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60)
第二卷 (60)
1. 溫燥法
總之溫熱諸症中,惟濕溫一症,其病情半陰半陽,其病原水火互結,其病狀反復變遷,不可窮極,在上焦如傷寒,在下焦如內傷,在中焦或如外感,或如內傷,至其變症則有濕痹、水氣、咳嗽、痰飲、黃汗、黃疸、腫脹、瘧疾、痢疾、淋症、帶症、便血、疝氣、痔瘡、癰膿等症,其間宜清涼芳烈者固多,宜溫化燥滲者亦不少,方法已詳溫熱即是伏火篇。
若夫病後調理,凡屬濕溫濕熱當以扶陽為法,溫健胃陽如香砂理中湯、六君子湯之類,溫升脾陽如補中益氣湯、參胡三白湯之類。然亦有病後化燥,有當用甘涼濡潤者,或有用酸甘化陰者,全在臨症者活法機變也。謹述宜溫燥諸症,條列於下:
溫熱兼寒,新涼外束之候: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甚或肩背腰痛,或膝脛痛,口雖不渴,間有煩躁口苦,便溏不爽,小便黃熱,舌苔滑白,或兩邊白中淡黃。
溫熱兼濕,濕遏熱伏之候:凜凜惡寒,甚或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沉困嗜睡,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先寒後熱,狀若濕瘧;舌苔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甚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
溫熱夾水,停積胸脘之候:胸脘滿痛,按之則軟,略加揉按,漉漉有聲,甚則腸下抽痛,乾嘔短氣,或腰重足腫,下利溺少,甚或沉困昏憒;舌苔滑白,間有轉黃轉黑而胖滑,或滿舌黃黑,半邊夾一二條白色,或舌尖舌本俱黃,中間夾一段白色。
溫熱夾冷食,填塞膈脘之候:惡食吞酸,噯氣脹滿,欲吐不吐,嘔逆痞悶,甚或脈沉肢冷,舌苔白厚,微間淡黃。
溫熱夾虛,涼瀉太過之候:氣少息促,聲顫無力,語不接續,喜向里睡,汗出惡寒,嘔利俱作,四肢微厥,甚或兩足冷甚,舌色淡紅圓厚,或淡晦少神,或舌青胖嫩。
溫熱夾痰,冷遏太過之候:頭目昏眩,胸膈痞悶,按之不痛,口吐涎沫。懊憹煩躁,甚或神昏如迷,舌苔白滑黃滑不等。
白話文:
溫燥法
總而言之,溫熱病症中,只有濕溫這一種,病情陰陽交錯,病因是水火互結,症狀反覆多變,難以預料。它在上焦的表現像傷寒,在下焦的表現像內傷,在中焦則可能像外感,也可能像內傷。其併發症包括濕痹、水腫、咳嗽、痰飲、黃汗、黃疸、腫脹、瘧疾、痢疾、淋病、帶下病、便血、疝氣、痔瘡、癰腫等。其中固然很多需要清涼芳香的治療方法,但也有不少需要溫化燥濕的方法,詳見《溫熱經緯》中的「伏火」篇。
至於病後調理,凡是濕溫或濕熱的病症,都應該以扶陽為原則,溫補胃陽可用香砂理中湯、六君子湯等方劑;溫補脾陽可用補中益氣湯、參胡三白湯等方劑。但也有病後轉為燥熱的情況,需要使用甘涼潤燥的藥物,或使用酸甘化陰的藥物,完全取決於醫生根據病情臨機應變。以下列舉適合溫燥法的病症:
溫熱兼寒,外感風寒之症: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甚至肩背腰痛或膝脛痛,雖然不口渴,但有時煩躁口苦,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黃赤,舌苔滑白,或白苔中夾雜淡黃。
溫熱兼濕,濕邪阻遏熱邪之症:渾身惡寒,甚至腳冷,頭昏脹痛沉重,感覺頭部好像被裹住或蒙住一樣,渾身疼痛難以彎曲伸展,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四肢關節肌肉疼痛且煩躁,腿腳疼痛且酸脹,嗜睡倦怠,胸膈痞悶,口渴卻不想喝水,或根本不渴,午後先寒後熱,狀似濕瘧;舌苔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且黏膩浮滑,或白苔帶黑點且黏膩,或兼有黑紋且黏膩,甚至舌苔滿布,厚如積粉,厚膩而板結。
溫熱夾水,水濕停積胸脘之症:胸脘脹滿疼痛,按壓則柔軟,輕輕揉按有漉漉水聲,嚴重者則腸鳴下墜疼痛,乾嘔氣短,或腰重腳腫,大便稀溏,小便量少,甚至嗜睡昏迷;舌苔滑白,有時轉黃轉黑且胖大濕潤,或舌苔滿布黃黑,一邊夾雜一兩條白色,或舌尖舌根都發黃,中間夾一段白色。
溫熱夾寒涼食物,阻塞膈脘之症:惡心、吞酸、噯氣、腹脹,想吐卻吐不出來,嘔逆痞悶,甚至脈沉肢冷,舌苔白厚,偶爾夾雜淡黃。
溫熱夾虛,過度服用寒涼瀉藥之症:氣短呼吸急促,聲音嘶啞無力,說話斷斷續續,喜歡側臥,汗出惡寒,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四肢厥冷,甚至兩腳特別冷,舌色淡紅圓厚,或舌色淡晦無光澤,或舌體青紫胖嫩。
溫熱夾痰,寒邪阻遏之症:頭昏眼花,胸膈痞悶,按壓不痛,口吐唾沫,煩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舌苔白滑或黃滑,情況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