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六冊 (5)
第六冊 (5)
1. 閉癃遺尿總論
遺尿者,溺出不自知也。閉癃者,溺閉不通而淋瀝滴點也。唯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肝脈、督脈主之者。經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故遺溺閉癃,皆取厥陰俞穴、及督脈俞穴也。
三焦主之者。經云:三焦下脈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三焦者,足太陽、少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是也。膀胱主之者。
白話文:
遺尿與閉癃的中醫解說
遺尿指的是不知不覺就尿濕了褲子,閉癃則是指尿液無法順利排出,只能滴滴答答地流出來。這兩種疾病都與肝臟、督脈、三焦和膀胱有關。
肝臟和督脈:經書記載,肝經從陰部經過,如果肝經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遺尿或閉癃。督脈則在女性體內經過陰道,在男性體內則沿着生殖器往下延伸,如果督脈出現問題,也會導致遺尿、閉癃或痔瘡。因此,治療遺尿和閉癃時,要針灸肝經和督脈的穴位。
三焦:經書記載,三焦的經脈在足太陽經脈的前方,少陽經脈的後方,從膝蓋外側的委陽穴穿過,並與足太陽經脈相連。三焦是足太陽經脈和少陽經脈的匯聚處,並與膀胱經脈相連,負責調節下焦功能。三焦功能失調會導致閉癃(實證)或遺尿(虛證)。治療時,需根據虛實情況,選擇補益或瀉法。
膀胱:膀胱是儲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功能失調自然會導致遺尿或閉癃。
總之,遺尿和閉癃都是由於肝臟、督脈、三焦和膀胱等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治療時,需要根據具體症狀,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針灸穴位和藥物治療。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是也。然遺溺閉癃,不取膀胱俞穴者,蓋膀胱但臟溺,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閉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
今分其病立為二門。
白話文:
經書上說:膀胱功能失常就會導致癃病,無法控制排尿就是遺溺。雖然遺溺和閉癃都是膀胱相關的疾病,但治療時不使用膀胱俞穴,是因為膀胱只負責儲存和排泄尿液,而尿液的排出實際上是通過三焦經、肝經和督脈等經絡完成的。
閉癃可以統稱為一種病,但也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閉者指的是急性發病,表現為尿液閉塞,滴滴不漏,俗稱小便不通。癃者指的是慢性病,表現為排尿困難,尿液淋漓不斷,一天要排尿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稱為淋病。
現在根據病症的不同,將其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討論。
2. 小便不通
丹溪大法,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清金,此隔二。如不因肺燥,但膀胱有熱,則宜瀉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當燥脾健胃,此隔三。車前子、茯苓清肺也。黃柏、知母瀉膀胱也。
蒼朮、白朮健胃燥脾也。《寶鑑》小便不利有三,不可一概而論。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一也,宜分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熱濕而不行,二也,必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也。東垣大法,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分在氣在血而治之。
白話文:
古代醫學認為,小便不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有濕氣,或是氣結在下方。治療上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方法,有清熱、燥濕、升氣等方法。例如,如果因為肺燥不能生水,就應該清肺,這是「隔二」的治療方法。如果膀胱有熱,就應該瀉膀胱,這是「正治」的方法。如果因為脾濕不運,精氣不能上升,導致肺不能生水,就應該燥脾健胃,這是「隔三」的治療方法。車前子、茯苓可以清肺,黃柏、知母可以瀉膀胱,蒼朮、白朮可以健胃燥脾。
