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遺毒

凡傷寒出汗不徹。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硬腫者。名曰發頤。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也。宜速消散則可。若緩則成膿。又為害也。(蘊要)

本經云。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即發頤也。高腫有膿。為吉。如平陷無膿者。危。然亦有大虛之候。微腫而痛。只用溫補。或少佐以清涼。腫自消。而頤亦不發。若必欲治頤。則真氣外脫而死矣。(直解)

傷寒發頤。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風塞。用藥發散。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上紅色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初起身涼不渴者。牛蒡甘桔湯散之。患上微熱。不紅疼痛者。沖和膏和之。腫深不退。

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已潰。氣血虛弱。食少者。補中益氣湯。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穩。(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治頤毒表散未盡。身熱不解。紅腫堅硬作痛者。

柴胡,天花粉,乾葛,黃芩,桔梗,連翹,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升麻(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正宗)

牛蒡甘桔湯。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牛蒡子,桔梗,陳皮,天花粉,黃連,川芎,赤芍,甘草,蘇木(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正宗)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皂角針,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正宗○案此本外科樞要方。今去連翹。加皂角針。桔梗。)

白話文:

[遺留毒素]

凡是得了傷寒病,出汗未能完全,導致邪熱在耳後一寸二三分處凝結,或是耳下方都出現硬塊腫脹,這被稱為發頤。這是因為熱毒殘留所引起的。應該迅速進行消散處理,否則會形成膿包,進一步造成危害。(蘊要)

本經上說,耳前後腫脹,如果稍微有所改善,就是發頜的情況。若是腫脹部位高且有膿包,是好的跡象;相反,如果腫脹平塌且無膿包,就非常危險。然而,也有極度虛弱的情況,輕微腫脹並伴有疼痛,此時只需溫補即可,或者稍微輔以清涼的藥物,腫脹自然會消失,發頜也不會再出現。如果執意要治療發頜,可能會導致真氣外洩而死亡。(直解)

傷寒引發的發頜,也被稱為汗毒。這是由於原本受到風寒阻塞,使用藥物發汗散寒,但未達到完全的效果,久而久之,熱氣未能散出,導致頸部前後出現腫脹和疼痛。如果一開始就有發燒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葛根湯來清熱解毒。如果皮膚紅色且熱度高的,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若一開始身體涼爽且無口渴感,則可用牛蒡甘桔湯來散寒。若皮膚微熱,不紅但疼痛,可用沖和膏調理。如果腫脹深入且未見好轉,可能要生成膿包,這時可用託裡消毒散。已經潰破,且有氣血虛弱、食慾不佳的,可用補中益氣湯。用這些方法治療,未形成的可消散,已形成的可促使其潰破,已潰破的可使其收斂,這也是平常且穩定的治療方式。(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用於治療頜部毒素尚未完全散出,身體仍有發熱,紅腫堅硬且疼痛的情況。

所需藥材:柴胡、天花粉、乾葛、黃芩、桔梗、連翹、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五分)、升麻(三分)

用水二鍾煮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服用。(正宗)

牛蒡甘桔湯,用於治療頜部邪氣已清除,耳頸部結塊腫脹微熱,不紅但疼痛的情況。

所需藥材:牛蒡子、桔梗、陳皮、天花粉、黃連、川芎、赤芍、甘草、蘇木(各一錢)

用水二鍾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正宗)

託裡消毒散

所需藥材: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皁角針、桔梗(各五分)

用水二鍾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正宗,注:此方源自外科樞要,現去除了連翹,添加了皁角針和桔梗。)

2. 虛煩不眠驚悸(此虛煩。與梔豉正證自異。)

傷寒發汗吐下已後。府藏俱虛。而熱氣不散。故虛煩也。(巢源)

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散。與諸陽並。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病後。仍不得眠者。陰氣未復於本故也。(同上)

差後虛煩不得眠。眼中㾓疼懊憹。(○案眼。蓋胸訛。)

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膠三小挺。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內雞子黃二枚。(肘後○案此即黃連阿膠湯。)

梔子烏梅湯。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活人○方見少陽病中。案以上二方。猶是梔豉之例。以系病後。錄入於茲。)虛煩一證。乃是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者。溫膽湯。嘔者。橘皮湯。(○此本於千金),有病瘥後。自不得眠。宜溫膽湯。或眠而精魂散亂。異夢驚悸者。溫膽湯尤宜。(要訣)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方。(○張氏衍義云。寒則痰陰之通稱。案巢源虛勞門云。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三因。溫膽湯。於本方。加茯苓一兩半。棗一枚。蘊要。加味溫膽湯。於本方。加人參。黃連。柴胡。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酸棗仁。又加味溫膽湯。於本方。加人參。酸棗人。茯神。若心煩內熱者。倍加黃連。麥門冬。

