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六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六冊 (2)

1. 泄瀉

《金匱》下利病脈證並治: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當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當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利,脈數而渴者,當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也。(清,古圊字)。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下利氣者,當利小便。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白話文:

六腑之氣外泄,則手腳冰冷,上氣喘不過來,腳也縮起來。五臟之氣內虛,則腹瀉不止,嚴重者手腳麻木。腹瀉,脈象沉而弦,則腹部沉重;脈象洪大,則病症尚未止住;脈象微弱而數,則快要自行止住,即使發熱也不至於死亡。腹瀉,手腳冰冷無脈,灸灸不溫,若脈象不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會死亡。少陰經負擔著陽氣,屬於正常現象。腹瀉,伴有微熱和口渴,脈象虛弱,則能自行痊癒。

腹瀉,脈象數而伴有微熱,且出汗,則能自行痊癒。若脈象緊,則病症尚未解除。腹瀉,脈象數且口渴,則能自行痊癒,若久久不愈,必定會排出膿血,因為體內有熱。腹瀉,脈象反轉為弦,且發熱出汗,則能自行痊癒。腹瀉氣虛,則應該促進小便排出。腹瀉,寸脈反浮而數,尺脈中段自澀,則必定會排出膿血。腹瀉排出清穀,不可攻其表,出汗必定會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後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已瘥,至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大承氣湯。(以上數承氣湯,本虛者當別議。)下利譫語者,有燥矢故也。小承氣湯主之。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白話文:

拉肚子時,脈象沉而遲,病人臉色略顯蒼白,身體微熱,拉的是清稀的便,這一定是因為體內有鬱氣導致的。如果出汗後症狀緩解,病人可能會出現虛脫。這是因為面部氣血不足,下焦虛弱的緣故。如果拉肚子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過了很久才恢復,手腳也變得溫暖,就能活下來;如果脈象一直沒有恢復,就會死亡。如果拉肚子肚子脹滿,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內部,再治療外在症狀。溫暖內部的藥方是四逆湯,治療外表的藥方是桂枝。拉肚子時,三部脈象都正常,按壓腹部感覺硬硬的,應該趕快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去。

拉肚子時脈象遲緩而滑,是實證。如果拉肚子還沒止住,應該趕快服用大承氣湯。拉肚子時脈象反而滑利,就應該瀉去體內積聚的病邪,才能痊癒,也要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拉肚子好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又復發,是因為病根未除。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去病根。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幾種情況如果患者本身虛弱,則需要另行考慮。拉肚子時神志不清,是因為腸道乾燥積滯所致。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拉肚子帶有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腹痛,紫參湯主之。乾嘔下利,黃芩湯主之。上此下利一章,後世名醫諸書,皆以為法。古之所謂下利,即今之所謂泄瀉也。內有治傷寒數方,仲景用治雜病,今全錄之,使後人知云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者非也。

傷寒雜病同一法矣。

白話文:

發燒導致瀉痢,而且下痢沉重,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下痢之後更感到煩躁,按壓心窩處覺得柔軟,這是虛煩的表現,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下痢排出清穀物,內寒外熱,出汗並且昏厥,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下痢伴隨腹痛,可以用紫參湯來治療。乾嘔伴隨下痢,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以上關於下痢的論述,後世名醫的著作都把它當作經典。古時候說的下痢,就是現在說的泄瀉。書中原本是治療傷寒的方劑,但張仲景也用來治療其他雜病,現在全部都收錄在這裡,讓後人知道治療傷寒有固定的方法,治療其他雜病也有固定的方劑,並不是沒有規律的。

其實治療傷寒和雜病,都是同一套法則。

丹溪云:有濕、有氣虛、火、痰、食積。戴復庵云: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輒後之,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濕多成五泄。戴云:餐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

溏泄者,漸下汙積黏垢,濕兼熱也。鶩泄者,所下澄徹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濕瀉脈濡細,乃太陰經脾土受濕,泄水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口不渴,久雨泉溢河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朮附湯。

白話文:

丹溪說,導致腹瀉的原因有濕氣、氣虛、火氣、痰濕和食積。戴復庵說,瀉水肚子不痛的是濕氣,飲食入胃後馬上就拉肚子,吃下去的東西無法消化的是氣虛,肚子痛瀉水,腸鳴,一陣痛一陣瀉的是火氣,有時瀉有時不瀉,有時多有時少的是痰濕,肚子很痛然後瀉肚子,瀉完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積。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不同的腹瀉。戴復庵說,餐泄是指水穀不消化就排泄出來,是濕氣加上風寒引起的;溏泄是指逐漸往下流,排泄物黏膩,是濕氣加上熱氣引起的;鶩泄是指排泄物清澈透明,小便清白,是濕氣加上寒氣引起的;濡泄是指身體沉重軟弱,排泄物很多水分,是濕氣過重引起的;滑泄是指長期腹瀉,無法控制,是濕氣過盛,氣虛脫陷引起的。濕瀉脈象濡細,是脾土受濕氣影響,導致瀉水虛滑,身體沉重微滿,沒有食欲,口不渴,就像久雨後泉水河水泛濫一樣,這類病症多發生在濕氣盛行的季節。治療方法可以用除濕湯、戊己丸,佐以胃苓湯,嚴重者可以用朮附湯。

東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泄利。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已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

白話文:

東垣論脾胃衰弱與濕邪侵襲

東垣說:「我因脾胃久衰,視聽能力減退,這是陰氣過盛而壓制陽氣的表現。加上氣短、精神不足,這是由於弦脈導致氣虛,過度說話所致。這些都是陽氣衰弱,無法舒展,隱藏在陰氣之中的表現。癸卯年六、七月間,淫雨陰寒,持續一個多月,許多人患泄瀉之疾。一天,我感到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連續三次大便溏泄,小便卻閉塞。思考治療方法,根據《內經》的標本論,大小便不利的病症,不論是標還是本,都應先利小便。

又說:對於下焦之病,要引導其氣機下降而使其氣機耗散,這也是先利小便。又說:各種泄瀉之病,若小便不利,就應該先分利大小便。又說:治療濕氣導致的小便不利,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些都說明,應該利小便,必須使用淡味滲泄之劑來利尿,這是正確的方法。唉,聖人的方法,雖然記載在方書之中,但難免有不盡之處,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推演。

現在客邪寒濕之邪,從外侵入內裡,突然發作,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使用淡滲之劑來去除濕邪,雖然病症可以暫時減輕,但這就如同將陽氣降得更低,加重陰氣,而更加耗損陽氣,則陽氣會更加衰弱,精神會更加萎靡。這就是陰氣更加旺盛,陽氣更加衰弱,反而助長邪氣的表現。」

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同㕮咀,水二鍾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

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濕兼寒瀉,《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治之以對金飲子。

白話文:

所以必須使用升陽祛風的藥物才能痊癒,要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一起研磨成粉,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趁熱服用。大法說:濕寒過盛,就用風藥來平衡它。又說:往下沉的東西要把它舉起來,讓陽氣上升而散去。又說:外來的邪氣要把它驅除,這是因為把它彎曲的拉直了。聖人的方法可以類推,舉一反三。

如果不懂升降浮沉的道理,就一概而論地治療,能治好純屬僥倖。濕氣和寒氣一起引起瀉痢,《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濕泄。《甲乙經》說:寒氣停滯在下焦,就會導致濕泄。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臟器,它最怕寒濕。現在寒濕之氣停留在脾臟裡,所以它不能幫助胃氣消化水谷,導致清濁不分,水進入腸道,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所以就像水一樣瀉瀉不停,隨著氣往下走,這就是濕泄。治療方法應該是要除濕利小便,可以用對金飲子。

濕兼熱瀉,益元散、參萸丸。濕兼風,見餐泄條。寒瀉,脈沉細或弦遲,身冷口不渴,小便清白,或腹中綿綿作疼,宜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漿水散。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利,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

白話文:

如果腹瀉伴隨發熱、口渴,可以用益元散、參萸丸治療。如果腹瀉伴隨風寒,請參考餐泄條。如果腹瀉伴隨寒氣,脈象沉細或弦遲,身體冰冷、口不渴、小便清白、或腹部綿綿作痛,可以用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漿水散治療。如果突然腹瀉如水,全身冒汗、全身冰冷、脈象沉弱、氣息微弱、無法說話,嚴重者還會嘔吐,這是危急情況,需要用漿水散緊急治療。如果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傳到太陰經導致腹瀉,這叫做鶩溏,大腸失去固澀功能,突然腹瀉,排出硬物,想起身又拉肚子,想停止又無法停止,小便量多且清澈,這是寒氣入侵,需要溫暖身體。春夏季可以用桂枝湯,秋冬季節可以用白朮湯。

理中湯治泄瀉,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仲景云: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用此加法則能理下焦矣。戴云: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或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丸。

白話文:

