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咳嗽論治 (2)

1. 第三節·內傷咳嗽

一、痰多咳嗽

甲、概況

內傷咳嗽,咳之屬於內因者,或由外感失治,久則轉為內傷者亦屬之。內傷咳嗽之輕者,十九皆由於痰多所致,或因小兒為肥胖之體,外觀飽滿,中氣則虛,虛則濕濁滯而不運,以致化痰;或因小兒脾胃薄弱,加以乳食飲食之不調,宿滯逗留,脾失轉運,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口腹之慾,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鬱蒸,以致化痰;或因小兒恣食鮮果茶水,水飲停留過多,不及下行,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屢患感冒,肺氣疲乏,失其開闔之權,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居處陰濕之地,陽氣被困,濁陰瀰漫,以致化痰,及其化痰之後,均須假肺為出路,於是皆發為咳嗽。此輕證內傷咳嗽之來由,所以皆為痰多也。

白話文:

內傷咳嗽,由內部因素引起的咳嗽,可能是由感冒治療不當,時間久了轉為內傷引起的咳嗽也歸類於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輕微的,十九例都是因為痰多引起的,或者是因小孩是肥胖體質,外表看起來胖胖的,但中氣虛弱,虛弱就導致濕濁滯留而不循環,進而產生痰;或者小孩脾胃虛弱,再加上飲食不調,宿食停留在體內,脾失卻運轉的功能,進而產生痰;或者小孩口腹之慾強,嗜吃肥甘,胃中濁氣鬱積,進而產生痰;或者小孩嗜吃水果茶水,水飲停留過多,不及時排出,進而產生痰;或者小孩經常感冒,肺氣疲乏,喪失開闔的功能,進而產生痰;或者小孩居住在潮濕的地方,陽氣受困,濁陰瀰漫,進而產生痰,而痰產生之後,都需要藉由肺臟排出,於是都發作為咳嗽。這些輕微內傷咳嗽的由來,所以都是因為痰多。

惟痰有熱痰、寒痰、燥痰、濕痰之分,故證狀不一,治法各異。熱痰之狀,多見脈洪面赤,口乾唇燥,其痰或濃而色黃,或堅而成塊,飲食不化,肝胃有熱,及感冒後餘邪化熱均足致此;寒痰之狀,多見脈沉面黑,口吐清水,其痰或稀而色白,或間有黑點,脾胃虛寒,肺氣怯弱,或水飲停留均足致此;燥痰之狀,多見脈澀面白,氣上喘促,其痰澀而難出,或燥如米粒,黏亮而少,時令過燥,肺中有火,或濕邪在肺,從火化而為燥,均足致此;濕痰之狀,多見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其痰滑而易出,或色白而多,飲食不化,身體過肥,或水飲停留,居處陰濕均足致此。

白話文:

痰可以分為熱痰、寒痰、燥痰、濕痰,所以症狀不一,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熱痰的表現,多見脈洪面赤,口乾脣燥,痰液濃稠呈黃色,或堅硬成塊,飲食不化,肝胃有熱,以及感冒後餘下的邪熱都可以導致熱痰;寒痰的表現,多見脈沉面黑,口吐清水,痰液稀薄呈白色,或間雜有黑點,脾胃虛寒,肺氣不足,或水飲停留都可以導致寒痰;燥痰的表現,多見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痰液乾燥難以排出,或像米粒一樣乾燥黏亮,天氣過於乾燥,肺中有火,或濕邪在肺部,受火化燥都可以導致燥痰;濕痰的表現,多見脈緩面黃,肢體沉重,痰液滑膩易出,或顏色發白且痰多,飲食不化,身體過胖,或水飲停留,居住環境陰濕都可以導致熱痰。

此外又有痰飲者,多因熱病飲水過多,不加節制,停蓄而致;或寒濕之體,脾陽不運,飲水不化而成。其狀脈偏細弦,不咳而多嗽,日夜吐痰,清而且稀,甚者喘滿心悸,渴飲嘔水,此各各不同之見證,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痰為之祟也。

白話文:

此外又有痰飲的人,多是因發熱類疾病,喝水過多,不加節制,積蓄而導致;或是寒濕體質,脾陽不運,喝水不消而形成。這種情況的脈象偏細弦,不咳卻多嗽,日夜吐痰,痰清稀,到了嚴重的程度會喘滿心悸,口渴想喝水,卻喝了水又吐了,這些都是各自不同的證狀表現,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都屬於痰為患之類的病症。

夫痰之為病,雖不盡為咳嗽,或為嘔為瀉,或為痞隔壅塞,或為寒熱瘧疾,或為眩暈,或為癲狂,或為腫痛,或為結核,或流注於四肢,其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乘虛而入,停聚則病,原無一定之可言,然內傷咳嗽之屬於痰之為病,蓋有可得而言者。若再進究其源,則究其痰之來源,而病情即無不了如指掌,治法亦從可悟到矣。

白話文:

