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

1. 嘔吐膈氣

生薑半夏湯(《元戎》),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㕮咀),生薑(切片。各三錢)

上量水多少,煎至七分服。

姜橘湯(《活人》),治嘔噦,手足逆。

橘皮(去白),生薑(切片。各三錢)

水一盅,煎七分。

橘皮半夏湯(《元戎》),治積氣痰痞,不下飲食,嘔吐不止。

陳皮(去白),半夏(各二兩),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生薑半夏湯,可以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要嚼碎,生薑切片,各取三錢。

用適量的水煎煮,煮到七分滿時就可以喝了。

姜橘湯,可以治療嘔吐反胃、手腳冰冷。

橘皮去掉白色部分,生薑切片,各取三錢。

用一杯水煎煮,煮到七分滿即可。

橘皮半夏湯,可以治療積氣痰痞,導致食不下嚥,嘔吐不止。

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半夏各取二兩,生薑取一兩半。

上㕮咀,水五盅,煎至二大盅,去滓,分三服,食後臨臥服。

水煮金花丸(見痰飲。),紫沉丸(見嘔吐。)

半夏生薑大黃湯,治反胃。

半夏(二兩),生薑(一兩半),大黃(二兩)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白話文:

把藥材放在鍋裡,加水五盅,煎煮到剩下兩大盅,去掉藥渣,分成三份,飯後和睡前服用。

這方可以用於治療痰飲,也可以用於治療嘔吐。

半夏生薑大黃湯可以用來治療反胃。

需要準備半夏兩兩,生薑一兩半,大黃兩兩。

加水五升,煮到剩下三升,分開溫熱服用。

2. 嘔吐

大半夏湯(仲景),治胃反嘔吐。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大棗(見痰飲。)

理中湯(見霍亂。)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等分。

丁香吳茱萸湯(東垣),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白話文:

大半夏湯,是仲景的方劑,用來治療胃反嘔吐。

方劑組成:半夏二升(洗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製法:用一斗三升水,與蜜一起攪拌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剩下的分兩次服用。

如果出現痰飲,可以加用大棗。

如果出現霍亂,可以改用理中湯。

治中湯,是理中湯加陳皮、青皮等分組成,也是治療嘔吐的方劑。

丁香吳茱萸湯,是東垣的方劑,用來治療嘔吐噦,由胃寒導致。

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熱服。忌冷物。

藿香安胃散(東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白話文:

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兩,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飯前趁熱服用。忌食生冷食物。此方名為藿香安胃散,出自東垣醫家,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未消化食物等症。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涼服,食前,和渣服亦可。

鐵刷湯(見惡寒。)

溫中湯,即理中湯加丁香。

紅豆丸(《寶鑑》),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粒)

白話文:

取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放涼服用,飯前服用,也可連渣一起服用。此方名為鐵刷湯,適用於惡寒症狀。

溫中湯則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丁香。

紅豆丸出自《本草綱目》,主治嘔吐、噁心、膈氣、反胃吐食等症狀。其配方為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小柴胡湯(見往來寒。)

豬苓散(仲景)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吳茱萸湯(見傷寒吐。)

半夏瀉心湯(見痞。)

丁香透膈湯,五膈寬中湯(俱見胃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糊成藥丸,大小如皂角子。每次服用一丸,用大棗去核填入藥丸,以麵粉裹好煨熟,去麵細嚼,用白湯送服,空腹一日三次。

可以參考小柴胡湯(適用於往來寒證),豬苓散(張仲景所著,由豬苓、茯苓、白朮等分組成,每次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吳茱萸湯(適用於傷寒吐逆),半夏瀉心湯(適用於痞證),丁香透膈湯和五膈寬中湯(都適用於胃反證)。

枳南湯(見咽喉。)

導痰湯(見痰飲。)

新法半夏湯(《和劑》),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噁心,不思飲食。

縮砂仁,神麯(炒),陳皮(去白),草果仁(各一兩),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切作兩片,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薑汁浸一晝夜,隔湯燉,焙乾為末,薑汁拌成餅,炙黃用),甘草(二兩,半生半炙)

白話文:

枳南湯用於治療咽喉疾病。導痰湯用於治療痰飲。新法半夏湯則針對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噁心、不思飲食等症狀,由縮砂仁、神麯、陳皮、草果仁、白豆蔻仁、丁香、大半夏、甘草等藥材組成。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湯,不拘時點服。

