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6)

1. 論溫熱兼症療法

溫熱伏邪也。凡言兼者,伏邪兼他邪,二邪兼發者也,治法以伏邪為重,他邪為輕,故略治他邪,而新病即解。約而計之,大約有八。

白話文:

溫熱伏邪是中醫學中的概念。當中提到「凡言兼者」,指的是「伏邪兼他邪」的情況,也就是說,當身體裡既有潛藏的伏邪(長期積蓄的邪氣),又有其他的外邪侵入時。在治療上,中醫會認為應先以清除伏邪為主,對其他外來的邪氣則可以相對輕視,因此在治療時可能會較少著重於消除其他外來邪氣,而主要是針對新出現的病症進行治療。

總括來說,這樣的治療原則大概包含了八種情況。

2. 兼風

其一兼風,病名風溫。初起一二日,見症與伏邪略同;惟鼻塞、鼻鳴、咳嗽、清涕,與伏邪異。脈亦多浮,而與伏邪之不浮、不沉而數者亦異。治法惟葛根蔥白湯最合;勢重者,防風解毒湯、荷杏石甘湯、繆氏竹葉石膏湯選用:勢輕者,桔梗湯、加味梔豉湯選用。咳,加前胡、杏仁、蘇子;痰多,加栝蔞、川貝、竺黃之類。

白話文:

風溫病

風溫病,又稱兼風,是一種由風邪入侵引起的疾病。

初期症狀

發病初期一兩天,症狀與伏邪(指潛伏在體內的病邪)相似;但不同的是,風溫病患者會有鼻塞、鼻鳴、咳嗽、清涕等症狀。脈象也多為浮脈,不同於伏邪的脈象,伏邪的脈象不浮不沉而數。

葛根蔥白湯

最適合治療風溫病。病情較重的患者,可選用 防風解毒湯荷杏石甘湯、繆氏 竹葉石膏湯。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選用 桔梗湯、加味梔 豉湯

其他症狀的治療

  • 咳嗽:加 前胡杏仁蘇子
  • 痰多:加 栝蔞川貝竺黃 等藥物。

大抵伏邪兼寒,能令病勢增重;兼風反令病勢易解。以寒主凝澀,則伏邪內郁,郁一分,病勢增固一分;風主遊揚,則伏邪外疏,疏一分,病勢解散一分。雖然,溫熱屬伏火,一兼風邪,風助火勢,火假風威,病勢最急,尤宜速治,稍緩則津枯液涸,痙厥兼臻,醫家病家,不可不預防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如果邪氣兼有寒性,容易加重病情;而兼有風性,反倒容易減輕病情。這是因為寒性主凝澀,會使邪氣鬱結在體內,鬱結一分,病情就加重一分;風性主遊揚,則會使邪氣向外疏散,疏散一分,病情就減輕一分。

雖然如此,溫熱之邪屬於伏火,一旦兼有風邪,風會助長火勢,火借風勢,病情會最為急迫,尤其要及時治療,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津液枯竭、痙攣抽搐,醫生和病人不可不預防。

3. 兼寒

其二兼寒,病名冷溫。初起一二日,必有頭痛、發熱、身痛,惡寒諸表症,與傷寒頗同,而以脈辨則不同。伏邪多軟數而不浮;兼寒則多浮數、浮弦、浮大,甚至有浮緊者。再以症辨,亦多有不同,伏邪多汗,兼寒則無汗。但受寒者,無煩躁、口苦、口臭症;伏邪兼寒,必有煩躁、口苦、口臭症也。

一遇此等,更當辨其受寒與伏邪孰輕孰重。熱重寒輕者,煩躁口臭症多,無汗惡寒必少,則當以荷杏石甘湯、蔥豉白虎湯、梔豉芩葛湯選用,或六神通解散尤捷。寒重於熱者,惡寒無汗必甚,煩躁必輕,則宜用蘇羌飲、蔥豉加葛根湯等,先散其外束之新寒,若在冬令,寒束於外,既無汗惡寒,邪鬱於內,復見煩躁者,麻杏石甘湯亦可正用。若挾寒濕,九味羌活湯去生地,最為的當。

白話文:

第二種病症兼有寒症,叫做冷溫。剛開始的一兩天,必定會有頭痛、發熱、全身痠痛、怕冷等表面的症狀,跟傷寒很像,但從脈象來辨別就不同了。伏邪的脈象大多柔軟而弱,不浮;兼寒的脈象則多浮而數、浮弦、浮大,甚至有浮緊的。再從症狀來辨別,也很多不同,伏邪大多會出汗,兼寒則不出汗。但是,單純受寒的人,不會出現煩躁、口苦、口臭的症狀;伏邪兼寒的,一定會出現煩躁、口苦、口臭的症狀。

遇到這種病症,更要辨別是受寒還是伏邪比較嚴重。熱症重於寒症的,煩躁口臭的症狀多,不出汗、怕冷的症狀一定少,就應該選擇荷杏石甘湯、蔥豉白虎湯、梔豉芩葛湯,或者六神通解散,效果特別好。寒症重於熱症的,怕冷不出汗的症狀一定很嚴重,煩躁的症狀一定輕,就應該用蘇羌飲、蔥豉加上葛根湯等等,先散掉外邊的寒氣,如果是在冬天,寒氣束縛在外,既不出汗也不怕冷,邪氣鬱積在內,又出現煩躁的,麻杏石甘湯也可以正用。如果夾雜寒濕,九味羌活湯去掉生地,是最合適的。

此症若治寒遺熱,必有斑、黃、狂、衄之變;治熱遺寒,復有嘔、利、痞、厥之憂,馴至沉困,不可不知。然此皆為初起一二日言之也,若日久則伏邪勃發,表寒不能自存而為熱,則惟以治伏邪之法治之而已。