痰的病症,並不侷限於咳嗽,它可能表現為嘔吐、腹瀉、痞悶、隔噎、胸悶、寒熱、瘧疾、眩暈、癲狂、腫痛、結核等。痰還可以隨著氣血的升降而遍佈全身,無處不到。它乘虛而入,停聚則生病。痰的病症沒有固定的表現,但如果因內傷而咳嗽,則屬於痰的病症,這就有了解的必要了。如果再進一步追究痰的來源,那麼痰的來源就會一目瞭然,治療方法也就能夠領悟到了。

乙、治法

內傷咳嗽之初起,飲食起居,雖能如常,然往往無端咳嗆,或吐清痰,或吐濃痰,繼則飲食不為肌膚,咳嗽時作時止,甚者咳傷肺絡,竟至咯血。重者亦有惡寒發熱,惡寒者表虛也,發熱者內蒸也。此時失於調治,則病進甚速,若轉成虛損之咳嗽,則不易治療矣。故宜乘其輕淺之時,分別施治。

白話文:

內傷咳嗽在剛開始的時候,飲食起居雖然都可以如常進行,但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咳嗽或嗆到,有時會吐出清痰,有時會吐出濃痰。接著會出現飲食不能轉化為肌肉,咳嗽時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的現象。嚴重的會損傷肺部血管,甚至咯血。重症患者還會感到惡寒,發熱。惡寒是表虛的症狀,發熱是內熱的症狀。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調治,病情會迅速惡化,如果轉變成虛損的咳嗽,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了。所以應該趁病情比較輕微的時候,分別進行治療。

熱痰宜用貝母、栝蔞、二冬、知母竹瀝天竹黃猴棗之屬,然治熱痰非調氣下行,則可酌佐陳皮青皮蘇子之類以行其氣。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寒痰宜用半夏、陳皮、白朮茯苓生薑乾薑肉桂草果常山附子、硫黃之屬,然治寒痰亦宜宣通肺氣,則可酌佐薄荷杏仁、薑製竹瀝、白芥子之類以為之導。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

白話文:

治療熱痰應該使用貝母、栝蔞、二冬、知母、竹瀝、天竹黃、猴棗等藥物,但治療熱痰時,若不調氣使之向下運行,那麼可以酌情添加陳皮、青皮、蘇子之類的藥物來順益其氣。如果咳嗽不爽快,還可以稍微使用桔梗來提振肺氣。

治療寒痰應該使用半夏、陳皮、白朮、茯苓、生薑、乾薑、肉桂、草果、常山、附子、硫黃等藥物,但治療寒痰時,也應該宣通肺氣,那麼可以酌情添加薄荷、杏仁、薑製竹瀝、白芥子之類的藥物來導氣。如果咳嗽不爽快,還可以稍微使用桔梗來提振肺氣。

燥痰宜用貝母、枇杷葉、栝蔞、桑白皮、杏仁、萊菔子前胡、炙款冬、天冬玉竹之屬,然治燥痰宜養陰清火以生津,則可酌佐生地、當歸白芍、麻仁、石膏阿膠玄參之類以潤其源,間亦須調氣為輔,則可酌佐陳皮、青皮、澤瀉之類以為之導。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

白話文:

燥痰宜用貝母、枇杷葉、栝蔞、桑白皮、杏仁、萊菔子、前胡、炙款冬、天冬、玉竹等藥物來治療。但是,治療燥痰時,為了滋陰清火、生津養液,可以酌情添加生地、當歸、白芍、麻仁、石膏、阿膠、玄參等藥物來滋潤燥痰來源。同時,還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理氣藥物來輔助治療,可以酌情添加陳皮、青皮、澤瀉等藥物。若是咳嗽不爽,也可以略微添加桔梗來昇舉咳氣。

濕痰宜用南星、半夏、蒼朮、白朮、陳皮、茯苓、苡米、枳殼白芥子、檳榔厚朴木香沉香之屬,然濕而挾寒者宜溫之,濕而挾熱者宜清之,脾胃弱而濕滯者,則可酌佐白豆蔻。肉豆蔻、山藥人參、肉桂之類以補其氣。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凡內傷咳嗽之初起,大率以大棗加減治之。

白話文:

濕痰患者應使用南星、半夏、蒼朮、白朮、陳皮、茯苓、苡米、枳殼、白芥子、檳榔、厚朴、木香和沉香等藥物治療。而如果濕痰兼有寒症者,應以溫藥治療。如果濕痰兼有熱症者,應以清涼藥治療。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濕痰滯留,可以酌情加入白豆蔻、肉豆蔻、山藥、人參、肉桂等藥物以補氣。如果咳嗽不爽,也可以適量使用桔梗以提振肺氣。凡是由於內傷引起的咳嗽,在初期階段,大多可以用大棗加減治療。

頻咳不已,吐痰多而且稀者,多由於熱,宜加竹茹、川貝。栝蔞之屬;時咳時止,吐痰少而且稀者,多兼夾寒,宜加杏仁、蘇子、薄荷、荊芥之屬(咳嗽之時,喉間痰聲雖似濃稠,而所吐皆為白沫稀涎者,多為虛損咳嗽)。

白話文:

