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9)

1. 燥火之症治

次論燥火之症治。易曰:火就燥,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沈堯峰曰:溫熱二症,火氣兼燥。薛瘦吟曰:溫熱之邪,皆從燥化,其為病也,多燥而少濕。有熱而無寒,故只須以中焦津液為主,而清解絡熱為要。由是觀之,非特風溫、暑溫、伏暑、溫毒之伏火症,火易就燥,即冷溫、濕溫之兼寒兼濕,而寒鬱之久,必從火化。濕鬱之極,必兼燥化也。

其病四時皆有,而深秋初冬為尤甚。其邪必伏於血絡,內經所謂內舍於營是也。大凡肝絡鬱而相火劫液,液結化燥者,火盛則發於少陽膽經,風動則發於厥陰肝經;心絡鬱而君火爍陰,陰虛化燥者,上蒸則發於太陰肺經,下爍則發於少陰腎經。而無不累及陽明胃腑者,以胃主一身之津液也(拯華注:西醫云腸胃消化器為一身之津液路)。初起邪在血分,當分別實火、虛燥。

實火從伏邪入血,血鬱化火,火就燥而來,病勢較濕火症尤急而重,用藥必不可輕。如發自少陽膽經者,必相火熾而營分大熱,首犯胃經血分,其舌色必鮮紅起刺;或鮮紅而舌根強硬;或純紅而有小黑點;或純紅而有深紅星,間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或純紅而苔黏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不等,或裂紋如直槽者。脈息弦滑而盛躁,或右大而左弦數。

神多煩躁,甚或如醉如狂,攪亂驚竄。色必面赤如朱,目白均現紅絲。症必壯熱而渴,不惡寒反惡熱,目眩耳聾,口苦幹嘔,胸腹熱甚,按之灼手,熱汗時出;甚或發疹發斑,小便短數赤熱,大便燥結。治法宜清解膽火之郁,救胃液之燥,以預防肝經風動。先用犀地桑丹湯清營透絡,俾伏邪從斑疹而解,或從戰汗而解;若斑疹及戰汗出後,伏火猶熾,則用犀連承氣湯合更衣丸急下之,使伏火從大便而解。亦有火毒內結,清透之而斑疹不顯,反從下後而斑疹始發透者。

或有透發不應,只用清火解毒,如犀羚白虎湯加金汁、白頸蚯蚓、甘蘿根汁,斑疹反大透,而伏火始解。解後,用千金生地黃煎。清餘火而復胃液。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用竹葉石膏湯加鮮竹茹、鮮茅根、青蔗漿,配薑汁數點,和胃氣而復清津。

如發自厥陰肝經者,必肝火熾而內風扇動,最傷胃家津液,其舌色焦紫起刺如楊梅,或舌苔兩旁有紅紫點,或舌紫而無苔有點,或舌紅無苔而膠干,或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液而干黏帶澀。脈多弦緊搏數,神多昏沉蒙閉,或如癡如醉,屍厥不語。

症必熱深厥深,咽乾舌燥,頭面動搖,口噤齒齘,腿腳攣急,時發瘛瘲;甚或睪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裡急,陰中拘攣;或腸燥拘急,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蜷曲難伸;衝任脈失營養,當臍上下左右,按之堅硬,動躍震手;虛里穴及心房亦必動躍異常。治法宜急救血液之燥,熄風火之亢,以預防陰竭陽越。

白話文:

接下來討論燥火病症的治療。

《易經》說:「火性炎上而乾燥,萬物中能讓其乾燥的莫過於火。」沈堯峰說:「溫熱病症,多半是火氣兼帶乾燥。」薛瘦吟說:「溫熱的邪氣,都容易轉化為乾燥,所以發病時,多乾燥而少濕潤。有熱而沒有寒,因此只需要以中焦的津液為主,並以清除經絡中的熱邪為要。

從這些觀點來看,不僅是風溫、暑溫、伏暑、溫毒等伏藏火邪的病症,火容易趨向乾燥,即使是冷溫、濕溫等兼有寒濕的病症,寒邪鬱積久了也必定會轉化為火,濕氣鬱積到極點,也必定會兼有乾燥的表現。