理中湯用來治療腹瀉,加入橘紅、茯苓各一兩,稱為補中湯。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在補中湯中加附子一兩。如果病人不喜飲食,水穀不消化,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仲景說:腹瀉不止,用理中湯治療效果很好。理中湯用來調理中焦,而腹瀉是下焦的問題,赤石脂禹餘糧湯可以治療。在理中湯中加入藥物就能調理下焦了。戴云說:寒瀉,寒氣在腹部,會導致疼痛,排出清水,肚子咕嚕咕嚕響,米飯也消化不了,可以用理中湯,或者附子補中湯,服用大已寒丸,或者附子桂香丸。如果害怕吃東西,可以服用八味丸。

元是冷瀉,因瀉而煩躁引飲,轉飲轉瀉者,參附湯、連理湯。如寒瀉服上藥未效,宜木香湯,或姜附湯、六柱湯,吞震靈丹、養氣丹。手足厥逆者,兼進硃砂丹。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難治。如瀉已愈,而精神未復舊者,宜十補飲。寒瀉腹中大疼,服前藥外,兼進乳豆丸。

服諸熱藥以溫中,並不見效,登圊不迭,穢物隨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二五粒,訶梨勒丸以澀之。按戴方多過於亢熱,用者審之。熱瀉,脈數疾或洪大,口乾燥,身多動,音聲響亮,麻黃,益元散加芩、連、燈心、淡竹葉之屬。泄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

白話文:

「如果腹瀉伴隨著煩躁和口渴,且越喝水越會腹瀉,可以使用參附湯、連理湯進行治療。若在服用上述藥方後仍無改善,則可以考慮使用木香湯、姜附湯、六柱湯,並吞服震靈丹、養氣丹。如果出現四肢冰涼的現象,可以配合使用硃砂丹。有時候藥物一入口就會立即排出,這種情況稱為直腸,比較難治。如果腹瀉已經得到控制,但精神尚未完全恢復正常,可以使用十補飲進行調理。對於腹瀉伴有腹部劇痛的情況,在使用前述藥方之外,還可以加上乳豆丸來進行治療。

在使用各種溫中性藥物後仍無效果,且需要頻繁上廁所,排出的都是污物,這表明問題可能在於下焦。此時可以考慮使用桃花丸(每次兩至五粒)和訶梨勒丸(用以收斂)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某些方法(指戴方)可能會過度使用熱性藥物,因此在實際應用時需謹慎判斷。

對於熱性腹瀉,脈搏數而快速或大,口乾,身體多動,聲音洪亮的狀況,可以使用麻黃,並加入益元散,再添加黃芩、黃連、燈心、淡竹葉等藥材進行治療。如果腹瀉後伴有發熱,小便不暢,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益元、五苓進行治療。」

若火多,四苓加木通、黃芩。泄而困倦不便者,及脈數虛熱者,宜參、朮、滑石、苓、通。泄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戴云: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疼,糞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凡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澀,未可便作熱論,的知熱瀉,方用冷劑。

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劇。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泄瀉神效。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的知冷瀉,自合用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下泄無度,泄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

白話文:

如果火氣旺盛,可以用四苓散加木通、黃芩。如果拉肚子後感到疲倦乏力,脈搏快速虛熱,應該加入人參、白朮、滑石、茯苓、木通。如果拉肚子後脈象滑而堅實,屬於實熱症,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戴云說,如果拉肚子是熱瀉,大便顏色赤黃,排便時有彈響且疼痛,肛門灼痛,排便像熱水一樣,口渴,小便不利,應該服用五苓散和香連丸。一般來說,如果拉肚子導致津液流失,就會口渴、小便量多且顏色赤紅,不能簡單地判斷為熱證,只有確診為熱瀉,才能使用寒涼藥物。否則不要胡亂使用,以免加重病情。玉龍丸可以治療各種伏暑引起的腹瀉,效果顯著。理中湯加入茯苓、黃連,叫做連理湯,治療效果很好。現在正值夏季,如果確診為暑瀉,就應該使用暑藥,如果確診為冷瀉,就應該使用溫熱藥物。還有一種情況是盛夏時節,由於內傷生冷導致腹瀉,就必須使用連理湯。如果拉肚子不止,排便後有彈響,肛門發熱,小便赤紅,心裡煩躁口渴,還喜歡吃冷的,這種情況服用連理湯效果很好。

若元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已,然而瀉不已,復用暑藥,則決不能取效,便用姜附輩,又似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稍可,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戴法用大七香丸,入米煎服。

久而不愈者,五膈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調氣散。《金匱》訶梨勒散,治氣利。氣虛瀉,用四君子湯加曲、柏、升、柴,吞二神加木香丸。積滯泄瀉,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淺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白話文:

如果原本是暑熱引起的腹瀉,時間久了導致元氣虛弱,日夜不停地拉肚子,暑熱的毒氣已經消退,但腹瀉仍然不止,再用治療暑熱的藥物就沒有效果,而使用生薑、附子之類的藥物似乎也不適合,處於這種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下,就特別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腹瀉,會有腸鳴、放屁、胸膈痞悶、肚子絞痛等症狀,拉完肚子後肚子稍微舒服一點,但很快又開始絞痛,也有些病人會出現肚子脹氣不通的情況,這是因為中脘部位積滯,氣機不暢,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的。可以服用大七香丸,用米湯煎服。

如果久治不愈,可以服用五膈寬中散,並吞服靈丹,同時用米湯調和香附末,服用調氣散。金匱要略中記載的訶梨勒散可以治療氣虛引起的腹瀉。如果是氣虛引起的腹瀉,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麥芽、柏子仁、升麻、柴胡,並吞服二神丸和木香丸。如果是積食引起的腹瀉,肚子一定會脹痛,只有拉完肚子才會舒服。也可能是肚子脹滿,按壓起來硬硬的。病情比較輕的,可以用神麴之類的藥物消導積食。病情比較嚴重、頑固的,就必須使用進退承氣湯之類的藥物瀉下才能治癒。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以運化而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曲糵枳朮丸。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食積腹疼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兠住,宜先用消導推蕩之藥。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所傷未復而然,宜大建脾湯,(寒者可用。

)仍燒所傷之物,存性為末,三五錢重,調服。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

白話文:

吃太多食物导致的腹泻,是因为脾胃的消化功能不足,无法消化过多的食物而导致。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会有腐败鸡蛋一样臭的嗳气,建议服用治中汤加砂仁,或者服用曲糵枳朮丸、七香丸、红丸子。

如果是因为食物积滞引起的腹痛腹泻,不能立即使用治中汤来止泻,应该先服用消导推荡的药物。如果是因为吃某种食物导致腹泻,之后再次食用就会再次腹泻,这是因为脾脏受损还没有恢复导致的,建议服用大建脾汤,如果体寒可以用。同时将导致腹泻的食物烧成灰,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钱,用药调服。

如果因为吃冷食导致脾胃受寒,食物无法消化,腹泻后排出的食物仍然没有被消化,建议服用治中汤加乾葛,并吞服酒煮黄连丸。如果脾胃长期虚弱,无法消化食物,每次吃完饭就肠鸣腹痛,腹泻排出所有食物后才会舒服,不吃东西则没事,俗称“录食泻”,持续时间很长,建议服用快脾丸。

如果因为饮酒导致每天早上腹泻,建议服用理中汤加乾葛,并吞服酒煮黄连丸。

或葛花解酲湯吞之。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萊菔子炒研一錢,痛者更加木香五分,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痰瀉,大棗、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為丸。每服三五十丸。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之,數日便已。每日五更即泄瀉,有酒積、有寒積、有食積、有腎虛,俗呼脾腎泄。

白話文:

如果喝醉了,可以服用葛花解酲湯。若是因為受傷導致腹瀉,可以服用養胃湯,加炒研萊菔子一錢,如果疼痛加重,再加木香五分,如果腹瀉嚴重,就去除藿香,加炮薑適量。如果腹瀉伴有痰症,可以用大棗、海石、青黛、黃芩、神麴、薑汁、竹瀝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五十粒。腹瀉症狀較輕者,務必使用吐法,吐完後才能痊癒。如果有人夜間頻繁上廁所,可以教他用生薑一兩,搗碎,用半夏湯洗淨,與大棗各三十枚,加水一升,用瓷瓶慢火燒煮至水煮熟,隨時飲用,持續數日便可痊癒。每日五更就腹瀉,可能是酒積、寒積、食積或腎虛,民間稱為脾腎泄。

有人每早須大瀉一行,或腹痛,或不腹痛,空心服熱藥亦無效。有人教以夜食前,又進熱藥一服遂安,後如此常服愈。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有人每五更將天明時必溏利一次,有人云此名腎泄,服五味子散頓愈。

有人久泄,早必泄一二行,泄後便輕快,脈滑而少弱,先與厚朴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後,以白朮為君,枳殼、半夏、茯苓為臣,厚朴、炙甘草、芩、連、川芎、滑石為佐,吳茱萸十餘粒為使,生薑煎服,十餘帖而愈。戴云: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北五味煎飲。

