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13)
第二冊 (13)
1. 水腫
子畏火傷,下避水中,木畏金乘,下為荊棘,脾復畏木居一隅,水遂上溢而為脹也。即此諸論觀之,所謂關門不利云云者,蓋以二臟相因而然耳。第三章問諸水皆生於腎乎,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觀是章所謂地氣上者,指人形體皆稟地之陰以生者而言也。
腎居五臟之下,是至陰,主水,以生津液,是故津液在百體,猶水在地中行,五氣所化之五液,悉屬於腎。今因勞火迫於腎氣之液,發出為汗,因逢風而玄府閉,其汗與風相搏,遂結於皮膚,於是五氣所化新舊之液,則皆類聚而成水矣。用是比例推之,則腎氣之勞,不止房事一端而已,如夜行勞甚,渡水跌僕,持重遠行,極怒驚恐之類,豈無越出腎液於表,亦得以逢於風者乎。此聖人之言簡而意博,舉一而可十者也。
又按評熱篇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此腎虛不可妄治,治之則陰愈虛而陽必湊之,轉及五臟,有是熱病狀也。
用此比類前後所敘,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腎虛得之。設不顧虛,輒攻其水,是重虛其陰也。虛則諸邪可入,而轉生病矣。《內經》又謂肝腎脈並浮為風水,此尤見是陰虛之甚者也。何則?夫腎肝二臟,同居下焦。腎為陰主靜,其脈沉。肝為陽主動,其脈浮。而陰道易乏,陽道易饒,為二臟俱有相火故也。
若相火所動,不得其正,動於腎者,猶龍火之於海,故水附而龍起。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暴發,故水如波湧。今水從風,是以肝腎並浮也。王注以為風薄於下,似若水風之邪,世人莫知肝木內發之風也。《靈樞》水脹篇,有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之病。
治膚脹、鼓脹者,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觀此膚脹,與脹論篇謂榮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此篇之鼓脹,亦與腹中論中之鼓脹同其病狀,彼則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若飲食不節,其病雖已,當病氣復聚於腹也。何與此篇治是二證,皆先瀉其脹之血絡,刺去其血,而復調其經,如是之不同何哉?蓋彼以氣聚之病,此以氣停與血相搏,故血凝於絡,氣凝於經,而生水液為脹,故治不同也。仲景云: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白話文:
水腫
人體如同五行,脾臟如同木,畏懼金(金克木),就像木頭害怕金屬的傷害,容易受傷,而脾臟受損後,水液就會淤積,向上溢出,導致身體腫脹。由此可知,所謂的「關門不利」等症狀,都是因為臟腑之間相互影響造成的。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之陰氣上升匯聚於腎,產生水液。如果腎臟過度勞累,導致腎汗排出,遇到風寒,汗液無法回歸臟腑,也無法透過皮膚排出,停留在身體組織之間,就會引起水腫,這種因腎虛引起的風水腫,根源在於腎。
腎臟位於五臟之下,屬陰,主水,負責生成津液,津液在人體內運行,如同水在地中流動。人體的五液都屬於腎的管轄範圍。如果因勞累導致腎氣受損,津液外洩成汗,又遇到風寒,使身體的通道阻塞,汗液和風寒結合,停留在皮膚,新舊的津液就會聚集,形成水腫。所以,導致腎氣勞損的原因不只是房事,像夜間勞動過度、渡水、跌倒、負重遠行、極度憤怒或驚恐等,都可能導致腎液外洩,遇到風寒而引起水腫。這是古人的精闢論述,一個例子就能說明很多道理。
《評熱篇》記載:腎風病患者,面部腫脹,說話困難,這種情況不宜針灸。如果錯誤地針灸,五天后病情就會加重,出現少氣、發熱(熱從胸背上升到頭部)、手心發熱、口乾舌燥、小便黃、眼睛下方腫脹、腹部鳴響、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調、煩躁、食慾不振、不能平躺(平躺就咳嗽)等症狀,這就是風水病。腎虛不能亂治,錯誤治療會加重陰虛,導致陽氣亢盛,進而影響其他臟腑,出現上述的熱症狀。
根據以上論述,各種水腫的疾病,大多是因腎虛引起的。如果忽略腎虛,只治療水腫,反而會加重陰虛,陰虛則容易導致其他邪氣入侵,加重病情。《內經》也提到,肝腎脈象同時浮起,也是風水病,這說明陰虛非常嚴重。這是因為肝腎同居下焦,腎屬陰主靜,脈象沉;肝屬陽主動,脈象浮。陰氣容易不足,陽氣容易亢盛,因為兩個臟器都存在相火。
如果相火失常,影響到腎臟,就像龍火在海中翻騰,水就隨之湧動;影響到肝臟,就像雷火從地底噴出,疾風暴發,水就如同波浪般翻滾。水腫伴隨風寒,所以肝腎的脈象都浮起。王注認為是風寒從下往上侵襲,似乎是水和風邪,世人不知道是肝木內在的風引起的。《靈樞·水脹篇》記載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等疾病。
治療膚脹、鼓脹,要先瀉去脹滿部位的血絡,然後調理經脈,刺出血絡。關於膚脹,《脹論篇》認為,榮氣循行於脈,衛氣逆行則為脈脹;衛氣循行於分肉則為膚脹。三里穴瀉血,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不論虛實,關鍵在於迅速瀉血。本篇的鼓脹,與《腹中論》中的鼓脹症狀相同,那裡是用雞矢醴治療,一劑見效,二劑痊癒。
如果飲食不節制,即使病情痊癒,病邪也會再次聚集於腹部。為什麼本篇治療這兩種疾病,都是先瀉去脹滿部位的血絡,刺出血,然後再調理經脈?因為《腹中論》是氣聚成疾,《水脹篇》則認為是氣滯與血搏,導致血液凝滯於血絡,氣滯於經脈,從而產生水液導致腫脹,所以治療方法不同。仲景說:風水病,脈象浮,外證有骨節疼痛,怕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