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7)
第一卷 (7)
1. 濕火之症治
更有濕熱化燥,傷及腎陰,旦慧夕劇,面少華色,或邪傷肝之經脈,發痙發厥,審其有熱無結,則又惟有酌用阿膠雞子黃湯,養陰熄風而已。
其或病中遺滑,濕熱襲入精竅,小便澀痛者,導赤散合加味虎杖散,一面養陰通竅,一面化濕泄熱,其症自愈,或用豬苓湯合豭鼠矢散亦效,切忌用止澀藥以強止之。
至於伏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氣,與濕氣蘊伏膜原,至秋後而發者是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就余所驗,發於處暑以後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發,病最重而難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而發,如葉氏云:伏暑內發,新涼外束。
確多是症。初起惡寒發熱,午後較重,狀似瘧疾而不分明;繼而但熱不寒,熱甚於夜,噁心胸悶,口乾不喜飲,至晨得汗,身熱稍退,而胸腹之熱不除,日日如是,往往五七候始解,治法須辨其舌。
舌苔白膩而厚,或中雖黃黑,而邊仍白滑,膜原濕遏熱伏也。宜用新定達原飲,加藿香、青蒿,達膜原而解外邪。外邪解,而熱不罷,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即伏邪發現矣。苔必轉黃而糙,或黃厚而膩。症必胸腹痞滿,按之軟而作痛;大便或秘或溏,或雖解不多,或雖多而仍覺不爽;小便必赤澀,或黃濁。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與腸中糟粕相搏,必積有溏醬糞。
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加陸氏潤字丸緩通之,或加枳實導滯丸緩下之,往往服二三錢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五六次,行五六次,而伏邪始盡。若里邪已盡,而熱仍不退者,審其舌無多苔,或苔薄而無質地,即邪少虛多,陰虛火旺矣,則一以育陰養液、肅清餘熱為主,如甘露飲去熟地,加西洋參、蔗漿、梨汁之類。
若虛甚而神氣消索,一無實熱現象者,甘涼猶不中的,宜用甘平溫潤之劑,如參麥六味、加減復脈之類,頻進而墊托之;切勿見其無速效,而中途易法,致今不救。余每見伏邪因中無砥柱,內含空虛,乘虛內陷,得育陰墊托,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於胸腹、缺盆、肩、頸、肘、臂等部位,發白㾦而解;若枯白無水,則又為陰涸之象,症多不治。
舌絳干光,或鮮紅起刺,症若悶瞀厥逆,日輕夜重,煩躁不寧,左脈弦數者,必邪伏血分,深入陰經也,病多凶變。挽救之法,須審其火重而便通者宜清,石氏犀角地黃湯主之。兼神昏蒙閉者,重加瓜霜紫雪丹,以宣心腦之絡熱。火重而便閉者宜下,拔萃犀角地黃湯主之。兼風動痙厥者,重加羚羊角、龍膽草、清童便,以熄肝膽之風火。
大勢瘥後,一以育陰潛陽為主,三甲復脈湯加減,或以葉氏加減復脈湯育陰墊托,往往有從里達表,舌起白苔,伏邪由汗而解。將欲汗時,脈必浮緩,苔必宣松。汗解後,白舌苔有即退者,有遲一二日始退者,必得苔淨、脈靜、身涼,舌之兩旁再生薄白新苔,方為邪盡。
白話文:
濕火之症治
若濕熱化燥,傷及腎陰,病情白天輕晚上重,面色萎黃,或邪氣侵犯肝經,導致抽搐昏厥,若判斷有熱但無積聚,則只可用阿膠雞子黃湯養陰熄風。
若病中遺精滑精,濕熱侵犯精竅,小便澀痛,則可用導赤散加減虎杖散,一方面養陰通竅,一方面化濕泄熱,病情自然痊癒;或用豬苓湯合豭鼠矢散也有效,切忌使用止澀藥強行止瀉。
至於伏暑,是由夏季吸收的暑氣與濕氣蘊積於肌膚腠理,到秋季才發作的疾病。《內經》記載:「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說:「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就是經書中關於伏暑晚發的明確記載。根據我的經驗,處暑後發病的稱為伏暑,較易治療;霜降後冬至前發病的稱為伏暑晚發,病情最重,難以治療。伏邪往往因新的邪氣而誘發,正如葉氏所言:「伏暑內發,新涼外束。」
這確實是常見的症狀。初期惡寒發熱,午後加重,狀似瘧疾但不分明;接著僅發熱不寒,夜間熱更甚,噁心胸悶,口乾不喜飲水,清晨出汗,身熱略退,但胸腹之熱未除,日日如此,往往需五七天才能痊癒。治療方法需辨別舌苔。
舌苔白膩而厚,或中間略黃黑,但邊緣仍白滑,這是肌膚腠理濕邪阻遏,熱邪伏藏。宜用新定達原飲,加藿香、青蒿,以達肌膚腠理,解表邪。表邪解除了,但熱未退,自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此時伏邪已顯現。舌苔必轉為黃而粗糙,或黃厚而膩。症狀必為胸腹痞滿,按之柔軟而疼痛;大便或秘或溏,或雖解但不多,或雖多但仍覺不暢;小便必赤澀,或黃濁。這是因濁熱黏膩的伏邪與腸中糟粕搏結,必有溏稀糞便積聚。
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加陸氏潤字丸緩緩通便,或加枳實導滯丸緩緩下瀉,往往服藥二三錢便會一次大便通暢,再服再解,不服則不解。如此服用五六次,大便通暢五六次,伏邪方盡。若里邪已盡,而熱仍不退,審其舌苔不多,或苔薄而無質地,即邪氣少而虛多,陰虛火旺,則應以滋陰養液、肅清餘熱為主,如甘露飲去熟地,加西洋參、蔗漿、梨汁等。
若虛甚,神氣衰竭,並無實熱現象,甘寒藥物也無效,宜用甘平溫潤的藥物,如參麥六味、加減復脈湯等,頻頻服用以扶助元氣;切勿見效緩慢而中途改換藥方,以免延誤治療。我經常見到伏邪因臟腑缺乏抗邪之力,內虛,乘虛而入,得滋陰扶正藥物,從下焦血分歸於氣分,於胸腹、缺盆、肩、頸、肘、臂等部位,出現白疹而痊癒;若疹子乾燥發白,則為陰液枯竭之象,症狀多難以治愈。
舌紅乾燥光亮,或鮮紅而起刺,症狀如胸悶昏迷厥逆,白天輕晚上重,煩躁不安,左脈弦數,必是邪氣伏於血分,深入陰經,病情多凶險。挽救的方法,需審其熱重而大便通暢者宜清熱,以石氏犀角地黃湯為主;兼見神昏譫語者,重加瓜霜紫雪丹,以宣通心腦絡脈之熱;熱重而大便閉塞者宜瀉下,以拔萃犀角地黃湯為主;兼見風動痙厥者,重加羚羊角、龍膽草、童便,以熄滅肝膽風火。
病情好轉後,應以滋陰潛陽為主,用三甲復脈湯加減,或用葉氏加減復脈湯滋陰扶正,往往能從裡達表,舌苔轉白,伏邪由汗而解。將要出汗時,脈象必浮緩,舌苔必鬆散。出汗後,白苔有的立即退去,有的需遲一二日才退去,必須舌苔淨、脈象靜、身體涼爽,舌兩旁再長出薄白的新苔,方為邪氣盡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