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4)
第一卷 (4)
1. 濕火之症治
試先論濕火之症治。凡濕火症,發於夏至以前者為濕溫,夏至以後者,為濕熱,發於霜降立冬後者為伏暑挾濕;其邪必伏於膜原,內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拯華注:膜原,即統腹膜空隙之處,外通肌膚,內近胃腸,上連胸膈,下包內腎膀胱,中有夾縫,最易藏邪。邪伏於此,症必胸腹熱甚,按之灼手,小便黃赤濁熱者,職是之故,故凡濕熱內伏之邪,必由膜原達外。
)其人中氣實,而熱重於濕者,則發於陽明胃腸;中氣虛,而濕重於熱者,則發於太陰肺脾。初起邪在氣分,當分別濕多熱多。
濕多者,濕重於熱也。其病多發於太陰肺脾,其舌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甚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沉困嗜睡,症必凜凜惡寒。
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治法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化,則脾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
宜用藿樸夏苓湯,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
若兼神煩而昏者,此由濕熱鬱蒸過極,內蒙清竅;前辛淡法,去蔻仁、厚朴,加細辛二三分,白芥子錢許,辛潤行水開閉:再加蘆根一二兩,滑石四五錢,輕清甘淡,泄熱導濕,蒙閉即開,屢驗不爽。
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濕阻氣滯,或夾痰涎,前辛淡法,去藿樸、豆豉,重用栝蔞仁、薤白、小枳實等味,或重用紫菀、蘇子(搗)、郁李仁等品。此皆味辛質滑,流利氣機,氣機一開,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隨症均可加入。
其有濕遏熱伏,走入肌肉,發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或漸次化熱,舌苔黃滑,口乾而不多飲。其未化火者,宜苦辛淡溫法,如茵陳胃苓湯、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之類;已化火者,宜苦辛淡清法,如清熱滲濕湯、黃連溫膽湯、藿香左金湯,重加茵陳及梔柏、絳礬丸之類。若誤以脘痞等症為食滯,而消之、下之,則脾陽下陷,濕濁內漬,轉成洞泄、脹滿諸病矣。
其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手捫之糙,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溲不利,或赤而短,此濕熱內結於脾,而成濕霍亂也。如舌苔白膩者,宜辛開溫化法,如蠶矢湯、燃照湯之類;舌苔黃滑者,宜辛開清解法,如藿香左金湯、連樸飲之類;夾食加楂、曲、青皮之類。總之,濕遏熱伏,其熱從濕中來,只要宣通氣分,氣分濕走,熱自止矣。
白話文:
濕火之症的治療
先來討論一下濕火症的治療。凡是濕火病症,在夏至之前發病的,屬於濕溫;夏至之後發病的,屬於濕熱;在霜降、立冬之後發病的,屬於伏暑夾濕。這些邪氣一定潛伏在身體的膜原部位,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橫連膜原」的地方。(拯華註解:膜原,是指腹腔的空隙,它外面連通皮膚,裡面靠近胃腸,上面連著胸腔膈膜,下面包著內腎和膀胱,中間有縫隙,最容易藏匿邪氣。邪氣潛伏在這裡,病人一定會感到胸腹發熱嚴重,按壓時皮膚會燙手,小便呈現黃色、赤色且渾濁發熱,原因就是這樣。所以凡是濕熱潛伏在體內的邪氣,一定會從膜原向外擴散。)
如果病人本身中氣強盛,而且熱的症狀比濕的症狀嚴重,那麼病就會發在陽明胃腸;如果病人中氣虛弱,而且濕的症狀比熱的症狀嚴重,那麼病就會發在太陰肺脾。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邪氣停留在氣分,要區分清楚是濕多還是熱多。
濕多的情況,是指濕的症狀比熱的症狀嚴重。這種情況多發病於太陰肺脾,病人的舌苔一定是白膩的,或是白滑而厚,或是白色帶灰色,同時黏膩而浮滑,或白色帶黑點而黏膩,或兼有黑紋而黏膩,甚至舌苔鋪滿整個舌頭,厚得像積粉一樣,緊貼在舌頭上無法移動。脈搏模糊不清,或者微弱細沉好像伏在下面一樣,斷斷續續不均勻。病人精神大多會感到疲倦想睡,症狀一定會出現發冷畏寒。
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腳冷,頭部脹痛昏沉,感覺像被東西包裹或蒙住一樣;身體疼痛無法彎曲伸展,身體沉重不能翻身,四肢關節肌肉疼痛又煩躁,腿腳疼痛又酸軟;胸部、膈膜部位感到堵塞,口渴卻不想喝水,或者完全不覺得渴;下午會出現發冷發熱,症狀看起來像陰虛;小便短少澀痛而且顏色黃熱,大便稀溏但不暢快,甚至會出現水瀉。治療方法以輕微地宣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疏通,脾臟的濕氣自然會被化解,即使有其他邪氣,也會一起被化解。
應該使用藿樸夏苓湯,選擇藥材輕巧且味道辛淡的藥方來治療,這樣可以打開上部的開關,疏通分支的河流,引導濕氣向下排出,找到出路;濕氣去除後氣機順暢,將津液散佈到體表,自然會出汗而解。
如果兼有精神煩躁昏迷的症狀,這是因為濕熱鬱積過度,影響了腦竅清明;之前的辛淡治療方法,要去掉蔻仁和厚朴,加入細辛二三分,白芥子一錢左右,用辛辣潤澤的藥物來疏通水路打開閉塞:再加入蘆根一二兩,滑石四五錢,用清淡甘味的藥物,泄熱導濕,蒙蔽的清竅就會打開,效果屢試不爽。
如果兼有大便不通暢的症狀,這是因為濕氣阻礙氣機,或者夾雜痰涎,之前的辛淡治療方法,要去掉藿朴和豆豉,加大栝蔞仁、薤白、小枳實等藥材的用量,或者加重紫菀、蘇子(搗碎)、郁李仁等藥材的用量。這些藥材都是味道辛辣質地滑潤的,可以疏通氣機,氣機一打開,大便自然通暢,汗也會隨之而出,可以根據症狀適量加入。
還有一種情況是濕氣阻礙熱邪潛伏在肌肉中,發為陰黃,皮膚發黃但顏色晦暗,像被熏黃一樣,而且沒有煩躁口渴發熱的現象;或者逐漸化熱,舌苔黃滑,口乾但不多飲。如果還沒有化火,應該用苦辛淡溫的藥方,如茵陳胃苓湯、茵陳五苓散,加入除疸丸之類的藥;如果已經化火,應該用苦辛淡清的藥方,如清熱滲濕湯、黃連溫膽湯、藿香左金湯,加重茵陳以及梔子、黃柏、絳礬丸之類的藥。如果誤以為是脘腹脹滿等症狀是飲食積滯引起的,而去消食、瀉下,那麼脾陽就會下陷,濕濁停留在體內,反而會轉變成腹瀉、脹滿等疾病。
還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苔白或黃,用手摸會感覺粗糙,口渴卻不想喝水,大便腹瀉,小便不利,或者小便赤短,這是濕熱結聚在脾,而形成的濕霍亂。如果舌苔白膩,應該用辛開溫化的方法,如蠶矢湯、燃照湯之類的藥方;如果舌苔黃滑,應該用辛開清解的方法,如藿香左金湯、連樸飲之類的藥方;如果夾雜飲食積滯,可以加入山楂、神曲、青皮之類的藥材。總之,濕氣阻礙熱邪,熱邪是從濕氣中產生,只要宣通氣分,氣分中的濕氣消散,熱自然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