另外,古代醫書《本草綱目》也提到小便不利有三種情況:一是津液滲入腸胃,導致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需要分利治療;二是熱氣在小腹積聚,導致熱濕無法排出,需要滲泄治療;三是脾胃氣滯,導致水道不通,需要順氣治療。
東垣醫學則認為,小便不通都是因為邪熱所致,根據熱氣在氣分或血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以渴與不渴而辨之。如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故也。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也。肺合生水,若肺熱不能生水,是絕其水之源。經云:虛則補其母,宜清肺而滋其化源,故當從肺之分,助其秋令,水自生焉。又如雨如霧如霜,皆從天而降下也。且藥有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是感秋清肅殺之氣而生,可以補肺之不足,淡味滲泄之藥是也。
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之類,以清肺之氣,泄其火,滋水之上源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小便不通也。熱閉於下焦者,腎也、膀胱也,乃陰中之陰,陰受熱邪,閉塞其流。易老云:寒在胸中遏塞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氣味俱陰之藥,以除其熱,泄其閉塞。《內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白話文:
根據病人是否口渴來判斷病因。如果病人口渴卻排尿困難,說明熱氣在上焦肺部,導致肺火旺盛。小便由足太陽膀胱經主導,肺負責生水,如果肺熱不能生水,就會導致水源枯竭。因此應該滋補肺氣,以恢復其生水功能,這樣水才能自然產生。就像雨、霧、霜都是從天上降下來一樣,有些藥性清涼,屬於陽中之陰,可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補益肺氣,比如淡味滲泄的藥物。
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等藥物,可以清肺熱,滋養水源。如果病人不口渴卻排尿不通暢,說明熱氣在下焦血分,導致膀胱閉塞。下焦的腎和膀胱屬於陰中之陰,受到熱邪侵襲,就會阻塞排泄。應該使用具有寒涼性質,可以清熱利水的藥物,以疏通下焦,解除熱邪。就像《內經》所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成;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
若服淡滲之藥,其性乃陽中之陰,非純陰之劑,陽無以化,何以補重陰之不足也。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大苦之味,感天之寒氣而生大寒之藥,此氣味俱陰,乃陰中之陰也。大寒之氣,人感之生膀胱。寒水之運,人感之生腎。此藥能補腎與膀胱。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而閉其下焦,使小便不通也。
夫用大苦寒之藥,治法當寒因熱用。又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氣同,其終則氣異也。如熱在上焦,以梔子、黃芩。熱在中焦,以黃連、芍藥。熱在下焦,以黃柏。熱在氣分,渴而小便閉,清肺散、豬苓湯、五苓散、茯苓琥珀湯、紅秫散。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閉,滋腎丸、黃連丸、導氣除燥湯。
白話文:
如果服用性屬陽中之陰的滲透性藥物,它並不是純陰的藥劑,陽氣無法轉化,怎麼能補益重陰不足呢?必須使用吸收地氣的水,產生大苦的滋味,吸收天地的寒氣,產生大寒的藥物,這種氣味都是陰性的,屬於陰中之陰。大寒的氣息,人感受後會生發膀胱。寒水的運化,人感受後會生發腎臟。這種藥物可以補益腎臟和膀胱。如果受到陽中之陽的熱火邪氣侵犯,就會閉塞下焦,導致小便不通。
使用大苦寒的藥物,治療方法應遵循寒因熱用的原則。而且必須針對病灶,並先處理病因。治療的初期,藥物氣性相同,而治療的後期,藥物氣性則有所不同。例如,熱在人體上焦,就用梔子、黃芩。熱在中焦,就用黃連、芍藥。熱在下焦,就用黃柏。熱在氣分,口渴且小便閉塞,就用清肺散、豬苓湯、五苓散、茯苓琥珀湯、紅秫散。熱在血分,不口渴但小便閉塞,就用滋腎丸、黃連丸、導氣除燥湯。
