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2)

1. 反胃

香砂寬中湯(《統旨》),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藥三四匙),白朮,陳皮,香附(各一錢半),白豆蔻(去殼),砂仁,青皮,檳榔,半夏曲,茯苓(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香砂寬中湯(《統旨》)

此方用於治療氣滯、胸部痞塞、吞咽不順,或胃寒疼痛的症狀。

藥材:

  • 木香(臨服用前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和,取三到四匙加入藥物中)
  • 白朮
  • 陳皮
  • 香附(以上四味藥材各用一錢半)
  • 白豆蔻(去殼)
  • 砂仁
  • 青皮
  • 檳榔
  • 半夏曲
  • 茯苓(以上六味藥材各用一錢)
  • 厚朴(用薑汁炮製,用量為一錢二分)
  • 甘草(用量為三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取藥汁服用。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補氣運脾湯(《統旨》),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半),黃耆(一錢,蜜炙),砂仁(八分),甘草(四分,炙)

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水二盅,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滋血潤腸湯(《統旨》),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白話文:

準備兩盅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八分滿,再加入一匙蜂蜜,飯前服用。這是治療中氣不運,導致噎塞的補氣運脾湯。

藥材包括人參兩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半、黃耆一錢(蜜炙)、砂仁八分、甘草四分(炙)。若有痰,可加入半夏曲一錢。

另準備兩盅水,加入一片薑、一顆棗,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這是治療血枯及死血在膈,導致飲食不下、大便燥結的滋血潤腸湯。

當歸(酒洗,三錢),芍藥(煨),生地黃(各一錢半),紅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黃(酒煨),枳殼(麥炒,各一錢)

水一盅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人參利膈丸(《寶鑑》),治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白話文:

將當歸用酒洗淨,取三錢;芍藥煨熟;生地黃各取一錢半;紅花用酒洗淨;桃仁去皮尖,炒熟;大黃用酒煨熟;枳殼用麥炒,各取一錢。用水一盅半煎煮,至七分時,加入韭菜汁半酒盞,飯前服用。此方名為人參利膈丸,出自《本草綱目》,主治胸中不適,大便秘結,痰嗽喘滿,脾胃壅塞,能推陳致新,是治療膈氣的良藥。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麩炒黃,各一兩),大黃(酒濕,蒸熟),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送下。

滋陰清膈飲(《統旨》),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芍藥(煨),黃柏(鹽水炒),黃連(各一錢半),黃芩,山梔,生地黃(各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將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麩炒黃,各一兩)、大黃(酒濕,蒸熟)、厚朴(薑製,各二兩)研磨成細粉,滴水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飲水送服。此方名為滋陰清膈飲,出自《統旨》,用於治療陰火上炎或胃火過盛,食慾不振,脈搏洪數等症狀。另需準備當歸、芍藥(煨)、黃柏(鹽水炒)、黃連、黃芩、山梔、生地黃(各一錢)、甘草(三分)。

水二盅,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

二陳湯(見痰飲。)

來復丹(見中暑。)

丁沉透膈湯(《和劑》),治脾胃不和,痰逆噁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痞塞不通,並皆治之。

白朮(二兩),香附子(炒),縮砂仁,人參(各一兩),丁香,麥糵,木香,肉豆蔻,白豆蔻,青皮(各半兩),沉香,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各七錢半),甘草(炙,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神麯(炒),草果(各二錢半)

白話文:

取水兩盅,煎煮至剩下七分,加入童便和竹瀝各半酒盞,飯前服用。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

來復丹用於治療中暑。

丁沉透膈湯出自《和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逆噁心,偶爾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胸膈痞塞不通等症狀。

藥方成分:白朮二兩,香附子(炒)一兩,縮砂仁一兩,人參一兩,丁香半兩,麥糵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白豆蔻半兩,青皮半兩,沉香七錢半,厚朴(薑製)七錢半,藿香七錢半,陳皮七錢半,甘草(炙)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二錢半,神麯(炒)二錢半,草果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五膈寬中散(《和劑》),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並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厚朴(去皮,薑汁炙熟,一斤),縮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