這種病症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在深秋初冬時節尤其嚴重。它的邪氣必定潛伏在血脈中,如同《內經》所說的「內舍於營」。大凡肝經絡脈鬱積,導致相火耗劫津液,津液凝結化為乾燥的,火勢旺盛時會從少陽膽經表現出來,風邪擾動時會從厥陰肝經表現出來;心經絡脈鬱積,導致君火耗損陰液,陰虛化為乾燥的,向上蒸騰時會從太陰肺經表現出來,向下耗損時會從少陰腎經表現出來。而這些病症沒有不影響到陽明胃腑的,因為胃掌管全身的津液(注:西醫說腸胃消化器官是全身津液的通道)。初起時邪氣在血分,應當區分實火和虛燥。

實火是由於伏藏的邪氣進入血液,血脈鬱積化為火,火又趨向乾燥而引起的,病勢比濕火病症更為急迫嚴重,用藥必須慎重。如果病症發自少陽膽經,必定是相火旺盛,營分大熱,首先侵犯胃經的血分,其舌色必定鮮紅且有芒刺;或是鮮紅而舌根僵硬;或是純紅色且有小黑點;或是純紅色且有深紅色星點,有時會出現紅色點狀如蟲碎的樣子;或是純紅色且舌苔黏膩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等形狀,或是裂紋如直槽狀。脈象呈現弦滑且盛大躁動,或是右脈較大而左脈弦數。

精神多煩躁不安,嚴重時會像醉酒或發狂一樣,胡亂吵鬧驚慌逃竄。臉色必定呈現如朱砂般的紅色,眼睛的白睛也會出現紅絲。症狀必定是高熱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頭暈耳鳴,口苦乾嘔,胸腹發熱嚴重,按壓時有灼熱感,時常出熱汗;嚴重時會出現疹子和斑點,小便短少赤熱,大便乾燥結塊。治療方法應當清解膽火的鬱結,補救胃液的乾燥,以預防肝經風邪擾動。先用犀角地黃湯加桑葉丹皮湯來清營透絡,使伏藏的邪氣從疹子或戰汗中解出;如果疹子和戰汗出現後,伏火仍然旺盛,則用犀角黃連承氣湯合更衣丸來快速攻下,使伏火從大便中排出。也有火毒內結,清透後卻沒有出現疹子,反而是在攻下後才開始發出疹子來透邪。

如果透發效果不佳,只用清火解毒的藥物,例如犀角羚羊白虎湯加金汁、白頸蚯蚓、甘蔗汁等,反而會使疹子大量透發,伏火才開始消解。解除之後,用千金生地黃煎來清除殘餘的火氣,並恢復胃液。如果身體虛弱少氣,有氣逆想吐的症狀,則用竹葉石膏湯加鮮竹茹、鮮茅根、青蔗漿,配上幾滴薑汁,來調和胃氣並恢復清潤的津液。

如果病症發自厥陰肝經,必定是肝火旺盛且內風煽動,最容易損傷胃家的津液,其舌色呈現焦紫色,且有芒刺如楊梅狀,或是舌苔兩旁有紅紫色點,或是舌頭紫色沒有舌苔且有點,或是舌頭紅色沒有舌苔且乾燥黏膩,或是泛漲而像膠狀卻又不像膠狀,或是沒有津液而乾燥黏澀。脈象多呈現弦緊搏動且數快,精神多昏沉閉塞,或是像痴呆或醉酒一樣,昏厥不語。

症狀必定是熱邪深重,厥逆也深重,咽喉乾燥,舌頭乾燥,頭面顫抖,牙關緊閉咬牙,腿腳痙攣拘急,時常發作抽搐;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睪丸上縮,筋脈下注,少腹內部急迫,陰部拘攣;或是腸道乾燥拘急,摸起來像硬梗,按壓時疼痛劇烈,身體蜷曲難以伸展;衝脈和任脈失去濡養,在肚臍上下左右,按壓時堅硬,跳動時震手;虛里穴和心房也必定會出現跳動異常。治療方法應當急救血液的乾燥,平息風火的亢盛,以預防陰液枯竭和陽氣外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