若有熱未清。加柴胡。若內實。心神顛倒者。加山梔子。壽世保元。竹茹溫膽湯。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於本方。加茯苓。香附。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黃連。(○案竹茹溫膽湯。本出袖珍。引秘方。名加味溫膽湯。不用黃連。

酸棗湯。治虛煩勞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金千)(○案此於仲景方。去芎藭。加人參。桂心。生薑。石膏。)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人(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蝭母(二兩知母也),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外臺○案此於仲景方。加麥門冬。乾薑。)

治傷寒後體虛。心煩不得眠臥。四肢少力。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一兩半),白芍藥(一兩),羚羊角屑(一兩),茯神(一兩),黃耆(一兩),麥門冬(一兩),酸棗人(一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虛煩不眠驚悸(這種虛煩,和梔子豉湯的症狀明顯不同。)

傷寒病發汗、催吐、瀉下之後,身體內部的臟腑都變得虛弱,而熱氣沒有散去,所以產生虛煩的現象。(《巢源病源論》)

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陰氣主宰夜晚,而夜晚是睡眠的時間。當陽氣消退、陰氣旺盛時,人就會入睡。現在因為熱氣沒有散去,和陽氣一起積聚,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偏虛。即使是病後,仍然無法入睡,是因為陰氣沒有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同上)

病癒後出現虛煩而無法入睡,眼睛感到腫脹疼痛且心煩意亂。(這裡的「眼」字,可能是「胸」字的誤寫。)

使用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阿膠三小塊,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也可以加入兩個雞蛋黃。(《肘後備急方》,這就是黃連阿膠湯。)

梔子烏梅湯,可以治療傷寒病後,因虛煩而無法入睡、心中煩悶的症狀。(《活人書》,這個方子在少陽病篇中可以找到。以上兩個方子,都類似於梔子豉湯的用法,因為是病後出現的症狀,所以記錄在這裡。)虛煩這種症狀,是因為病癒後,陰陽二氣沒有恢復平衡,時常感到煩躁發熱。如果痰多導致睡眠不安穩,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出現嘔吐,可以使用橘皮湯。(以上出自《千金方》)有些人病好後,自然就睡不著,適合服用溫膽湯。如果睡著後精神恍惚、做奇怪的夢、容易驚醒,更適合使用溫膽湯。(《醫學心法要訣》)

溫膽湯可以治療大病之後因虛煩而無法入睡,這是由於膽氣虛寒引起的,適合服用此方。(張氏的注釋說,寒是痰陰的通稱。《巢源病源論》的虛勞篇說,如果心煩而無法入睡,是心熱的表現;如果只是感到虛煩而無法入睡,是膽氣虛冷的表現。)

溫膽湯的藥物組成: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加水八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用。(《千金方》、《三因方》)《千金方》的溫膽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茯苓一兩半和棗一枚。《醫宗蘊要》的加味溫膽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人參、黃連、柴胡、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酸棗仁。另一個加味溫膽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人參、酸棗仁、茯神。如果心煩內熱,可以加倍黃連和麥門冬。

如果還有未清除的熱,可以加入柴胡;如果體內實熱,導致心神錯亂,可以加入山梔子。《壽世保元》中的竹茹溫膽湯,可以治療傷寒病程過久、熱不退、睡眠不安穩、心悸恍惚、煩躁多痰的症狀,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茯苓、香附、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黃連。(竹茹溫膽湯,出自《袖珍方》,引自一個秘方,名叫加味溫膽湯,其中沒有使用黃連。)

酸棗仁湯,可以治療因虛煩勞累、氣往上衝到胸口而無法入睡的症狀。

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加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除藥渣後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千金方》,這個方子在張仲景的方子基礎上,去除了川芎,加入了人參、桂心、生薑、石膏。)

深師酸棗湯,可以治療傷寒病以及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出現心煩、氣虛、白天夜晚都無法入睡的症狀。

酸棗仁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炙甘草二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乾薑三兩。以上七味藥材切好,加入水一斗六升,先煮酸棗仁取一斗,去除藥渣後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去除藥渣,溫服,分三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大量醋。(《外臺秘要》,這個方子在張仲景的方子基礎上,加入了麥門冬和乾薑。)

治療傷寒病後身體虛弱,心煩無法入睡,四肢無力的情況,適合服用熟乾地黃散。藥方組成:熟乾地黃一兩半,白芍藥一兩,羚羊角屑一兩,茯神一兩,黃耆一兩,麥門冬一兩,酸棗仁一兩,人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