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六冊 (3)
第六冊 (3)
1. 滯下
(即痢疾)
古以赤為熱,白為冷。至金河間、李東垣始非之。劉謂諸痢皆由乎熱,而以赤屬之心火,黃屬之脾土,白屬之肺金,青屬肝木,黑乃熱之極而反兼腎水之化。其諸瀉利皆兼於濕,濕主於痞,以致怫鬱,氣不得宣通,濕熱甚於腸胃之中,因以成腸胃之燥,故里急後重,小便赤澀。謂治諸痢,莫若以辛苦寒藥而治,或微加辛熱佐之。
辛能開鬱,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李從脾胃病者而論,則曰上逆於肺為白,下傳於陰為赤。《衛生寶鑑》因謂太陰主瀉,傳於少陰為痢。由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亦赤黃為熱,青白為寒。
白話文:
古時候,人們認為紅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冷。直到金元時期的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才開始否定這種觀點。劉完素認為所有的痢疾都源於熱,並將顏色與臟腑相聯繫:紅色屬於心火,黃色屬於脾土,白色屬於肺金,青色屬於肝木,黑色是熱的極端表現,反過來也兼具腎水的特性。所有痢疾都伴隨著濕氣,濕氣易導致腹脹,造成氣機阻滯不通。濕熱在腸胃中積聚,導致腸胃乾燥,因此出現裡急後重、小便赤澀等症狀。
劉完素認為治療痢疾,最重要的是使用辛、苦、寒性的藥物,也可以少量添加辛熱藥物輔助。辛味能開鬱,苦味能燥濕,寒味能勝熱,使氣機宣暢平穩。行血可以使便血自愈,調氣可以消除裡急後重。
李東垣從脾胃病的角度論述,認為痢疾上逆於肺則為白色,下傳於陰則為紅色。 《衛生寶鑑》中也指出,太陰主瀉,傳於少陰就會變成痢疾。因為泄瀉導致津液喪失,火氣就變得燥熱,腎臟厭惡燥熱,位於下焦血分,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出現便血、膿血。然而,赤黃色代表熱,青白色代表寒。
丹溪謂滯下,因火熱下迫而致裡急後重,用劉氏之治濕熱,李氏之保脾土,更復一一較量氣血虛實以施治。三家皆發前代之未發,而舉其要也。予嘗因是而研究之,自其五色分五臟者言,則可見濕熱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挾。自其上逆下傳氣血者言,則可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諸邪皆得傷之,而為痢之赤白。
本自其濕熱為病者言,則可見由來致成濕熱之故非一端。自其分痢有虛實者言,則可見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證,如煩躁者,咽乾舌黑者,噦噫後重者,腹痛者,脹滿者,腳痛腫弱之類,悉有虛實之殊。是故予於痢證,直斷之種種為邪入胃以成濕熱,經臟受傷,其氣傷則病於肺,血傷則傳於心,心肺者,氣血之主也,氣血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歸所主之臟乎。而大小腸者,心肺之合也,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官。
白話文:
丹溪先生論痢疾
丹溪先生說,痢疾是因為火熱下迫而導致裡急後重。他認為應該採用劉氏治療濕熱的方法,以及李氏保脾土的方子,並根據患者氣血虛實情況進行調整。這三位醫家都發展了前人的醫學理論,並提煉出精華。
我曾經根據這些理論進行研究,從五色分五臟的理論來看,濕熱之中往往夾雜著五種邪氣。從氣血上逆下傳的角度來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氣血都可能受到邪氣的傷害,從而導致痢疾,表現為赤白痢。
從濕熱致病的角度來說,導致濕熱的原因很多。從痢疾分虛實的角度來看,痢疾患者的症狀各不相同,例如煩躁、咽乾舌黑、噦噫後重、腹痛、脹滿、腳痛腫弱等等,這些症狀都反映了虛實不同的情況。
因此,我認為痢疾的病因是邪氣入侵胃部,形成濕熱,導致經臟受損。氣受損則病在肺,血受損則傳於心。心肺主氣血,氣血所行之處生病,自然也會影響到心肺。而大小腸與心肺相合,負責吸收水谷,轉輸糟粕。
胃乃大小腸之總司,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氣之海。苟有內外之邪,凡損傷於經臟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屬土,濕之化,胃受邪則濕氣不化,怫鬱而成濕熱矣。或心肺移氣血之病,傳之於合,大腸獨受其病,則氣凝注而成白痢,小腸獨受其病,則血凝注而成赤痢,大小腸通受其病,則赤白相混而下。胃之濕熱,淫於大小腸者亦如之,其色兼黃。
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極熱兼水化之黑也。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或曰治利從腸胃,世人所守之法也。今乃復求其初感之邪,與初受之經,將何為哉?曰:病在腸胃者,是其標也,所感之邪與初受之經者,是其本也。且《內經》於治標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後,況所傳變之法,又與傷寒表裡無異,何可不求之乎,豈止此而已。
白話文:
胃是消化系統的中心,也是全身氣血的匯聚之處。一旦受到外來病邪入侵,或是內部器官損傷,病邪可能轉移到胃部。胃屬土性,容易受濕氣影響,病邪入侵後,濕氣停滯不化,就會形成濕熱。
如果心肺出現氣血病變,也會傳導到腸道。大腸單獨受病,就會形成氣凝注而導致白痢;小腸單獨受病,則會形成血凝注而導致赤痢;如果大小腸都受到影響,就會出現赤白混雜的痢疾。胃部的濕熱也會影響大小腸,導致痢疾,而且顏色會偏黃。
痢疾顏色如果是黑色,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焦黑,代表極度熱氣與水氣結合;另一種是漆黑光亮,代表瘀血。
有人說治療痢疾應該從腸胃入手,這是世人一直遵循的治療方法。但為什麼還要追究最初感染的病邪和受損的經絡呢?因為腸胃只是病症的表面,而感染的病邪和受損的經絡才是病症的根源。
《內經》中對於治療表症和根源各有方法,而且要先後進行,傳變的治療方法也與傷寒表裡無異,怎麼能不追究呢?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
