,就變成汗水;悲傷哭泣時,會變成眼淚;如果胃部積熱消化緩慢,就會變成口水;邪氣在體內逆亂,就會導致氣機閉塞不通,不通就會形成水腫,我雖然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它具體是怎麼產生的,希望您能告訴我。
岐伯回答說:食物都從口進入,它們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流向其相應的部位,津液各自運行其通道。三焦之氣可以溫暖肌肉,滋潤皮膚,成為津液。如果津液停滯不運行就變成液體。天氣炎熱穿得厚,皮膚毛孔就張開,所以汗就出來了;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聚積成泡沫就會疼痛。天氣寒冷,皮膚毛孔就閉合,濕氣無法運行,水液向下停留在膀胱就變成尿液和氣體。五臟六腑之中,心臟主管,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看,肺臟輔助,肝臟像將軍,脾臟負責防禦,腎臟主管外部,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向上滲透到眼睛。如果心中悲傷,氣機不暢,心脈就會緊張,心脈緊張就會牽動肺部,肺部上舉,津液就會向上溢出。心脈的緊張,肺部無法一直保持上舉,忽上忽下,所以就會咳嗽並且流出眼淚。
如果體內有熱,胃部就會加速消化食物,消化加快,蟲子就會在腸胃中上下活動,腸胃充實,所以胃就會鬆弛,胃鬆弛就會導致氣機逆亂,所以就會流出口水。五穀的津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膏脂,會滲入骨頭的空隙,補充腦髓,然後向下流到大腿內側。陰陽不和,就會導致津液過多向下流到陰部,髓液也會減少,向下流太多就會導致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腰背疼痛,小腿酸軟。陰陽氣道不通暢,四肢閉塞,三焦無法疏泄,津液無法化生,水穀都停留在腸胃之中,在迴腸處分離,停留在下焦,無法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腫。
在水腫篇中,黃帝問岐伯: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病症有什麼區別?岐伯回答說: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眶上面會稍微腫起來,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會咳嗽,大腿內側發冷,小腿腫脹,然後腹部才變大,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按下去後會隨著手的抬起而恢復原狀,像裡面包裹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特徵。
黃帝問:膚脹怎麼辨別呢?岐伯說:膚脹是由於寒氣侵入皮膚之間,皮膚會軟軟的不堅硬,腹部會變大,全身都腫脹,皮膚會變厚,按壓腹部會凹陷且不會恢復原狀,腹部顏色不變,這就是膚脹的特徵。鼓脹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鼓脹是腹部和全身都腫大,腫脹程度和膚脹差不多,但皮膚顏色會呈現蒼黃色,腹部青筋會凸起,這就是鼓脹的特徵。
腸覃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寒氣侵入腸道的外部,與衛氣相搏,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為某些原因結聚成團,形成包塊並停留在體內,產生惡臭之氣,然後就會長出息肉,剛開始像雞蛋那麼大,然後逐漸增大,長大後就像懷孕的樣子,時間久了會超過一年,按壓它會感覺很硬,推它會移動,月經還會按時來,這就是腸覃的特徵。石瘕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石瘕是長在子宮裡面的,寒氣侵入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本應該排出的惡血沒有排出,停留在體內,日子久了就會增大,形狀像懷孕一樣,月經也不會按時來,這種病都發生在女子身上,可以用疏導的方法使其排出。黃帝問:膚脹、鼓脹可以用針刺治療嗎?岐伯說:先用針刺疏泄脹滿的血絡,然後再調理經脈,刺血絡就是這樣。
(石水,肚臍以下腫脹,脈象沉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