  1. 頻繁咳嗽不止,吐出的痰多且稀薄,多是熱症引起的,宜加入竹茹、川貝、栝蔞等藥材。

  2. 時而咳嗽時而停止,吐出的痰少且稀薄,多是寒熱夾雜引起的,宜加入杏仁、蘇子、薄荷、荊芥等藥材。

  3. 咳嗽時,喉嚨裡雖有痰聲,但吐出來的都是白色泡沫和稀涎,多是虛損咳嗽。

頻咳不已,吐痰多而黃稠者,多由於熱,宜加前胡、知母、貝母、冬桑葉、黃菊花之屬;時咳時止,吐痰少而黃稠者,濕而兼熱,宜加檳榔、厚朴、苡米、白朮之屬(咳吐黃痰腥臭者為肺癰證,與尋常咳嗽不同)。其由腸胃積滯,脾胃不運,以致咳嗽者,宜平胃散加法半夏、貝母、麥芽、神麯之屬。

白話文:

經常咳嗽不停,吐出黃色的濃痰的人,大多是因為熱證引起的,適合服用前胡、知母、貝母、冬桑葉、黃菊花等中草藥。有時咳嗽有時停止,吐出的痰少而黃稠,是濕熱症的表現,適合服用檳榔、厚朴、苡米、白朮等中草藥(咳嗽吐出黃痰有腥臭味的是肺癰證,與一般的咳嗽不同)。如果是因為腸胃積滯,脾胃運作不暢而引起的咳嗽,適合服用平胃散加上半夏、貝母、麥芽、神曲等中草藥。

其由頻患感冒,動輒咳嗽有汗者,宜玉屏風散北沙參百合馬兜鈴之屬,或合四君子湯治之。其由過飲不化,水停心下,以致咳嗽嘔水者,宜茯苓飲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之。

白話文:

  1. 如果是經常感冒,稍微一點動作就咳嗽有汗的,宜用玉屏風散加上北沙參、百合、馬兜鈴等藥材,或合用四君子湯來治療。

  2. 如果是因過多飲用不消化,水分停留在心下,導致咳嗽嘔吐水的,宜用茯苓飲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其由咳傷肺絡者,始宜治咳之中加三七、茜草、鬱金桃仁大黃以行其瘀,繼宜生地、茅根、白芍、丹皮等以涼其血,然後用白芨、沙參、阿膠、冬蟲夏草、百合、麥冬、熟地、歸身、燕窩等以補肺養血。咳嗽久而惡寒者,宜治咳之中,加白朮、桂枝黃耆等以扶其陽氣。

白話文:

如果咳嗽是因爲肺部脈絡受損而引發的,首先應以治療咳嗽爲主,並加入三七、茜草、鬱金或桃仁、大黃等藥物,以活血化瘀。然後再用生地、茅根、白芍、丹皮等藥物,以涼血止血。最後再用白芨、沙參、阿膠、冬蟲夏草、百合、麥冬、熟地、歸身、燕窩等藥物,以補肺養血。

如果咳嗽已久,並伴有惡寒的症狀,則應在治療咳嗽的藥物中,加入白朮、桂枝、黃耆等藥物,以扶助陽氣。

咳嗽久而發熱者,宜治咳之中,加桑皮、花粉、知母、淡芩、梔子等以去其內蒸,另有痰飲一證,多由積飲不化,日久所致,輕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重者宜十棗湯(治實證)、腎氣丸(治虛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有水可從小便去之,宜五苓散

白話文:

如果咳嗽已經很長時間並且發熱了,應該在治療咳嗽的同時,加入桑皮、花粉、知母、淡芩、梔子等藥物來消除體內的熱氣。另外如果是痰飲證,大多是因為積飲不化,日積月累而造成的。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病情較重的,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實證)或腎氣丸(治療虛證)來治療。如果瘦人臍下有悸動,吐出涎沫並且眩暈的,這是體內有水,可以通過小便排出。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至論痰飲之變化,至為繁複,固當與成人之痰飲同其治法也。

二、虛損咳嗽

甲、概況

虛損咳嗽,乃內傷咳嗽之重者。蓋咳嗽經久而不治,未有不轉成虛損者,亦有病起甚速,始得即成虛損者,此必小兒先天太弱,早有預伏之因,或外感誤用滋膩之品,泥邪不化所致。

白話文:

虛損咳嗽,是內傷咳嗽中較為嚴重的。咳嗽時間長了不治,沒有不轉變成虛損的。虛損咳嗽也有發病很快、剛開始就形成虛損的,這肯定是小兒先天體質太弱,早就有潛伏的病因,或者外感風寒服用滋膩之品,導致邪氣不能排出體外。

虛損咳嗽之來由如此,故其證之初起,必先肺氣已傷,腎氣不能上充,水火之升降失調,痰濁之積滯不行,因之脾胃交困,奉生者少,營養既日以乏,病情自日以進,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其源在肺,其流所及,則一身全局,莫不有關,脾胃與腎,尤為吃重。

白話文:

虛損咳嗽的由來是這樣的,所以,它的症狀最開始發作時,一定是肺氣已經受到損傷,腎氣不能滋養肺部,水火(肺氣、腎氣升降失常,痰濁的積滯沒有辦法消除。因此,脾胃受到牽連,產生的養分減少,營養一天比一天缺乏,病情自然一天比一天嚴重。所以,虛損咳嗽的病根在肺,波及到全身的各個方面,沒有一處不相關,脾胃和腎臟尤其重要。

