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六冊 (5)

回本書目錄

第六冊 (5)

1. 閉癃遺尿總論

遺尿者,溺出不自知也。閉癃者,溺閉不通而淋瀝滴點也。唯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肝脈、督脈主之者。經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故遺溺閉癃,皆取厥陰俞穴、及督脈俞穴也。

三焦主之者。經云:三焦下脈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三焦者,足太陽、少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是也。膀胱主之者。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是也。然遺溺閉癃,不取膀胱俞穴者,蓋膀胱但臟溺,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閉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

今分其病立為二門。

白話文:

遺尿,是指小便不自主地流出。閉癃,是指小便阻塞不通,卻又會滴滴答答、斷斷續續地流出。這些病症主要與肝、督脈、三焦和膀胱有關。

肝經和督脈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是因為古籍記載:肝經的足厥陰脈絡,會經過陰部,它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遺尿和閉癃。另外,督脈在女性會進入陰道口,這個孔就是小便出口的末端。男性則是沿著陰莖下至會陰處,與女性的情況相同。督脈所引起的疾病也有癃、痔瘡、遺尿等。因此,治療遺尿和閉癃,都會取用足厥陰經和督脈上的俞穴。

三焦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是因為古籍記載:三焦下部的脈絡位於足太陽經之前、足少陽經之後,從膝窩外側出來,稱為委陽穴,也是足太陽經的絡穴。三焦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所匯聚之處,是太陽經的分支,它在腳踝上方五寸處,分出支脈進入小腿肚,再從委陽穴出來,與足太陽經的主脈會合,進入膀胱,約束下焦。三焦功能過於強盛時會導致閉癃,虛弱時則會導致遺尿。治療遺尿應當補益,治療閉癃應當疏洩,就是這個道理。

膀胱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是因為古籍記載: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癃,膀胱失去約束能力則會導致遺尿。然而,雖然遺尿和閉癃與膀胱有關,但一般不會取膀胱經上的俞穴,是因為膀胱只是儲存尿液的器官,而尿液的排出主要通過三焦、肝經和督脈來進行。

閉癃,合起來看是一種病,但分開來看,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閉是急性病,指小便完全閉塞、點滴不出,俗稱小便不通。癃則是慢性病,指小便淋漓不斷、點滴而出,一天排尿數十次甚至上百次,也就是所謂的淋病。

現在,將這兩種病症分開來探討。

2. 小便不通

丹溪大法,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清金,此隔二。如不因肺燥,但膀胱有熱,則宜瀉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當燥脾健胃,此隔三。車前子、茯苓清肺也。黃柏、知母瀉膀胱也。

蒼朮、白朮健胃燥脾也。《寶鑑》小便不利有三,不可一概而論。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一也,宜分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熱濕而不行,二也,必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也。東垣大法,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分在氣在血而治之。

以渴與不渴而辨之。如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故也。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也。肺合生水,若肺熱不能生水,是絕其水之源。經云:虛則補其母,宜清肺而滋其化源,故當從肺之分,助其秋令,水自生焉。又如雨如霧如霜,皆從天而降下也。且藥有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是感秋清肅殺之氣而生,可以補肺之不足,淡味滲泄之藥是也。

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之類,以清肺之氣,泄其火,滋水之上源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小便不通也。熱閉於下焦者,腎也、膀胱也,乃陰中之陰,陰受熱邪,閉塞其流。易老云:寒在胸中遏塞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氣味俱陰之藥,以除其熱,泄其閉塞。《內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若服淡滲之藥,其性乃陽中之陰,非純陰之劑,陽無以化,何以補重陰之不足也。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大苦之味,感天之寒氣而生大寒之藥,此氣味俱陰,乃陰中之陰也。大寒之氣,人感之生膀胱。寒水之運,人感之生腎。此藥能補腎與膀胱。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而閉其下焦,使小便不通也。

夫用大苦寒之藥,治法當寒因熱用。又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氣同,其終則氣異也。如熱在上焦,以梔子、黃芩。熱在中焦,以黃連、芍藥。熱在下焦,以黃柏。熱在氣分,渴而小便閉,清肺散、豬苓湯、五苓散、茯苓琥珀湯、紅秫散。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閉,滋腎丸、黃連丸、導氣除燥湯。

東垣治一人病小便不利,目睛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皮膚欲裂,飲食不下,服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處,思之半夜,曰吾得之矣。經云:膀胱者,津液之腑,必氣化而能出焉。多服淡滲之藥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啟玄子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甘淡氣搏皆陽藥,獨陽無陰,欲化得乎。遂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服,再服即愈。渴而腹冷,水氣也。《金匱》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以小便利,腹中溫為度。小便不通,腹下痛,狀如覆碗,痛悶難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膻中者,臣使之官,三焦相火,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內居之,少腹處間毛內臟胞器,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之氣不及,則隱秘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湧之,令氣通達,便自通利,經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

一方,煎橘紅、茯苓湯,調木香、沉香末服之,空心下。丹溪云: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有實熱、痰氣閉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者也。氣虛用參、朮、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就參、耆藥中調理吐之。血虛用四物湯,先服後吐,或就芎歸湯探吐之。

