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產後厥症
產後厥症
1. 產後厥症
凡產時用力過多,勞倦傷脾,孤臟不能注於四旁,故足逆冷而厥氣上行焉。《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是也。非急方子能舉氣以歸元,非大補不能回陽而復神,豈錢數歸、參!照常症,一日一帖而能起死扶危,拯將絕之氣血耶?必用加參生化湯,倍參,連服二帖,斯氣血旺而神氣復,厥症自止矣。若服藥而又渴,另用生脈散多參以代茶,助津以救臟躁也。
此經驗之確淪,毋得有議焉。雖有四肢厥冷,泄瀉痢症,類傷寒陰症,又難用四逆湯方,亦必用倍參生化湯,佐以炙姜,或加附子一片,則可以回陽止逆,又可以行參、耆之功矣。《經》云:脾,孤臟也。四旁,心、肝、肺、腎也。又云:搖體勞苦,則傷脾。又云:厥氣上行滿。
立二方分先後:
加參生化湯,治新產發厥。
川芎(二錢),川歸(四錢),甘草(四分,炙),乾薑(四分,制黑),人參(二錢),桃仁(十粒,去皮尖)
上棗二枚,水煎連進二帖。發厥:塊痛未止,不可加耆、術。
滋榮益氣復神湯,治產後發厥,問無塊痛,可服此方。
川芎(一錢),白朮(一錢),黃耆(一錢),人參,當歸(各三錢),淮地黃(二錢,酒浸,蒸),甘草(四分,炙),麥冬(五錢),五味子(十粒),陳皮(四分),附子(五分),
水煎。汗多加麻黃根、酸棗仁各一錢;大便不通,加肉蓯蓉二錢。
大抵產後暈厥,二症相類,皆由氣血並竭,神將去而機幾息,僅有一絲之生意耳。若非急方急服,豈能挽回將絕之元神耶?但暈在臨盆,急症尤甚於厥,宜頻灌生化湯幾帖,先補血分之虧,即時塊化血旺,而神清暈止矣。若無汗脫,氣促形脫症,參、耆不須加也。厥症在分娩之後,氣血兩竭,宜用倍參生化湯,並補氣血之虧,止厥以復神焉。
又非偏補血分可愈,治法要知暈有塊痛,耆、朮、參未可遽加也。治厥症問無塊痛,耆、朮、地黃並用無疑矣。
白話文:
產後厥症
產婦生產時用力過度,勞累傷及脾臟,脾臟的氣血無法充分供給其他臟器(心、肝、肺、腎),因此腳部冰冷,厥氣上逆。古書上說:「陽氣衰弱於下,就會導致寒厥。」 一般的藥方無法迅速提升元氣,普通的補藥也無法回陽復神,怎麼可能只用幾味普通的藥材,就能起死回生,挽救將要斷絕的氣血呢?必須使用加倍人參的生化湯,連續服用兩帖,這樣氣血就能旺盛,精神恢復,厥症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服藥後感到口渴,再用加倍人參的生脈散代替茶水服用,滋潤津液,緩解臟腑煩躁。
這個經驗非常可靠,不容置疑。即使產婦出現四肢厥冷、腹瀉等類似傷寒陰症的症狀,也不適合使用四逆湯,也必須使用加倍人參的生化湯,再輔以炮製過的生薑,或者加一片附子,這樣就能回陽止逆,也能發揮人參、黃耆的功效。古書上說:脾臟是孤獨的臟器;四旁指心、肝、肺、腎。又說:搖動身體勞累,就會傷到脾臟;厥氣上逆,就會氣血充盈。
以下列出兩種藥方,並說明其使用順序:
加參生化湯,治療產後新發生的厥症:
川芎(二錢)、川芎(四錢)、甘草(四分,炙)、乾薑(四分,制黑)、人參(二錢)、桃仁(十粒,去皮尖)
上藥加兩枚大棗,水煎服,連續服用兩帖。如果出現厥症,且腹部疼痛未止,則不可添加黃耆、白朮。
滋榮益氣復神湯,治療產後發生的厥症,如果沒有腹部疼痛,則可以使用此方:
川芎(一錢)、白朮(一錢)、黃耆(一錢)、人參(三錢)、當歸(三錢)、熟地黃(二錢,酒浸,蒸)、甘草(四分,炙)、麥冬(五錢)、五味子(十粒)、陳皮(四分)、附子(五分)
水煎服。如果出汗過多,可以加麻黃根、酸棗仁各一錢;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肉蓯蓉二錢。
總而言之,產後暈厥和厥症兩種症狀相似,都是因為氣血兩虛,生命垂危,僅剩一絲生機。如果不是緊急用藥,怎麼能挽回即將逝去的元神呢?如果暈厥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屬於急症,比厥症更嚴重,應該頻繁服用幾帖生化湯,先補充血分的不足,讓血塊化解,血氣旺盛,精神就能恢復,暈厥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沒有汗出、氣促、形體虛弱等症狀,則不必添加人參、黃耆。厥症發生在分娩之後,氣血兩虛,應當使用加倍人參的生化湯,同時補充氣血的不足,止住厥症,恢復元神。
單純補充血分是治不好的,治療方法要區分:暈厥伴隨腹部疼痛,則暫時不宜使用黃耆、白朮、人參;治療厥症時,如果沒有腹部疼痛,則可以使用黃耆、白朮、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