白話文:

有些人每天早上都要拉肚子,有时伴随腹痛,有时没有,空腹服用温热药也没有效果。有人建议他们在晚上吃饭前服用温热药,结果就舒服了,之后一直用这个方法,病就好了。这是因为温热药虽然早上服用,但到了晚上药力就减弱了,无法抵御夜间阴寒之气的缘故。有些人每天凌晨将要天亮的时候必定要拉肚子,有人说这叫肾泄,服用五味子散就能很快痊愈。

有些人长期腹泻,每天早上都要拉一两次,拉完之后就感觉轻松,脉象滑而虚弱。先给他们服用厚朴和中丸五十粒,大便排泄后,以白术为主药,枳壳、半夏、茯苓为辅药,厚朴、炙甘草、黄芩、黄连、川芎、滑石为佐药,吴茱萸十粒左右为使药,用生姜煎服,服用十帖左右就能痊愈。戴云说:有人每天凌晨刚过就拉肚子,服用止泻药都没有效果,可以喝米汤送服五味丸,或者专门用北五味煎水喝。

雖節省飲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分。水飲下病本及椒樸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二神丸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瀉尤妙。小便不利而泄,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用胃苓散分利之。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此脾肺氣虛不能生水也,宜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

陰火上炎而小便赤少,此肺氣受傷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黃丸加麥門、五味。腎經陰虛,陽無所生,而小便短少者,用滋腎丸、腎氣丸。腎經陽虛,陰無所化,而小便短少者,用益氣湯、六味丸。若誤用滲泄分利,復傷陽氣,陰無所生,而小便益不利,則腫脹之證作而疾危矣。

白話文:

即使節制飲食、忌口很多,但白天和前半夜沒事,快到五更時就會腹瀉。這個病症屬於腎臟方面。可以用水飲下病本方加椒樸丸,或平胃散加小茴香丸。二神丸加上五味子散,合稱為四神丸,治療腹瀉尤其有效。如果小便不利而腹瀉,可能是津液滲漏到大腸,導致大便稀薄、小便量少,可以服用胃苓散來分利。如果陰陽已分,小便短少,這是脾肺氣虛,無法生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如果陰火上炎,小便赤少,這是肺氣受損,無法生水,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麥門冬、五味子。如果是腎經陰虛,陽氣無所依附而小便短少,可以用滋腎丸、腎氣丸。如果是腎經陽虛,陰氣無所化解而小便短少,可以用益氣湯、六味丸。如果誤用滲泄分利藥物,進一步損傷陽氣,陰氣無所依附,導致小便更加不利,就會出現腫脹,病情危急。

凡大便泄,服理中湯,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氣化之過。本肺不傳化,以純熱之藥治之,是以轉泄,少服則不止,多服則愈熱,所以不分。若以青皮、陳皮之類治之則可。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臟焉,氣化則能出矣。泄而口渴引飲,此為津液內亡,用錢氏白朮散,或補中益氣湯。

腎水不足之人患泄,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失治,必變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危證矣。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顀。(在第一椎下陷中。)滑瀉,東垣云:中焦氣弱,脾胃受寒冷,大便滑泄,腹中雷鳴,或因誤下,末傳寒中,復遇時寒,四肢厥逆,心胃絞痛,冷汗不止,此腎之脾胃虛也。沉香溫胃丸治之。

白話文:

如果大便溏泄,服用理中湯,小便卻不順暢,大便反而更溏泄,這就不知道是氣化失調的過錯。其實是肺部沒有正常運化,用純熱的藥物治療,反而導致更嚴重溏泄。少服用藥物則無法止泻,多服用藥物則更加燥熱,所以無法治癒。如果用青皮、陳皮之類的藥物治療則可以。經書上說:「膀胱是人體的中央官,負責調節津液,氣化通暢就能排泄出去。」溏泄並且口渴想喝水,這是津液內耗,可以用錢氏白朮散,或者補中益氣湯。

腎水不足的人患上溏泄,或者過度服用瀉下藥物而口渴的人,可以用加減八味丸。如果治療不當,必然會轉變成小便不順暢,水腫脹滿等危急症狀。水積聚在胃裡,叫做溢飲滑泄,口渴能喝水,水喝下去又溏泄,溏泄又口渴,這是無藥可治的,需要灸大椎穴。(在大椎穴位於第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滑瀉,東垣(指醫家李杲)說:中焦氣虛,脾胃受寒,導致大便滑泄,肚子裡有雷鳴聲,可能是因為誤服瀉藥,寒邪傳入中焦,又遇到時令寒冷,四肢發冷,心胃絞痛,冷汗不止,這是腎虛脾胃虛的表現。用沉香溫胃丸治療。