痰多,二陳湯,先服後探吐之。痰氣閉塞,二陳加香附、木通探吐之。實熱當利之,或用八正散,蓋大便動則小便自通矣。或問以吐法通小便,方論中未嘗有之,理將安在?曰:取其氣化而已。何則?《內經》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故上中下三焦之氣,有一不化,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豈獨下焦膀胱氣塞而已哉。上焦肺者,主行榮衛,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之合足三焦,下輸又上連肺,此豈非小便從上焦之氣化者乎。張仲景有言,衛氣行則小便宣通,其義亦在是矣。《內經》又謂脾病則九竅不通,小便不利,是其一也。

此豈非小便從中焦之氣化者乎。由是而言之,三焦所傷之邪不一,氣之變化無窮,故當隨處治邪行水,求其氣化,亦無窮也。然而大要在乎陰與陽無相偏負,然後氣得以化。若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夫腎肝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氣交之分也。

故天之陽絕而不交於地者,尚且白露不下。況人同乎天,其在上之陽不交於陰,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而水道其能出乎。東垣引《八十一難經》謂,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而為內關,不得小便者。有或在下之陰虛,在上之陽盛,不務其德而乘之,致腎氣之不化者,必瀉其陽而舉之,則陰可得而平也。若此條所敘之證,皆用吐法,蓋因氣道閉塞,升降不前者而用耳。

何嘗舍眾法而獨施是哉。丹溪嘗曰,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予嘗推是開竅之法,用之多驗,姑書一二證以明之。甲午秋,治一婦人,年五十,初患小便澀,醫以八止散等劑,展轉小便不通,身如芒刺加於體。予以所感霖淫雨濕,邪尚在表,因用蒼朮為君,附子佐之,發其表,一服即汗,小便即時便通。又治馬參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澀,因服藥分利太過,遂致閉塞,涓滴不出。

予以飲食太過,傷其胃氣,陷於下焦,用補中益氣湯,一服小便通。因先多利藥,損其腎氣,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止,急補其腎,然後已。凡醫之治是證,未有不用泄利之劑者,安能顧其腎氣之虛哉。表而出之,以為世戒。有瘀血而小便閉者,宜多用牛膝。《本事方》云:頃在毘陵,有一貴官妻妾,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眾醫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類,數種皆治不通,病愈甚。予診之曰,此血瘕也。

非瞑眩藥不可去。乃用桃仁煎,初服至日午,大痛不可忍,臥少頃,下血塊如拳者數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藥猛峻,氣虛血弱者,宜斟酌之。大抵小腹痛脹如覆碗者為實,亦分在氣在血,氣壅塞於下者,木香流氣飲。血汙於下者,桃仁煎、代抵當丸、牛膝膏。

經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腸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液出焉。是屬膀胱,乃腎之腑也。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腸屬腎、肺,故東垣用清肺飲子、滋腎丸利小便也。

運氣小便不利有三:其一,屬濕邪攻三焦。經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又云:水不及曰涸流,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其病癃閉是也。其二,屬風邪攻脾。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病溏瘕泄、水閉是也。其三,屬燥熱。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癃閉。

初之氣,其病小便黃赤,甚則淋。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地氣肅,天氣明。二之氣,其病淋是也。良法治小便不通,諸藥不效,或轉胞至死危困,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一小眼子,翎筒通過,放在眼兒內,根底以細線系定,翎筒子口細杖子堵定,上用黃蠟封尿胞口,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塞其翎筒在小便出里頭,放開翎筒根頭,手捻其氣透於裡,小便即出,神效。

【妊娠小便不通】妊娠胎滿逼胞,多致小便不利,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名曰轉胞。丹溪以為多因胎婦虛弱,憂悶性躁,食味厚。古方用滑利疏導藥鮮效,若脬為胎所墜而不通,但升舉其胎,胞系疏而小便自行。若臍腹作脹而小便淋閟,此脾胃氣虛,胎壓尿胞,四物、二陳、參、術,空心服後探吐,數次自安。

薛氏云:前證亦有脾肺氣虛,不能下輸膀胱者;亦有氣熱鬱結,膀胱津液不利者;亦有金為火燥,脾土濕熱甚而不利者。更當詳審施治。《金匱要略》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即八味丸,酒下十五丸至三十丸,日再服。)又云: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又云: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丹溪治一婦轉胞,小便閉,脈似澀,重取則弦,左稍和,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不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

以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吐之,俟氣定又與,至八帖而安。此恐偶中,後又治數人皆效。又一婦四十一歲,孕九月轉胞小便閉,腳腫形瘁,脈左稍和而右澀,此飽食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著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所以水竅不能出也。宜補血養氣,氣血既正,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

遂用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朮、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煎湯,濃與四帖,次早以渣煎,頓服探吐之,小便即通,皆黑水。後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砂仁二十帖與之,而得以安產。一孕婦小便不通,脈細弱,乃氣血俱虛,胎壓膀胱下口。用補藥升起恐遲,反加急滿。

令穩婆以香油抹手,入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卻以參、耆、升麻大劑服之。一法將孕婦倒豎起,胎自運,溺自出,勝手托遠矣。

【產後小便不通】舊方用陳皮去白為末,空心酒調二錢,外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灸之,覺熱氣入腹內,即時便通。按此唯氣壅不得通者宜之,若氣虛源涸與夫熱結者,不可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