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7)
1. 脫肛
經曰:下者舉之,滑者澀之。先哲皆謂氣虛有熱;或謂大腸熱甚故出;或謂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經蘊熱,則肛門閉結,虛寒則滑出不收。或因用力,或因痢後,細推寒熱治理。小兒患多。
主方,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芍藥(酒炒),生地,升麻(各一錢),桔梗,炙草(各五分),加薑、棗水煎,空心服。
虛加參、耆;熱加芩、連;滑脫倍升麻,加訶子、五倍子,醋糊丸服。
白話文:
經典提到:沈降的症狀要用提升的方法來治療,滑膩的症狀要用止瀉的方法來治療。古人的看法通常是認為是氣血虛弱導致熱症;或者認為大腸熱盛導致流汗;或者是因為大腸與肺相輔相成,肺部有熱氣,肛門就會閉塞,虛弱冷寒的情況下,便會出現滑膩的症狀。有可能是因為用力過度,或是痢疾後的情況,要詳細地分析是寒還是熱,再進行對應的治療。小孩這種情況比較常見。
主要的方子是:白朮(963號草藥)、茯苓(1031號草藥)、當歸(1011號草藥)、川芎(997號草藥)、芍藥(用酒炒)、生地、升麻(1175號草藥)各一錢,桔梗(1088號草藥)、炙草(各五分),加上薑和棗一起煮水,早上空腹服用。
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加入黨參和黃耆;如果有熱症,可以加入黃芩和連翹;如果滑膩的症狀嚴重,可以加倍使用升麻,並加入訶子和五倍子,用醋糊製成丸子服用。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治瀉痢、大病及產後。
槐榆丸(方見血門)治脫肛。
簡便方,老幼脫肛。香附子、荊芥穗,或蓮蓬殼,橡斗殼煎洗。
又,用朴硝湯洗,次魚腥草搗爛坐肛門下;或石灰炒熟包坐肛下;或五倍子、明礬煎洗;或桑葉、桃葉湯洗,萆麻仁搗塗頂心。
又,赤石脂或五倍子,或龍骨、木賊(燒),或黃柏、軟石膏、滑石,皆可研末,摻草紙上烘熱托上;或梁上塵、鼠糞桶內燒熏自上。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用於治療瀉痢、大病以及產後情況。
【槐榆丸】(方見血門),用於治療脫肛。
【簡便方】,適用於老少皆宜的脫肛情況。使用香附子、荊芥穗,或是蓮蓬殼、橡鬥殼煎煮後清洗。
另外,可以使用朴硝湯清洗,接著將魚腥草搗爛後放置在肛門下方;或者使用石灰炒熟後包覆在肛門下方;亦或是使用五倍子、明礬煎煮後清洗;還可以用桑葉、桃葉湯清洗,並將萆麻仁搗碎後塗抹在肛門頂心。
此外,可用赤石脂或五倍子,或是龍骨、木賊(燒過後)、黃柏、軟石膏、滑石等,研磨成粉狀後撒在草紙上,使其烘熱後放在肛門上方;或者使用樑上塵、鼠糞桶內燒燻後自行放置在上方。
2. 體氣
(附:腋漏)
證屬足厥陰肝經鬱熱而成。腋下有竅泄臭氣,以枯礬、麝香之類搓擦,僅止一時,必久服疏肝藥乃愈。關脈弦急實大,主腋氣。
主方,龍膽草,生地黃,當歸,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黃芩,青皮(等分),水煎服。或當歸龍蒼丸。
白話文:
這是一種肝經鬱熱導致的病症,腋下有孔洞排出臭氣。用枯礬、麝香等藥物摩擦,只能暫時止住,必須長期服用疏肝的藥物才能治癒。關脈弦急實大,是腋氣的主要徵兆。
常用藥方:龍膽草、生地黃、當歸、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黃芩、青皮等分,水煎服用。也可以服用當歸龍蒼丸。
驅穢散,治體氣。外用除根法,內以此藥。每五分,薑湯調下,瀉穢毒出為度。