東垣治一人病小便不利,目睛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皮膚欲裂,飲食不下,服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處,思之半夜,曰吾得之矣。經云:膀胱者,津液之腑,必氣化而能出焉。多服淡滲之藥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啟玄子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甘淡氣搏皆陽藥,獨陽無陰,欲化得乎。遂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服,再服即愈。渴而腹冷,水氣也。《金匱》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以小便利,腹中溫為度。小便不通,腹下痛,狀如覆碗,痛悶難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一位病人小便不順暢,眼睛突出,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膝蓋以上硬邦邦的,皮膚快要裂開,吃不下東西,服用甘淡滲泄的藥物都沒有效果。醫生認為情況危急,必須用心思考才能找到解決辦法。思考了一整夜,他突然明白過來,經書上說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必須依靠氣化才能排出。病人服用過多淡滲的藥物反而病情加重,說明氣化不足。啟玄子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甘淡氣搏都是陽性的藥物,單純陽氣沒有陰氣,怎麼能化生呢?於是醫生開了滋腎丸,這是一種陰性的藥物,病人服用兩次就痊癒了。病人口渴肚子冷,這是水氣積聚。金匱要略說,小便不順暢的人,可能有水氣,病人會口渴,用栝蔞瞿麥丸治療。小便順暢,肚子溫暖就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小便不通暢,肚子下方疼痛,像覆蓋著一個碗一樣,疼痛難忍,這是腸胃乾燥,膻中氣下不去。經書上說,膀胱是統管身體的器官,儲藏津液,氣化就能排出。
膻中者,臣使之官,三焦相火,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內居之,少腹處間毛內臟胞器,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之氣不及,則隱秘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之,令氣通達,便自通利,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
一方,煎橘紅、茯苓湯,調木香、沉香末服之,空心下。丹溪云: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有實熱、痰氣閉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者也。氣虛用參、朮、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就參、耆藥中調理吐之。血虛用四物湯,先服後吐,或就芎歸湯探吐之。
白話文:
膻中是主管氣機運行的地方,三焦之火與腎臟的氣海相互作用。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位於腹部毛髮內臟之間。如果氣海之氣能順利運行,則大小便可以順利排出;如果氣海之氣運行不暢,則會導致排泄不順。因此,可以用木香、沉香各三錢,用酒調服,或使用八正散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上涌的方法,使氣機通達,便可以通利大小便。這也符合“病在下,上取之”的醫學原則。熱氣攻上,會影響下焦的排泄功能,氣盛於上,則可以用溫辛散來治療,用苦寒之藥來利導。
另外一種方法是用橘紅、茯苓湯,調入木香、沉香末服用,空腹服用。丹溪認為小便不通,可能是氣虛、血虛、實熱、痰氣閉塞等原因引起,都適合用吐法來治療。用吐法可以提氣,氣升則水自降,因為氣是承載水的。氣虛可以用人參、白朮、升麻等藥物先服用後吐,或在參、耆藥中加入吐藥來調理。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先服用後吐,或在芎歸湯中加入吐藥來治療。
痰多,二陳湯,先服後探吐之。痰氣閉塞,二陳加香附、木通探吐之。實熱當利之,或用八正散,蓋大便動則小便自通矣。或問以吐法通小便,方論中未嘗有之,理將安在?曰:取其氣化而已。何則?《內經》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故上中下三焦之氣,有一不化,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豈獨下焦膀胱氣塞而已哉。上焦肺者,主行榮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之合足三焦,下輸又上連肺,此豈非小便從上焦之氣化者乎。張仲景有言,衛氣行則小便宣通,其義亦在是矣。《內經》又謂脾病則九竅不通,小便不利,是其一也。
白話文:
如果痰多,可以先服用二陳湯,然後再催吐。如果痰氣阻塞,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香附和木通來催吐。如果體內有實熱,應該要通便,可以服用八正散,因為大便通暢後,小便自然也會通暢。有些人可能會問,用催吐的方法來通小便,醫書裡並沒有記載,道理在哪裡呢?其實,這是利用氣化來達到通便的效果。
