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1)
第一卷 (11)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自吳氏溫病條辨、王氏溫熱經緯二書行世,而醫家始知傷寒自傷寒,溫熱自溫熱,然皆言新感溫暑居多,而於伏氣溫熱之理由,尚未發明盡致。茲將歷代前哲言伏氣溫熱之因、症、脈、治,一一詳述於後。
黃帝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尺膚熱甚,脈盛躁者,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故病溫,虛甚死。經又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熱病,太陽之脈,色榮顴骨,……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少陽之脈,色榮頰前,……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熱病七八日,動喘而弦者,急刺之。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半日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骨髓,死不可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甚,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而靜者生。凡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大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此九者,不可刺也。當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廉按:此二句實治溫熱之總訣)。此軒岐之論溫熱也。
秦越人難經曰:,濕溫、溫病、熱病,……其所苦各不同。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又曰:……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廉按: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此謂八會,為當時治熱病者取穴用針之法)。此扁鵲之論溫熱也。
張長沙傷寒論(張石頑云:仲景溫病、熱病諸例,向來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致使後世有以黃芩白虎湯誤治傷寒者,有以黃芩白虎證誤呼傷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矇昧千古。今將溫熱諸條,另析此篇,俾學者知傷寒論自有溫熱症治也。)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廉按:陸氏云:心中懊憹三句,語意當在汗下溫針之上。)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廉按:陸氏云:白虎湯主之,語意在汗下之上。)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口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以上三陽發溫熱例)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喉中痛,雖爾,今復下利。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湯。(以上少陰發溫熱例)(廉按:張石頑曰:溫熱自里達表,故三陽合病最多。發於三陽者易治,發於三陰者難治。然發於三陰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酒傷脾,或因鬱怒傷肝,或因色欲傷腎,皆元氣先傷,伏邪乘虛而發,設用甘溫調補,豈不助邪轉熾;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雖長沙復起,恐難為力矣。)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複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廉按:丹田有熱是伏邪,胸中有寒是新感寒濕,此濕痹之偏於熱者,即是濕遏熱伏之一證。但頭汗出,亦是濕熱上蒸,惟背強欲得被複向火,確是新感寒濕。然必兼一身盡痛,關節煩疼。若純是寒濕,誤下必下利不止而死矣。實因濕未化燥,熱未成實,醫者下之太早,故噦而胸滿,小便不利矣。張氏石頑主用黃連湯和解其上下之寒熱,卻是濕溫救誤之良法,故余仿其例,引為長沙論濕溫之症。)此仲景之論溫熱也。
白話文:
自從吳氏的《溫病條辨》和王氏的《溫熱經緯》這兩本書問世後,醫生們才開始知道傷寒是傷寒,溫熱是溫熱,但是他們大多只提到新感染的溫暑之症,對於伏藏的溫熱病因,並沒有完全闡述清楚。現在我將歷代前賢所說關於伏藏溫熱的病因、症狀、脈象和治療方法,一一詳細說明如下。
《黃帝內經》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發溫病。」如果皮膚尺部發熱嚴重,脈象強盛急躁,或脈象強盛而滑,代表疾病快要爆發。如果患有溫病的人,出汗後反而更加發熱,而且脈象急躁,並非因為出汗而減弱,甚至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種病叫做陰陽交,陰陽相交就是死亡的徵兆。所以患溫病的人,如果虛弱到極點就會死亡。經文又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會產生癉熱。」患熱病的人,如果太陽經脈的顏色顯露在顴骨,而且和厥陰經脈的顏色同時出現,那麼患者的死亡期限不會超過三天。如果少陽經脈的顏色顯露在面頰前方,並且和少陰經脈的顏色同時出現,患者的死亡期限也不會超過三天。患熱病三天,如果氣口脈靜止,而人迎脈急躁,就應該用針刺的方法,從諸陽經的穴位扎針五十九次。患熱病七八天,出現氣喘,脈象像弓弦一樣,就應該立即針刺。患熱病七八天,如果脈象微弱細小,患者小便帶血,口乾舌燥,半天左右就會死亡;如果脈象出現間歇,一天就會死亡。患熱病已經出汗了,但是脈象仍然急躁,並且喘氣又開始發熱,就不要針刺皮膚,喘氣嚴重的會死亡。患熱病七八天,如果脈象不急躁,即使躁動也不會散亂或快速,那麼之後三天內會出汗;如果三天不出汗,四天就會死亡;如果沒有出過汗,就不要針刺皮膚。患熱病的人,不知道哪裡痛,耳朵聽不見也無法自行恢復,口乾舌燥,屬於陽熱太盛,但陰液又稍有寒意,這是熱邪在骨髓的表現,無法治癒會死亡。患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急躁強盛,這是陰脈的極點,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則會存活。患熱病的人,脈象仍然急躁強盛,但是無法出汗,這是陽脈的極點,會死亡。如果脈象強盛急躁,出汗後脈象平靜,就會存活。凡是患熱病的人,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一是不能出汗,顴骨發紅,而且打嗝的會死亡;二是腹瀉且腹部脹滿嚴重的會死亡;三是眼睛看不清楚,發熱不止的會死亡;四是老年人和嬰兒發熱且腹部脹滿的會死亡;五是大量出汗,嘔吐,並且下血的會死亡;六是舌頭根部潰爛,發熱不止的會死亡;七是咳嗽且流鼻血,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到腳底的會死亡;八是骨髓發熱的會死亡;九是發熱且抽搐的會死亡,例如腰部彎折、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磨牙的。以上這九種情況,都不可以針刺。應該用疏瀉的方法來清熱,並且讓身體出汗,要補充陰液來彌補不足。(這裡指的「瀉熱出汗,實陰補虛」是治療溫熱病的總訣。)這些是軒轅黃帝和岐伯關於溫熱病的論述。