白話文:
如果腸胃自己感到不舒服而生病,也應該要分清楚是邪氣還是正氣的問題。可能是正氣先虛弱,然後才受到邪氣入侵,也可能是因為邪氣入侵而導致正氣虛弱,那麼就應該以先出現的因素為根本,後出現的因素為表象。這就像積食的久新一樣。舊積是食物停滯、痰液凝聚而形成的積食。新積是舊積去除後,氣血再次鬱結而產生的積食。舊積應該先用藥物瀉下,而新積則不宜瀉下。這是因為腸胃消化食物、運輸營養和排泄廢物,都是靠著人體的氣血津液運行來完成的。
現在腸胃有邪氣,氣血津液運行到這裡,就會受到阻礙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衛氣鬱結不舒暢,營血停滯不流動,於是食物殘渣、痰液停留在胃裡,廢物留在腸道裡,與鬱結的氣血和停滯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形成下腹部疾病。這種情況必須要瀉下,才能暢通阻塞,使氣血運行順暢。但如果升降功能仍然不正常,衛氣再次鬱結,營血再次停滯,又會形成新的積食,病症就和以前一樣。遇到這種情況,不必刻意針對邪氣治療,只要調理衛氣,暢通毛孔,調和營血,使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毛孔就通暢了,升降功能就會恢復正常,積食就會自然消失。
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利,不過攻之、澀之而已矣,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
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丹溪云:痢初得之,必用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有男子五十餘,下利,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按此惟實者宜之,虛者以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之類湯積。芍藥湯,治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
白話文:
然而,舊積之中也有不可下瀉的。這往往是因為身體氣血虛弱,無法將積聚的食物轉化輸運,必須先補益氣血,使腸胃的真氣充盈,然後才能下瀉,如此才不會出現問題。我多次見過民間方術,只守著十幾種方劑治療腹瀉,不過是攻伐或澀止而已。哪裡知道攻伐疾病的藥物,都是耗損氣血的藥劑,長期服用,甚至會導致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氣耗竭,神志不清而死。而那些澀止的藥物,也都足以加重氣鬱血凝的病症,反倒會導致腹脹、足腫、喘呼,各種疾病接踵而來。
世人所傳承的方法,實在不值得依賴。
丹溪先生說:「痢疾初期,必須使用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曾經有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患有腹瀉,白天有積聚,糞便呈淡紅色,晚上沒有積聚,食慾自如。我先讓他服用小胃丹兩劑,之後再給他四十丸,接著六十丸,將積聚排出,然後就停止下瀉。按理說,只有實證才適合用這種方法,虛證則應該用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等類型的湯藥來調理。芍藥湯,用來治療下血調氣。經書上說:小便帶膿血,說明氣血流通,血止了。」
行血則便血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湯胃中積聚。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玄青丸逐之。《玄珠》利積丸亦可。《玄珠》云: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
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白話文:
如果能讓血液暢通,便血就會自然止住;調整氣機,則便後墜脹感就會消失。益元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腹瀉(大便稀薄,顏色赤白)、小便不順暢,以及胃中積食的症狀。如果腹瀉嚴重,頻繁且伴隨劇烈疼痛,或者長期不愈,服用其他藥物都無法止瀉,就需要使用嘔吐瀉下的方法,將體內濕熱、痞悶、積滯之物排出,讓氣血流通順暢,這時就適合服用玄青丸來治療。玄珠記載的利積丸也可以用於此症。玄珠中提到,如果腹瀉(大便稀薄,顏色赤白),腹部脹滿疼痛,有便意卻排不出來,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發紅且澀,這就是積滯的表現。
應該要瀉熱,可以使用清腸丸和導氣丸,推動積滯,讓它自然排出。治療積滯,症狀輕微的可以用溫和的方法疏通,像清腸丸就是這種方法。症狀嚴重的就需要服用天真散或舟車丸來瀉下,瀉下後不要馬上進補,如果感到疲倦、氣虛、食慾不振,這是因為體虛造成的,就應該在藥方中加入白朮、當歸,嚴重的情況則加人參,如果非常嚴重,就只能使用原方再加上陳皮來補虛,身體虛弱得到改善,腹瀉自然就會止住。
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寧免後患乎。(以上湯積。)戴云:痢疾古名滯下。
以氣滯成積,積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疾也。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以上調氣)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
白話文:
丹溪醫生治療葉先生的痢疾,病情嚴重,符合大承氣湯的證候。但葉先生的氣虛,雖然身體看似實證,但面色卻發黃帶白,這說明他平時飲食過飽,胃受損傷。丹溪醫生寧願讓葉先生辛苦兩三天,先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益藥物十餘帖,等到三天后胃氣稍微恢復,才用大承氣湯兩帖,葉先生的病情就穩定了。如果沒有先補完胃氣的損傷,就急著用大承氣湯,難免會留下後患。
