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0)
第一卷 (10)
1. 燥火之症治
急用犀羚二鮮湯或滋液救焚湯,重加瓜霜紫雪丹,先清其神而熄風;繼用龍膽瀉肝湯或平陽清裡湯,鹹苦寒降,以瀉火;終用阿膠雞子黃湯或三甲復脈湯,滋陰液以鎮肝陽。
虛燥從伏邪傷陰,陰虛生火,火就燥而成。病勢較實火症似緩實重,用藥必貴乎補。如發於太陰肺經者,必君火被內風相煽,蒸肺津而消胃液。其舌必嫩紅而干,或絳底浮白,舌形胖嫩,甚或舌苔紅中有白糜點。脈多右浮大無力,左弦數無力,甚則細勁。神多困倦,或反煩躁。
症多頭昏心悸,咽乾喉燥,氣喘咳逆;或乾咳無痰,即有稀痰,亦黏著喉間,咯吐不爽;或痰中間有紅絲紅點,睡時不能仰臥,仰臥即氣逆而咳,咳則心下煽動,或只能側臥一邊,翻身則咳不休;朝涼暮熱,少氣薄力。治法宜清金制木,保肺和胃為首要,如清燥救肺湯加岩制川貝,葛氏保和湯加潤肺雪梨膏之類,以潤燥而止咳。若燥回咳減,而發熱不休者,則以青蒿鱉甲煎合顧氏清金散,以退陰分伏熱,而平其氣咳。
大勢輕減後,當以顧氏保陰煎善其後。
如發自少陰腎經者,必君火與真水不交,水愈虧則火愈旺。其舌多嫩紅而燥,或舌心雖黑無甚苔垢,或舌本枯而不甚赤。脈多右大無力,左弦細數,甚或沉細澀數,或浮大革數。神多虛煩,甚或驚悸,或極疲倦。
症多夢遺精滑,或夢與鬼交,潮濕盜汗,平旦病減,午後病增,口乾舌燥,顴紅唇赤,五心煩熱,腰痠足冷,甚或骨痿於床,氣浮而咳,或氣喘而促,或頭暈咽病;大便多秘,或反溏滑;小便短數,溺有餘瀝,或精隨溺而帶出。治法宜滋陰潤燥,交濟心腎為首要,周氏新加六味湯主之,間有可用六味加犀角湯者。
若濟君火,則加枸杞、元參;若輸肺金,則加生麥散;火甚者,加黃柏、龜板,或專用丹溪大補陰丸滋陰潛陽,以苦寒培生氣而堅陰,較六味地黃湯更優;如小便清和,無痰氣者,只須專意滋腎,張氏左歸飲多服為佳。以上皆燥火症實與虛傳變之大要也,餘症亦詳本書溫熱各論中。
總之,濕火、燥火症治最要分清,惟濕去燥來、燥又夾濕之際,最難調治,稍一偏勝,則非液涸,即氣滯矣,臨症者不可不細參也。
白話文:
燥火之症治法
急性燥火症,先用犀角地黃湯或滋陰救逆湯,並重加瓜蒂霜、紫雪丹,先清神熄風;接著用龍膽瀉肝湯或平胃散,用寒涼之藥瀉火;最後用阿膠雞子黃湯或生脈散,滋陰養液以鎮肝陽。
虛燥症是由於外邪侵犯傷陰,陰虛則生內火,內火導致燥熱。其病程較實火緩慢,但病情嚴重,治療需注重補益。若燥火發於肺經,則是由於內風煽動心火,蒸騰肺津耗損胃液。舌頭表現為嫩紅乾燥,或舌質絳紅而舌苔薄白,舌體胖嫩,甚至舌苔紅點夾雜白色糜爛。脈象多見右手浮大無力,左手弦數無力,嚴重者脈細緊。精神方面則倦怠困乏,或反覆煩躁。
症狀表現為頭昏心悸、咽乾喉燥、氣喘咳嗽;或乾咳無痰,或痰稀薄黏稠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絲血點,睡覺時不能仰臥,仰臥則咳嗽加劇,咳嗽時心下悸動,只能側臥,翻身即咳嗽不止;早晨涼爽,傍晚則發熱,氣短乏力。治療應以清瀉肺金,制伏肝木,保護肺胃為先,例如清燥救肺湯加川貝母、葛根湯加潤肺雪梨膏等,以滋潤燥熱止咳。如果燥熱咳嗽減輕,但發熱持續不退,則應使用青蒿鱉甲湯合顧氏清金散,以消除陰分伏熱,平復咳嗽。
病情好轉後,應服用顧氏保陰煎鞏固療效。
若燥火發自腎經,則是由於心火與腎水失調,腎水不足則火更旺盛。舌頭表現為嫩紅乾燥,或舌心發黑但無明顯苔垢,或舌根枯燥不甚紅赤。脈象多見右手大無力,左手弦細數,嚴重者脈沉細澀數或浮大洪數。精神方面則虛煩不安,甚至驚悸,或極度疲倦。
症狀表現為遺精滑精,或夢交鬼神,潮熱盜汗,清晨症狀減輕,午後加重,口乾舌燥,面頰潮紅,唇色鮮紅,五心煩熱,腰痠腿冷,甚至臥床不起,氣短咳嗽,或氣喘促,或頭暈咽痛;大便秘結,或反覆溏瀉;小便短少,排尿不盡,或精液隨尿液排出。治療應以滋陰潤燥,調和心腎為先,以周氏新加六味地黃湯為主方,必要時可加犀角;若心火盛,則加枸杞子、玄參;若肺金不足,則加生麥芽;火盛者,加黃柏、龜板,或單用丹溪大補陰丸滋陰潛陽,以苦寒之藥培補元氣,鞏固腎陰,較六味地黃湯療效更佳;如果小便清長,無痰無氣,則只需專注滋補腎陰,多服張氏左歸飲。以上皆為燥火症實證與虛證的治療大綱,其他症狀詳見本書溫熱病篇。
總而言之,濕熱症和燥熱症的治療必須區分清楚,濕熱轉為燥熱,或燥熱夾雜濕熱的情況最難治療,稍有偏盛,就會出現津液枯竭或氣機阻滯,臨床醫生務必細心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