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11)

1. 水腫

《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其有不從亳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釋云:不從毫毛生者,明其邪不自腠理入,是水從內而溢出於外者也。五臟陽以竭者,為由脾胃虛弱。夫脾胃者土也,法天地,生萬物,故水穀入胃,清陽化氣,濁陰成味,五臟稟其氣曰陽,稟其味曰精,即經之謂五陽者,胃脘之陽是也。氣和精生。今不得稟水穀氣,則無氣以生,不得稟五味,則無精以化。

肺主氣而魄臟焉,無氣則魄獨居,腎為陽,故動之,經脈行則脾胃之水穀得以化,四臟亦得以稟之,然後可以施治。其水在表在上者汗之,在下、在裡者分利之。夫如是,此條所治,正與評熱論陰虛者對待而言也。彼為腎之陰虛,不能敵夫所湊之陽,此為胃之陽虛,不能制夫溢水之陰也。

仲景法,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蒲灰散。(以上利小便。)越婢湯、越婢加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杏子湯。(以上發汗。)觀此可見仲景之法,一出於《內經》。後世治水腫方,有五皮散、香蘇散,中用薑、橘、紫蘇、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滲之,是開鬼門潔淨府同用也。

丹溪云: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又云:《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是三者相因而為病。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母氣感子濕之變也。

濕氣盛,肺氣不行而膹郁矣。故水腫病者,脾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因鬱而為水。脾土既病,肺為之子,而肺亦虛,榮衛不布,氣停水積,凝聚濁液,滲透經絡,涵流溪谷,窒礙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矣。凡治腫,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更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火退則肺氣下降而水道通,脾土旺則運化行,清濁分,其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盧砥鏡治水腫類例,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氣息閉、樞機壅而為腫,必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夫肺者腎之母,其氣清肅,若果由肺盛生水,則將奉行降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而何病腫之有。或問丹溪所論水病之源,在於脾土。盧氏論水,宗於水熱篇,陰盛水溢,其源在腎。

白話文:

《素問》裡說,如果水腫不是從皮膚表面開始,而是因為五臟的陽氣衰竭,導致體內液體充斥,魂魄獨自存在,精氣內耗,而體外氣虛,形體虛弱到無法靠衣物保暖,這時四肢出現緊急狀況並牽動身體內部,是體內氣機受阻而表現在外。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治療原則是平衡陰陽,清除體內積滯的穢濁,微微活動四肢,注意保暖,針對病灶處進行針刺,使形體恢復原狀;打開皮膚毛孔讓汗液排出,清潔體內排泄通道,按時服用滋養精氣的藥物,使五臟的陽氣布散全身,疏通清理五臟。這樣一來,精氣自然產生,形體自然強盛,筋骨肌肉相互維護,體內氣機就能夠恢復正常。

這裡解釋說,不是從皮膚表面開始的水腫,說明邪氣不是從皮膚侵入,而是體內的水液從內部溢出到體表。五臟陽氣衰竭,主要是由於脾胃虛弱。脾胃屬土,效法天地,孕育萬物,所以水穀進入胃部後,清陽轉化為氣,濁陰形成味道。五臟從脾胃吸收的氣稱為陽,吸收的味道稱為精。這裡說的五陽,指的是胃脘之陽。氣和則精生,如果脾胃不能吸收水穀之氣,就沒有氣產生;不能吸收五味,就沒有精化生。

肺主氣,魄藏於肺,沒有氣,魄就會獨自存在。腎為陽,所以會有所動作。經脈運行,脾胃中的水穀才能得以消化,其他臟器也能夠從中得到滋養,之後才能進行治療。如果水在體表且在上半身,就用發汗的方式排除;如果水在下半身或者在體內,就用利小便的方式排除。這麼看來,這裡所說的治療方法,正好與《評熱論》中針對陰虛的治療方法相對應。陰虛是指腎陰不足,無法抵抗外來的陽氣;而這裡指的是胃陽虛弱,無法控制體內溢出的水液。

張仲景的治水方法是,如果水腫在腰部以下,就應當利小便;如果水腫在腰部以上,就應當發汗才能痊癒。他所用的方劑有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蒲灰散(以上用於利小便),越婢湯、越婢加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杏子湯(以上用於發汗)。由此可見,仲景的治療方法源於《黃帝內經》。後世治療水腫的方子,如五皮散、香蘇散,其中使用生薑、橘皮、紫蘇、大腹皮等辛溫的藥材來發散,用茯苓、防己、木通、桑白皮等淡滲的藥材來滲濕,這也是開鬼門、潔淨府的原理。

朱丹溪認為,水腫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液肆意妄行,應當用人參、白朮來補益脾氣,當脾氣充足,自然能夠健運,自然能夠升清降濁,當脾的樞機正常運作,水液就能自行排出,並非是五苓散這類直接利水的藥物。他又說,《內經》提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這三者相互影響而導致疾病。濕是土的氣,土是火的子,所以濕常因熱而生,熱氣也能因濕而產生,這是母親之氣影響到作為兒子的濕氣變化。

濕氣旺盛,肺氣就會運行不暢而出現壅塞。所以水腫病患者,是脾失去了運化功能,導致清濁混淆,鬱結而形成水濕。脾土生病,肺作為脾的兒子,也會跟著虛弱,榮衛之氣不能正常布散,氣機停滯,水液積聚,形成濁液,滲入經絡,流向溪谷,阻礙津液的運行,久而久之,就會灌入血脈通道,導致血液也化成水。總之,治療水腫,都應當以祛濕為主,根據兼有的不同病症,治療方法也不同。更應當清瀉心經的火熱,補養脾土,當火熱消退,肺氣就能下降,水道就能疏通;當脾土旺盛,運化功能正常,清濁能夠分開,其中清的部分就會恢復為氣、血、津液;而濁的部分,如果很嚴重,在上則通過汗液排出,在下則通過小便排出,慢慢將其消除。

盧砥鏡在治療水腫時,認為是由於肺金過盛導致水液產生,水液溢出肆意妄行,氣息閉塞、樞機壅塞而形成水腫,認為應當引導腎氣來排除水液,這是沒有道理的。肺是腎的母親,其氣清肅,如果真的是肺氣過盛導致水液產生,那麼肺氣自然會遵循下降的規律,疏通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使水液散布全身,五條經脈都能順暢運行,又怎麼會出現水腫呢?有人問,朱丹溪認為水病的根源在於脾土,而盧氏的理論則基於《水熱篇》,認為是陰盛導致水液溢出,病根在於腎,這兩種觀點有什麼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