薛氏曰:前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若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腎氣血俱虛。

宜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胃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保命集》云:虛滑久而不止者,多傳變為利,太陰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厚朴枳實湯,防其傳變。按此法實者用之,虛者不若四神丸實腎之為得也。收澀之劑,固腸丸、訶子散,皆治熱滑。

白話文:

薛氏說:

前面所說的症狀,如果脾胃虛寒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木香、肉豆蔻、補骨脂。

如果脾氣虛寒,無法耐受寒涼,可以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炮薑、肉桂。

如果命門火衰,脾土虛寒,可以用八味丸。

如果脾腎氣血都虛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四神丸。

如果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者肢體漸漸腫脹,喘咳並帶有唾液痰,這是脾腎氣血都虛弱的表現。

宜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四神丸。

如果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者肢體漸漸腫脹,喘咳並帶有唾液痰,這是脾胃虧損的表現,宜用《金匱》加減腎氣丸。

《保命集》說:如果虛滑久久不愈,大多會轉變成利,太陰傳少陰就是鬼邪入侵,應先用厚朴枳實湯,防止其轉變。

根據這個方法,實證用這個方法,虛證則不如四神丸來補腎。

收斂止瀉的藥物,固腸丸、訶子散,都是治療熱滑的。

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脾主信,故至期復發。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趙以德云:昔聞先生言泄瀉之病,其類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法而治,乃見先生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微甚,殆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治積痰在肺,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湧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

白話文:

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這些藥方都能治療寒滑引起的腹瀉。如果腹瀉止住後,到了明年同一個月、同一天、同一時辰又復發,就表示體內有積寒或積熱。脾臟主管信,所以會在固定的時間復發。如果是熱積,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是寒積,可以用感應丸治療。虛寒的人,可以服用保和丸,再加入三稜、蓬朮等藥材。

趙以德說:我曾經聽先生說,腹瀉的病症很多,除了六淫五邪和飲食不當之外,還有很多雜合的邪氣,很難找到規律治療。但是我看到先生治療氣血暴脫、虛弱、突然腹瀉、神志不清、口眼緊閉、呼吸微弱,幾乎要死的人,就立刻灸氣海穴,喝人參膏十多斤,病人就康復了。先生治療陰虛導致腎臟不能固攝津液的人,就用峻補腎的方法。先生治療積痰在肺,導致大腸氣虛無法固攝而導致腹瀉的人,就先把痰液從上焦湧出來,這樣肺氣下降,大腸虛弱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使穀氣升發也。凡此之類,不可枚舉。因問先生治病何其神也,先生曰無他,圓機活法,具在《內經》,熟之自得矣。

【餐泄】水穀不化而完出是也,《史記·倉公傳》迵風即此。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餐泄。又曰: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餐泄。夫脾胃土也,氣衝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餐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

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以加減木香散主之。東垣云: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餐泄也。又云:凡泄則水穀不化,謂之餐泄。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

白話文:

治療憂慮過度,導致脾氣鬱結無法上升,下降到下焦而引起腹瀉的患者,要疏解鬱結,補益脾胃,使穀氣上升。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不勝枚舉。有人問醫生,您的醫術為何如此精妙?醫生回答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遵循《內經》中圓機活法的原則,熟練掌握自然就能得心應手。

所謂「餐泄」,就是食物無法消化完好地排出,就像《史記·倉公傳》中所說的「迵風」一樣。《內經》中說:「清氣在下,則生餐泄。」又說:「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餐泄。」脾胃屬土,以氣的衝和來消化食物,現在清氣下降而不升,長期風邪侵襲胃部,就好比木賊侵入土中,導致衝和之氣無法消化食物,使食物完好地排出,這就是「餐泄」。也可能是飲食過度,傷及腸胃,導致米穀無法消化,民間稱為水穀利。

治療方法應當將下降的氣往上提,使之消滅,可以用加減木香散來治療。東垣說:「清氣在下,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餐泄也。」又說:「凡泄則水穀不化,謂之餐泄。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

《脈訣》曰:濕多成五泄。濕者,胃之別名也。病本在胃,真氣弱。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泄不作也。今已成大泄矣,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

惟此證不宜。此論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靈樞》云: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中有疾,旁取之。旁者,少陽甲膽是也。中者、脾胃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

白話文:

《脈訣》說:濕氣過盛就會造成五泄。濕氣,其實就是胃氣。病根在胃,元氣虛弱。元氣就是由食物轉化而來的精華,因為元氣不足,無法消化吸收食物,所以濕氣才會過盛。由此可知,病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虛弱。剛開始生病時,會食慾不振,甚至一兩天完全不進食,讓胃氣逐漸恢復,五泄的症狀就會減輕。現在已經發展成大泄了,經書上說,治療濕氣不能利尿,那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經書上還說,下焦如同水道。又說,下焦的病症要向下引導,將病氣排泄出去。

但是這個症狀卻不適合這樣治療。這說明病症源於胃氣下降,清氣無法上升,陽氣運行不暢,應該要向上提舉,而不是利尿。《靈樞》說:頭部有病,要從足部取穴治療,這是因為陽病藏於陰分。足部有病,要從上部取穴治療,這是因為陰病藏於陽分。身體中間有病,要從旁邊取穴治療。旁邊指的是少陽膽經,中間指的是脾胃。脾胃有病,要從足少陽經取穴治療。膽經屬於甲風,代表東方春氣。

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又云:風勝濕也。大抵此證,本胃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

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泄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土停寒,其右手關脈中弦,按之洪緩,是風熱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熱亦能去之。

白話文:

胃裡的氣如果停滯,就是風寒入侵。這兩種因素共同影響,所以說胃裡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因此需要用具有疏風散寒作用的藥物來克服濕氣,這也是提升陽氣、幫助清氣上行的治療方法。另外,中焦元氣不足也會導致小便異常、腸鳴,這也是由於胃氣不升,導致陽氣無法上升。還有說法認為,風勝於濕。總體而言,這種病症的根源是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導致腹瀉,只要停止進食,腹瀉就能在一整天內消失。

至於停止進食的原理,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吃進去就拉出來,如果不吃,怎麼會拉肚子呢?所以應該用藥物滋養元氣、調和胃氣,等到腹瀉停止後,再逐漸恢復飲食,胃氣強壯了,就沒事了。如果食物無法消化的,可以在提升陽氣的藥物中加入炒麥芽一起煎服。如果食物一下就跑到心口,這是胃的上口,就會出現口涎過多,或者吃下去又吐出來的情況,這都是胃裡有寒氣積滯的表現,患者的右手關脈弦數,按之洪緩,這是風熱濕三者相合,穀氣不流通,清氣不能上升,被弦脈的寒氣阻隔,所以食物就下不去。麥芽的溫熱之性,正好可以去除寒氣。

若反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於風藥內同煎。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若藥劑大則胃不勝藥,泄亦不止,當漸漸與之。今病既久,已至衰弱,當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餌也。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肉,故肉消盡則死矣。消瘦之人,有必死者八,《內經》有七,《外經》有一。

又病肌肉去盡,勿治之,天命也。如肌肉不至瘦盡,當急療之,宜先奪食而益胃氣,便與升陽。先助真氣,次用風藥勝濕,以助升騰之氣,病可已矣。余皆勿論,此治之上法也。(治用升陽除濕湯之類是也。)春傷於風,夏生餐泄,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太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嚴,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反胃的情況,可以加入半夏和生薑,一起放入治療風寒的藥方中煎煮。目的是減少食慾,讓胃氣恢復強壯。如果藥量過大,胃無法承受,腹瀉也無法止住,就應該慢慢地給藥。現在病情已經持續很久,病人虛弱,應該用常規的方法治療,不要服用過多的藥物。人體的肌肉就像土地一樣,土地沒有土就會荒蕪,人沒有肉就會死亡。消瘦的人,有八種情況會導致死亡,《內經》記載了七種,外經記載了一種。

如果病人肌肉完全消失,就不要再治療了,這是命運使然。如果肌肉尚未消瘦到極點,就應該積極治療。首先要減少食慾,增強胃氣,然後再用升陽藥物。首先要幫助真氣恢復,然後用治療風寒的藥物祛除濕氣,幫助升騰的陽氣,病症就可以痊癒了。其他治療方法就不用多說了,這是治療的最佳方法。(可以使用升陽除濕湯等類似的藥方。)春天受風寒的傷害,夏天就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的病症。木在自然界對應春天,在人體對應肝臟,在天氣方面對應風。風是無形的清氣,在春天應該發揮溫暖的作用,但如果出現寒涼的現象,就相當於三月的春天出現了三月的冬天,這說明水氣過盛。水氣過盛,金氣就會變得更嚴肅,被克制的就會趁機妄行。

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變而為餐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餐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餐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

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既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餐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下行之體,故餐泄於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餐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