戴醫生說,痢疾在古代叫做滯下。
痢疾是因為氣滯形成積滯,積滯久了就會發展成痢疾,治療時應該以順氣為先,要開胃,所以說沒有因為吃飽而死於痢疾的。痢疾剛發病時,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伴有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每次排泄量很少、排泄完后腹中仍然疼痛的症狀,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並服用感應丸或蘇合香丸。赤痢的顏色鮮紅,或像蛇蟲一樣有血絲,這是熱痢。
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若血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
白話文:
建議服用藿香正氣散加入黑豆三十粒,或五苓散加木香半錢,並加入少量粟米,再配合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若發熱情況嚴重,服用上述藥物无效,應改服白頭翁湯。如果是赤痢發熱,可以服用敗毒散加入陳倉米一撮煎服。如果血色暗沉如瘀血,服用涼藥後排泄物愈加頻繁,應視為冷痢,建議服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入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對於血痢也很有效。
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易簡方》云:血痢當服胃風湯、膠艾湯之類。心經伏熱下純血,(色必鮮紅)。用犀角生磨汁半,硃砂飛研二錢,牛黃三分,人參末三錢,和丸如麻子大。燈心、龍眼肉煎湯,下六七分。脾經受濕下血痢,用蒼朮地榆湯。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槐花丸。
白話文:
如果血痢一直止不住,應該多用地榆。古籍《易簡方》記載,血痢應該服用胃風湯、膠艾湯等方劑。如果心經有熱氣下衝導致血痢,血色通常鮮紅,可以用犀角生磨汁、硃砂研末、牛黃、人參末混合製成丸藥,以燈心和龍眼肉煎湯服用。如果是脾經受濕導致血痢,可以用蒼朮地榆湯。如果血痢持續很久,腹中不痛,也沒有裡急後重的情況,可以使用槐花丸。
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以上赤痢)。東垣云:大便後有白膿,或只便白膿,因勞倦氣虛傷大腸也,以黃耆、人參補之。如裡急頻見汙衣者,血虛也,宜加當歸。
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御米殼。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言,以養其氣。戴云:白痢下如凍膠,或如鼻涕,此屬冷痢。先宜多飲除濕湯,加木香一錢,吞感應丸,繼進理中湯。亦有下如魫色,或如臘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藥。白蠟治後重白膿。
白話文:
將乾薑放在火上燒成黑色,不要燒成灰燼,用瓷碗蓋住,待冷卻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治療血痢效果奇佳。仲景說:小腸有寒的人,會出現下腹部墜脹、大便帶血,可以用此藥治療。(以上指的是赤痢)。東垣說:大便後有白色膿液,或者只排泄白色膿液,是因為勞累過度、氣虛損傷大腸所致,可以用黃耆、人參來補益。如果出現裡急後重、經常弄髒衣服,是血虛的症狀,應該加入當歸。
如果排泄白色膿液,帶有少許粘液,經常弄髒衣服,是氣虛脫陷的症狀,應該加入附子皮,嚴重者可以加入御米殼。如果氣虛導致大便澀滯,只需要用甘味藥物補氣,應該安靜臥床休息,不要說話,以養護元氣。戴云說:白色痢疾,大便如凍膠或鼻涕狀,這是寒痢。應該先多喝除濕湯,加入木香一錢,服用感應丸,然後再服用理中湯。也有一些患者大便呈魚肉色或臘茶色,也應該服用之前治療白色痢疾的藥方。白蠟可以治療大便後有白色膿液的症狀。
(以上白痢)。若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感暑成痢,疼甚,食不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以上暑痢)。
老人深秋患痢,發呃逆,嘔者,黃柏炒燥研末,陳米飯為丸小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白朮、茯苓三味濃煎湯下,連服三劑即愈。切不可下丁香等熱藥。治冷利,腹中不能食,肉豆蔻去皮,醋麵裹煨熟,搗末,粥飲下二錢匕。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
白話文:
如果因為暑氣而導致痢疾,病人會自汗發熱、面色暗淡、嘔吐、口渴想要喝水、腹部疼痛、小便不通暢,並伴隨著頻繁的痢血,可以用香薷飲加上黃連一錢,再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用白湯調服。如果效果不好,就用蜂蜜水調服。如果因為暑氣導致痢疾,疼痛非常嚴重,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六和湯和藿香正氣散各半帖,稱為木香交加散。
老年人在深秋患上痢疾,伴隨打嗝、嘔吐的症狀,可以用黃柏炒乾研磨成粉末,再用陳米飯做成豌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人參、白朮、茯苓三味藥濃煎湯送服,連續服用三劑就會痊癒。切忌不要加入丁香等溫熱的藥物。治療寒性痢疾,肚子裡吃不下東西,可以用肉豆蔻去皮,用醋麵包裹烤熟,搗碎成粉末,用粥湯送服兩錢。民間治療夏季中暑引起的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上甘草、芍藥、生薑,效果非常顯著,因為夏天的痢疾,大多屬於暑熱所致。