大黃(三錢),檀香末(一錢),檳榔(八分),青木香,丁香(各三分),共末,入麝二分服。
除根法,先剃去腋毛,用鉛粉水調塗之,數日後看有一小孔,即出氣處也,以艾炷如米大,灸七壯,孔實愈。
簡便方,密陀僧,入麝研末,水調塗。用熱蒸餅急夾腋下,一時擲之。
白話文:
"驅穢散"是一種治療身體氣體不順的藥方。使用外用除根法清除病源,並內服此藥。每次服用五分量,加入薑湯調和後吞下,直到排出穢毒為止。
具體配方如下:
- 大黃(三錢),
- 檀香末(一錢),
- 檳榔(八分),
- 青木香,
- 丁香(各三分),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二分量的麝香服用。
"除根法"是先剃除腋下的毛髮,再將鉛粉與水調和塗抹在腋下。數天後會出現一小孔,這是病源排出的部位。使用艾炷如米大小,灸7次,直到孔洞填滿,病情痊癒。
簡易方法如下:
- 密陀僧,加入麝香研磨成粉末,加水調和塗抹。
- 使用熱蒸餅緊貼在腋下,一時後移除。
又,五更用精豬肉二大片,拌甘遂末(一兩),挾腋下;天明,甘草(一兩)煎汁飲。瀉穢物地上即埋,恐傳入。或白芷、枯礬、黃丹、花椒末擦;或夜明砂、薑汁研敷。
白話文:
此外,在五更(凌晨三至五點)時,取兩大片豬肉,拌入一兩甘遂末,夾在腋下;等到天亮,用一兩甘草煎成汁飲用。瀉出的穢物要立即埋到地底下,以免傳染。也可以用白芷、枯礬、黃丹、花椒末擦拭患處;或者用夜明砂和薑汁研磨成糊狀敷在患處。
3. 腋漏
兩腋下並手足心,陰股及囊,常有汗濕汙衣,故名。
主方,枸杞根,薔薇根,甘草(各一兩),商陸,鉛粉,滑石(各五錢),上為細末,醋少許和,頻塗諸處,愈為度。
簡便方,木饅頭(生牆頭),煎湯洗各處,再以密陀僧研敷。
白話文:
在腋下、手掌、腳底、陰部及睪丸等處常常會出現汗水浸透衣物的情況,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多汗」。
主方:使用枸杞根、薔薇根、甘草(各一兩)以及商陸、鉛粉、滑石(各五錢)混合後研磨成細末,用少量醋調和,經常塗抹在多汗的地方,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簡便方:取生長在牆頭的木饅頭,用水煎煮後用其湯水清洗患處,然後再以研磨好的密陀僧敷在患處。
4. 瘴氣
瘴出閩廣嶺南,山嵐致濕,金石生水,霧多風少,鬱蒸為熱。冬不甚寒,腠開汗出;夏月連雨,伏暑冷侵。寒熱不齊,陰陽相搏,遷客羈士,飲食乖常,崎嶇勞損氣虛。感受輕者,惡寒戰慄類瘧,謂之冷瘴。重者,蘊熱昏沉,如臥灰火中,謂之熱瘴。其最重者,得病便失音,謂之啞瘴。
有歸路復感,謂之回頭瘴,相類傷寒,但不宜大汗吐下,可依傷寒法治。有發黃者,依傷寒發黃治。俗云:莫飲卯時酒,莫食申時飯。又云:瘴染勞力體虛人,飲酒勿多,飽食卻無事。患愈七日洗面,二七梳頭,三七酒腥絕、戒房室,治法悉備萬病玉樞丹(方見蠱毒)。初覺,水磨湯服;或頻咬咽,並蘇合香丸(方見中寒)若畏寒,飲熱酒、薑湯、滾水。
白話文:
閩廣嶺南一帶瘴氣盛行,山嵐潮濕,金石滲水,霧氣濃厚、風少,導致濕熱鬱積。冬天不甚寒冷,毛孔開張容易出汗;夏天連綿下雨,暑熱伏藏,容易受寒。寒熱交替,陰陽失衡,遷客羈士飲食不規律,勞累過度,氣虛體弱。輕微感染者,會感到惡寒發冷,類似瘧疾,稱為冷瘴。嚴重者,體內蘊熱,昏沉沉的,如同身處火中,稱為熱瘴。最嚴重者,發病即失聲,稱為啞瘴。
如果返回故鄉後再次感染,稱為回頭瘴,症狀類似傷寒,但忌諱大量出汗和瀉下,可依據傷寒法治療。發黃者,則按照傷寒發黃的治療方法處理。民間有諺語:「莫飲卯時酒,莫食申時飯」,意思是不要在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喝酒,也不要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吃飯。還有一句諺語:「瘴染勞力體虛人,飲酒勿多,飽食卻無事」,意思是說,勞力體虛的人染上瘴氣,不要多喝酒,吃飽了反而没事。
