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2)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12)

1. 痙厥

小兒溫熱症,悉與大人同,惟時見痙厥,類於驚風,誤治多死,茲特先論其症治。

一、風溫致痙,皆由醫者不明風寒、風熱,見兒頭痛發熱,不問何邪,概曰風寒夾食,輒與辛燥升散,雜以苦溫消導,往往陰液被傷,肝風內動,鼓痰上升,血不榮筋,筋急拘攣,致成痙瘛。一見痙瘛,便稱驚風,亂投冰、麝、金石,苦寒慓悍毒藥,以為開竅鎮驚,清熱祛風,家傳秘法,家藏丸丹,多系如此。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之訛,挑筋刺血,強推強拿,其在富貴之家,釀禍尤速。治法: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劑降痰,尤必辨其輕重。輕者用辛涼輕劑,桑菊飲加鉤藤、桑枝、竹瀝、竺黃、鮮石菖蒲之類;重者用甘寒復鹹寒法,如白虎湯加天麻、羚角、栝蔞、川貝之類,取效最捷,昏厥不語者,速加瓜霜紫雪丹開之;陰液虧極者,必兼色瘁竅乾,無涕無淚等症,再加梨汁、蔗汁、鮮生地、鮮石斛,甘涼以潤之。

白話文:

一、風溫導致痙攣

很多醫生不了解風寒和風熱的區別,看到小孩頭痛發燒,不問是哪種邪氣,就斷定是風寒夾食,隨便給予辛燥升散的藥物,再加上苦溫消導的藥品,結果往往損傷了體內的陰液,肝風內動,痰液上涌,血液不能滋養筋脈,筋脈緊縮,最終導致痙攣。一旦看到痙攣,就說孩子得了驚風,胡亂使用冰、麝香、金石等苦寒猛烈的藥物,認為可以開竅鎮驚、清熱祛風,甚至還有一些家傳秘方、秘製丸藥,大多都是如此。有些人還把“驚”字誤寫成“筋”字,胡亂挑筋刺血,強行推拿,尤其是在富貴人家,釀成大禍的速度更快。

治療方法

首先要使用辛涼的藥物開肺,然後用甘寒的藥物化熱,再輔以潤劑降痰,同時要辨別病情輕重。輕症可以用辛涼輕劑,例如桑菊飲加上鉤藤、桑枝、竹瀝、竺黃、鮮石菖蒲等;重症則要用甘寒並兼鹹寒的藥物,例如白虎湯加上天麻、羚角、栝蔞、川貝等,這樣效果最快。如果孩子昏厥不語,要趕快服用瓜霜紫雪丹來開竅。如果陰液虧損嚴重,會出現面色憔悴、口乾舌燥、沒有鼻涕和眼淚等症狀,要再加入梨汁、蔗汁、鮮生地、鮮石斛等甘涼藥物來滋潤。

二、暑熱致痙,症必面赤齒燥,四肢厥冷,手足抽搐,神昏若驚。輕則吳氏清絡飲加菊花、鉤藤;重則犀羚鎮痙湯加瓜霜紫雪丹。神清以後,用竹葉地黃湯,清涼血分,以善其後。

三、燥火致痙,皆由溫熱化燥,液涸動風。症必鼻竅無涕,目干無淚,面色枯憔,神昏痙厥,勢最危急。速用犀羚白虎湯,加瓜霜紫雪丹挽救之:或竹葉石膏湯去半夏,重加川貝、竹瀝、竹黃、安宮牛黃丸等,亦多獲效,病減後餘熱,或用葉氏養胃湯清養胃陰,或用竹葉地黃湯清涼血分。此皆似驚非驚,為小兒溫熱症中之最重者也。

白話文:

暑熱導致痙攣,症狀必定是臉紅嘴唇乾裂,四肢冰冷,手腳抽搐,神智昏迷,像受到驚嚇一樣。輕症可以用吳氏清絡飲加上菊花、鉤藤治療;重症則用犀羚鎮痙湯加上瓜霜紫雪丹。神智清醒後,用竹葉地黃湯清涼血液,以預防後遺症。