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朴丸大效者,蓋秋之痢多屬於寒積,經所謂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者也。(以上秋痢)。《金匱》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潔古云:厚朴丸治處暑後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丹溪曰: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
腹痛者,肺經之氣鬱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宜茯苓湯。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潔古認為,在處暑之後的秋冬之際,如果出現腹瀉,使用厚朴丸效果顯著。這是因為秋季的腹瀉大多屬於寒積,符合「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的醫學原則。
《金匱要略》中提到,腹痛伴隨腹瀉,可以使用紫參湯治療。潔古也指出,厚朴丸對於處暑之後秋冬之際的腹痛腹瀉效果顯著。丹溪則認為,剛開始出現腹痛腹瀉時,不宜使用人參和黃芪,但氣虛和胃虛的人可以使用。初期也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根據是氣病還是血病,再進行加減用藥。
腹痛可能是肺經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引起的,可以用苦梗來疏通,然後再使用治療腹瀉的藥物。氣虛就用補氣的藥物,血虛就用補血的藥物。如果腹瀉之後,食物殘渣尚未完全排泄,或者吃粥太多,或者過於飢餓才吃飯,導致肚子疼痛,切忌驚恐,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湯服用,可以緩解疼痛。如果吃粥太多或吃肉後疼痛,就應該減少粥食,停止食用肉類。
如果因為受寒喝冷水導致腹瀉,變成赤白痢,並且腹痛、食慾不振、口乾舌燥、四肢乏力,可以使用茯苓湯。
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越桃散主之。治痢止痛如神方,揀淨川連片一兩,淨枳殼片一兩,槐花三二兩,用水浸,片時漉淨,同川連先炒老黃色,次入枳殼再炒,待燥揀出槐花不用,止將黃連五錢,枳殼五錢,作一服,水煎七分去渣,調乳香、沒藥淨末各七分五釐服之,次照前方再服一劑,腹痛即止,痢即稀,神效。此方有服之如醉者,乃藥力行也,不妨。
白話文:
瀉痢之後,排便不順,肚子卻脹痛難忍,這是陰陽失調、寒熱不平衡的嚴重表現,可以用越桃散來治療。這個方子治療痢疾止痛效果奇佳,將川連片、枳殼片、槐花洗淨,川連先炒至深黃色,然後加入枳殼一起炒,待乾後將槐花去除不用。再取黃連、枳殼各五錢,煎水七分去渣,加入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服用。之後再按此方服用一劑,腹痛即止,痢疾也逐漸好轉,效果顯著。服用此方後可能會感到頭昏眼花,那是藥力發揮的作用,不必擔心。
仲景建中湯,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下利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芍藥黃芩湯。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當歸導氣湯。(以上腹痛。)下利赤白,裡急後重,香連丸。亦可用連二錢,姜半錢,為末和勻,溫酒下。
仲景云: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稍。裡急後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白話文:
張仲景的建中湯能有效治療久治不愈的赤白痢疾,只要病人腹痛劇烈。脈象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按之無力都屬於此症。如果出現膿血便稀稠黏膩,腹痛加重,發燒久治不癒,脈象洪大而快的,則需用芍藥黃芩湯。膿血痢不止,小便不通,腹痛的,可用當歸導氣湯。以上情況都屬於腹痛。如果出現赤白痢疾,裡急後重,可用香連丸。也可以用連翹二錢,生薑半錢,研磨成粉末,溫酒送服。
張仲景說,熱痢下重者,可用白頭翁湯治療。膿血痢,裡急後重,日夜不止,可用導氣湯。腹部腫塊導致腹瀉,裡急後重,頻頻上廁所卻無法排便,肛門疼痛,可用清涼飲子治療,腹瀉會自行停止。肛門疼痛屬於厥陰經病症,可加甘草少許。裡急後重頻繁者,屬於少陰經病症,可加用大黃,快速排出宿便,症狀就會減輕。《內經》說:針對病症的嚴重程度,適當減輕藥物劑量。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下利赤白,後重遲澀,宜感應丸。或曰治後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已盡矣。又有用御米殼等固澀之劑亦愈者何也?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
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以此辨之,百不失一也。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色,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桃仁泥、滑石粉行之。
白話文:
又有人說:下墜的症狀是因為邪氣往下壓迫腸道,導致腸道無法上升而感到沉重。因此,使用大黃、檳榔等藥物瀉去壓迫的邪氣。
如果邪氣已經瀉去,但沉重感仍然存在,這是因為腸道虛弱滑脫,無法自行收縮而導致沉重。所以要用御米殼等收澀的藥物來固住滑脫,收斂氣機,這樣也能治癒。
但是,邪氣壓迫腸道導致的沉重,其重感在到達肛門後不會減輕;而腸道虛弱滑脫導致的沉重,其重感在到達肛門後會隨之減輕。以此區分,百試百靈。
如果出現下墜異常,且糞便中帶有紫黑色的積塊,並且疼痛劇烈,這屬於死血證,應該使用桃仁泥、滑石粉來疏通。
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湯,是名挾寒,即加乾薑。後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證,宜前藥加檳榔一枚。