患病痊癒後七天才能洗臉,十四天才可以梳頭,二十一天要戒除酒腥,禁房事。各種治療方法都記載在《玉樞丹》這本書中,可以參考其方劑。初期感到不適,可以用水磨湯服用;如果頻繁咳嗽,可以服用蘇合香丸。如果畏寒,可以喝熱酒、薑湯、滾水。
冷瘴,正氣散;暑月,六和湯;熱瘴、啞瘴草子法;身熱頭痛,和解散。有先受冷而病,後變身熱煩渴,雖思水而不能入口,仍宜附子湯,生煎冷服(類陰證似陽。)煩甚加竹茹;渴甚加人參、五味子;呃加丁香、竹葉;煩渴大作,竹葉石膏湯減石膏,加熟附子,或冷湯;足冷、頭額虛汗,姜附湯並灸氣海(臍下二寸。)若非上熱下冷,未可用附子之類預服。
白話文:
如果患有寒邪入侵的症狀,可服用正氣散;夏季暑熱時,可服用六和湯;如果熱邪入侵導致失聲,可服用啞瘴草子方;如果出現發熱頭痛的症狀,可服用和解散。如果先前受寒,後來轉變為發熱口渴,即使很想喝水也喝不下,仍應服用附子湯,用生水煎煮後冷卻服用,這屬於類似陰證卻表現為陽證的症狀。如果煩躁加重,可以加入竹茹;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加入人參和五味子;如果打嗝,可以加入丁香和竹葉;如果煩躁口渴非常嚴重,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減少石膏的用量,加入熟附子,或者服用冷湯。如果出現腳冷、頭部出虛汗的症狀,可以服用姜附湯並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處)。如果沒有上熱下冷的情況,則不應提前服用附子類藥物。
及初感,用主方,次和解散。若有傷寒頭痛發熱證,即服羌活沖和湯。如寒熱往來,且與小柴胡湯。辨認的確屬寒,方服附子等熱藥。欲散血,黑神散(方見產後。)
主方(預服不染),半夏(制,一錢),陳皮,厚朴(姜炒),茯苓(各七分),枳殼,人參(感病禁用),砂仁(研。各五分),甘草(三分)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剛開始感染時,就用主方,接著再用解散方。如果出現傷寒頭痛發熱的症狀,就服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寒熱交替,就配合小柴胡湯。辨別清楚確實是寒症,才服用附子等溫熱藥物。如果想要散血,就用黑神散(配方見產後篇)。
主方(預防感染):半夏(制,一錢)、陳皮、厚朴(姜炒)、茯苓(各七分)、枳殼、人參(感染期間禁用)、砂仁(研,各五分)、甘草(三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和解散,瘴初作,胸滿頭弦發熱,及中風感寒,諸病皆效。
蒼朮(制,六兩),厚朴,陳皮,甘草(各四兩),藁本,桔梗(各三兩)
上咀,每服五錢,姜三、棗二,水煎。日再服,夜一服。
生薑附子湯,冷瘴。手足冷,內虛發熱,痰嘔吐逆,頭疼身痛。
附子(一枚,制熟),分四服。每服加生薑十片,水一鍾,煎六分溫服。
乾薑附子湯,瘴毒陰候發熱,或煩躁肢冷,舌苔引飲,附子配乾薑。
白話文:
治療瘴氣初起時,胸悶頭脹發熱,以及中風受寒等各種疾病,可用蒼朮(制,六兩)、厚朴、陳皮、甘草(各四兩)、藁本、桔梗(各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若為寒性瘴氣,症狀表現為手足冰冷,體內虛弱發熱,痰多嘔吐,頭疼身痛,可用生薑附子湯治療。將附子(一枚,制熟)分成四份,每次服用一份,加入生薑十片,水一碗,煎至六分,溫熱服用。
若為瘴毒陰寒發熱,或伴有煩躁、肢體冰冷、舌苔發白、口渴等症狀,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以乾薑配附子。