《內經》中提到,三焦是決瀆之官,負責排泄水道。膀胱則是州都之官,負責儲藏津液。當氣化通暢時,津液就能排出。所以,上中下三焦之氣如果有一處不順暢,就會像水道阻塞一樣,無法排出。這不只是下焦膀胱氣塞,上焦的肺負責行榮衛,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而腎又與足三焦相合,向下輸送到膀胱,同時也向上連接肺。這說明小便其實也受到上焦氣化影響。
張仲景說,衛氣運行順暢,小便就會通暢,道理就在這裡。《內經》也提到,脾臟病變就會導致九竅不通,小便不利,這也是一個證明。
此豈非小便從中焦之氣化者乎。由是而言之,三焦所傷之邪不一,氣之變化無窮,故當隨處治邪行水,求其氣化,亦無窮也。然而大要在乎陰與陽無相偏負,然後氣得以化。若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夫腎肝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氣交之分也。
故天之陽絕而不交於地者,尚且白露不下。況人同乎天,其在上之陽不交於陰,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而水道其能出乎。東垣引《八十一難經》謂,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而為內關,不得小便者。有或在下之陰虛,在上之陽盛,不務其德而乘之,致腎氣之不化者,必瀉其陽而舉之,則陰可得而平也。若此條所敘之證,皆用吐法,蓋因氣道閉塞,升降不前者而用耳。
白話文:
這難道不是小便由中焦之氣化而成的嗎?由此可見,三焦受傷的邪氣不盡相同,氣的變化無窮無盡,所以應該根據不同情況治療邪氣,疏通水道,追求氣的轉化,也是無窮無盡的。然而,最重要的在於陰陽要平衡,不互相虧損,氣才能轉化。正如《方盛衰論》所說:「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腎與肝在下,屬於地道;心與肺在上,屬於天道;脾胃居於中間,是氣交匯的地方。
所以,天上的陽氣衰竭,不與地氣交合,尚且無法降下白露。何況人與天相應,如果上部的陽氣不與陰氣交合,那麼下部的陰氣就無法轉化,水道怎麼能暢通呢?東垣先生引用《八十一難經》說,有陰陽互相侵犯,有覆蓋,有溢出,而造成內關不通,導致無法小便。有些情況是下部的陰氣虛弱,上部的陽氣旺盛,不順應陰陽之德而互相侵犯,導致腎氣無法轉化,就必須瀉去陽氣以舉陽,這樣陰氣才能恢復平衡。像這種情況,都用吐法來治療,因為氣道閉塞,升降不暢所致。
何嘗舍眾法而獨施是哉。丹溪嘗曰,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予嘗推是開竅之法,用之多驗,姑書一二證以明之。甲午秋,治一婦人,年五十,初患小便澀,醫以八止散等劑,展轉小便不通,身如芒刺加於體。予以所感霖淫雨濕,邪尚在表,因用蒼朮為君,附子佐之,發其表,一服即汗,小便即時便通。又治馬參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澀,因服藥分利太過,遂致閉塞,涓滴不出。
予以飲食太過,傷其胃氣,陷於下焦,用補中益氣湯,一服小便通。因先多利藥,損其腎氣,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止,急補其腎,然後已。凡醫之治是證,未有不用泄利之劑者,安能顧其腎氣之虛哉。表而出之,以為世戒。有瘀血而小便閉者,宜多用牛膝。《本事方》云:頃在毘陵,有一貴官妻妾,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眾醫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類,數種皆治不通,病愈甚。予診之曰,此血瘕也。
白話文:
怎麼會捨棄所有方法,只用一種呢?丹溪先生曾經說過,我用吐法和通小便的方法,就像一個滴水的容器,上面的孔堵住了,下面的孔就無法通暢,必須先打開上面的孔,下面的水才能流出來。我也曾經用這種開竅的方法,治療過許多病人,效果很好,就記錄幾個案例說明一下。甲午年秋天,我治療一個五十歲的婦人,她一開始只是小便澀,醫生用八正散等藥物治療,結果小便越來越不通,身體像是被芒刺扎一樣难受。我判斷她是因為淋雨受寒,濕邪還在體表,就用蒼朮做君藥,附子做佐藥,發散表邪,服用一劑藥就出汗,小便也馬上通暢。又有一次,我治療馬參政的父親,他八十歲了,一開始小便短澀,因為服用了利尿藥,導致排尿過度,結果就完全閉塞,一滴也排不出來。
我判斷他是因為飲食過度,傷了脾胃,導致氣機下降,陷在下焦,就用補中益氣湯,服用一劑藥小便就通暢。因為之前服用過大量的利尿藥,損傷了腎氣,所以通了之後又出現遺尿,一晚上不停地尿,就急急忙忙補腎,之後才好轉。凡是醫治這種病症的醫生,沒有不用利尿藥的,怎麼能顧及到腎氣虛弱呢?我把它寫出來,作為給世人的警示。如果小便閉塞是因為瘀血,就要多用牛膝。在《本事方》中記載,曾經在毘陵,有一位官員的妻子小便不通,肚子和肚臍脹痛難忍,很多醫生都當作淋證治療,開了八正散類的藥方,很多種藥方都治療不好,病情反而更加嚴重。我診斷後說,這是血瘀引起的。