後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金匱》方,泄利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凡用諸承氣等藥挨積之後,仍後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白話文:
如果口渴、大便乾燥灼熱,叫做挾熱,就應該加黃芩。如果口不渴、身體不發熱,喜歡用熱水敷手,叫做挾寒,就應該加乾薑。如果下腹部沉重,是積聚和氣下墜造成的,服用升消藥沒有效果,可以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藥物治療。如果大腸風盛,可以做成丸劑服用。如果下墜伴隨血活之後,這是氣滯的症狀,應該在前面藥物中加一粒檳榔。
下腹部沉重應該調和氣機。積聚和氣下墜,就要兼顧升發和消導。升發指的是升麻之類的藥物,消導指的是木香、檳榔之類的藥物。《金匱》方中,泄利下重的人,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煮到兩升去掉渣,用四逆散一匕放入湯中,再煮到一升半,分溫服兩次。凡是使用承氣等藥物通便後,仍然下腹部沉重,就是陽氣不升,藥物中應該加升麻來升發陽氣,這樣沉重感就會消失。
東垣云: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宜升陽除濕防風湯。(以上裡急後重)。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證。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
血虛則裡急,加當歸身。凡後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以上虛坐努責)。《內經》膿血稠黏,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
白話文:
東垣說:裡急後重,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排便,或只有少量白色膿液,或帶少量血,要謹慎,不要急於使用瀉藥,應該服用升陽除濕防風湯。
(以上為裡急後重症狀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氣血運行不暢,積聚在腸道中的糞便量少,只是因為虛坐用力過度,導致排便困難,這就是亡血證。應該加倍使用當歸的根部和尾部,再加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輔助,最後用陳皮調和,就能使血氣生長,恢復正常。
虛坐而無法排便,都是因為血虛造成的。
血虛就會出現裡急後重,所以要加用當歸。凡是排便時有壓迫感,才排得出糞便的,都是因為有東西阻塞所致。現在患者虛坐用力卻無法排便,就知道是血虛造成的。所以用當歸做主藥,再用生血藥輔助。
(以上為虛坐努責症狀的治療方法)
《內經》中說,膿血稠黏,都是屬於相火引起的。太陰主瀉,少陰主痢,這說明先由於瀉洩而喪失津液,導致火氣燥熱,腎臟不喜燥熱,位於下焦血分,受邪氣侵襲,所以大便中會出現膿血。
但是,赤黃色代表熱症,青白色代表寒症,治療時需要仔細辨別。
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寒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宜養臟湯。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證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白話文:
治療熱症用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療寒症用白膠香散。如果熱症多,寒症少,可以用木香膏煮水服用。如果虛弱、滑利、頻數,需要止瀉和收斂,可以用養臟湯。如果小便混濁並帶膿血,就是小腸泄瀉。脈象五至以上,洪大有力,應該服用七宣丸。脈象平和,立秋到春分期間,應該服用香連丸。春分到立秋期間,應該服用芍藥柏皮丸。四季皆可服用,可以加減平胃散。如果有七宣丸的證狀,也應該服用平胃散,去除其他邪氣,同時調和脾胃之氣。
(以上膿血稠黏)。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白話文:
(以上膿血稠黏)。如果病情纏綿不愈,已經減退了七、八成,但仍有污穢積聚未盡,糟粕未完全消化,就應該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並服用固腸丸三十粒。
然而,固腸丸性燥,恐怕還有一些滯氣未盡的人,就應該單獨服用這湯藥,暫時不適合使用固腸丸。因為固腸丸雖然有去濕實腸的功效,但對於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的患者,又應該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物收澀止瀉,嚴重者可以加用牡蠣,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不過,必須用陳皮來輔佐,以免過於收澀而引起疼痛。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二穴大能止泄。仲景云: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丹溪云: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引入腸胃。水煮木香膏、易簡斷下湯、白朮安胃散、養臟湯。五倍子為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各十丸。
白話文:
此外,灸灼天樞穴和氣海穴,這兩個穴位具有很強的止瀉功效。
張仲景說:「腹瀉伴隨膿血者,桃花湯主治。」
朱丹溪說:「桃花湯主治下焦部位的病症,屬於血虛且寒,單用乾薑的溫熱,或石脂的收斂和重鎮,無法止血。需要用粳米甘甜的特性,引入腸胃。再輔以水煮木香膏、易簡斷下湯、白朮安胃散、養臟湯。以五倍子製成丸劑,赤痢患者服甘草湯送服,白痢患者服乾薑湯送服,每次十丸。」