《秦越人難經》說:「濕溫、溫病、熱病,……它們各自的痛苦症狀都不同。」濕溫的脈象,陽脈濡軟而弱,陰脈細小而急。溫病的脈象,運行在各條經絡,無法知道是哪條經絡在跳動,應該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察。熱病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浮在表面,浮取時滑利,沉取時則散亂澀滯。書中又說:「……熱病在內部的,要選取相關的氣穴來治療。」(這裡指的「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等八會穴位,是當時治療熱病時選取穴位進行針灸的方法。)這些是扁鵲關於溫熱病的論述。
《傷寒論》(張石頑說:張仲景的溫病、熱病等案例,一直以來都被混入傷寒六經的案例中,導致後世有人用黃芩白虎湯來誤治傷寒,也有人把應該是黃芩白虎證的病症誤認為傷寒;原因就在於把不同種類的病症混淆,以致迷惑了千古。現在我把溫熱相關的條文單獨列出來,使學者知道《傷寒論》中也有溫熱病症的治療方法。)說:「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的,這是溫病。如果發汗之後,身體發燙的,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陰陽都浮在表面,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多想睡覺,呼吸時鼻息一定會發出鼾聲,說話也很困難。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小便會不利,眼睛直視並且大小便失禁;如果用火燒的方法治療,皮膚會稍微發黃,嚴重時會像驚風一樣,時常抽搐;如果用火來熏蒸,病情加重一次還能拖延一些時間,再次加重就會很快死亡。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並且有腹瀉的,應該用黃芩湯治療;如果有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並且喘氣,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躁動不安,心神恍惚,甚至說胡話;如果再用燒針,一定會心悸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則胃中會空虛,邪氣會擾動膈膜,心中煩悶不安,舌苔厚膩的,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陸氏認為:心中懊惱這三句話,應該是說在發汗、瀉下、溫針之後。)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並且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應該用豬苓湯治療。陽明病,如果汗出太多又口渴的,不能用豬苓湯,因為汗出太多會使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利小便。三陽經同時發病,脈象浮大,在關部以上,只想要睡覺,閉上眼睛就會出汗。三陽經同時發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中麻木,臉色污垢,胡言亂語大小便失禁。如果發汗就會說胡話,如果瀉下就會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己出汗的,應該用白虎湯治療。(陸氏認為:白虎湯主治,是指在發汗和瀉下之前。)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面有寒邪,內部有熱邪,應該用白虎湯治療。傷寒,脈象滑而且肢體冰冷的,是內部有熱邪,應該用白虎湯治療。傷寒,脈象浮在表面,發熱不出汗,表面沒有解除病邪的,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沒有高熱,只是口乾口渴,心煩,背部稍微怕冷的,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如果嘔吐或者瀉下之後,七八天沒有痊癒,熱邪鬱結在內部,表面和內部都有熱,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並且煩躁,想要喝幾升水,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是仍然覺得煩渴,脈象洪大的,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以上是三陽經發溫熱病的例子)老師說:對於伏藏的病邪,應該用心去體會,這個月內,可能會有伏藏的病邪發作,假如本身有伏藏的病邪,一定要診察脈象。如果脈象微弱,應該會喉嚨疼痛像受傷一樣,但不是喉痹。病人說喉嚨實在痛,即使是這樣,現在又會出現腹瀉。少陰病兩三天,咽喉疼痛的,可以用甘草湯,如果沒有好轉,就用桔梗湯。少陰病,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的,應該用豬膚湯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入睡的,應該用黃連阿膠湯治療。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無法入睡的,應該用豬苓湯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口燥咽乾的,要立即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大承氣湯。(以上是少陰經發溫熱病的例子)(張石頑說:溫熱病從內部向外發作,所以三陽經合病的情況最多。發作在三陽經的容易治療,發作在三陰經的難以治療。但是發作在三陰經的,一定有原因,可能是因為喝冷酒傷了脾,可能是因為憂鬱憤怒傷了肝,也可能是因為色慾傷了腎,都是因為元氣先受傷,伏藏的邪氣趁虛而發,如果用甘溫的藥物來調補,豈不是會助長邪氣更加熾盛;如果用苦寒猛攻,真元之氣立刻就會耗竭,即使華佗再世,恐怕也難以挽救了。)患有濕病的人,只是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或者靠近火取暖,如果過早地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則會打嗝,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邪,胸中有寒邪,口渴想喝水,但是又無法喝下去,所以會口乾煩躁。(丹田有熱是伏藏的邪氣,胸中有寒是新感受的寒濕,這種濕痹偏於熱性的,就是濕邪阻礙熱邪伏藏的症狀。只是頭部出汗,也是濕熱向上蒸騰,只有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取暖,才是新感受的寒濕。但必定還兼有全身疼痛,關節煩疼。如果純粹是寒濕,誤用瀉下一定會腹瀉不止而死。實在是因為濕邪沒有化燥,熱邪沒有成實,醫生用瀉下的方法太早,所以才會出現打嗝、胸悶、小便不利。張石頑主張用黃連湯來調和上下的寒熱,這確實是治療濕溫病,糾正錯誤的好方法,所以我仿照他的例子,將它引用作為《傷寒論》中濕溫病的辨證。)這些是仲景關於溫熱病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