非瞑眩藥不可去。乃用桃仁煎,初服至日午,大痛不可忍,臥少頃,下血塊如拳者數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藥猛峻,氣虛血弱者,宜斟酌之。大抵小腹痛脹如覆碗者為實,亦分在氣在血,氣壅塞於下者,木香流氣飲。血汙於下者,桃仁煎、代抵當丸、牛膝膏。
經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腸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液出焉。是屬膀胱,乃腎之腑也。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腎、肺,故東垣用清肺飲子、滋腎丸利小便也。
白話文:
要治這種病,必須使用猛烈的藥物才能奏效。可以使用桃仁煎,初次服用到中午時,疼痛難忍,躺下休息一會兒後,排出拳頭大小的血塊數枚,小便像黑豆汁一樣,排出約一、二升,疼痛就消失了。這種藥性強勁,體虛氣弱的人要謹慎使用。一般來說,小腹疼痛脹滿,像覆蓋著碗一樣,屬於實證,又可分為氣實和血實。氣滯於下者,可以用木香流氣飲。血瘀於下者,可以用桃仁煎、代抵當丸、牛膝膏治療。
經書上說:腎與膀胱相連,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小腸屬於腎,腎向上連接肺,所以要同時調理這兩個臟器。三焦是身體的通道,負責輸送水液。三焦屬膀胱,是腎的腑。又說:膀胱是身體的主管,貯藏著津液,氣化了就能排出。由此可知,膀胱貯藏水分,三焦排出水分。治療小便不利,所以針灸方法只取三焦穴,不取膀胱穴。小腸屬於腎、肺,所以東垣用清肺飲子、滋腎丸來利尿。
運氣小便不利有三:其一,屬濕邪攻三焦。經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又云:水不及曰涸流,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其病癃閉是也。其二,屬風邪攻脾。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病溏瘕泄、水閉是也。其三,屬燥熱。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癃閉。
初之氣,其病小便黃赤,甚則淋。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地氣肅,天氣明。二之氣,其病淋是也。良法治小便不通,諸藥不效,或轉胞至死危困,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一小眼子,翎筒通過,放在眼兒內,根底以細線系定,翎筒子口細杖子堵定,上用黃蠟封尿胞口,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塞其翎筒在小便出里頭,放開翎筒根頭,手捻其氣透於裡,小便即出,神效。
白話文:
中醫認為小便不利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第一,溼邪侵犯三焦,導致小腹疼痛、腫脹,無法正常排尿。這是因為太陰在泉時,濕氣旺盛,容易引發此症狀。此外,當水氣不足時,會導致小便閉塞,這就是涸流之紀的表現,主要影響的是上宮和正宮,其症狀就是小便閉塞。 第二,風邪攻擊脾臟,導致溏瘕洩、水閉。這是根據厥陰司天時,風氣旺盛的情況下,脾臟功能受損而產生的症狀。 第三,燥熱之邪,影響陽明,使天氣急促,地氣明亮,導致人民出現小便閉塞的症狀。
初期的氣候,如果出現小便黃赤,甚至有淋灕不盡的情況。另外,當少陰司天時,地氣肅穆,天氣明亮,第二個氣候時,就會出現淋灕不盡的症狀。對於小便不通的治療,一般的藥物可能沒有效果,或者病情嚴重到生死危急的地步。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豬尿胞作為治療手段,首先將底端切一小孔,翎筒穿過,放入孔中,然後用細線固定住翎筒,翎筒口用細杖堵住,再用黃蠟封住尿胞口,吹入七分氣,用細線固定,接著用手捏緊翎筒根部,再用黃蠟封住翎筒,插入尿道中,放開翎筒根部,用手捏動翎筒,讓氣流通入體內,小便即可排出,效果極佳。
【妊娠小便不通】妊娠胎滿逼胞,多致小便不利,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名曰轉胞。丹溪以為多因胎婦虛弱,憂悶性躁,食味厚。古方用滑利疏導藥鮮效,若脬為胎所墜而不通,但升舉其胎,胞系疏而小便自行。若臍腹作脹而小便淋閟,此脾胃氣虛,胎壓尿胞,四物、二陳、參、術,空心服後探吐,數次自安。
薛氏云:前證亦有脾肺氣虛,不能下輸膀胱者;亦有氣熱鬱結,膀胱津液不利者;亦有金為火燥,脾土濕熱甚而不利者。更當詳審施治。《金匱要略》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白話文:
懷孕後期,胎兒發育完整,容易壓迫膀胱,導致排尿不順,如果膀胱被胎兒完全壓迫,無法排尿,稱為「轉胞」。丹溪認為,這多半是孕婦體虛、憂慮煩躁、飲食過於油膩所致。傳統的滑利通導藥方效果不佳。如果膀胱被胎兒壓迫導致不通,只要提升胎兒位置,膀胱就會自然疏通,排尿順暢。如果腹部脹痛,且小便淋漓不暢,這是脾胃氣虛,胎兒壓迫膀胱,可以用四物湯、二陳湯、人參、白朮,空腹服用,然後催吐,反覆幾次就能痊癒。