又虛損咳嗽,痰未必多,所患者在飲食之精華,不為養身之用,徒為成痰之源,所患者在痰雖少而易滯不易行,所患者在痰之到處乘虛以釀病,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常面色不華,身體瘦怯,咳嗽反不如外感之甚,亦不如痰多之劇,咯痰亦少,往往數咳而一吐,或清晨入晚,略有咳嗽,或低咳數聲,或乾咳無痰,此津液煎熬所成,蓋與其他咳嗽迥異者也。此時欲攻盡其痰,不啻攻盡其津液,故治法宜補養脾胃以絕其生痰之源。

白話文:

另外,虛損咳嗽,痰液不一定是很多,患病的原因是因為飲食中的營養精華,沒有用於滋養身體,反而成為形成痰液的來源,患病的原因是因為痰液雖少,但容易積滯,不易排出,患病的原因是因為痰液乘虛而入,到處釀成疾病,因此虛損咳嗽這種疾病,通常面色不紅潤,身體瘦弱,咳嗽反而不如外感咳嗽那麼嚴重,也不如痰多咳嗽那麼劇烈,咯痰也少,往往咳幾次才吐一次痰,或者清早、傍晚,咳嗽略微發作,或者低聲咳嗽幾聲,或者乾咳無痰,這是體液煎熬所形成的,與其他咳嗽截然不同。此時想要完全去除痰液,等於完全去除體液,因此治療方法應當是滋補脾胃,以斷絕痰液的產生。

而痰之已成者,仍宜廓而清之以養肺,庶兒生生之氣日長,病可由漸而退也。虛損咳嗽之輕者,飲食尚可,瘦削不甚,略有寒熱,未至脾胃俱傷者,治之尚易,更進則飲食減退,虛熱時潮,大便不實,為肺病日進,脾胃俱傷,治之較難。重者潮熱似有似無,火升面頰微紅,胃口全敗,思食而不能納,大便溏瀉,手足軟弱,一舉動則喘而汗出,是肺氣將竭,脾胃俱敗,虛火妄動,元陽無根,多為不治之證矣。昔有肺損、肺癆、肺痿諸名,在小兒為童癆,其實皆虛損咳嗽之一類也。

白話文:

至於已經形成的痰,仍然應該疏通和清理以滋養肺部,這樣小孩的生長氣息才會日漸增長,病情才能逐漸消退。虛損咳嗽較輕的,飲食尚可,瘦削不嚴重,略有寒熱,沒有到脾胃俱傷的程度,治療起來相對容易。如果病情再進一步,飲食減少,虛熱時常潮起,大便不實,是肺病日益加重,脾胃俱傷,治療起來較難。嚴重的潮熱似有似無,虛火升上面部微紅,胃口全無,想吃東西卻吃不下,大便溏洩,手腳軟弱,稍有動作就會喘氣和出汗,這是肺氣將要耗盡,脾胃俱敗,虛火妄動,元陽無根,大多是無法治癒的症狀了。過去有肺損、肺癆、肺痿等名稱,在小孩身上就是童癆,其實都是虛損咳嗽的一類。

至於咳血一症,壯實之人,恆亦有之,未必即為虛損,而虛損咳嗽,亦有至死不咳血者,故未可以一概論。若咳血因肺體受創,病邪易侵,及精神恐怖,營養減退,轉為虛損為較易,固事理之所應有,則證治當亦相同,而可附論於此也。

白話文:

至於咳血這種症狀,身體強壯的人,也經常會有,不一定就是身體虛弱所導致的。而身體虛弱的人咳嗽,也有到死都不咳血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咳血是肺部組織受損,邪氣容易入侵,或者是精神驚恐,營養不良,轉變成身體虛弱的,這是情理之中會發生的,那麼證狀和治療方法也應該相同,可以附帶在這裡討論。

乙、治法

虛損咳嗽之初步,常因肺胃失其清肅,以致熏蒸成熱,熱傷肺陰,以致燥痰結肺,咳吐不爽,治宜川貝、知母、麥冬、款冬、天花粉、馬兜鈴之屬以養肺清熱。腸胃有積,則宜白朮、木香、陳皮、神麯之類以行氣化積,忌用麥芽、萊菔等耗氣消導之品。其夾外感者,若標急(外邪重)而本緩(虛損淺),則宜就其標治之(惟忌攻下以傷腸胃)。用藥精審者,恆有標病已而本病亦驟愈者。

白話文:

虛弱受損而引起的咳嗽,大多數是肺胃沒有保持乾淨的狀態,而導蒸發發熱,熱氣又會損害肺臟的陰氣,最後導致乾痰積聚肺中,咳嗽且吐痰不順。治療方法上應該使用川貝、知母、麥冬、款冬花、天花粉、馬兜鈴等藥物來調養肺臟,並清熱解毒。若是有腸胃積累宿食,就應該使用白朮、木香、陳皮、神麴等藥物來疏通氣,並把積累的宿食消散。但要忌用麥芽、萊菔等容易耗氣的藥品。如果咳嗽同時有感寒的症狀,若表症(外邪)急而裡症(虛損)緩,就應該針對外症進行治療。(但忌諱攻下,以免損傷腸胃)。若是用藥謹慎的醫師,往往會出現外症治癒的同時,裡症也迅速痊癒的情況。

