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重訂廣溫熱論》一書,集清代醫家戴天章之學術基礎,經陸懋修之刪補更名,最終由何廉臣於西元1911年重訂而成。此書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歷經數代醫者傳承與修訂的結晶,特別聚焦於中醫「溫熱病」的理論與診治。
本書的源頭可追溯至戴天章的《廣瘟疫論》。據書中「緒言」所述,戴天章字麟郊,晚號北山先生,為一博通經史、精研醫理的學者,著有多種醫書,其中包括《廣瘟疫論》。然而,此書後續曾被誤刻為他人著作,其孫為正本清源,出示家藏原稿,意在推廣先祖醫德。
其後,陸懋修(字九芝)得到戴氏原稿,對其進行了刪訂,並將書名改為《廣溫熱論》。陸氏認為戴氏之書在區辨溫熱與傷寒方面條理清晰,堪稱劃清界線的力作。但他同時批評戴氏將溫熱與瘟疫混同,故陸氏在刪改時,將原書中提及「時行疫癘」之處,大多改為「溫熱」或「伏邪」,並在開篇加上「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而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一句,以凸顯本書旨在明確區分兩者的立場。陸氏的努力,使得戴氏原論更集中於「溫熱病」範疇。
然而,陸氏的改訂亦非完美。「緒言」中引述了他人的評論,指出陸氏版本對於「濕溫」、「燥熱」等症闡述甚略,用藥選方亦有未盡善之處,例如仍採納了一些辛溫發散或含有辛熱藥物的方劑,未能徹底擺脫治傷寒的思路,或是對風溫、濕溫、春溫、冬溫等分類不夠明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廉臣於1911年進行了「重訂」。他顯然參照了前人的批評意見,意在彌補陸氏版本的不足,使本書在溫熱病的論述上更為全面和精確。因此,《重訂廣溫熱論》不僅是戴天章學術思想的繼承,也融入了陸懋修的辨析努力,更體現了何廉臣對溫熱病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尤其可能加入了對特定溫熱亞型更深入的認識以及當時醫學界的新觀點。
本書的核心內容,如「溫熱總論」及後續章節所示,旨在明確溫熱病的性質、病因、表現及診斷方法。首先,它強調溫熱病與傷寒的根本區別,認為兩者治法不同,誤治會導致嚴重後果。書中特別指出,溫熱病有「新感」與「伏氣」之分,並認為戴氏此書的價值在於它是首部對「伏氣溫熱」有精詳論述的著作。伏氣溫熱指邪氣潛伏於體內,後因某種誘因而發病,這與新感溫熱(邪氣即時侵犯)有所不同,治療思路亦應有別。
「論溫熱四時皆有(新增)」這一章節,明顯是重訂時補充或加強的內容。它將溫熱病(伏氣病)的誘因細分為風、寒、暑、濕等邪氣引動,形成風溫、冷溫、暑溫、濕溫等不同類型,並提及兼有穢毒者為溫毒。同時,也按時令將溫熱病分為春溫、夏溫、秋溫、冬溫,並將其與伏暑等概念聯繫起來。此節尤為突出夏秋濕溫、濕熱的特點,認為其病邪濁熱黏膩,化生「黴菌」(此處引入了西醫概念),且強調濕熱對人體傷害尤甚,引用英醫合信氏的觀點來佐證濕熱與環境(低窪地、死水、腐爛草木)的關係,這在當時的中醫著作中是相當具有時代特色的。此新增內容不僅豐富了溫熱病的病因病機論述,也反映了清末民初中醫界開始接觸並嘗試融會西醫知識的趨勢。
更具臨床實用價值的內容體現在「論溫熱五種辨法」。這部分詳細闡述了如何從氣、色、舌、神、脈五個方面來鑑別溫熱病與風寒病初起時的差異。
- 辨氣: 風寒之氣收斂內閉,溫熱之氣則從內蒸達於外,形成特殊的蒸氣或氣味。
- 辨色: 風寒主收斂,面色可能繃緊;溫熱主蒸散,津液上溢,面色多鬆緩、垢晦或油膩。
- 辨舌: 這是辨溫熱的重點。風寒初期舌苔可能無或薄白滑;溫熱初起即常有厚白不滑或兼黃、粗糙如積粉、多色、乾燥甚至不燥而黑的苔,常伴有朱點、裂紋。
- 辨神: 風寒病初期神志多清醒,溫熱病初起便可能出現煩躁不安、神情異常甚至如癡如醉、譫語等,提示熱邪擾亂心神。
- 辨脈: 風寒從表入,初起脈多浮;溫熱從中道出,初起脈多沉或數而不浮,至數模糊。特別提醒勿將溫熱初起的沉遲脈誤作陰寒,應結合氣、色、舌、神綜合判斷。
這五種辨法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指標,幫助醫者在疾病早期就能準確判斷病邪性質,避免誤用辛溫發散等對溫熱病有害的治法,而能及時採取清涼攻下等適宜的治療策略。
綜觀《重訂廣溫熱論》,它不僅是一部闡述溫熱病理論的專著,更是一部承載學術演變與融合的歷史文獻。從戴天章對瘟疫與溫熱的初步探索,到陸懋修對溫熱與傷寒的嚴格區分,再到何廉臣在內容上的補充與完善,特別是引入早期對微生物致病的認識,本書反映了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初年中醫在溫熱病領域的學術發展軌跡。它強調溫熱病(尤其是伏氣溫熱)的獨特性及其與傷寒的異同,提供了細緻入微的診斷方法,對臨床辨識和治療溫熱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儘管書中仍保留了一些前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對某些亞型論述不夠深入或部分方藥選擇的爭議),但作為一本歷經數次修訂並在特定歷史時期完成的溫熱病專著,它在中醫溫病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溫熱病理論和清末民初中醫學術思想演變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