撾脾湯(《和劑》)

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茴香(炒,七兩半),甘草(十一兩七錢)

上炒鹽一斤,同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白湯點服。

靈砂丹(《和劑》),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和五臟,助元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先用生薑汁調成膏狀,再加入炒鹽湯服用,時間不限。

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茴香(炒)七兩半,甘草十一兩七錢。

將以上藥材與炒鹽一斤一同炒,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時間不限,用白湯送服。

靈砂丹用於治療上實下虛、痰涎壅盛。它能鎮墜降逆,升降陰陽,調和五臟,增強元氣。

水銀(一斤),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銚內炒成砂子,入水火鼎煆煉,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至五七丸。忌豬羊血、綠豆粉、冷滑之物。

養正丹(見氣。)

半硫丸(見大便閉。)

白話文:

將水銀一斤和硫黃四兩,用新的銚子炒成砂子狀,再放入水火鼎中燒煉成粉末,用糯米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丸,空腹服用,可以搭配棗湯、米飲、井花水或人參湯服用,根據病情輕重,可增至五至七丸。忌食豬羊血、綠豆粉以及冰冷滑利的食物。

如果出現氣短等症狀,可服用養正丹;如果出現便秘等症狀,可服用半硫丸。

竹茹湯(《本事》),治胃熱嘔

乾葛,半夏(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一半,各三錢),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盅,姜三片,竹茹一彈大,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槐花散(《良方》),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燒煙絕),白礬(熬沸定),槐花(炒黃黑色),甘草(炙)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白話文:

《本事》中記載的「竹茹湯」用於治療胃熱嘔吐,由乾葛、半夏、甘草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以水煎服,加入薑片、竹茹和紅棗,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良方》中記載的「槐花散」用於治療因胃熱引起的嘔吐,藥方認為嘔吐多是由於胃熱導致的,熱氣上炎會產生痰液,而槐花散能化解胃熱和痰涎,具有特殊療效。藥方由皂角、白礬、槐花和甘草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

枇杷葉飲(《本事》),止嘔噦,和中利膈。

枇杷葉(去毛,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茅根(二兩),生薑(七片)

水煎,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

〔漏氣〕

麥門冬湯(《三因》),治漏氣。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慓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麥門冬(去心),生蘆根,竹茹,白朮(各五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人參,陳皮,葳蕤(各三兩)

白話文:

枇杷葉飲可以止嘔吐、緩解胃氣不舒,疏通食道。將枇杷葉(去毛)、人參、半夏、茯苓、茅根、生薑用水煎煮,去渣後加入檳榔末,混合服用。

麥門冬湯可以治療漏氣。漏氣是因為上焦受風寒,導致腠理開張,上焦之氣外泄,經氣失常,邪氣內侵而引起的。用麥門冬(去心)、蘆根、竹茹、白朮、甘草(炙)、茯苓、人參、陳皮、葳蕤煎煮服用。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陳米一撮,煎七分,去滓熱服。

〔走哺〕

人參湯(《三因》),治走哺。蓋下焦氣起於胃下口,別入迴腸,注於膀胱,並與胃傳糟粕,而下大腸。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實熱之所為也。

人參,黃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錢),蘆根,竹茹,白朮,梔子仁,陳皮(各半兩),石膏(煅,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吐食〕

白話文:

服用藥方,每次取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五片薑、一撮陳米,煎煮七分,濾去藥渣,趁熱服用。

人參湯可以用來治療走哺,因為下焦的氣從胃下口上升,再進入迴腸,流入膀胱,並與胃中食物殘渣一起進入大腸。現在大小便不通暢,說明下焦有實熱。

人參、黃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錢,蘆根、竹茹、白朮、梔子仁、陳皮各半兩,石膏(煅燒後)一兩。將以上藥材混合,每次取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七分,濾去藥渣,溫熱服用。

桔梗湯(《家珍》),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

桔梗,白朮(各一兩半),半夏曲(二兩),陳皮(去白),枳實(炒),白茯苓,厚朴(各一兩,薑製炒)

上粗末,每服一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取清溫服。

木香散

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前藥調服。

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

白話文:

《家珍》中的桔梗湯,適用於上焦氣熱上衝、飯後就吐、脈搏浮而有力的人。藥方包括桔梗、白朮各一兩半,半夏曲二兩,去白陳皮、炒枳實、白茯苓、薑製炒厚朴各一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取清湯溫服。木香散則由木香和檳榔等量組成,研磨成細末,用前述藥方調服。如大便不通,可服用大承氣湯。

