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12)
第二冊 (12)
1. 水腫
所起不同,故治必異。今如丹溪之論,則《內經》非歟?曰不然,試用水熱篇三章之義繹之,則晰然矣。首章問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此以少陰經脈在上,主腎行冬令,至陰盛水氣化之常者而言也。
非是為病之因也。當時若遇邪傷,則二臟之氣停而皆積水矣。今盧氏不求其為因所感之邪,而致氣停水積,乃輒以至陰盛水,謂是臟氣有餘而生病者,誤矣。不然,何乃次章復問,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此承上章積水之病,故註文以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其分注,開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填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然而氣停水溢之義,尚有可言者焉,當是下焦之氣也。何則?《靈樞》本輸篇曰:少陽者屬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決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腑也。宣明五氣篇,下焦溢為水。
註文以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也。又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以此觀之,其下焦少陽之經氣,當相火之化,六氣中惟相火有其經,無其腑臟,遊行於五者之間,故曰少陽為遊部,其經脈之在上者,布膻中,散絡心包,在下者,出於委陽,上絡膀胱。豈非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髮,與手厥陰為表裡,以行諸經之使者乎。
是故腎經受邪,則下焦之火氣鬱矣。火氣鬱則水精不得四布,而水聚矣。火鬱之久必發,發則與衝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蓋衝脈者,十二經之海,其上者,出於項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並少陽下足,滲三陰,灌諸絡。由是水從火溢,上積於肺,而為喘呼不得臥;散聚於陰絡,而為胕腫;隨五臟之虛者,入而聚之,為五臟之脹。夫如是之病,皆相火氾濫其水而生病者也。
非相火則水不溢,而止為積水之病。如《內經》所謂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寒為水;腎肝並沉為石水之類是也。又嘗推其腎氣不化之由,多是四氣相乘害之。蓋胃是腎之勝臟,或濕熱盛而傷之,或胃氣不足下陷而害之,或心火太過下乘而侮之,或燥金斂澀之,或風木搖撼之,與夫勞役色欲,七情外感,皆足以致腎氣之不足也。夫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其胃之病者,而關亦自閉矣。
其水不待腎水而生,所飲之水亦自聚矣。蓋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而輸泄也。胃氣不和,則出納之關皆不利,故水穀之津液皆積聚而變水也。即《靈樞》經脈篇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津液篇曰:五穀之津液,因陰陽不和,則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王叔和《脈經》曰:脾常懷抱其子,子、肺金也。
白話文:
水腫
水腫的成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有人認為《內經》的論述與丹溪的觀點相悖,其實不然。只要參考《素問‧水熱篇》三章的論述,就能清楚明白。第一章探討少陰為何主腎,腎為何主水,文中說:「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為太陰,少陰為冬脈,所以水腫的根本在腎,而最終影響到肺,都屬於積水。這是從少陰經脈在上,主腎,行冬令,至陰盛水氣化正常的角度來說的,並非疾病的根本原因。
如果遇到外邪侵犯,則腎與肺之氣機停滯,才會導致積水。盧氏不探究致病的邪氣,以及氣機停滯導致水液積聚的原因,就單純以「至陰盛水」,認為是臟腑氣盛而生病,這是錯誤的。否則,何必在第二章又問腎為何能聚水而生病呢?文中解釋:「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水液上溢於皮膚,就形成了胕腫,胕腫就是水液聚積而生病。
這承接上一章積水的論述,註釋中說明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分注,開竅於二陰。因此,腎氣化則二陰通暢,二陰閉塞則胃氣壅滯。所以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液積聚。然而,氣機停滯水液溢出的道理,還有更深入的解釋,那就是下焦之氣的關係。《靈樞‧本輸篇》說:「少陽屬腎,上連肺」,所以將這兩臟腑聯繫起來;三焦是決瀆之腑,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胱,是孤獨的腑臟。《靈樞‧宣明五氣篇》也提到下焦溢瀉則為水腫。
註釋中說明,因為分注受阻,氣機不通,所以水液溢出而形成水腫。又說:「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從這裏可以看出,下焦少陽經氣,是相火運化的結果。六氣之中,只有相火有經無腑,遊行於五臟六腑之間,所以說少陽為遊走之部。其經脈在上者,佈於膻中,散絡心包;在下者,出于委陽,上絡膀胱。豈非上應天道之施化,下應地道之生髮,與手厥陰經互為表裡,執行通行於各經脈的任務嗎?
所以,腎經受邪,下焦的火氣就會鬱結。火氣鬱結,則水精不能四布,水液就會聚積。火鬱結久了就會發作,發作時就會與衝脈相通的火氣逆行而上。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其上行部分,出於項顙,滲注諸陽,灌溉精氣;其下行部分,與少陽經脈下行至足部,滲注三陰,灌溉經絡。因此,水液隨著火氣溢出,上積於肺,則喘息不能臥臥;散聚於陰經絡,則形成胕腫;隨五臟虛弱之處而入聚,則形成五臟脹滿。像這樣的疾病,都是因為相火氾濫,擾亂水液而導致的。
如果不是相火的問題,水液就不會溢出,只會停留在積水的狀態,如同《內經》所說的陰陽結斜,多陰少陽稱為石水,少腹腫脹;三陰結寒為水;腎肝並沉為石水等。又常推測腎氣不化是由於四氣相乘所造成的。胃是腎的相剋之臟,或者濕熱盛而傷及腎氣,或者胃氣不足下陷而損害腎氣,或者心火過盛下移而侮犯腎氣,或者燥金收斂而阻礙腎氣,或者風木搖撼而傷及腎氣,以及勞役、色慾、七情外感,都會導致腎氣不足。胃的關門,不只是因為腎氣不化而閉塞,胃本身有病,也會使關門閉塞。
水腫並不一定是由腎水所致,飲用的水也會積聚。因為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順則升降出入之氣機通暢,水穀各從其道而輸瀉。胃氣不和,則出入之關皆不利,所以水穀的津液就會積聚而化為水腫。《靈樞‧經脈篇》說:「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靈樞‧津液篇》說:「五穀之津液,因陰陽不和,則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王叔和《脈經》說:「脾常懷抱其子,子,肺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