若本急(虛損重)而標緩(外邪輕),則宜就其本治之,或略顧其標,或竟不必顧其標,此為虛中挾實之治法。迨虛損病進,則肺陰益損,內熱蒸動,每潮熱一次,恆數日始已,潮熱一次則病進一次,斯時治之合度,可使其潮熱一次,則病減一次,蓋不進則退,理有固然,宜用滋陰清化湯保和湯滋陰保肺湯之屬。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本質虛弱(身體虛損嚴重)而標症緩和(外邪侵襲較輕),那麼應以治療本質虛弱為主,可以略微顧及標症,或者根本不必顧及標症,這稱之為「虛中挾實」的治療方法。等到虛弱病症加劇,肺陰更加損傷,內熱蒸動,每當潮熱發作一次,通常要持續數日才結束,潮熱發作一次病情就加重一次,這時治療得當,可以使潮熱發作一次,病情就減輕一次,因為不加重就會減輕,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應使用滋陰清化湯、保和湯、滋陰保肺湯類藥物來治療。

凡潮熱熱勢甚者其病淺,熱勢微而永不能清者其病深,蓋一則正氣尚未大耗,而一則正氣已屬衰微也。乾咳無痰者,宜瓊玉膏清之,或本事鱉甲丸加味以補之(火邪郁肺,亦有乾咳,不屬於虛損咳嗽一類)。又此證出入之關鍵,恆在於脾胃之能否鼓舞其正氣,倘大便實者,多為可治,倘大便溏薄,多有變端。

白話文:

凡是潮熱熱氣勢比較厲害的,說明病情比較淺。反之,熱氣勢比較微弱,但是長時間不能夠清淨的,說明病情比較深,這是因為前者正氣還沒有特別損耗,後者正氣已經衰弱了。

乾咳沒有痰的,應該用瓊玉膏來清涼滋潤,或者用本事鱉甲丸加上其他藥味來補益元氣(火邪鬱積在肺中,也有乾咳,這並不屬於虛損咳嗽一類)。另外,這種證狀的關鍵,常常在於脾胃能不能振奮正氣,如果大便實,大多數可以治好;如果大便溏薄,則多有變端。

故虛損之咳嗽,雖發熱之時,宜用川貝、知母、麥冬、生地、地骨皮之屬,而一遇便溏,即當用扶胃保脾之品加而進之,或竟乘其未溏之前,即用之以預為之防者,否則脾陽一敗,腎氣下竭,更將難於措施,是在臨證之隨機,用保肺扶脾湯治之最妥。

白話文:

因此,針對虛損引起的咳嗽,即使在發熱的時候,也應該使用川貝、知母、麥冬、生地、地骨皮等藥物,但當出現便溏時,應該立即加入扶胃保脾的藥品一起服用,或是在便溏發生之前,就使用這些藥物來預防。否則,脾陽一旦衰敗,腎氣就會下竭,治療就會更加困難。在臨牀診療中,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保肺扶脾湯來治療是最合適的。

潮熱似有似無,脾傷泄瀉者,宜楊氏八味湯加減治之;虛火妄動,元陽無根者,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其有咳嗽之全由虛寒者,宜用附子、乾薑、胡蘆巴之類;痰氣上升,虛而發喘,元氣虧耗,真陽欲脫者,宜用黑錫丹治之;久咳肺氣耗散,狂咳無制,身振振動搖者,宜乾薑、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斂之(以上三證,高年患咳嗽者所常有,而小兒患之,恆不多見)。以上為虛損咳嗽之通治,大抵與外感咳嗽迥乎不同者也。

白話文:

  1. 潮熱似有似無,並且脾胃虛弱、腹瀉的人,可以用楊氏八味湯加減方治療。

  2. 虛火妄動,元陽虛衰的人,可以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方治療。

  3. 全因虛寒引起的咳嗽,可以用附子、乾薑、胡蘆巴等溫熱補益的藥物治療。

  4. 痰氣上升,虛弱而喘,元氣虧耗,真陽欲脫的人,可以用黑錫丹治療。

  5. 久咳肺氣耗散,狂咳不止,身體振振發抖的人,可以用乾薑、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斂之藥治療。(以上三種證狀,老年人咳嗽常有,而兒童患此症狀者較少。)

  6. 以上是虛損咳嗽的通用治法,與外感咳嗽有明顯的不同。

又虛損中有肺痿一證,其特徵為肺葉萎縮。原因有二,一因汗下不當,胃氣耗傷,不能上輸於肺,肺失所養,日漸枯燥,內不能灑陳於六腑,外不能輸津於皮毛,於是肺葉日痿,肺氣益窒,咳聲漸以不揚,胸中脂膜日乾,治宜生肺津潤肺燥,開積痰,下逆氣,終則須補真氣以開通肺竅。