荊黃湯(《保命》),治證同桔梗湯。

荊芥(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

檳榔散

檳榔(二錢),木香(一錢半),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同煎藥下。亦用水浸蒸餅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紫沉丸(《潔古》),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

白話文:

荊黃湯出自《保命》一書,主治的症狀與桔梗湯相同。

藥方如下:荊芥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製成一劑,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加入檳榔散兩錢,空腹服用。

檳榔散的藥方如下:檳榔二錢、木香一錢半、輕粉少許。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煎好的藥湯中服用。也可將藥末與蒸餅浸泡後製成丸子,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服用。

紫沉丸出自《潔古》一書,主治中焦部位的嘔吐,是由於食積與寒氣相互抵觸,導致嘔吐疼痛。

砂仁,半夏曲(各三錢),烏梅(去核),丁香,檳榔(各二錢),沉香,杏仁(去皮尖),白朮木香(各一錢),陳皮(五錢),白豆蔻,巴豆霜(各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愈則止。小兒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個,浸少時去白,裹生薑一塊,麵裹紙封,燒令熟,去外面,煎湯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後大便通,至不吐則止,此主寒積氣。(《病機》有代赭石,肉果,無白朮。)

白話文:

砂仁、半夏曲各三錢,烏梅去核,丁香、檳榔各二錢,沉香、杏仁去皮尖各一錢,白朮、木香各一錢,陳皮五錢,白豆蔻、巴豆霜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巴豆霜拌勻,用醋糊做成如黍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症狀減輕就停止服用。小兒另用小丸子。另一個方法是,如果反胃嘔吐,可以用橘皮一個浸泡一會兒後去掉白色部分,裹上生薑一塊,再用麵粉包裹,用紙封好,燒熟後去掉外層,煎湯服用一百粒紫沉丸,一天服用兩次,直到大便通暢,不再嘔吐為止。這個方法主要治療寒積氣。(《病機》中記載的藥方有代赭石、肉果,沒有白朮。)

大黃甘草湯(《金匱》)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花丸(潔古),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半夏(湯洗,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青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而有汗。

柴胡(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人參(各五錢),半夏(三錢,洗),青黛(二錢半)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出自《金匱》)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用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分兩次溫和服用。

【金花丸】(出自潔古),用於治療因肝氣過盛導致脾虛而引發的噁心反胃症狀,此症狀由脾胃虛弱引起,應適用風藥安定胃部。

半夏(先用湯水清洗,然後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薑汁浸泡蒸製成餅,再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對於兒童患者,可單獨製成丸子,使用薑湯送服,根據病情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用量,直至症狀得到緩解為止。

【青鎮丸】,用於治療因脈弦、頭痛並伴有出汗的噁心與嘔吐症狀。

柴胡(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人參(各五錢),半夏(三錢,先用湯水清洗),青黛(二錢半)

上細末,薑汁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茯苓澤瀉湯(《金匱》)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白朮(三兩)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乾嘔〕

陳皮湯(《金匱》)

陳皮(四兩),生薑(半斤)

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噁心〕

生薑半夏湯(《金匱》)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蒸熟做成餅狀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白朮三兩。以上藥材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加入澤瀉,再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陳皮四兩,生薑半斤。用水七升,煮至三升,溫服一升,吞服下去即可痊癒。

生薑和半夏一起煮湯。

半夏(半升),生薑(一斤)

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茯苓半夏湯(《拔粹》)

炒曲(三錢),大麥糵(半兩,炒黃),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柴胡半夏湯(《拔粹》)

半夏(二錢),蒼朮,炒曲(各一錢),生薑(三片),柴胡,藁本,升麻(各五分),白茯苓(七分)

白話文:

半夏半升,生薑一斤,用水三升煮半夏,取汁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煮至一升半,稍微放涼,分四次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症狀止住後,停藥,之後再服用。

炒曲三錢,大麥糵半兩(炒黃),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半夏二錢,蒼朮、炒曲各一錢,生薑三片,柴胡、藁本、升麻各五分,白茯苓七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至五沸,去渣溫服。

〔吐酸〕

八味平胃散(《三因》),厚朴(去皮,姜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兩半),大黃(蒸),枳殼(去瓤,麥炒),甘草(炙,各一兩),芍藥(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咽醋丸(丹溪)