薛氏說:上述症狀,也可能是脾肺氣虛,無法將氣血輸送到膀胱;也有可能是氣熱鬱結,膀胱津液無法正常運作;也可能是脾土濕熱過盛,導致排尿不順。需要仔細診察,對症下藥。《金匱要略》中提到:婦女生病,飲食正常,但感到煩躁發熱,無法平躺,只能靠著休息,這是什麼原因呢?師傅回答:這是「轉胞」,無法排尿。因為膀胱被胎兒壓迫,導致這種疾病。只要利尿就能治癒,可以用腎氣丸治療。
(即八味丸,酒下十五丸至三十丸,日再服。)又云: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知母主之。又云: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丹溪治一婦轉胞,小便閉,脈似澀,重取則弦,左稍和,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不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
以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吐之,俟氣定又與,至八帖而安。此恐偶中,後又治數人皆效。又一婦四十一歲,孕九月轉胞小便閉,腳腫形瘁,脈左稍和而右澀,此飽食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著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所以水竅不能出也。宜補血養氣,氣血既正,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
白話文:
(這是關於八味丸的用法,服用十五到三十丸,一天兩次,用水酒送服。)又說:懷孕期間若出現水腫、體重增加、小便困難、發冷、惡心,起牀後頭暈,這時可以使用知母來治療。再說:懷孕期間如果出現小便困難,但飲食正常,可以使用歸母苦參丸來治療。丹溪治了一個婦女,她的病情是轉胞(懷孕期間小便困難),小便閉塞,脈象看似澀滯,重新按壓時則變得強烈,左側稍微平和,這是因為她過去的憂慮和困擾所導致的。澀表示血量不足而氣量過多,強烈的脈搏表示有水腫。血量不足使得子宮無法上提,氣量過多和水腫,導致中焦不清而使水分溢出,子宮因此感到不適而往下垂。
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術、半夏、陳皮、甘草、生薑在空腹時飲用,接著以手指探測並催吐,待氣息穩定後再進行,直到八帖藥後病情得到緩解。這種情況可能是偶然有效,後來治療幾個人也都見效。再有一個婦女,四十一歲,懷孕九個月,出現轉胞,腳腫,外觀憔悴,脈象左側稍微平和而右側澀滯,這是因為過度飲食損傷胎系,身體虛弱無法自行上提,導致子宮下墜,壓迫膀胱,偏在一邊,因氣急被阻塞,所以水道不能通暢。應當補充血液和氣力,血液和氣力恢復正常後,胎系自然會往上提升,就不會再下墜,這樣纔有治療的可能。
遂用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朮、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煎湯,濃與四帖,次早以渣煎,頓服探吐之,小便即通,皆黑水。後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砂仁二十帖與之,而得以安產。一孕婦小便不通,脈細弱,乃氣血俱虛,胎壓膀胱下口。用補藥升起恐遲,反加急滿。
令穩婆以香油抹手,入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卻以參、耆、升麻大劑服之。一法將孕婦倒豎起,胎自運,溺自出,勝手托遠矣。
白話文:
於是用人參、當歸頭尾、白芍藥、白朮、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煎湯,濃縮成四帖,隔天以藥渣再次煎煮,一次服用,引發嘔吐,小便隨即暢通,且排出黑色尿液。之後,根據此方加了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砂仁,總共服用二十帖,便順利生產。
一位孕婦小便不通,脈象細弱,這是因為氣血兩虛,胎兒壓迫膀胱下口。如果使用補藥來提升氣血,恐會延誤時間,反而加重腹脹。
便讓穩婆用香油抹手,進入產房用手托住胎兒,尿液像流水般涌出。接著用人參、黃耆、升麻的大劑量藥物服用。另外一種方法是將孕婦倒立起來,胎兒自然下降,尿液自然流出,便可輕鬆托住胎兒。
【產後小便不通】舊方用陳皮去白為末,空心酒調二錢,外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灸之,覺熱氣入腹內,即時便通。按此唯氣壅不得通者宜之,若氣虛源涸與夫熱結者,不可泥也。
白話文:
產婦如果小便不通,可以用陳皮去白研成粉末,空腹用酒調和服用兩錢,另外用鹽填滿肚臍,再用蔥白去除外皮,取十幾根綁在一起,切成一指厚,放在鹽上面,用艾條點燃放在蔥白上灸,感覺熱氣進入腹內,小便就會通暢。不過這個方法只適用於氣滯不通導致的產後小便不通,如果產婦是氣虛體弱、陰虛津液不足,或是熱結膀胱導致的小便不通,就不適合用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