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5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58)

1. 清涼法

廉臣驗方)一錢或錢半,煎牽牛楝實湯(炒黑丑三錢,鹽水炒川楝子錢半,炒穿甲一錢,小茴香三分。李瀕湖驗方)送下,往往一服而減,三服而平。

一清滋任脈陰精,丹溪大補陰丸最妙,滋腎益陰煎(炙龜板、大熟地各四錢,川柏八分,知母二錢,生甘梢八分,春砂仁六分。金鑑婦科心法方)亦靈。他如滋腎六味湯(知母錢半,川柏六分,熟地三錢,山萸肉八分,丹皮、澤瀉、赤苓各錢半,淮藥四錢,炙龜板三錢,蒙自桂二分,童便一杯沖)、救陰滋任湯(大黑豆三錢,熟地二錢,麥冬、冬桑葉、丹皮、山藥、南沙參各錢半,豬脊髓一條,青鹽二分。皆廉臣驗方)亦多奏效。

以上一十二節,皆述清涼法之條目,至於熱之淺者在營衛,以石膏、黃芩為主,柴葛為輔;熱之深者在胸膈,以花粉、知母、蔞仁、梔子、豆豉為主;熱在腸胃者,當用下法,不用清法,或下法兼清亦可;熱入心包者,黃連、犀角、羚羊角為主;熱直入心臟,則難救矣,用牛黃猶可十中救一,須用至錢許,少則無濟,非若小兒驚風諸方,每用分許,即可有效,如戴北山原書云云者。此但言其大要耳。

今將當清涼諸症,詳列於下:

熱在營衛之候: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頭面項紅腫,周身紅腫,眼白黃,目珠脹,鼻孔干,唇燥,煩躁;輕發疹㾦,重發丹斑;舌苔白而底絳,或兩邊白苔而中紅;或身熱反減,惡熱反甚,咳嗽有痰,上氣喘急,口渴或嘔,四畔舌色紫絳中見粉白苔。

熱在胸膈,氣分抑鬱之候:咽乾喉痛,胸脅滿痛,甚或胸前紅腫按之熱甚,小便色黃;舌苔厚白而糙,或黃膩而燥,或見朱點,或有裂紋,或黃白相兼,或灰白。

熱陷心包及心,血分灼爍之候:譫語發狂,或沉昏嗜睡,或煩擾不寐,四肢厥逆,指甲青紫,大便溏黑極臭,小便赤澀或痛,舌絳無苔,或舌上略有黏苔(余詳開透法諸症中)。

邪熱攻腦,或溺毒上腦之候:暈厥不語,兩手發痙,狀如驚癇,時瘈瘲,頭獨搖,甚或遺尿直視,筋惕肉瞤,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間有黑點,或起黑暈黑瓣。

熱在胃腸之候:便血,便膿血,譫語多言,腹滿痛,唇裂,齒燥,舌苔黃燥(余詳攻裡法諸症中)。

熱陷肝腎之候:日輕夜重,朝涼暮熱,面少華色,口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四肢厥逆,煩躁不寐,小便澀痛,甚或癃閉,腰痠足冷,大便或秘或溏,甚或瀉水,舌絳無苔,干黏帶澀,或紫中兼有黑點。

熱陷衝任之候:朝涼暮熱,衝任脈動,少腹裡急,陰中拘攣,甚或舌卷囊縮,小便澀痛,男則遺精腰痛,女則帶下如注;舌色焦紫起刺如楊梅,或舌紫無苔而有點,或舌紅無苔而膠干,或舌紅中有白糜點。

白話文:

清涼法

一種方法用牽牛子與川楝子等藥煎湯服用,往往一劑見效,三劑痊癒。

另一種方法則著重滋養腎陰,可用丹溪大補陰丸或滋腎益陰煎等方劑,其他如滋腎六味湯、救陰滋任湯等也有效。

以上方法適用於不同程度的熱症。輕微的營衛熱證,可用石膏、黃芩為主,柴胡、葛根為輔;較重的胸膈熱證,則以花粉、知母、蔞仁、梔子、豆豉為主;腸胃熱證宜用下法,可搭配清熱方法;心包熱證則用黃連、犀角、羚羊角;若熱入心臟,則較難治療,需用大量牛黃,效果也未必好。以上只是一些大原則。

以下詳細說明各種清涼法適用的症狀:

營衛熱證: 發熱、自汗、怕熱不怕冷、身體沉重、頭面頸部紅腫,周身紅腫,眼白發黃,眼珠腫脹,鼻孔乾燥,嘴唇乾燥,煩躁;輕則發疹,重則發丹斑;舌苔白,舌根紅,或舌苔兩邊白中間紅;或發熱減輕但怕熱加重,咳嗽有痰,呼吸急促,口渴或嘔吐,舌苔紫紅夾雜粉白色。

胸膈熱證(氣分鬱熱): 咽喉乾燥疼痛,胸脅部脹痛,甚至胸前紅腫按壓疼痛,小便黃;舌苔厚白粗糙,或黃膩乾燥,或有朱砂樣紅點,或有裂紋,或黃白相間,或灰白色。

心包及心熱證(血分灼熱): 譫語、狂躁,或昏迷嗜睡,或煩躁失眠,四肢厥冷,指甲青紫,大便稀溏黑色且臭,小便赤澀疼痛,舌頭紅絳無苔,或舌苔黏膩(詳見透法)。

腦熱證(邪熱攻腦或溺毒上腦): 昏厥不語,雙手抽搐,像驚癇一樣,時而抽搐,頭部不停搖晃,甚至尿失禁、直視前方、肌肉抽搐、摸衣摸床、抓空,舌苔腐敗,間或有黑色斑點或黑暈。

胃腸熱證: 便血、膿血便,譫語,腹脹痛,嘴唇裂開,牙齒乾燥,舌苔黃燥(詳見攻裡法)。

肝腎熱證: 白天輕晚上重,早晨涼爽傍晚發熱,面色萎黃,口乾口渴,氣往上衝,心中疼痛發熱,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四肢厥冷,煩躁失眠,小便澀痛,甚至尿閉,腰痠腿冷,大便便秘或稀溏,甚至瀉水,舌頭紅絳無苔,乾燥黏膩,或紫色中夾雜黑色斑點。

衝任熱證: 早晨涼爽傍晚發熱,衝任脈搏動,小腹裡急,陰部拘攣,甚至舌頭捲縮,小便澀痛,男性遺精腰痛,女性帶下量多;舌頭焦紫,舌面上有刺狀突起,像楊梅一樣,或舌頭紫色無苔且有斑點,或舌頭紅色無苔且乾燥,或舌頭紅色上有白色糜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