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7)

回本書目錄

菜部第二十七卷 (7)

1. 馬齒莧

(《蜀本草》)

【釋名】馬莧(《別錄》)、五行草(《圖經》)、五方草(《綱目》)、長命菜(同上)、九頭獅子草。時珍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俗呼大葉者為㹠耳草,小葉者為鼠齒莧,又名九頭獅子草。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寶藏論》及《八草靈變篇》併名馬齒龍芽,又名五方草,亦五行之義。

頌曰:馬齒莧雖名莧類,而苗、葉與莧都不相似。一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藏器曰:《別錄》以馬齒與莧同類。二物既殊,今從別品。

【集解】

弘景曰:馬莧與莧別是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

保升曰: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節葉間有水銀,每十斤有八兩至十兩已來。然至難燥,當以槐木捶碎,向日東作架曬之,三、兩日即干如隔年矣。入藥須去莖,其莖無效。

斅曰:凡使勿用大葉者,不是馬齒莧,亦無水銀。

時珍曰:馬齒莧,處處園野生之。柔莖布地,細葉對生。六、七月開細花,結小尖實,實中細子如葶藶子狀。人多采苗煮曬為蔬。方士採取,伏砒結汞,煮丹砂,伏硫黃,死雄制雌,別有法度。一種水馬齒,生水中,形狀相類,亦可汋食。

見王西樓野《菜譜》。

【氣味】酸,寒,無毒。恭曰:辛,溫。

宗奭曰: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主治】諸腫瘻疣目,搗揩之。破痃癖,止消渴(藏器)。

能肥腸,令人不思食。治女人赤白下(蘇頌)。飲汁,治反胃諸淋,金瘡流血,破血癖癥瘕,小兒尤良。用汁治緊唇面皰,解馬汗、射工毒,塗之瘥(蘇恭)。治自屍腳陰腫(保升)。作膏,塗濕癬、白禿、杖瘡。又主三十六種風。煮粥,止痢及疳痢,治腹痛(孟詵)。服之長年不白。

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和梳垢,封疔腫。又燒灰和陳醋滓,先灸後封之,即根出(《開寶》)。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也。

頌曰: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焮不已者。並搗爛馬齒敷上,不過三、兩遍。此方出於武元衡相國。武在西川,自苦脛瘡焮癢不可堪,百醫無效。及到京,有廳吏上此方,用之便瘥也。李絳記其事於《兵部手集》。

【附方】舊十六,新二十三。

三十六風結瘡:馬齒莧一石。水二石,煮取汁,入蜜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食療》)。

諸氣不調:馬齒莧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禳解疫氣: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熟,同鹽、醋食之,可解疫癘氣。(唐瑤《經驗方》)。

筋骨疼痛,不拘風濕氣、楊梅瘡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藥止疼,然後調理:干馬齒莧一斤(濕馬齒莧二斤),五加皮半斤,蒼朮四兩,舂碎,以水煎湯洗澡。急用蔥、姜擂爛,沖熱湯三碗,服之。暖處取汗,立時痛止也。(《海上名方》)。

白話文:

馬齒莧

馬齒莧,因葉片排列像馬齒,且性滑利如莧菜而得名。俗稱大葉的叫㹠耳草,小葉的叫鼠齒莧,也叫九頭獅子草。因其生命力強,不易枯萎,故稱長命菜。 古籍中也稱其為馬齒龍芽、五行草,五行草之名源於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五色俱全。 馬齒莧與莧菜雖同名「莧」,但外形差異很大。

馬齒莧廣泛生長於田園,果實細小。味微酸,可食用。葉片大的馬齒莧藥效較差,葉片小的節間含水銀。 乾燥馬齒莧不易,需用槐木捶碎後,向東曬乾。入藥需去莖,莖部無效。使用時,應選用小葉的馬齒莧,大葉的並非正品,也不含水銀。馬齒莧莖柔弱,貼地生長,葉片細小,對生。六七月份開花,結出帶尖的小果實,果實內含細小的種子。人們常採摘嫩苗煮食。道家煉丹時也會用到它。 水中生長的水馬齒與其外形相似,也可食用。

其味酸寒,無毒。也有記載說其味辛溫。 性寒滑,多食不利。

馬齒莧可治療腫瘡、疣目等,搗碎外敷。可治痃癖,止消渴。能滋養腸胃,但會導致食慾不振。可治療婦女赤白帶下。其汁液可治反胃、各種淋症、金瘡出血、血癖癥瘕,對小兒尤為有效。馬齒莧汁可治療唇部炎症、解馬汗、射工毒。可治陰部腫脹。製成膏藥可治療濕癬、白禿、杖瘡,還能治療三十六種風疾。煮粥食用,可止痢及疳痢,治療腹痛,並能延年益壽。 能治療癰瘡,殺蟲。 生搗汁服用,可瀉下惡物,驅除蛔蟲。 可與梳垢混合,敷貼疔腫。燒成灰與陳醋渣混合,先灸後敷,可使病根排出。 馬齒莧能散血消腫,潤腸通便,解毒利尿,治療產後虛汗。

馬齒莧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其散血消腫的功效。 治療多年久治不愈的惡瘡,可將馬齒莧搗爛外敷,一般敷用兩三次即可見效。

附方很多。例如:治療三十六種風引起的瘡瘍;治療氣機不調;預防瘟疫;治療筋骨疼痛,包括風濕、梅毒和婦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