白話文:

如果在治療時誤判了病情,將寒症當作熱症來處理,患者可能會出現紅斑、黃疸、精神錯亂或鼻出血等症狀;相反地,若將熱症誤為寒症進行治療,則可能引發噁心、腹瀉、脹滿或四肢逆冷等問題,進而導致身體疲憊不堪,這都需要我們注意。然而這些只是剛開始治療一兩天時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時間過長,藏匿的病邪就會突然發作,表面的寒氣無法自保而轉為熱症,那時就只能用專門治療潛藏病邪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4. 兼暑

其三兼暑,病名暑溫,一名暑熱。初起一二日,身大熱,背微惡寒,與傷寒略同。但傷寒先惡寒而後發熱,雖熱甚亦周身惡寒。暑溫則先發大熱,熱極而後背惡寒。繼則但熱無寒,口大渴,汗大出,且必有面垢齒燥,心煩懊憹,便閉溺澀,或瀉不爽等兼症。脈則右洪數,左脈反小,甚則厥深熱深,手足逆冷,脈滑而厥。

治法宜察病勢。勢輕者,但先輕宣上焦,如桔梗湯加苦杏仁、青蒿露,或五葉蘆根湯加西瓜翠衣、銀花露之類;勢重者,必肅清上中二焦,如荷杏石甘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甚則三黃石膏湯去麻黃;加薄荷、青蒿。

白話文:

暑溫,也叫暑熱,是兼有暑邪的病症。初期一兩天,全身發熱,背部輕微發冷,和傷寒初期類似。但傷寒是先發冷後發熱,即使熱得很厲害,全身還是會發冷。暑溫則先發熱,熱到極點才背部發冷。之後就只發熱不發冷,口渴難耐,汗出很多,而且一定伴有面垢齒燥、心煩意亂、便秘小便困難,或者腹瀉不暢等症狀。脈象是右手脈洪大而快,左手脈反而細小,嚴重時會出現厥逆、熱深、手腳冰冷,脈滑而厥。

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輕重而定。輕症只要先宣通上焦,可以用桔梗湯加苦杏仁、青蒿露,或者五葉蘆根湯加西瓜翠衣、銀花露之類的藥方;重症則必須清熱上中二焦,可以用荷杏石甘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方,嚴重時可以用三黃石膏湯去麻黃,再加薄荷、青蒿。

若熱深肢厥,神識昏迷者,熱厥也,即熱氣閉塞空竅所致,必須辛涼重劑兼芳香開竅,如白虎湯加鮮竹葉、童桑枝,瓜霜紫雪丹之類,挾痰者,加竹瀝、竺黃、石菖蒲、川貝、白薇,新定牛黃清心丸,犀珀至寶丹等選用。若肝風內動,手足發痙,必須熄風清火,涼血透絡,如犀羚白虎湯重加桑葉、丹皮、菊花、鉤藤、童便等之類。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高燒、四肢冰冷、神志昏迷的情況,就屬於熱厥。這是一種熱氣閉塞體內空竅所導致的病症。治療方法需要使用辛涼重劑配合芳香開竅藥物,例如白虎湯加上鮮竹葉、童桑枝,以及瓜霜紫雪丹等。如果患者伴隨有痰,則需加入竹瀝、竺黃、石菖蒲、川貝、白薇,以及新定牛黃清心丸、犀珀至寶丹等藥物。

如果患者是因為肝風內動,導致手足抽搐痙攣,則需要熄風清火,涼血透絡。可以使用犀羚白虎湯,並加入桑葉、丹皮、菊花、鉤藤、童便等藥物。

若熱盛爍肺,絡仿咯血者,必須涼血降火,肅清絡熱,如白虎湯重加鮮竹茹、鮮茅根、童便等之類;血再不止,加鮮生地、犀角汁,若熱盛傷氣,脈大而芤者,必須清熱扶氣,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喘喝欲脫,汗多脈散者,必須斂津益氣,千金生脈散主之。

惟其間挾酒濕食滯,肌熱無汗,胸膈痞滿者,最忌白虎法清涼寒潤,必須苦辛開泄:小陷胸加枳實,合瀉心法最效;間有表見身痛宜參用香薷、秦艽,里見腹滿宜參用蒼朮、厚朴者,正不必以寒涼逆折其邪也。雖然,伏邪兼風、兼寒四時皆有,至若兼暑一症,惟長夏有之,故溫熱症總以風溫、冷溫為最多。

白話文:

如果熱盛灼傷肺部,導致絡脈受損、咯血,必須使用涼血降火、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白虎湯中再加鮮竹茹、鮮茅根、童便等。

如果血仍然止不住,就應該加鮮生地、犀角汁。如果熱盛傷氣,脈象又大又虛,必須清熱扶氣,白虎加人參湯最適合。 如果喘息欲脫、汗多脈散,必須斂津益氣,千金生脈散最有效。

然而,如果病人同時伴有酒濕食積、肌熱無汗、胸膈痞滿的症狀,就最忌諱使用白虎湯的清涼寒潤療法。必須使用苦辛開泄的藥物,例如小陷胸湯加枳實,配合瀉心法效果最佳。 如果同時出現表證,例如身痛,可以加入香薷、秦艽;如果出現里證,例如腹滿,可以加入蒼朮、厚朴。總之,不應該使用寒涼藥物逆折其邪氣。

雖然伏邪兼風、兼寒等症狀在四季皆有可能發生,但伏邪兼暑症只在長夏才會出現。 因此,溫熱病中,以風溫、冷溫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