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四 (4)
卷十四 (4)
1. 痔瘡
上作二劑,水煎服。
清燥湯,治大腸風熱血燥,秘結不通,痔瘡等症。
生地黃,山梔,麻子仁(研。各五分),黃芩,川芎,羌活,黃柏,郁李仁,芍藥,當歸尾,甘草(各四分),澤瀉(二分)
上水煎服。
黃耆散,治痔瘡,並一切潰瘍,虛弱發熱。
茯苓,黃耆(炒),當歸,川芎,白芍藥,白芷(各五分),升麻,山梔(炒。各二分)
上水煎服。
枳殼散,治痔瘡腫痛或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槐花,荊芥,皂角子仁(炒),蝟皮(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滾湯下,作丸亦可。
加味槐角丸,治症同前。
槐角(炒),枳殼(麩炒),當歸,黃芩,皂角仁(炒),蝟皮(炙),秦艽,白芷(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服,或蜜丸,量兒大小服。
又方,治痔痛不可忍者。
羊膽(一個),冰片(五分)
上以冰片為末,羊膽塗之。
丹石散,治痔瘡熱痛如神。
黃丹,滑石(各等分)
上為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次。
勝雪膏,治痔瘡熱痛不可忍。
片腦,鉛白霜(各等分)
上為末,好酒研成膏塗之,隨手愈。
又方,用生栝萎根研如泥,豬油調塗。
黃連解毒湯(方見作痛不止)
托裡清肝散(方見囊癰)
四味肥兒丸(方見貼骨癰)
加味小柴胡湯(方見熱毒瘰癧)
加味逍遙散(方見發熱不止)
龍膽瀉肝湯(方見下疳瘡)
白話文:
痔瘡
**使用方法:**以上兩種藥方,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燥湯:治療大腸因風熱導致血燥,引起便秘不通、痔瘡等症狀。
藥材:生地黃、山梔、麻子仁(研磨,各五分)、黃芩、川芎、羌活、黃柏、郁李仁、芍藥、當歸尾、甘草(各四分)、澤瀉(二分)。 使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黃耆散:治療痔瘡,以及各種潰瘍、虛弱發熱等症狀。
藥材:茯苓、黃耆(炒過)、當歸、川芎、白芍藥、白芷(各五分)、升麻、山梔(炒過,各二分)。 使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枳殼散:治療痔瘡腫痛或出血。
藥材:枳殼(去除內層白膜,用麩皮炒過)、槐花、荊芥、皂角子仁(炒過)、蝟皮(炙烤過,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開水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
加味槐角丸: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痔瘡症狀。
藥材:槐角(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當歸、黃芩、皂角仁(炒過)、蝟皮(炙烤過)、秦艽、白芷(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用蜂蜜做成藥丸,用量依兒童年齡大小調整。
又一方:治療痔瘡疼痛難忍的情況。
藥材:羊膽(一個)、冰片(五分)。 使用方法:將冰片磨成粉末,用羊膽汁調勻後塗抹患處。
丹石散:治療痔瘡熱痛,效果顯著。
藥材:黃丹、滑石(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剛汲取的井水調和後塗抹患處,每天塗抹三到五次。
勝雪膏:治療痔瘡熱痛難忍的情況。
藥材:片腦、鉛白霜(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好酒調成膏狀塗抹患處,效果迅速。
又一方:使用新鮮的栝萎根磨成泥狀,用豬油調勻後塗抹患處。
黃連解毒湯(配方詳見「作痛不止」條目)。
托裡清肝散(配方詳見「囊癰」條目)。
四味肥兒丸(配方詳見「貼骨癰」條目)。
加味小柴胡湯(配方詳見「熱毒瘰癧」條目)。
加味逍遙散(配方詳見「發熱不止」條目)。
龍膽瀉肝湯(配方詳見「下疳瘡」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