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5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59)

1. 溫燥法

溫熱為伏火症,本不當用溫燥,然初起客寒包火,搏束過甚,致伏邪不能外達,不得不暫用溫散法,如劉氏蘇羌飲、局方芎蘇散之類;亦有濕遏熱伏,抑鬱太甚,致伏邪不能外出,不得不暫用辛燥法,如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之類;一經寒散熱越,濕開熱透,即當轉用他法,以速清其伏邪,此在表兼寒兼濕之當用溫燥法也。

更有初起夾水氣症,在表時不宜純用辛涼發散,若純用辛涼,則表必不解而轉見沉困;有里症不可遽用苦寒,若早用苦寒,則裡熱內陷,必轉加昏蒙;此水氣鬱遏伏邪,陽氣受困,宜於發表清裡藥中加溫燥之品以祛水氣,如藿香、厚朴、半夏、蒼朮、草果、豆蔻、廣皮、赤苓等品,皆可對症酌用,迨水氣去,郁遏開,然後議攻議涼,則無不效者矣。

又有夾冷食傷胃,往往有脈沉肢冷者,若胸膈痞滿,舌苔白厚,益為食填膈上之明證,即當用溫化燥削,如加味平胃散(戴北山驗方)、沉香百消曲(道藏方)、絳礬丸(張氏醫通方)之類,甚則用吐法以宣之,如椒鹽湯、生蘿蔔汁等,使膈開而陽氣宣達,然後伏邪外潰,或當解表,或當清裡,自無誤治矣。此在裡夾水夾食之當用溫燥法也。

此等兼症夾症,每用溫燥藥見功者,遂相訟清熱瀉火之非,歸咎於冰伏涼遏之弊,不知溫熱乃其本氣,兼夾乃其間氣也,豈可拘執兼症夾症之用溫燥法見功,遂並其溫熱本症之當用清涼而一概抹煞也耶。

更有並無兼症夾症,而邪深入里,失於攻下,而熱深厥深,反欲擁被向火,凜凜惡寒,身冷肢厥,而二三處獨見火症,如目大小眥赤,舌苔黃黑燥,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稀黃極臭,或下利鮮血,此皆熱深陽郁之象,當以溫燥通郁為主,佐以辛涼透熱,如新定達原飲、加減藿樸夏苓湯之類,使裡氣通而鬱陽發,反大熱而煩渴,即轉機而用清用下,以收全功者甚多。

至若本系溫熱伏邪,因其人平素陽虛,或年已衰老,醫用發表攻裡太過,至汗出不止,嘔利俱作,四肢微厥,脈微惡寒者,不得不暫用溫燥扶陽,如胃苓湯合半硫丸之溫運脾陽,朮附湯合半硫丸(皆吳氏溫病條辨方)之溫固命陽;但須知雖屬陽虛,卻從熱症來而陰必虧,半硫桂附,亦不可過用,當佐以護陰藥為妙,如歸耆建中湯、參附養榮湯之類,皆可酌用。

總之此症溫補略緩及溫補不到必死,或過用溫補,陽雖回而陰竭亦死,此處不可不斟酌至當也。又如濕溫濕熱方伏於膜原,未經傳變之時,胸膈必多痰滯,有見其煩躁而過用知膏芩連者,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麥冬者,有病者自認火症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薺太早者,皆能抑鬱陽氣,壅閉伏火;火遏於中下二焦,停痰滯於上焦,每見惡寒胸痞,甚則煩躁昏譫,宜先以宣導痰滯為主,如加味二陳湯、藿樸二陳湯、吳氏導痰湯、三子導痰湯之類,痰滯通則伏火之症發現,隨其傳變以施涼解攻利之劑,乃有效也。以上溫補溫化二法,非治溫熱正病,特救藥誤食誤耳。

白話文:

溫燥法的運用

溫熱病症的伏火,本來不應該使用溫燥的藥物。但是,病症初期如果受到外來的寒邪包裹,導致體內的熱邪無法向外發散,就不得不暫時使用溫散的方法,例如劉氏蘇羌飲、局方芎蘇散之類的方劑。另外,也有因為體內濕氣阻礙,熱邪被壓抑,無法散出,也必須暫時使用辛燥的藥物,例如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之類的方劑。一旦寒邪散去,熱邪透出,濕氣消除,就應該立即轉用其他方法,加速清除體內的伏邪。這是針對表證兼有寒邪和濕邪的情況,所使用的溫燥方法。