烏梅二個煎湯。石榴一個燒灰,用酸石榴一個煎湯,調二錢。(以上滑脫)。東垣治一老僕,脫肛日久,近復下利,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已寒,衣蓋又薄,寒侵形體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滑也。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脫也。
此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以微酸之味固氣上收,名之曰訶子皮散,一服減半,再服全愈。養臟湯、地榆芍藥湯。戴云:脫肛一證,最難為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內用磁石研末,每二錢,食前米飲調下。
白話文:
烏梅兩枚煎成湯。石榴一個燒成灰,用酸石榴一個煎成湯,加入兩錢(指古時藥材的重量單位)。
這段是東垣醫學的治療方法,針對一位長年肛門脫出的老僕。最近他出現了下痢,有想大便的急迫感但排便量少,且感到非常不舒服。他不是吃肉和高脂肪食物的人,可能是因為經常吃蔬菜,或是飲食過度,再加上天氣寒冷但保暖不足,寒氣侵入身體,導致腸道脫出。這種情況是因為寒氣和滑膩的症狀,導致身體的真氣無法控制,形體無法收縮,這是血量減少的表現。
這是因為寒氣和滑膩造成的氣體流失,導致形體下垂脫落。應該使用止脫固滑的藥物,並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去除寒氣和補充陽氣,以及使用微酸的藥物來固定氣體向上收縮。這種方法被稱為「訶子皮散」,一次服用可以減半,再次服用即可完全恢復。此外,還可以使用「養臟湯」和「地榆芍藥湯」進行治療。
戴雲認為,對於肛門脫出的病症,使用藥物是最困難的,因為熱藥會使肛門緊閉,而寒藥則會使肛門脫出。在內部可以使用研磨成粉的磁石,每次使用兩錢,在飯前用米湯調和服用。
外用鐵鏽磨湯溫洗。(以上脫肛。)滯下,大便不禁,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御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大孔開)。痢久大孔痛,亦有寒熱者,熟艾、黃蠟、訶子燒熏之。因熱而痛,檳榔、木香、黃連、黃芩加乾薑。
因寒而痛,炒鹽熨之。炙枳實熨之。丹溪用瓦片敲圓如銅錢狀,燒紅,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乾紙裹安痛處,因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人參、當歸、陳皮作濃湯飲之,食淡味自安。(大孔痛)。痢疾不納食,或湯藥入口,隨即吐出者,俗名噤口。
白話文:
對於脫肛的情況,可以使用鐵鏽磨成的湯來溫和清洗患處。
對於大便失禁,且肛門處開闊如空洞且無法自行閉合的病症,可以將蔥與花椒磨成泥狀,然後塞入肛門內。此外,服用能固腸的酸性或澀性藥物,例如御米殼、訶子皮等,效果非常好。
對於長期患有痢疾且肛門處疼痛的狀況,可以使用熟艾、黃蠟、訶子來薰蒸。
如果是因為熱力導致的疼痛,可以使用檳榔、木香、黃連、黃芩再加上乾薑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的疼痛,可以用炒鹽來熱敷。也可以使用炙枳實來熱敷。
丹溪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敲打成如銅錢大小的瓦片,燒熱後投入童子尿中,迅速取出,用乾紙包裹後放置在疼痛處,以防外寒入侵。同時,可以使用人參、當歸、陳皮來煮成濃湯飲用,保持清淡飲食,這樣身體會自行恢復。
對於痢疾期間食慾不振,或者吃進去的食物或藥物隨即被吐出的狀況,俗稱為「噤口」,需要特別注意飲食和治療方式。
有因邪留,胃氣伏而不宣,脾氣澀而不布,故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陽氣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則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發嘔,飲食不入,縱入亦反出者;有水飲所停,氣急而嘔,谷不得入者;有火氣炎熾,內格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氣虛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熱不欲食者;有脾胃虛弱不欲食者;有穢積在下,惡氣熏蒸而嘔逆,食不得入者。當各從其所因以為治。
以脈證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白話文:
嘔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體內有邪氣停滯,導致胃氣下降無法升發,脾氣受阻無法運化,所以會嘔吐,吃不下東西。也可能是因為陽氣不足,胃裡的食物無法消化,就會打嗝,吃下去的東西也吐出來。也可能是肝氣過旺,壓制脾胃,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就算吃下去也會吐出來。也可能是體內有水飲積聚,導致呼吸急促,嘔吐,吃不下東西。也可能是體內火氣旺盛,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也可能是胃氣虛寒,吃下去的食物就吐出來。也可能是胃中有熱邪,導致不想吃東西。也可能是脾胃虛弱,導致不想吃東西。也可能是體內有穢積,導致惡氣上涌,嘔吐,吃不下東西。這些不同的嘔吐原因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
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如果脾胃不虛弱,問診得知患者頭疼心煩,手足溫熱,並沒有服用過多涼性藥物,這說明是毒氣上衝心肺,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使用敗毒散治療,每次服用四錢,加入陳倉米一百粒、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用水一盞半煎煮,煮至八分,溫服。如果患者脈象微弱,或者心腹脹滿,手足冰冷,初期沒有嘔吐,但服用過粟殼、烏梅等苦澀涼性藥物後,聞到食物就會嘔吐,這說明是脾胃虛弱。可以使用山藥治療,將山藥切成小豆大小,一半炒熟,一半生用,研成粉末,用飯或湯調服。