白話文:

木氣虛弱,火氣不足,導致生木的土氣也生病,因此土氣侵犯木氣,造成脾胃虛弱,出現腹瀉的症狀。夏季濕氣盛行,更容易導致腹瀉。春季木氣應該生長,但若天氣寒冷,木氣無法生發,陽氣無法出地,則會損傷身體的抵抗力,可以用麻黃來發散寒氣,因為麻黃味苦,是陰中之陽,可以從水氣中補益木氣,並使汗液排出。如果春季木氣已生,天氣轉暖,陽氣已出地,但又遇到寒氣,可以用輕微的藥物來發散,因為已經有了少陽之氣,不需要用麻黃。春季受風寒之傷,夏季就會出現腹瀉,這是因為夏季木氣衰弱,土氣旺盛,濕氣下行,導致腹瀉。春季沒有腹瀉,是因為春季木氣旺盛,即使受風寒之傷,也不至於造成腹瀉,而腹瀉是因為濕氣盛行所致。

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搏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仲景法,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河間法,餐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白朮湯主之。東垣云:泄利餐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宜防風芍藥湯。

東垣所云:內動之風也。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餐泄。又云:久風為餐泄。又云: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餐泄,食不化,則非內動之風也。

白話文:

《經》上說:「到了卻沒到,就是不夠,勝者妄行,不勝者就攻擊它,被生者就生病,這就是道理。」仲景的醫法認為,下痢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的人,用通脈四逆湯治療。河間的醫法認為,餐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的人,用白朮湯治療。東垣說:泄利餐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以及頭痛微汗的人,宜用防風芍藥湯。

東垣所說:這是內動之風。經書上說:春天傷風,夏天就會生餐泄。又說:久風會導致餐泄。又說:虛邪入侵人體,始於皮膚,停留不去,就會傳入絡脈;停留不去,就會傳入經脈;停留不去,就會傳入輸脈;停留不去,就會傳入伏沖之脈;停留不去,就會傳入腸胃。在腸胃的時候,就會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餐泄,食不化,這就不是內動之風了。

潔古云:大渴引飲,多致水穀一時下者,宜灸大椎三五壯,或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及五苓散等藥滲之。又如久風為餐泄者,則不飲水而谷完出,治法當以宣風散導之,後服蒼朮防風湯。餐泄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

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泄注水谷不分,小便澀滯,皆以脾胃虛寒故耳,服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千,燥熱轉甚,津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延予視之,予以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餐泄,寒氣在上,則生䐜脹,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診其脈兩手皆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

白話文:

潔古說:「口渴難耐而大量飲水,容易導致水穀一同排出,這時應灸大椎穴三到五壯,或者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以及五苓散等藥物來滲利。又比如久病風邪導致飲食不消化而瀉痢,則不飲水而食物全部排出,治療方法應以宣風散來引導風邪外出,之後服用蒼朮防風湯。餐泄以風邪為根源,風邪不除,汗液也不會排出。」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腹部會發出雷鳴般的響聲,瀉痢時水谷不分,小便排泄困難,這些都是由於脾胃虛寒造成的。服用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卻毫無效果,中脘穴和臍下穴已經灸治了數千壯,燥熱反而加重,津液枯竭,身體消瘦無力,食慾減退。請我診治,我根據應象論說:「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餐泄,寒氣在上,則生䐜脹,而氣不散的原因,是陰氣靜止而陽氣活動的緣故。」診其脈象,兩手都浮大而長,身體表面微熱,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服。

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調養陰陽,食進而愈。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泄食不化。又云:餐泄取三陰。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以白芍藥代當歸主之。又云:腎臟志,志有餘,腹脹餐泄,瀉然筋血。又云: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餐泄,視盛、虛、寒、熱、陷下施法。

此皆內因無風者也。

白話文:

服用大量藥物連續三次,大量出汗一整天,到第二天早上就痊癒了。接著用胃風湯調理臟腑,調和陰陽,食慾恢復後就完全好了。醫書上說:脾虛就會肚子脹、腸鳴、拉肚子,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又說:飯後拉肚子,是屬於三陰的病症。三陰就是太陰。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用白芍藥代替當歸為主藥。又說:腎臟掌管意志,意志過度,就會肚子脹、飯後拉肚子,還會出現筋骨痠痛、血虛的症狀。又說:肝足厥陰脈所引起的病症,會出現胸悶、嘔吐、飯後拉肚子,要根據病情的盛衰、虛實、寒熱、陷下等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

這些都是內因引起的,跟外界的風邪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