燥火導致痙攣,都是因為溫熱化為燥熱,體液枯竭,導致風邪入侵。症狀必定是鼻子沒有鼻涕,眼睛乾澀沒有眼淚,面色枯槁憔悴,神智昏迷,痙攣抽搐,病情非常危急。必須迅速使用犀羚白虎湯,加上瓜霜紫雪丹搶救;或者用竹葉石膏湯去除半夏,加重川貝、竹瀝、竹黃、安宮牛黃丸等藥物,也有很好的效果。病症減輕後,如果還有餘熱,可以用葉氏養胃湯滋養胃陰,或者用竹葉地黃湯清涼血液。這些症狀看起來像是受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屬於小兒溫熱病中最嚴重的類型。

2. 時瘄

其次時瘄,一名時痧。發於冬春者多,夏秋亦間有之。其病恆發於小兒,且易傳染。其症身熱煩悶,咳嗆鼻塞,面目有水紅光,咽痛氣急,指尖時冷,所見皆肺經症。因於風熱者輕,因於溫毒者重。熱一二日見點者輕,三五日見點者重;見點要周身勻朗,色鮮潤,形高突,顆粒分明者為吉。

如初起見點後,一日三潮,潮則熱勢盛,而煩躁加,逾時方退,三日共作九潮,痧已齊透,然後徐徐回退,此為時瘄之順症,亦為風熱之輕症。宜疏風解熱為先,不可驟用寒涼,必兼辛散為要,加味翹荷湯主之。若初起壯熱無汗,煩躁神蒙,見點細碎平塌,其色晦滯淡白,模糊一片,既出不潮,倏然隱沒,亦有閉悶而不能發出,喘急昏悶者,此為時瘄之逆症,亦為風熱之險症。宜急急開達為要,新加麻杏石甘湯主之。

白話文:

症狀表現:

  • 身體發熱,感到煩躁、悶熱
  • 咳嗽、呼吸急促、鼻塞
  • 臉色發紅,泛起水光
  • 喉嚨痛,呼吸急促
  • 指尖時常冰冷

以上這些症狀都屬於肺經的病症。

病因:

  • 由於風熱引起的時瘄較輕
  • 由於溫毒引起的時瘄較重

判斷病情輕重:

  • 出現疹子時間短,一兩天就出現,且疹子小,為輕症
  • 出現疹子時間長,三五天才出現,且疹子大,為重症

疹子特徵:

  • 疹子分布均勻,顏色鮮亮潤澤,形狀高突,顆粒分明,屬於吉兆。

時瘄的發展過程:

  • 疹子剛開始出現時,一天發作三次,每次發作時熱勢加重,患者煩躁不安,發作過後才會消退。
  • 三天共發作九次,疹子完全透發,之後逐漸消退,這屬於時瘄的正常發展過程,也是風熱引起的輕症。

治療方法:

  • 以疏風解熱為主,不可急用寒涼藥物,必須兼用辛散藥物。
  • 可以服用加味翹荷湯治療。

逆症:

  • 初起發燒,沒有汗出,煩躁、神志不清,疹子細小、扁平、顏色暗淡、發白,模糊一片,出現後不分潮次,突然隱沒。
  • 呼吸困難,胸悶,喘急昏迷,這屬於時瘄的逆症,也是風熱引起的險症。

治療方法:

  • 應立即開通經絡,可以使用新加麻杏石甘湯治療。

註:

括號內的[翹荷湯]和[麻杏石甘湯]是中藥方劑名,可透過網路或中醫書籍查詢其組成和功效。

若溫毒時瘄,則較風熱為尤重。其瘄有二三日而方透者,有四五日而終未透者;或身肢雖達而頭面不透,咳聲不揚,喘逆氣粗,悶伏危殆者。又有一現即回,旋增喘促,狂躁悶亂,謂之隱早者。更有痧雖外達,而焮紅紫滯,或目封,或眥赤,譫語神昏,便閉腹痛,或便泄無度,種種熱盛毒深之象,多由近來種牛痘盛行,胎毒未得盡泄,藉此溫毒以泄其蘊毒。故以尋常瘄門舊法治之,必無濟。

宜先以瓜霜紫雪丹芳透於前,繼以犀羚、芩連、丹皮、鮮地、石膏、人中黃,大劑清涼解毒,始得轉重為輕,易危為安。瘄透後,痰多、氣急、咳嗽,甚則聲啞、喉痛者,此瘄毒不能盡發,鬱於氣分也。宜千金葦莖湯合陳氏清肺湯,宣通肺氣。如伏邪未清,內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涼養陰,如沙參、地骨皮、麥冬、玉竹、雲苓、霍斜、生地、白芍、丹皮、甘草之類,以救肺胃之陰液。

