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八 (5)
卷八 (5)
1. 白濁
仁齋曰:小兒尿白,久則成疳,此因心膈伏熱,或乳哺失節傷脾,使清濁不分故也。《全嬰方》云:小便初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症也。初溺黃白,良久白濁者,冷疳之症也。冷者,益黃散;熱者,牛黃丸;冷熱相兼者,蘆薈丸。純下白濁者,君樸丸。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
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若乳食少思,或腹肚脹大,小便頻數,此脾虛元氣下陷也,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若肥體色黃,小便不調,發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者,用梔子茯苓湯。
仍審其乳母飲食七情治之。
治驗
一小兒發熱懶食,小便良久變白,余用四味肥兒丸即愈。或誤以為積熱,用清涼祛逐之劑,形體頓弱,虛症悉至,小便如疳,用補中益氣湯及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面色痿黃,眼胞微腫,作渴腹脹,飲食少思,小便澄白,大便不實,此脾疳之症也,用四君子加山梔、蕪荑,兼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女子小便或青或白,後前陰作癢出水,此肝經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又以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而愈。
一小兒兩耳後腦下各結一核,小便白濁,面色痿黃,體倦口乾,大便不調,用蘆薈丸而愈。後鼻外生瘡作癢,小便仍白,視物不明,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白濁,兩耳內耳外生瘡,膿水淋漓,先用大蘆薈丸而愈。後遍身如疥,肌體消瘦,發熱作渴,大便酸臭,小便白濁,用九味蘆薈丸、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白濁,形氣甚虛,發熱作渴,余謂肝腎虛羸也。用大蘆薈丸、地黃丸而愈。畢姻後,小便仍白,唾痰發熱,形氣益虛,用大劑益氣湯、六味丸,各五十餘劑而愈。
一小兒白濁,發熱口乾,體瘦骨立。余謂腎經虛羸,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兩目或生白翳,面黃浮腫,小便仍白,此變肝脾疳症,用四味肥兒丸,月餘漸瘥。
君樸丸,治小兒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厚朴(制),黃連(各一兩),木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茯苓散,治乳食傷脾,或心經伏熱,小便白濁。
三稜(煨),蓬朮(煨),砂仁,赤茯苓(各半兩),青皮,陳皮,滑石,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
三稜散,治小兒尿白,久則成疳,宜補脾消食化積。
三稜,蓬朮(各一兩,炒),益智仁,甘草,神麯(炒),麥芽,橘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分清飲,治小便餘瀝,並赤白濁。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鹽炒),烏藥,茯苓,白芍藥(各三分)
上入燈心水煎。
清心蓮子飲,治發熱口乾,小便白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半),石蓮肉,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二錢五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服。
梔子茯苓湯(即大蕪荑湯,方見諸疳症)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虛羸)
龍膽瀉肝湯(方見疝氣)
加味逍遙散
異功散
四君子湯三(方見內釣)
益黃散(方見脾臟)
牛黃丸(方見驚癇)
蘆薈丸(方見疳症)
白話文:
白濁
仁齋說:小孩子小便呈現白色,如果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疳證。這是因為心胸膈膜有潛藏的熱氣,或是餵奶方式不當傷了脾胃,導致清澈和混濁的液體不能分開的緣故。《全嬰方》說:剛開始尿尿時稍微有點紅色,過一會兒才變成白濁,這是熱疳的症狀。如果剛開始尿尿是黃白色,過一會兒才變成白濁,這是冷疳的症狀。屬於冷疳的,用益黃散治療;屬於熱疳的,用牛黃丸治療;如果冷熱夾雜的,用蘆薈丸治療。單純是尿出白色混濁物的,用君樸丸治療。各種原因導致體液流失,快要變成疳證而小便發白,用茯苓散治療。
小便像米湯一樣,或者過一會兒才變白,也有可能是因為脾虛、食物積滯、濕熱往下走造成的。先用茯苓散服用五到七帖,接著服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小孩食慾不振,或是腹脹,小便次數頻繁,這是脾虛,元氣下陷。早上用五味異功散,晚上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小孩身體肥胖但臉色發黃,小便不正常,頭髮脫落,鼻子下面長瘡,喜歡吃土,食量很少,大便呈現青褐色,用梔子茯苓湯治療。
還要仔細觀察小孩乳母的飲食和情緒來調整治療。
治療驗案
一個小孩發燒,食慾不振,小便過一會兒才變白,我用四味肥兒丸就治好了。有人誤以為是積熱,用了清熱去邪的藥,結果身體變得更加虛弱,出現了各種虛症,小便像疳症一樣,用了補中益氣湯和四味肥兒丸才治好。
一個小孩臉色萎黃,眼皮有點腫,口渴腹脹,食慾不振,小便清澈,大便不成形,這是脾疳的症狀。用四君子湯加上山梔子、蕪荑,同時服用四味肥兒丸才治好。
一個女子小便時而青色時而白色,後來陰部瘙癢、流出液體,這是肝經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再用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才治好。
一個小孩兩耳後面的後腦下方各長一個小硬塊,小便白濁,臉色萎黃,身體疲倦口乾,大便不正常,用蘆薈丸才治好。後來鼻子外面長瘡,發癢,小便還是白濁,看東西不清楚,用四味肥兒丸才治好。
一個小孩小便白濁,兩個耳朵內外都長了瘡,流出膿水,先用大蘆薈丸才治好。後來全身像生了疥瘡,身體消瘦,發燒口渴,大便酸臭,小便白濁,用九味蘆薈丸和五味異功散才治好。
一個小孩小便白濁,身體很虛弱,發燒口渴,我認為是肝腎虛弱。用了大蘆薈丸和地黃丸才治好。結婚後,小便還是白濁,有痰發燒,身體更加虛弱,用大量補氣湯和六味丸,各服用五十多劑才治好。
一個小孩小便白濁,發燒口乾,身體瘦得皮包骨。我認為是腎經虛弱,早上用補中益氣湯,晚上用六味地黃丸才治好。後來兩眼出現白翳,臉色發黃浮腫,小便還是白濁,這是轉變成了肝脾疳證,用四味肥兒丸,吃了一個月才逐漸痊癒。
君樸丸,治療小孩小便白濁,時間久了會變得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過),厚朴(製過),黃連(各一兩),木香(三錢)。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揉成糊狀做成藥丸,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二十顆,用米湯送服。
茯苓散,治療因吃奶或食物傷了脾胃,或是心經有潛熱,導致小便白濁。
三稜(煨過),蓬朮(煨過),砂仁,赤茯苓(各半兩),青皮,陳皮,滑石,甘草(各一錢五分)。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燈心草煮的水調服。
三稜散,治療小孩小便發白,時間久了會變成疳證,應該補脾、消食、化積。
三稜,蓬朮(各一兩,炒過),益智仁,甘草,神麯(炒過),麥芽,橘皮(各半兩)。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送服。
分清飲,治療小便滴瀝不盡,以及赤白混濁。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鹽炒過),烏藥,茯苓,白芍藥(各三分)。
以上藥材放入燈心草水中煎煮。
清心蓮子飲,治療發燒口乾,小便白濁,晚上安靜,白天發燒。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半),石蓮肉,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二錢五分)。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梔子茯苓湯(也就是大蕪荑湯,藥方見諸疳症)。
大安丸(也就是保和丸加白朮)。
補中益氣湯(兩個藥方見虛羸)。
龍膽瀉肝湯(藥方見疝氣)。
加味逍遙散。
異功散。
四君子湯三(藥方見內釣)。
益黃散(藥方見脾臟)。
牛黃丸(藥方見驚癇)。
蘆薈丸(藥方見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