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繁

《本草擇要綱目》~ 寒性藥品 (19)

回本書目錄

寒性藥品 (19)

1. 側柏葉

(凡用挼去兩畔並心枝丫。用糯泔浸七日。以酒拌蒸一伏時。每一斤用黃精自然汁十二兩浸焙。又浸又焙。待汁乾用之。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從本方。)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炙罯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敷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作湯常服。殺五臟蟲。益人。柏屬陰與金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

久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於此也。

畏(羊蹄草,菊花)

白話文:

側柏葉

(使用側柏葉時,要先去除葉片兩側及中間的枝椏。然後用淘米水浸泡七天。再用酒拌勻後蒸煮一個伏天(約一個月)。每斤側柏葉用十二兩黃精原汁浸泡後烘烤,反覆浸泡烘烤,直到汁液乾燥後方可使用。這是服用側柏葉的炮製方法。一般使用時,可以生用或炒用,依據不同方劑而定。)

【氣味】

苦味,微溫,無毒。

【主治】

治療吐血、鼻出血、痢疾出血、崩漏(月經失調出血)、赤白帶下(陰道分泌物異常)。能輕身健體、益氣,使人耐寒暑。可去除濕痺,促進傷口癒合。治療風寒痺痛、尿血。炙烤後可治療凍瘡。燒成汁液塗抹頭髮,可使頭髮烏黑亮麗;敷於湯火傷處,可止痛、去疤。服用可治療蠱毒引起的痢疾。常煮水服用,可以殺滅五臟蟲,益壽延年。柏樹屬陰,與金性相合,善於固守,因此採摘側柏葉要根據月份節氣,選擇月令之氣充盈的時候採摘,這是補益陰氣的重要藥物。其藥性偏燥。

長期服用,能 greatly benefit脾土,滋養肺氣。柏樹生命力強,耐寒耐旱,質地堅硬,是長壽之木,因此可以入藥服用。道家常用它點湯常飲,元旦時用它浸酒辟邪,都是基於此理。

【禁忌】

忌與羊蹄草、菊花同用。

2. 地膚子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膀胱熱。利小便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強陰。治陰卵㿗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夫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苗葉】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搗汁服。主赤白痢。燒灰亦善。煎水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主大腸泄瀉。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煎水日服。治手足煩疼。利小便諸淋。

白話文:

地膚子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膀胱濕熱,促進排尿,增強精氣,長期服用可使耳目聰明,身體輕盈,延年益壽,消除皮膚濕熱,使皮膚滋潤光滑,還能治療惡瘡、疝氣、腫塊等,壯陽,治療婦女陰部疾病,去除熱風,可煎湯沐浴。與陽起石一起服用,主治男性陽痿,補益氣力。很多疾病都源於虛弱,而虛弱又多伴隨有熱症,此時可搭配地膚子與甘草一起服用。

地膚子苗葉味苦性寒,無毒。搗碎取汁服用,主治赤白痢疾;燒成灰也同樣有效。煎水洗眼,可治療眼睛發熱、昏暗、雀盲、澀痛等症狀;主治大腸瀉泄,能調和氣血,澀腸止瀉,解毒消腫;煎水每日服用,可治療手足煩躁疼痛,以及各種尿路感染。

3. 山豆根

(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葉青。經冬不凋。八月採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鼠取腸胃曝乾。解毒攻熱效。)

【氣味】

甘寒無毒。(按沈括筆談云。山豆根味極苦。本草言味甘大誤矣。)

【主治】

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發熱咳嗽。治人及馬急黃。殺小蟲。含之咽汁。解咽喉腫毒極妙。研末湯服五分。治腹脹喘滿。酒服三錢。治女人血氣腹脹。又下寸白諸蟲。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痛。研汁塗諸熱腫禿瘡蛇狗蜘蛛傷。

白話文:

山豆根

山豆根生長在劍南、宜州、果州的山谷,現在廣西也有,以忠州、萬州產的品質最好。它的植株像豆類植物,葉子青綠,冬天也不枯萎。八月採收它的根。廣南地區的山豆根,像矮小的槐樹,高約一尺多。石鼠愛吃它的根,所以嶺南人捕捉石鼠,取其腸胃曬乾,也有解毒攻熱的功效。

【氣味】

味甘性寒,無毒。(按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山豆根味道極苦,本草書中說它味甘是錯誤的。)

【主治】

解各種藥物中毒,止痛,消散瘡腫毒引起的發熱咳嗽。治療人畜急性黃疸,殺滅小蟲。含在口中,咽下汁液,治療咽喉腫痛效果極佳。研磨成粉末,用溫水送服五分(約1.5克),治療腹脹喘滿;用酒送服三錢(約9克),治療婦女因血氣不和引起的腹脹,還能驅除寸白蟲等腸道寄生蟲;製成藥丸服用,治療下痢;磨成汁服用,治療突然發生的熱病、厥逆、心腹疼痛,以及五種痔瘡疼痛;研磨成汁塗抹,治療各種熱毒腫痛、禿瘡、蛇、狗、蜘蛛咬傷。

4. 白蘚(根皮)

【氣味】

苦寒無毒。又氣寒善行。味苦性燥。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藥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只施之瘡科淺矣。

【主治】

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余痛。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落。皮肌急。壯熱惡寒。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其花同功。治肺嗽。

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話文:

白蘚根皮味苦性寒,沒有毒性,氣味寒涼且易於運行。它能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具有清熱除濕的功效,也兼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是治療各種黃疸、風濕痹症的重要藥物。但世上的醫生只把它用於淺表的皮膚病,實在可惜。

白蘚根皮可以治療頭痛、黃疸、咳嗽、尿頻、女性陰部腫痛、濕痺導致肌肉壞死、肢體活動受限、四肢不安、腹部劇痛伴隨想跑想喊、小兒驚厥、產後腹痛等症狀。它能治療各種熱毒風症、風瘡、疥癬、皮膚潰爛、眉毛頭髮脫落、皮膚緊繃、發熱惡寒等。也能治療各種黃疸(包括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疏通經絡關節,利尿通便,促進血液循環,治療小腸積水,以及流行性疾病、頭痛、眼痛等。白蘚的花朵與根皮功效相同,還可治療咳嗽。

它忌與螵蛸、桔梗、茯苓、萆薢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