穀神嘉禾散(《和劑》),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四錢,用一大碗水加入三片薑、一顆紅棗,煎煮至七分,不限時間,趁熱服用。這方劑來自《和劑》中的「五膈寬中散」,適用於七情六慾和環境因素損傷脾胃,導致陰陽失衡,胸膈痞滿,痰氣阻滯,形成五膈症狀。同時也治療各種寒氣。

藥方由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厚朴(去皮,薑汁炙熟,一斤)、縮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组成。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三片薑和少许盐,用沸水沖泡服用,不限時間。

這方劑来自《和劑》中的「穀神嘉禾散」,主要治療脾胃失調,胸膈痞悶,氣逆生痰,食慾不振,或出現五噎五膈症狀。

白茯苓(去皮),縮砂(去皮),薏苡仁(炒),枇杷葉(去毛,薑汁炙香),人參(去蘆。各一兩),白朮(炒,二兩),桑白皮(炒),檳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糵(炒),五味子(炒,各半兩),沉香,杜仲(去皮,薑汁、酒塗炙),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酒和炒),半夏(薑汁搗和作餅,炙黃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錢半),甘草(炙,兩半),陳皮(去白),神麯(炒。各二錢半)

白話文:

白茯苓去皮,縮砂去皮,薏苡仁炒熟,枇杷葉去除毛後用薑汁炙烤至香,人參去蘆頭,各取一兩,白朮炒熟,取二兩,桑白皮炒熟,檳榔炒熟,白豆蔻炒熟去皮,青皮去除白色部分,谷糵炒熟,五味子炒熟,各取半兩,沉香,杜仲去皮後用薑汁和酒塗抹炙烤,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用酒拌勻後炒熟,半夏用薑汁搗碎成餅,炙烤至黃色,大腹子炒熟,木香,各取七錢半,甘草炙烤,取兩半,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神麯炒熟,各取二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代抵當丸(見蓄血。)

秦川剪紅丸(《良方》),治膈氣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蟲而效。

雄黃(別研),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煨),蓬朮(煨),貫仲(去毛),乾漆(炒煙盡),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三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薑、兩枚紅棗,煎煮至七分,不分時間溫熱服用。如果患有五噎,可加入一枚乾柿;若患有膈氣吐逆,可加入三寸薤白、五枚紅棗。

另外,還有代抵當丸(見蓄血),以及《良方》中的秦川剪紅丸,用於治療膈氣導致的翻胃,服用後可吐出瘀血及蟲,效果顯著。

此外,還需要準備雄黃(別研磨)、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煨)、蓬朮(煨)、貫仲(去毛)、乾漆(炒煙盡)、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芫花丸(《本事》)

芫花(醋炒,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多嘈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復不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白話文:

芫花丸(《本事》)

芫花(醋炒,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以上各味,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成糊狀,製成丸子,大小類似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以米湯送服。

這是一個名為「芫花丸」的方子,出自《本事》一書。其中包含了芫花、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以及經過炒黑處理的巴豆等成分。

每次服用的劑量從二三丸開始,可以逐漸增加到五七丸,同樣是在飯前服用,但需以生薑湯送服。

這方子長期服用可以化痰、消堅、殺蟲。作者自述患有飲癖三十餘年,晚年經常感到嘈雜,飲水後會出現痰飲,偶爾僅需飲半杯酒就能停止,這些現象符合該方子所描述的症狀。這與巢氏在《病源》中論述的「酒瘕」相符,即過度飲酒而進食較少,長時間下來會逐漸消瘦,患者常常渴望喝酒,不喝酒就會嘔吐,疲倦且難以進食,這是因為胃部可能有蟲害導致,稱為「酒瘕」。這藥方可以對此進行治療。

總之,要有效治療,必須禁止飲酒,否則治療效果有限。

厚朴丸,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

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五錢),紫菀(去土苗),吳茱萸(湯洗),菖蒲,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痢,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

白話文:

厚朴丸主要用於治療胃部不適,例如嘔吐、食物阻塞、胸口悶脹和各種腹部疾病。藥方包括厚朴、蜀椒、川烏頭、紫菀、吳茱萸、菖蒲、柴胡、桔梗、茯苓、官桂、皂角、乾薑、人參、黃連和巴豆霜。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加入巴豆霜均勻混合,再用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顆,逐漸增加至五到七顆,以達到最佳效果,用生薑湯送服,飯後臥床休息。此藥方與溫白丸療效相同,也適用於處暑後秋冬季節的腹瀉,效果顯著。春夏季節可增加黃連,秋冬季節可增加厚朴。如果治療風寒,除了春秋季節增加黃連和厚朴外,還要添加菖蒲和茯苓。

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白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為輔。如肺之積,加黃連、人參為輔。如脾之積,加茱萸、乾薑為輔。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萬病紫菀丸(見積聚。)

益元散(見傷暑。)

三乙承氣湯(子和),北大黃(去粗皮),芒硝(即焰硝),厚朴(薑製),枳實(生用。各半兩),甘草(去皮,炙,一兩),當歸(酒洗,焙,二錢半重)

白話文:

治療風痛久治不愈的,除了依照春夏秋冬的季節加減藥物之外,還要根據症狀加藥:如果是心臟積聚,就加菖蒲、白茯苓;如果是肝臟積聚,就加柴胡、蜀椒;如果是肺臟積聚,就加黃連、人參;如果是脾臟積聚,就加茱萸、乾薑。秋冬季節久瀉不止的,要加黃連、茯苓。

這段文字記載的方劑分別是:萬病紫菀丸、益元散、三乙承氣湯。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擘開,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病重者,每服一兩,加姜二片,棗一枚,若不納藥,須時時呷服之,以通為度。雖為下藥,有泄有補,卓有奇功。劉河間又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試論只論四味,當歸不在試論之列,不可即用,然等分不多,縱用亦無妨。

四生丸(子和),治一切結熱。常服肢體潤澤,耐老。

北大黃(去粗皮,酒洗,紙包煨香,不可過,存性,一兩),黑牽牛(三兩,取頭末一兩),皂角(去皮,生用,一兩),芒硝(生用,半兩)

白話文:

服用上焦丸時,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半盞,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個掰開,一同煎煮七分,去渣後趁熱服用,不拘時間。病情嚴重者,每次服用一兩,增加薑片兩片,大棗一個。如果病人無法吞服藥丸,就需要經常少量服用,以通暢為度。雖然這是瀉藥,但也兼具瀉下和補益的功效,有奇效。劉河間醫師在方中又加入甘草,使其成為三一承氣湯,用甘草調和藥性,最符合仲景的秘方。如果單論四味藥,當歸不在四味藥之列,不可直接使用,但如果比例不多,即使使用也沒有妨礙。

四生丸(子和),可以治療各種積熱。經常服用可以使四肢潤澤,延緩衰老。

北大黃(去除粗皮,用酒洗淨,用紙包起來煨香,不可過度,要保留藥性,一兩),黑牽牛(三兩,取頭末部分一兩),皂角(去除皮,生用,一兩),芒硝(生用,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對金飲子(子和)

淨陳皮(八兩,焙制),蒼朮(四兩,焙),人參(一兩),厚朴(四兩,姜炒),甘草(炙,三兩),黃芩(二兩半,去皮心黑灰),黃耆(一兩)

㕮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熱服,先服承氣湯,夜服四生丸。如已效,進食不格拒,方用對金飲子。然初病作,且於嘔吐胃熱類內選用清利之藥,審其虛實重輕,方用前藥更佳。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名為「對金飲子」,由淨陳皮、蒼朮、人參、厚朴、甘草、黃芩、黃耆等藥材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加半杯水、五片生薑、兩枚紅棗一起煎煮七分,去渣熱服。如果已經有效,進食不拒,就可以服用對金飲子。然而,如果剛開始生病,且有嘔吐胃熱等症狀,應先選擇清熱利濕的藥物,根據病情虛實輕重,再用此方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