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9)
第二冊 (9)
1. 短氣
桂苓朮甘湯(仲景)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腎氣丸,即八味丸。(見虛勞。),小青龍湯(見咳嗽。),厚朴大黃湯(見痞。),澤瀉湯(見眩暈。),
葶藶大棗湯,木防己湯(並見喘。),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栝萎薤白半夏湯(並見痞。)
四柱飲,《和劑》,治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蟬鳴,臍腹冷痛,大小便滑數。
木香(濕紙裹煨),茯苓,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空心食前溫服。
椒附丸(《和劑》),補虛壯氣,溫和五臟。治下經不足,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短氣,夜多異夢,晝少精神,時有盜汗,小便滑數,遣瀝白濁,腳膝緩弱,舉動乏力,心腹脹滿,不進飲食,並宜服之。
附子(炮,去皮臍),川椒(去子,炒出汗),檳榔(各半兩),陳皮(去白),牽牛(微炒),五味子,石菖蒲,乾薑(炮。各一兩)
上八味,銼碎,以好米醋於瓷器內,用文武火煮令乾,焙,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酒或鹽湯空心食前吞下,婦人血海冷當歸酒下,泄瀉飯飲下,冷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極暖下元,治腎氣虧乏,及療腰疼。
半夏湯,治胸痹短氣。
半夏(湯洗,焙),柴胡(各半兩),前胡(去繭),赤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人參(各七錢),甘草(二錢半)
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三枚擘開,煎一盞,去滓,不拘時溫服。
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而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皮毛枯燥。
五味子(十粒),麥門冬(去心),當歸身,人參(各五分),黃耆(一錢),生地黃(五錢)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白話文:
桂苓朮甘湯: 用茯苓四兩、桂枝和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加六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關於其他方劑的說明: 腎氣丸,就是八味丸,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虛勞」的章節。小青龍湯的說明可以參考「咳嗽」的章節。厚朴大黃湯的說明可以參考「痞」的章節。澤瀉湯的說明可以參考「眩暈」的章節。葶藶大棗湯和木防己湯的說明可以參考「喘」的章節。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和栝萎薤白半夏湯的說明可以參考「痞」的章節。
四柱飲: 這個方子出自《和劑局方》,主要治療因元氣虛弱、陽氣耗散引起的耳鳴、肚臍周圍及腹部冷痛、大便次數多且稀溏等症狀。 藥材包含:用濕紙包裹煨過的木香、茯苓、人參、以及炮製過的附子(去掉皮臍),每種藥材都用等量。 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三片生薑、一顆紅棗和少許鹽一起煎煮,煮到剩七分,空腹飯前溫服。
椒附丸: 這個方子出自《和劑局方》,主要用來補虛壯氣、溫和五臟。它可以治療因下焦虛弱、體內有積冷引起的臍腹部緊繃疼痛、牽引腰背、四肢疲勞、面色發黑、嘴唇乾燥、視力模糊、耳鳴、心悸氣短、夜裡多夢、白天精神不佳、時常盜汗、小便次數多且滑利、尿道有白色分泌物、腳膝無力、行動困難、心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包含:炮製過的附子(去掉皮臍)、炒過的川椒(去掉籽)、檳榔、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稍微炒過的牽牛子、五味子、石菖蒲和炮製過的乾薑,每種藥材的用量各有不同。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然後用米醋在陶瓷容器中用文火和武火煮乾,接著烘乾,磨成細末,再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酒或鹽湯在空腹飯前吞服,婦女若有血海虛寒,可用當歸酒送服,拉肚子可用飯湯送服,冷痢可用薑湯送服,赤痢可用甘草湯送服。這個方子可以溫暖下焦,治療腎氣虧虛及腰痛。
半夏湯: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胸痹引起的胸悶氣短。 藥材包含:用湯洗過烘乾的半夏、柴胡、前胡(去掉外皮)、赤茯苓(去掉外皮)、桂枝(去掉粗糙的外皮)、人參和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五片生薑和三顆掰開的紅棗一起煎煮,煮到剩一碗,去掉藥渣,不拘時溫服。
麥門冬飲子: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吐血久治不癒、肺氣虛弱引起的氣短、或腎虛發熱、咳嗽痰多、皮膚乾燥等症狀。 藥材包含:五味子、麥門冬(去掉心)、當歸身、人參、黃耆和生地黃,每種藥材的用量各有不同。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一份,用兩碗水煎煮到剩一碗,去掉藥渣,稍熱服用,不拘時。 (可以搭配三稜針在氣衝穴放血,有立即見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