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二 (31)
卷之二 (31)
1. 火證
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躁悶等證。
麥冬(七分),天門冬(七分),桑白皮(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黃,淡竹葉(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涼膈散,瀉三焦六經諸火。加黃連,名清心湯。
大黃,朴硝,甘草(各一錢),連翹(一錢五分),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瀉三焦火,令元氣安,故名。加大黃去黃連,名三黃丸。
黃芩,黃柏,黃連
共為末,滴水丸服(加梔子,名金花丸。每百丸茶下。)
生薑瀉腸湯,治大陽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朮,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
上加棗(一枚),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三焦實火,五臟積熱,內外火熾,口瘡煩渴,便赤。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柴胡,芍藥,連翹(等分)
上加燈心二十枝,水煎服。減柏、柴、芍、翹,余各二兩,加黑醜(為末)滑石(水飛。各四兩)共為末,水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治諸經火邪,熱毒瘡、腸癰腫,筋脈拘攣,咬牙,驚悸,淋濁,痔漏。
簡便方,清火。
扁柏葉泡湯飲,或蓴、或芹,焯食皆去熱。
又方,雪梨頻食,大治火熱之病。糞清大解熱毒。
又方,童便以其出於二陰竅,故性寒治火,然而源從太陽經來,不傷胃氣。古人猶謂便溺及乳,人有七情之火,特取驢、馬、牛、羊者。
白話文:
[火證]
麥門冬湯,用來治療疾病痊癒後,體內火熱之氣侵犯到肺部,導致咳嗽、痰中帶血、胸部及肋骨部位脹滿、呼吸急促、手心腳心及胸口煩熱、口渴且煩躁等症狀。
藥方組成:麥門冬(七分)、天門冬(七分)、桑白皮(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六分)、貝母(六分)、桔梗(五分)、甘草(五分)、生地黃(一錢)、淡竹葉(一錢)。
將以上藥材加入生薑、紅棗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
涼膈散,用來疏泄上、中、下三焦及全身經絡的火氣。如果加入黃連,就稱為清心湯。
藥方組成:大黃(一錢)、朴硝(一錢)、甘草(一錢)、連翹(一錢五分)、梔子(五分)、黃芩(五分)、薄荷(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加入一匙蜂蜜調勻後服用。
三補丸,用來疏泄三焦的火氣,使元氣安定,因此得名。如果加大黃並去除黃連,就稱為三黃丸。
藥方組成:黃芩、黃柏、黃連。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水揉成藥丸服用。(如果加入梔子,就稱為金花丸,每次服用一百丸,以茶水送服。)
生薑瀉腸湯,用來治療陽明經實熱,導致腹部脹滿不通、口舌生瘡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薑(五分)、橘皮(五分)、竹茹(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黃芩(一錢)、梔子(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一顆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黃連解毒湯,用來治療三焦實火、五臟積熱、體內外火氣旺盛、口瘡煩渴、小便赤紅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柴胡、芍藥、連翹(等量)。
將以上藥材加入二十枝燈心草,用水煎煮後服用。將黃柏、柴胡、芍藥、連翹減量,其餘藥材各用二兩,並加入黑醜(磨成粉末)四兩、滑石(用水淘洗過)四兩,一起磨成粉末,加水揉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用來治療各種經絡的火邪、熱毒引起的瘡、腸癰腫、筋脈拘攣、咬牙、驚悸、淋濁、痔漏等症狀。
簡便方,用來清火。
用扁柏葉泡水飲用,或者食用焯燙過的蓴菜或芹菜,都有清熱的效果。
另外,經常食用雪梨,可以有效治療火熱引起的疾病。排出的糞便清澈,可以有效解除熱毒。
還有一個方法,童子小便因為出自人體的二陰竅,所以性寒可以降火,但源頭是來自太陽經,不會傷害胃氣。古人認為小便及乳汁都有清熱效果,如果人的七情引發火氣,可以選用驢、馬、牛、羊的尿液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