白話文:

中醫裡有一種叫「肺痿」的病症,它的特徵是肺葉萎縮。造成這種病症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為汗下使用不當,導致胃氣耗損,無法輸送到肺部,肺部失去滋養,日漸枯燥,內部無法滋潤六腑,外部無法輸送到毛孔,於是肺葉日漸萎縮,肺氣越來越窒息,咳嗽的聲音逐漸變得微弱,胸中的脂膜日益乾枯。治療肺痿需要滋潤肺部,化痰,下逆氣,最終需要補益真氣,以打通肺竅。

一因肺為火迫,失其清肅而變乾燥,凡脾胃上輸之津液,不獨不能沾潤,轉從熱化而為涎濁,致肌瘦神疲,咳吐不已,久之肺熱枯燥,雖投清涼,亦扦格不入,治宜以半夏少許,入清涼生津藥中,藉半夏為導驅其濁,而清涼之藥力方達於肺。凡此用藥之步驟,與上述均可相互參看之。

白話文:

肺受到火氣迫害,失去了清新肅清的狀態,變得乾燥。凡是脾胃輸送到肺部的津液,不但潤澤不了肺,反而在熱氣的作用下轉化為粘稠的痰液,導致肌肉消瘦,精神疲倦,咳嗽吐痰不止。時間長了,肺熱乾燥,即使服用清涼藥物,也無法滲透肺部。治療時應加入少許半夏,放在清涼生津的藥物中,藉助半夏的導引作用,驅除肺部的濁氣,清涼藥物的藥力才能到達肺部。凡是用藥的步驟,可以參考上述的內容。

虛損咳嗽至於張口短氣,日久音啞,偏臥一側,翻身則咳不休,六脈沉澀而急,細數無神者皆不治。至於虛損咳血,初起先宜化痰行瘀,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參三七、白茅根之屬,服一二劑,繼則宜補肺修絡以止血,用保肺歸血湯,偏熱者去肉桂、乾薑,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之屬以佐之。

白話文:

虛損的咳嗽到張口呼吸困難,長久下來聲音嘶啞,只能偏向一側躺,一翻身就會咳不停,六種脈搏沉澀急促、細微且無神的人,皆無法治癒。虛損咳血剛開始時,宜先化痰行瘀,服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人參、三七、白茅根等藥材,服一、兩劑後,即可補肺修補血管以止血,服用保肺歸血湯,若偏熱,則去掉肉桂、乾薑,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等藥材輔助治療。

總之治咳血亦不脫乎標本二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者治其橫溢之血,宜修補經絡,消導血瘀,如牡蠣龍骨、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餘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是。治本者治其出血之因,宜順氣止血,各歸其經,如降香、沉香、陳皮、鬱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鬚、丹皮之類是。隨證應用,酌加化痰補肺及培養脾胃之品,固皆可以應手取效者也。

白話文:

總之,治療咳血也離不開治標治本這兩個方面。緊急的情況下治標,緩和的情況下治本。治標就是治療橫溢的血,應當修補經絡,消導血瘀,像是牡蠣、龍骨、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餘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的藥物。治本就是治療出血的因素,應當順氣止血,使氣血各自歸屬其經,像是降香、沉香、陳皮、鬱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鬚、丹皮之類的藥物。根據證狀使用藥物,酌情加入化痰補肺和培養脾胃的藥物,這些藥物一般都能夠應手奏效。

附方

(一)二陳湯,治胃中寒濕痰濁等證。

陳皮,半夏,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七片)

一方有烏梅肉一個。清水煎服。

燥痰減半夏、生薑,加麥冬、竹瀝;郁痰乾咳去半夏,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浮石

白話文:

燥痰減去半夏、生薑,加入麥冬、竹瀝;鬱痰乾咳去除半夏,加入川貝母;火痰加入黃連、竹茹;老痰加入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治濕滯脾胃,不能運化,積飲痞膈,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反胃噁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體痛嗜臥,壯熱自利,霍亂吐瀉。能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

白話文:

(二)平胃散,治療濕氣滯留在脾胃之中,無法運化食物,導致積食、胸悶,不想吃東西,心中和腹部疼痛,嘴巴發苦、呼吸短促,胃中翻攪噁心、打嗝、吞酸水,臉色發黃、身體消瘦,身體疼痛想睡覺,發熱且腹瀉,霍亂吐瀉等症狀。此方能夠調節氣血、溫暖脾胃,化解積食,消除痰飲。

厚朴,陳皮,甘草,蒼朮

(三)玉屏風散,治風邪久留不散,及衛虛自汗不止。

黃耆,白朮,防風,加生薑,大棗

(四)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五)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薑

(六)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白話文:

(六)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用於治療傷寒病人,出現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心下部位脹滿,氣體向上衝胸,站起來就會頭暈,脈搏沉而緊,發汗後就會讓經絡虛弱,身體會出現振動晃動,還有心下有痰飲凝聚,胸脅兩側脹滿,頭暈等症狀。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卒嘔吐,心下痞,水停胸膈,眩悸。

白話文: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過多,出汗,小便不利,突然嘔吐,心窩脹悶,水停積在胸膈之間,頭暈心悸。