附子湯,瘴瘧。寒振熱微,面色青白,食少,手足冷,大小便清利。
附子(一枚,依前製藥法制),草果仁(二十粒)分四服。加生薑水煎。非寒甚勿用。
奪命散,傷寒,瘴證,陰陽不明,或誤投藥致病重煩渴。婦人胎產感瘴。
人參(七錢),水二鍾,煎一鍾去渣,連罐沉新汲水,取冷,一服完。
六和湯,廣南夏月瘴疾,冷熱未分,煩躁口渴(方見霍亂)。
椒囊法,闢瘴氣、風寒、時疫,絳紗囊兩許,佩身內衣,諸邪不侵。
白話文:
附子湯,適用於瘴瘧,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以寒勝熱,面色青白,食慾不振,手腳冰冷,大小便清澈。
藥方:附子一枚(依照先前製藥方法處理),草果仁二十粒,分四份服用。用生薑水煎煮。若體寒不嚴重,則不宜服用。
奪命散,適用於傷寒、瘴氣、陰陽不明,或誤服藥物導致病情加重、口渴。婦女產後感染瘴氣亦可服用。
藥方:人參七錢,水兩鍾,煎煮至一鍾,去渣,再加入新汲取的冷水至滿罐,服用一劑即可。
六和湯,適用於廣南地區夏季發生的瘴疾,症狀表現為寒熱不分、煩躁口渴(具體方劑請參考霍亂條目)。
椒囊法,可用於避瘴氣、風寒、時疫。取絳紗布縫製成小囊,佩帶於內衣內,可避免邪氣侵襲。
降椒酒,降香(二兩,銼),川椒(一兩,去閉口者),絹囊貯,無灰酒二斗中浸飲。闢瘴氣。
檳榔煎,治瘴氣寒熱,嘔吐腹滿。
檳榔,蒼朮,厚朴,陳皮,草果(各五分),甘草(一寸),生薑(一塊,濕紙包,煨,搗)。
加棗二枚,水煎服。寒熱作瘧,四獸飲;小便短赤,五苓散。
冷湯,人參(一錢),大附子(一錢),炙草(三寸),淡竹葉(十四片)棗五枚,水煎服。
白話文:
降椒酒是用二兩的降香(切碎)、一兩的川椒(去除閉口者),裝在絹袋裡浸泡在二斗無灰酒中飲用,可以辟瘴氣。
檳榔煎是用檳榔、蒼朮、厚朴、陳皮、草果(各五分)、甘草(一寸)、生薑(一塊,用濕紙包著煨,再搗碎)和兩枚棗一起加水煎服,可以治療瘴氣引起的寒熱、嘔吐、腹脹。
如果出現寒熱發作的瘧疾,可以服用四獸飲;如果小便短赤,可以服用五苓散。
冷湯是用一錢人參、一錢大附子、三寸炙草、十四片淡竹葉和五枚棗加水煎服。
啞瘴,銅青(五錢),石綠(三錢),研末水調,生面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汲水化服。
草子法,飲酒太過、多食煎炒腥膻,熱毒感瘴,熱甚,晝夜不安,遲三日血凝不救。用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次以草藥解其內熱即愈。南方有土人專刺者。
不換金正氣散(方見傷寒),一切嵐瘴,傷寒頭痛,風濕諸瘧,吐瀉霍亂,膈脹腹疼,吞酸痰飲,不伏水土,胎前產後(加草果佳),預研末常服。
羌活沖和湯,小柴胡湯(並見傷寒),五苓散(方見便癃),四獸飲(方見瘧門。)
白話文:
啞瘴,用銅青五錢、石綠三錢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送服。
草子法是用於治療飲酒過度、多食煎炒腥膻食物導致的熱毒感瘴,症狀為發熱嚴重、晝夜不安,若延誤治療三日,血液凝固則難以救治。方法是用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並用楮葉擦拭舌頭,使其出血;之後再用草藥治療內熱即可痊癒。南方有一些土人專門用此法治療。
不換金正氣散可用於治療一切嵐瘴、傷寒頭痛、風濕諸瘧、吐瀉霍亂、膈脹腹疼、吞酸痰飲、水土不服、產前產後等疾病,尤其產前產後加草果效果更佳。將藥物研磨成粉末,常服即可。
羌活沖和湯、小柴胡湯、五苓散、四獸飲等方劑,其方劑內容請參考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