白話文:

治療方法

首先應該用瓜霜紫雪丹,幫助毒素排出。之後,再用犀角、羚羊角、黃芩、黃連、丹皮、鮮生地、石膏、人中黃,大量清熱解毒,才能轉危為安。

發熱退去後,如果痰多、氣喘、咳嗽,甚至聲音嘶啞、喉嚨疼痛,這是因為毒素沒有完全排出,停留在氣分所導致。應該使用千金葦莖湯合陳氏清肺湯,宣通肺氣。

如果邪氣未清,損傷了陰液,導致發熱不止,則應該服用甘涼滋陰藥物,例如沙參、地骨皮、麥冬、玉竹、雲苓、霍香、生地、白芍、丹皮、甘草等,以補充肺胃的陰液。

至瘄與痘辨法,凡時瘄之出,三日而始盡,每日出二次,子時出者巳時散,午時出者亥時散,經三日而出六次,出透稠密無縫,方為吉兆,痘疹定論所謂瘄喜稠密、痘喜疏朗是也。當其發熱之初,咳嗽噴嚏,鼻流清涕,兩眼胞腫,眼淚汪汪,面腫腮赤,初出頂平,即有清水,但摸不礙指。惟天花痘初出,雖極細密,必頂有寶蓋為辨。

若瘄出時,切忌葷腥生冷,冒犯風寒,皆能使皮膚閉塞,溫毒抑鬱而內攻也。余每治時瘄,始用防風解毒湯發之,繼以繆氏竹葉石膏湯清之。未透,則蘆根、葛根、茅根為必用之藥;既透,則清燥救肺湯加減。凡時瘄症,上、中、下三焦均受邪侵,其出沒有潮數,見點三日方齊,每日三潮,三日九潮,潮後漸漸退沒,則瘄毒盡透。

白話文:

時瘄(水痘)發疹,三天內就全部出完,每天出兩次,子時出的疹子巳時消退,午時出的疹子亥時消退。三天一共出六次,疹子密密麻麻,沒有空隙,就是好兆頭。痘疹的診斷原則就是說,時瘄喜歡疹子密集,天花喜歡疹子稀疏。剛開始發熱,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眼皮腫、流眼淚、臉腫、腮幫子紅,疹子剛長出來,頂部平平的,只有清水,摸起來不礙手。但是天花痘初發,雖然很細密,但一定會在頂部有“寶蓋”來辨別。

如果時瘄發出來,要忌口,不能吃葷腥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受風寒,這些都會導致皮膚閉塞,熱毒被阻礙,而向內攻。我平時治療時瘄,一開始用防風解毒湯發散,然後用繆氏竹葉石膏湯清熱。如果疹子還沒有全部出完,就用蘆根、葛根、茅根;如果疹子全部出完了,就用清燥救肺湯加減。凡是時瘄,上、中、下三焦都會受到邪氣侵犯,疹子出沒有一定的規律,三天後才全部出現,每天三次,三天九次,疹子出現後逐漸消退,就代表時瘄毒氣全部排出。

若未潮足而早回,及瘄一出而隱沒太早,則邪伏於內,咳喘齦爛,喉啞咽痛,毒火上擾也;腹脹赤利,邪火下注也;身熱神昏欲寐,瘄毒閉伏於中也。宜急急提透瘄疹,清熱解毒為治,如犀角、連翹、牛蒡、射干、元參、杏仁、楂肉、人中黃、銀花,紫草、通草、瓜霜紫雪丹之類,必使瘄毒外散,方有生機。此等方法,恆多奏效,特表出之。

白話文:

如果發熱來得慢,退得快,或者癥狀一出現就消失得太早,這表明病邪已經潛藏在體內,可能導致咳嗽、喘息、牙齦腐爛、咽喉腫痛,這是因為毒素和火氣上沖所造成的。腹脹、膿血尿液是因為邪火向下侵入。出現高熱、精神模糊、昏睡,可能是癥毒在體內被封閉。應該迅速提昇和透發癥疹,並清熱解毒,例如使用犀角、連翹、牛蒡、射乾、元參、杏仁、山楂、人中黃、銀花、紫草、通草、瓜霜紫雪丹等藥物。目的是讓癥毒能外散,纔有生機。這些方法通常會有效,這裡只是簡單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