半夏,生薑,茯苓

(八)十棗湯,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及懸飲支飲,或因水而咳。

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白話文:

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均等分)

先煮大棗去滓,後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服。以棗肉和丸名十棗丸

(九)腎氣丸,治虛勞不足,消渴小便多。

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附子,桂枝

(十)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滋陰清化湯,治痰熱。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當歸,鱉甲,阿膠,白芍,茯苓,山藥,貝母,天花粉,五味子,甘草

白話文:

  • 熟地: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熟製乾地黃。

  • 生地: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鮮地黃。

  • 天冬:一種潤肺止咳的中藥,來源是天冬草的根。

  • 麥冬:一種潤肺止咳的中藥,來源是麥冬草的根。

  • 當歸:一種補血活血的中藥,來源是當歸的根。

  • 鱉甲: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鱉殼。

  • 阿膠:一種補血止血的中藥,來源是驢皮熬製的膠。

  • 白芍:一種養血調經的中藥,來源是白芍藥的根。

  • 茯苓:一種利水滲濕的中藥,來源是茯苓菌。

  • 山藥: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山藥的根莖。

  • 貝母:一種潤肺止咳的中藥,來源是貝母的根莖。

  • 天花粉:一種清熱潤肺的中藥,來源是天花粉的根莖。

  • 五味子: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五味子的果實。

  • 甘草: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來源是甘草的根莖。

(十二)保和湯,治虛癆咳嗽,肺燥成痿,嘔吐膿血。

知母,川貝,天冬(去心),麥冬(去心),款冬花(各一錢),天花粉,苡仁(炒),杏仁(去皮尖。各五分),馬兜鈴,紫菀,桔梗,百合,阿膠(蛤粉炒),當歸,百部(各六分),甘草,紫蘇,蘇薄荷(各四分),五味子(十二粒)

白話文:

  • 知母:一錢

  • 川貝:一錢

  • 天冬(去心):一錢

  • 麥冬(去心):一錢

  • 款冬花:一錢

  • 天花粉:五分

  • 苡仁(炒):五分

  • 杏仁(去皮尖):五分

  • 馬兜鈴:六分

  • 紫菀:六分

  • 桔梗:六分

  • 百合:六分

  • 阿膠(蛤粉炒):六分

  • 當歸:六分

  • 百部:六分

  • 甘草:四分

  • 紫蘇:四分

  • 蘇薄荷:四分

  • 五味子:十二粒

加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清水煎服。痰中帶血加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

白話文:

加入三片生薑,加入一匙飴糖,用清水煎服。痰中帶血時,加入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

(十三)滋陰保肺湯,滋陰,保肺。

知母,黃柏(鹽水炒),橘紅,紫菀(各七分),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各一錢二分),桑白皮,枇把葉(去毛炙。各錢半),當歸,白芍,生地,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五分)

白話文:

  • 知母:可清熱滋陰、瀉火除煩、生津潤燥、止渴止血。

  • 黃柏(鹽水炒):可清熱燥濕、止血止痢、固澀收斂。

  • 橘紅:可理氣寬胸、化痰止咳。

  • 紫菀(各 7 分):可治肺虛久咳、哮喘、咯痰。

  • 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各 1 錢 2 分):均可養陰潤肺、清熱生津。

  • 桑白皮:可清肺止咳、潤肺養陰、清熱生津。

  • 枇杷葉(去毛炙。各錢半):可清肺止咳、化痰止咳。

  • 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生地:可涼血滋陰、清熱解毒、養血止血。

  • 阿膠(蛤粉炒。各 1 錢):可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 五味子(十五粒):可斂肺、益氣、補腎、生津、澀精。

  • 甘草(五分):可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清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填精補髓,調真養性,補百損,除百病。治虛勞乾咳。

生地(四斤,搗絞取汁),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煉去滓),人參(六兩)

先以生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人參、茯苓研為細末,入前汁和勻,桑柴火煮熬修膏,勿犯鐵器。

白話文:

首先將生地黃汁和蜂蜜一起熬煮至沸騰,然後用絹布過濾,再將人參和茯苓研磨成細末,加入過濾好的汁液中攪拌均勻,最後用桑樹柴火熬煮成膏狀,注意不要接觸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治勞嗽及鼻流清涕,耳作蟬鳴,眼見黑花,一切虛證。

鱉甲,地骨皮(各三錢),五味子(二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加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治乾咳無痰。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加上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和茯苓,來治療乾咳無痰的疾病。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制),治虛損咳嗽,痰時稀時濃,潮熱往來,大便溏泄。

黃耆,蛤粉阿膠珠,百合,麥冬,潞黨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陳皮,川貝母,馬兜鈴(各錢半),百部,紫菀(各一錢)

白話文:

  • 黃耆、蛤粉阿膠珠、百合、麥冬、潞黨參、白朮、茯苓(各 12 公克)

  • 半夏、陳皮、川貝母、馬兜鈴(各 9 公克)

  • 百部、紫菀(各 6 公克)

清水煎服。泄瀉日久加乾薑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甚者再加罌粟殼五分;形寒者加桂枝五分;蒸熱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之,再去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白話文:

以清水煎煮後服。腹瀉日久,加幹薑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症狀嚴重的再加罌粟殼五分;身體虛寒者,加桂枝五分;發熱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用,再去掉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十七)楊氏八味湯,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吳茱萸,乾薑,陳皮,木香,肉桂,丁香,人參,當歸

白話文:

  • 吳茱萸:一種具有溫暖和刺激特性的中藥,常被用於治療胃痛和腹瀉。

  • 乾薑:生薑乾製而成的中藥,具有溫暖和驅散風寒的特點,通常用於治療感冒和流感。

  • 陳皮:橘皮經陳放後製成的中藥,具有理氣健胃、疏肝利膽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肝膽疾病。

  • 木香: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常被用於治療腹脹和腹瀉。

  • 肉桂:一種具有強烈香氣的樹皮,具有溫暖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和手腳冰冷。

  • 丁香: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的花蕾,具有溫暖和止痛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牙痛和胃痛。

  • 人參:一種具有增強體力和提振精神的功效的中藥,常被用於治療疲勞和虛弱。

  • 當歸:一種具有補血和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和痛經。

清水煎服。

(十八)黑錫丹,升降陰陽,墜痰定喘。治真元虧憊,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三焦不和,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白話文:

(十八)黑錫丹,可以升降陰陽,祛痰定喘。治療真元虧損,上實下虛,心火旺盛,腎水枯竭,三焦不調,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黑鉛(熔去渣),硫黃,沉香,附子,胡蘆巴,陽起石破故紙,舶上茴香,肉豆蔻,金鈴子,木香,肉桂,巴戟

白話文:

  • 黑鉛(除去雜質)

  • 硫磺

  • 沉香

  • 附子

  • 胡蘆巴

  • 陽起石

  • 廢紙(已碎)

  • 進口的茴香

  • 肉豆蔻

  • 金鈴子

  • 木香

  • 肉桂

  • 巴戟

(十九)保肺歸血湯(自制),治虛損咳嗽,痰中帶血。

肉桂,乾薑(各五分),牡蠣,龍骨,黨參,地榆炭,代赭石,熟地,懷山藥(各三錢),冬蟲夏草,馬兜鈴,百合,燕窩,獺肝,降香(各一錢)

白話文:

  • 肉桂、乾薑(各 0.75 公克)

  • 牡蠣、龍骨、黨參、地榆炭、代赭石、熟地、懷山藥(各 4.5 公克)

  • 冬蟲夏草、馬兜鈴、百合、燕窩、獺肝、降香(各 1.5 公克)

清水文火煎服。

(二十)肺露,治吐血衄血,乾咳無痰,久咳成肺痿等證。

孩兒參,天冬,麥冬,百合,川貝母,絲瓜絡,阿膠珠(各二錢),玉竹,白茯苓,北沙參,代蛤散,冬瓜子(各三錢),桑白皮(炙),知母,款冬花,丹皮,地骨皮(各一錢五分),葶藶子,馬兜鈴(各一錢)

白話文:

孩兒參、天冬、麥冬、百合、川貝母、絲瓜絡、阿膠珠(各二錢),玉竹、白茯苓、北沙參、代蛤散、冬瓜子(各三錢),桑白皮(炙)、知母、款冬花、丹皮、地骨皮(各一錢五分),葶藶子、馬兜鈴(各一錢)

共為末,用獖豬肺一具,去心血,灌血潔淨,一半灌入肺中,一半撒在肺上,蒸露,再將枇杷葉(蜜炙)十二兩,嫩蘆根十兩,另蒸露和入,每服一二兩,隔水燉溫,逐日服一二次。

按:此為虛損咳嗽虛痰多之妙方,補而不膩,涼而不寒,潤肺清金,化痰止嗽,推為要藥,惟有外邪者忌之。

(二十一)蠶豆花露,治肺熱咯血。

蠶豆花

蒸為露飲之,或煎服亦可。

(二十二)枇杷葉膏,治肺熱咳嗽咯血。

大枇杷葉

刷去毛,蜜炙,煎熬成膏,開水沖服。

(二十三)薏苡仁粉,治肺痿吐血。

薏苡仁

研為細末,蘸熟豬肺食之,或用薏苡仁煮粥,日日食之。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治肺痿失音,唾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白話文: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可治療肺結核、聲音嘶啞、咳吐膿血、臉上生瘡、全身浮腫等。

人參(二兩),蛤蚧(一對,酒浸酥炙),杏仁(五兩,去皮尖,炒),甘草(炙。三兩),茯苓,川貝母(去心),知母(酒炒),桑白皮(薑汁和蜜炙。各二兩)

白話文:

  • 人參:二兩

  • 蛤蚧:一對,用酒浸泡後,酥炙。

  • 杏仁:五兩,去除皮和尖端,炒熟。

  • 甘草:三兩,炙製。

  • 茯苓:二兩。

  • 川貝母:二兩,去除心。

  • 知母:二兩,用酒炒過。

  • 桑白皮:二兩,用薑汁和蜂蜜炙製。

研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服三錢,蜜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