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22)
第一冊 (22)
1. 傷暑
三黃石膏湯
黃連(二錢),黃柏,山梔,玄參(各一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石膏(三錢),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
清暑益氣湯
黃耆(一錢半,汗少減五分),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去蘆),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浸),葛根,青皮(去瓤),當歸身,麥門冬(去心,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劑之多少,臨時斟酌。
黃耆人參湯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者加一錢),人參(去蘆),白朮(各五分),蒼朮(半錢,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甘草(炙),當歸身(酒洗),麥門冬(去心,各二分),黃柏(酒洗),神麯(炒,各三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九粒)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頭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
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粒,去皮尖,另研,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半錢。如又不利,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黃耆人參湯,只用羌活半兩,防風半兩。二味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胸中氣滯,加青皮,並去白陳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服。腹痛不惡寒者,加芍藥半錢,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人參益氣湯(見著痹。)
清燥湯(東垣)
黃耆(一錢半),黃連(去須),蒼朮,白朮(各一錢),陳皮(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澤瀉(五分),柴胡,麥門冬,生地黃,神麯(炒),豬苓,黃柏(酒製),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稍熱,空心服。
潑火散,治傷暑煩躁,口苦舌乾,頭痛惡心,不思飲食,昏迷欲死者,即中暑門地榆散。
水葫蘆丸,治胃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
用黃連二錢、黃柏、山梔、玄參各一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石膏三錢,甘草七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清暑益氣湯
用黃耆一錢半(如果汗少可減至一錢),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去掉蘆頭)、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烤過)、黃柏(用酒浸泡過)、葛根、青皮(去掉瓤)、當歸身、麥門冬(去掉心)各三分,五味子九粒,加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稍微溫熱時在飯後服用。藥量的多少可以根據情況臨時調整。
黃耆人參湯
用黃耆一錢(如果自汗過多可加至二錢),人參(去掉蘆頭)、白朮各五分,蒼朮半錢(如果無汗可增至一錢),橘皮(不去除白色的部分),甘草(炙烤過)、當歸身(用酒洗過)、麥門冬(去掉心)各二分,黃柏(用酒洗過)、神麯(炒過)各三分,升麻六分,五味子九粒,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稍微溫熱時在飯後或空腹服用。忌酒、濕麵、大料食物等,以及過食生冷食物。如果心下感到痞悶,可加黃連二三分。胃脘(胃部)感到心痛,則減少大寒藥,並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兩肋)疼痛或感覺緊縮,則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眼睛發紅,則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果頭目不清爽,有上壅上熱的感覺,則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果感到氣短、精神不振、睡覺時感到困乏無力,則加五味子九粒。
如果大便乾澀難解,隔一兩天都排不出來,導致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血中有伏火,無法滋潤腸道所致,可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粒(去掉皮尖,另外搗碎),麻子仁研成泥五分。如果大便通暢,就不要再服用加的這些藥。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不要用其他藥,可稍微加大黃(煨過)半錢。如果仍然不利,那就不是單純的血結血秘不通的問題了,而是熱邪生風,病人必定會出現風邪的症狀,單純的補血藥就不能再用了,只需繼續服用黃耆人參湯,並加用羌活半兩、防風半兩,兩味藥用四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空腹服用,大便必定會大量排出,一劑即可停止。
如果胸中氣機阻滯,可加青皮,並把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的用量加倍,以驅除邪氣。此病根本是元氣不足,只應補益元氣,不宜瀉氣。如果氣滯太嚴重,或是補藥用量過大,又或是病人心中有憂慮鬱結的事情,可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原方藥材一同煎煮服用。腹痛但不怕冷的人,可加芍藥半錢、黃芩二分,並減少五味子的用量。
人參益氣湯(方子內容在著痹章節可找到)
清燥湯(出自東垣)
用黃耆一錢半,黃連(去掉鬚根),蒼朮、白朮各一錢,陳皮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澤瀉五分,柴胡、麥門冬、生地黃、神麯(炒過)、豬苓、黃柏(用酒製過)、甘草(炙烤過)各二分。每次服用半兩,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稍微溫熱時空腹服用。
潑火散,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苦舌乾、頭痛噁心、食慾不振、昏迷不醒等症狀,也就是中暑門裡的地榆散。
水葫蘆丸,治療胃暑毒,能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