吳茱萸(去枝梗,煮,曬乾),陳皮(去白),黃芩(炒,各五錢),蒼朮(七錢半),黃連(一兩,細切,用陳壁泥同炒)

白話文:

上部的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到五次沸騰後,過濾掉殘渣,溫熱服用。

針對吐酸的情況,有一個名為「八味平胃散」的古方,其中包含以下藥物:厚朴(去皮,用姜炒)、升麻、射乾(用米泔水浸泡)、茯苓(各取一兩半)、大黃(蒸過)、枳殼(去瓤,用麥子炒過)、甘草(炙烤後)和芍藥(取半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剩七分,於清晨空腹時熱服。

針對喉嚨痠痛的情況,有一個名為「咽醋丸」的方子,主要由以下藥材組成:去掉了枝梗後煮過再曬乾的吳茱萸、去除白色部分的陳皮、炒過的黃芩(各取五錢)、七錢半的蒼朮、一兩細切後與陳壁泥一同炒過的黃連。

上為細末,曲糊丸,桐子大。

神術丸(《本事》),治停飲成癖,久則嘔吐酸水,吐已停久復作,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則不行也。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

蒼朮(一斤,米泔浸),生芝麻(五錢,用水二盞,研細取漿),大棗(十五枚,煮熟去皮核,研細)

上以蒼朮焙乾為末,然後以芝麻漿及棗肉和勻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忌桃、李、雀、蛤。初服覺燥,以山梔末一錢,湯調服。

乾薑丸(《聖惠》)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這種神術丸可以治療積水成癖,久而久之就會嘔吐酸水,吐了之後停一會又會再吐,就像水溝裡有堵塞物,溝不滿就不會流一樣。脾土怕濕,而水會使人體濕氣重,最好的方法就是燥脾勝濕,加強脾土的力量,就像填滿水溝中的堵塞物一樣,這樣病就會好了。

將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再焙乾磨成粉,然後用芝麻漿和大棗肉混合在一起,搗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忌食桃、李、雀肉、蛤蜊。剛開始服用可能會覺得乾燥,可以用山梔子末一錢,用湯調服。

乾薑,枳殼,橘紅,葛根,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參萸丸(丹溪),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一方,去茱萸,加乾薑一兩,名溫六丸。

白話文:

參萸丸、六一散、溫六丸 方劑說明

參萸丸

  • 成分:乾薑、枳殼、橘紅、葛根、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
  •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
  •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 功效:主治濕熱滯氣。濕熱症狀明顯者可用此方作為主藥,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

  • 成分: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 用法:

溫六丸

  • 成分: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乾薑(一兩)
  • 用法:

注釋:

  • 方劑中藥材的劑量單位:錢、兩。
  • 方劑名後面的括號中為方劑的來源或別名。
  • 文中「濕熱」指的是中醫學上的病理概念,指體內濕氣和熱氣交織在一起所引起的病症。
  • 「吞酸」指的是胃酸反流,口中泛酸。
  • 「自利」指的是腹瀉。
  • 「嚮導」指的是引導的意思,指參萸丸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發揮藥效。
  • 溫六丸是六一散的加減方,去掉了吳茱萸,加了乾薑。

〔嘔清水〕

茯苓飲(《金匱》)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五錢),生薑(四兩),

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五苓散(見消痹。)

〔吐涎沫〕

吳茱萸湯(見傷寒吐。)

小青龍湯(見咳嗽。)

〔嘔膿〕

地黃湯(《直指》),治膿血嘔吐。

生地黃(洗,焙),川芎(各一兩),半夏(制),甘草(炙,各七錢半),南星(湯洗七次),芍藥,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清水的症狀,可以使用茯苓飲,配方是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五錢,生薑四兩,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像人走八九里路那樣,慢慢喝下。 也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出現吐涎沫的症狀,可以參考吳茱萸湯(見傷寒吐)或小青龍湯(見咳嗽)。如果出現嘔吐膿血,可以使用地黃湯,配方是生地黃(洗,焙)、川芎各一兩,半夏(制)、甘草(炙,各七錢半),南星(湯洗七次),芍藥、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煎服。

〔嘔蟲〕

烏梅丸(見傷寒蛔厥。)

白話文:

每劑藥物為三錢半,使用五片薑和一個烏梅一起煎煮後服用。

烏梅丸(見傷寒蛔厥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