另外,初期如果夾雜水氣,在表證時不宜單純使用辛涼發散的藥物,如果單用辛涼,表證不但無法解除,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變得沉重困頓。對於裡證,也不可馬上使用苦寒的藥物,如果過早使用苦寒,會導致裡熱內陷,病情反而會加重,出現昏迷的現象。這是因為水氣鬱積,壓制了伏邪,陽氣受到困阻。這時,應該在發表清裡的藥物中加入溫燥的藥物來驅除水氣,例如藿香、厚朴、半夏、蒼朮、草果、豆蔻、廣皮、赤茯苓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等到水氣消除,鬱結疏通後,再考慮使用攻下或清涼的方法,這樣才能有效。

還有,如果夾雜冷食傷胃,往往會出現脈沉、四肢冰冷的現象,如果胸膈感到痞悶,舌苔白厚,就更加明顯是食物堆積在胸膈的徵兆。這時,應該使用溫化燥削的方法,例如加味平胃散(戴北山驗方)、沉香百消曲(道藏方)、絳礬丸(張氏醫通方)等。嚴重的話,甚至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例如椒鹽湯、生蘿蔔汁等,來疏通胸膈,使陽氣宣發,然後伏邪才能向外潰散,之後再根據情況解表或清裡,就不會誤治了。這是針對裡證夾雜水氣和食物積滯的情況,所使用的溫燥方法。

這些兼證、夾證,往往使用溫燥藥物就能見效,所以有人就批評清熱瀉火的方法不對,歸咎於冰伏、涼遏的弊端。但是,他們不明白,溫熱本來就是病邪的本性,兼證、夾證只是其中間的變化。怎麼能因為兼證、夾證使用溫燥藥物有效,就將本來溫熱的病症,應該使用清涼藥物也一概否定呢?

還有一種情況,病症本身並沒有兼證、夾證,但邪氣深入體內,沒有及時攻下,導致熱邪越深,厥冷也越深,病人反而想蓋被子、烤火,感到非常怕冷,身體和四肢冰冷,但同時又在身體的兩三個部位出現熱症,例如眼角發紅、舌苔黃黑乾燥、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稀黃惡臭,或者出現下血等症狀。這些都是熱邪深重、陽氣被鬱積的現象,應該以溫燥通鬱為主,輔以辛涼透熱的藥物,例如新定達原飲、加減藿樸夏苓湯之類的方劑,使體內的氣機疏通,被鬱積的陽氣發散出來,轉而出現高熱和口渴,這時就應該轉用清熱或攻下的方法,才能達到完全的療效。

至於原本就是溫熱伏邪,但因為病人平素陽氣虛弱,或者年老體衰,醫生又過度使用發表攻裡的藥物,導致病人汗出不止、嘔吐腹瀉、四肢輕微厥冷、脈象微弱、怕冷的現象,就不得不暫時使用溫燥扶陽的方法,例如胃苓湯合半硫丸,來溫運脾陽,或者朮附湯合半硫丸來溫固命陽。但是必須要知道,雖然是陽虛,卻是因為熱症導致陰液虧損,所以半硫、桂附等藥物也不可過度使用,應該輔以養陰的藥物,例如歸耆建中湯、參附養榮湯之類的方劑,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

總之,這種情況溫補如果稍有遲緩,或溫補不到位就會死亡,而過度使用溫補,雖然陽氣恢復了,但陰液枯竭也會死亡,所以這裡必須要謹慎斟酌,達到恰到好處。另外,如果濕溫、濕熱病邪潛伏在膜原,尚未發生傳變時,胸膈必定多痰滯,如果看到病人煩躁就過度使用知母、黃芩、黃連等清熱藥,或者因為病人口渴就立即使用生地、麥冬等養陰藥,或者病人自己認為是火症,就過早大量食用冷水、西瓜、梨、荸薺等寒涼食物,都會抑制陽氣,阻塞伏火。火邪鬱積在中下二焦,痰滯停留在上焦,常常會出現怕冷、胸悶,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煩躁、昏迷。這時,應該先以宣導痰滯為主,例如加味二陳湯、藿樸二陳湯、吳氏導痰湯、三子導痰湯之類的方劑。痰滯疏通後,伏火的症狀才會顯現出來,然後再根據病情的變化,使用清涼、攻下等方法,才能有效。以上溫補、溫化這兩種方法,並非治療溫熱病的正治方法,只是為了糾正用藥錯誤和飲食錯誤所採取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