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21)
第一冊 (21)
1. 中惡
蘇合香丸(見卒中。)
調氣平胃散
木香,烏藥,白豆蔻仁,檀香,砂仁(各一錢),藿香(一錢二分),蒼朮(一錢半),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盅,生薑三片,食前服。
白話文:
蘇合香丸(請參考中風的相關說明。)
調氣平胃散
木香、烏藥、白豆蔻仁、檀香、砂仁(各一錢)、藿香(一錢二分)、蒼朮(一錢半)、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兩盅煎煮,加入生薑三片,在飯前服用。
2. 傷暑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六錢二字半)
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白虎加蒼朮湯
前方內去人參,加蒼朮二兩,增水作四服。
香藿飲,香薷湯(俱見中暑。)
六和湯(《澹寮》),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香薷(二錢),縮砂仁,半夏(湯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五分),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薑汁略炒),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
水二盅,姜五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五苓散(見消渴。)
消暑丸(《和劑》),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乾),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無見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熱湯送下。(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熱頭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若痰飲停積,並用生薑湯下。入夏之後,不可缺此。)
枇杷葉散,來復丹,卻暑散(俱見中暑。),小半夏茯苓湯(見痰飲。),平胃散(見中食。),理中湯(見霍亂),春澤湯(即五苓散加人參一錢。),縮脾飲(見中暑。),藿香正氣散(見中風。),蘇合香丸(見卒中。),胃苓飲(即平胃散、五苓散並用。),辰砂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辰砂等分,桂減三之一。)
酒煮黃連丸(《和劑》),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並治膈熱,解酒毒,厚腸胃。
黃連(去須,十二兩),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以酒煮乾,研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熟水送下。
益元散(即天水散),治傷寒表裡俱熱,煩渴口乾,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偏主石淋,及婦人產難,催生下乳,神效。
桂府滑石(膩白者,六兩),粉草(一兩,研爛)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末少許,名碧玉散,治療並同,但以迴避世俗之輕侮耳。
十味香薷飲(《百一》),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湯泡,去白),白朮,白茯苓,白扁豆(炒,去殼),黃耆(去蘆),乾木瓜,厚朴(薑汁製,炒黑色),炙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熱湯或冷水調下。
三黃丸(見發熱。),養胃湯(見瘧。),四君子湯(見虛勞。),星香散(見中風。),消風散(見眩暈。),二陳湯(見痰飲。),白虎湯,調胃承氣湯(並見發熱。)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24克),石膏(600克,打碎),甘草(8克),粳米(約100克),人參(約2.3克)
用水約10公升煮米至熟,去藥渣取湯,溫服約200毫升,每日三次。
白虎加蒼朮湯
在原方基礎上去掉人參,加入蒼朮(8克),增加水量,分四次服用。
香藿飲、香薷湯 (這兩種藥方都在「中暑」篇章中提到。)
六和湯 (出自《澹寮》),治療心脾功能失調,氣機不順暢,上吐下瀉,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傷寒卻分不清是陰證還是陽證,因為暑熱而感到煩悶,或者演變成痢疾,因飲酒過多而感到煩渴、食慾不振。
香薷(8克),縮砂仁、半夏(用湯洗過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甘草(炙烤過)、赤茯苓(去皮)、藿香(去泥土)、白扁豆(用薑汁稍微炒過)、厚朴(用薑製過)、木瓜(各4克)。
用水約20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約100毫升,不拘時間服用。
五苓散 (此藥方在「消渴」篇章中提到。)
消暑丸 (出自《和劑》),治療因伏暑而引起的飲水過多、脾胃功能不佳。
半夏(600克,用醋2500毫升煮乾),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30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成糊狀做成丸子,避免接觸生水,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50丸,不拘時間,用熱水送服。(對於中暑引起的疾病,服用此藥後能迅速恢復。對於因傷暑而引起發熱、頭痛,服用此藥效果尤其好,夏天經常服用,能止渴、利尿,即使飲水較多,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可以說是治療暑病的良藥,其他暑藥都比不上它。如果體內有痰飲積聚,可以用生薑湯送服。進入夏天後,這種藥不可缺少。)
枇杷葉散、來復丹、卻暑散 (這三種藥方都在「中暑」篇章中提到。)
小半夏茯苓湯 (此藥方在「痰飲」篇章中提到。)
平胃散 (此藥方在「中食」篇章中提到。)
理中湯 (此藥方在「霍亂」篇章中提到。)
春澤湯 (即五苓散加入人參約4克)
縮脾飲 (此藥方在「中暑」篇章中提到。)
藿香正氣散 (此藥方在「中風」篇章中提到。)
蘇合香丸 (此藥方在「卒中」篇章中提到。)
胃苓飲 (即平胃散、五苓散同時使用。)
辰砂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入等量的辰砂,桂枝的用量減少三分之一。)
酒煮黃連丸 (出自《和劑》),治療因伏暑而引起發熱、嘔吐、噁心,也治療胸膈有熱,解酒毒,增強腸胃功能。
黃連(去根鬚,約480克),好酒(約2500毫升)。
將黃連放入酒中煮乾,磨成粉末,滴水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30-50丸,空腹用溫水送服。
益元散 (又名天水散),治療傷寒引起的表裡都有熱,口渴煩躁、小便不通暢,以及霍亂引起的吐瀉、腹瀉痢疾,尤其擅長治療泌尿系統結石,也用於婦女生產困難、催產、促進乳汁分泌,效果顯著。
桂府滑石(選用細膩潔白的,24克),粉草(4克,磨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12克,用白開水送服,用新汲取的水也可以。加入少量薄荷粉末,稱為雞蘇散;加入少量青黛粉末,稱為碧玉散,治療效果相同,只是為了避免世俗的輕視。
十味香薷飲 (出自《百一》),消除暑氣,調理脾胃。
香薷(40克),人參(去蘆)、陳皮(用熱水浸泡後去白)、白朮、白茯苓、白扁豆(炒過後去殼)、黃耆(去蘆)、乾木瓜、厚朴(用薑汁製過,炒至黑色)、炙甘草(各2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8克,不拘時間,用熱水或冷水送服。
三黃丸 (此藥方在「發熱」篇章中提到。)
養胃湯 (此藥方在「瘧疾」篇章中提到。)
四君子湯 (此藥方在「虛勞」篇章中提到。)
星香散 (此藥方在「中風」篇章中提到。)
消風散 (此藥方在「眩暈」篇章中提到。)
二陳湯 (此藥方在「痰飲」篇章中提到。)
白虎湯、調胃承氣湯 (這兩種藥方都在「發熱」篇章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