又方,用石蓮捶去殼,留心並肉,碾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是毒氣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效。丹溪用人參、黃連(薑汁炒)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痢亦自止神效。楊仁齋用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
或用人參、茯苓、石蓮子肉,入些菖蒲與之。戴復庵用治中湯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以上噤口痢)。其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泄痢久不安,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大黃湯。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將石蓮去殼,保留心和肉,碾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陳米湯調服。這種疾病主要是毒氣上衝心肺,用這個方法可以通心氣,就會想吃東西。丹溪用人參、黃連(用薑汁炒過)濃煎成汁,整天慢慢喝,如果吐了就再喝,只要喝下去馬上就舒服,痢疾也會自然停止,效果神奇。楊仁齋用參苓白朮散,加入石菖蒲末,用道地粳米湯趁熱調服。
也可以用人參、茯苓、石蓮子肉,加入一些菖蒲。戴復庵用治中湯加木香半錢,或者縮砂一錢。(以上都是針對噤口痢)。如果痢疾在下腹纏滯,在上則嘔吐,這是毒積未化,胃氣不平的表現。要根據情況,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人參、白朮補之,毒消積下,食慾就會自然恢復。泄痢久治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不停,應該用大黃湯。
用大黃一兩,銼,用好酒兩大盞,浸半日,同煮至一盞半,去渣,分為二次,頓服之。痢止停服,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又服芍藥湯以和之,所以徹其毒也。服前藥痢已除,宜以白朮黃芩湯和之。丹溪治一人患痢百餘日,百法不效。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左手為甚,晝夜十行,視之穢物甚少,雖下清涕中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此非痢也,宜作瘀血治之。
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檳榔、木香、神麯糊為丸。米飲下百餘粒,至夜半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穢如爛魚腸者二升半,困頓終日,漸與粥食而安。按此方恐當有大黃,無則難下。又治族叔年七十,稟壯形瘦,夏末患泄痢至秋,百方不應,視之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因悟此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
白話文:
用一兩大黃,磨成粉末,用兩大碗好酒浸泡半日,一起煮至一碗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服用,一次服完。如果痢疾停止,就不再服用,如果沒有停止,就再服用,以大便通暢為度。之後再服用芍藥湯來調和,目的是消除藥物的毒性。如果服用藥物後痢疾已經消除,應該用白朮黃芩湯來調和。丹溪醫治一個病人,患痢疾超過一百天,各種方法都無效。病人脈搏急促,沉細而虛弱,左手尤甚,一天大便十次,排泄物很少,即使是下清涕也有紫黑色血絲,飲食完全無法進食。這並不是普通的痢疾,應該用治療瘀血的方法。
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輔以檳榔、木香、神麴糊做成丸藥。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一百多粒,到半夜,大便停止。再次依相同方法服用二百粒,到天亮排出大量穢物,如同爛魚腸一樣,排出約二升半。病人整天都感到疲憊,逐漸可以吃粥,病情才逐漸好轉。按照這個方子,裡面應該含有大黃,沒有大黃的話就難以排出穢物。還有一次治療族叔,七十歲,體形壯實但偏瘦,夏末患泄瀉痢疾,一直持續到秋天,各種藥方都無效。病人雖然病久但精神尚好,小便澀少,不紅,兩手脈都澀而略微弦,自稱胸部微微悶,食慾也減退。因此明白,這一定是多年積累的宿疾,病灶在腸胃。
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此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自止。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
收澀用木香散、訶黎勒丸。(久痢)。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積不盡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調理,以致時止時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吞駐車丸。只緣兜住積滯,遂成休息。再投去積,卻用兜劑。張文仲用虎骨炙焦,搗末調服,日三匙效。久痢、休息痢,虛滑甚者,用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切片,每一兩配人參一兩,入煨木香二錢,粳米一撮,煎湯飲之。(休息痢)。
白話文:
詢問病人平時喜歡吃什麼,他說喜歡吃鯉魚,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吃。這說明他體內積聚了痰,而肺是與大腸相通的臟器,所以大腸功能不穩定。應該採取「澄其源而流自清」的治療方法,用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濃湯,加入砂糖,飲用一碗左右,然後用手指探喉,過半個小時就能吐出半升如同膠狀的痰,當晚痰量減半。次日早上再服用一次,又吐出半升痰,痢疾就自然停止了。之後再給他服用平胃散加入白朮、黃連,十天后就恢復健康了。
如果出現久痢,則可以用木香散、訶黎勒丸收澀止瀉。休息痢,通常是因為過早收澀,導致積滯未盡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於痢疾治癒後沒有好好調理,導致時好時壞。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並服用駐車丸。休息痢是因為積滯未盡而引起的,所以應該先去積滯,再用收澀藥物。張文仲使用虎骨炙焦,研末服用,每天三匙,效果很好。久痢、休息痢,虛滑嚴重者,可以使用椿根白皮,選擇生長在東南方向且長年浸泡在流水中的,去除黃皮,切片,每兩配人參一兩,加入煨木香二錢,粳米一小撮,煎湯服用。(適用於休息痢)。
勞痢,因痢久不愈,耗損精血,致腸胃空虛,變生他證,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宜蕷蓮飲,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功散。或七珍散。惡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滯下,俗名刮腸。
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六柱飲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藥、或可冀其萬一。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將,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致兩腳痿軟,若痛若痹,遂成風痢。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或多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
白話文:
長期腹瀉未癒,會耗損精血,導致腸胃虛弱,進而產生其他病症,或出現五心煩熱,類似勞累過度的症狀。應該服用「蕷蓮飲」,其中蓮子用量要比山藥多一倍。腹瀉痊癒後,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陳皮調補,也就是「異功散」,也可以服用「七珍散」。如果患者不喜甜食,可以服用「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
對於各種病症的嚴重後果,長期腹瀉排出膿血,或像死豬肝一樣,或五色雜下,頻繁排泄不受控制,像是腸道阻塞,俗稱「刮腸」,這表示臟腑虛弱,脾氣衰竭,導致腸胃下垂,如果使用治療腹瀉的藥物就會造成錯誤。可以服用「六柱飲」去除附子,加入益智仁、白芍藥,也許能有一線生機。
腹瀉後出現風邪,是因為腹瀉後身體虛弱,調養不當,可能過度勞動、房事過度,或感染外邪,導致雙腿無力、酸痛麻木,形成風痢。可以服用「獨活寄生湯」,並服用「虎骨四斤丸」。也可以服用「大防風湯」,或用骨碎補三分之一研磨取汁,用酒送服。
外以杜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丹溪云:痢後風,系血入臟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二錢炒焦存性,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同杵細,水湯起二三沸服。鄰人鮑子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後患痛風,號叫撼鄰里。
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枯細。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寶鑑》云: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
白話文:
用杜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丹溪先生說:痢疾之後出現風症,是因為血氣進入臟腑後未完全排出,又回到經絡中無法運行造成的。取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二錢炒至焦黃保留藥性,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全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與生薑一起搗碎,用熱水煮沸兩三次後服用。我鄰居鮑子年二十多歲,曾經患血痢,用收斂止瀉藥治癒了,後來患上痛風,疼痛難忍,叫聲響徹鄰里。
我診斷後說:這是惡血侵入經絡的症狀。血氣受濕熱影響,時間久了就變得混濁凝滯,排洩不乾淨,滯留在經絡中,所以才會疼痛,如果長期不治,恐怕會導致經絡枯竭。於是,我給他開了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並用生薑汁研磨潛行散,加入少許酒,服用數十帖。之後,又在委中穴處針刺,排出黑色血液,約三合後便痊癒了。《本草綱目》記載:瀉痢止住後,脾胃虛弱,難以進食,不能一概而論使用寒涼藥物,應該補養脾胃,使其氣血充足,自然就能正常飲食。可以使用錢氏醫書中的異功散。
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實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白話文:
如果喜歡吃太多,飲食過度,導致傷害脾胃,出現心腹脹滿、嘔吐、噁心的情況,這種情況不一定遵循固定的治療方法。可以適時使用「橘皮枳實丸」一劑,服用後感到舒適就不需再服。如果飲食調理得當,沒有損害到脾胃,那麼胃部的功能就會恢復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