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3)

1. 論溫熱伏氣與新感不同(新增)

新感溫熱,邪從上受,必先由氣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於內也。伏氣溫熱,邪從里發,必先由血分轉入氣分,表症皆里症浮越於外也。新感輕而易治,伏氣重而難療,此其大要也。

謂予不信,請述陸氏九芝評孟英之言曰:仲景所論溫熱是伏氣,天士所論溫熱是外感,故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十二字揭之篇首,以自別異,果如其說,則所稱溫熱者,即俗所謂小風溫、小風熱,如目赤、頤腫、喉梗,牙痛之類,卻只須辛涼輕劑,其病立愈。更述薛瘦吟之言曰:凡病內無伏氣,縱感風、寒、暑、濕之邪,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發伏邪者也。但伏氣有二:傷寒伏氣,即春溫夏熱病也;傷暑伏氣,即秋溫冬溫病也。

邪伏既久,血氣必傷,故治法與傷寒、傷暑正法大異;且其氣血亦鈍而不靈,故靈其氣機,清其血熱,為治伏邪第一要義。第其間所伏之邪,有微甚、有淺深,人之性質,有陰陽、有強弱,故就中又有輕重之分焉。醫必識得伏氣,方不至見病治病,能握機於病象之先,然非熟於亢害承製之理,亦豈能測未來之病乎?然非謂司天運氣也,雨暘寒燠,在在留心,久當自悟耳。

由是觀之,同一溫熱症,而新感之與伏氣病所之淺深不同,病情之輕重不同,病機之安危不同,故其療法亦因之而不同。

白話文:

對於溫熱病症,若是由新感染引起,邪氣通常會先影響上部的氣分,然後再深入到血分,所有裡部的病症都是由表面的病症侵入內部所致。而由潛伏氣引起的溫熱病症,邪氣則是從裡部開始發作,先影響血分,再轉入氣分,所有表面的病症都是裡部病症向外顯現的結果。新感染的病症較輕,容易治療,而潛伏氣引發的病症則較嚴重,治療困難,這是最主要的差別。

如果對此懷疑,可以參考陸九芝評價孟英的話:張仲景討論的溫熱病症是由潛伏氣引起的,而葉天士討論的溫熱病症則是由外感引發的。因此,他用「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這十二個字放在文章開頭,來區別兩種病症的不同。若照他的說法,他所稱的溫熱病症,就是常見的小風溫、小風熱,如眼睛紅、下巴腫、咽喉阻塞、牙痛等,只需使用辛涼輕劑,病症就能立即緩解。再看薛雪的話:如果體內沒有潛伏氣,即使受到風、寒、暑、濕的邪氣,病症也不會太嚴重,嚴重的病症都是新的邪氣引發潛伏邪氣所致。但潛伏氣有兩種:一種是傷寒潛伏氣,即春季的溫病和夏季的熱病;另一種是傷暑潛伏氣,即秋季的溫病和冬季的溫病。

邪氣在體內潛伏久了,必定會傷害血氣,所以治療方法與一般的傷寒、傷暑大不相同。而且,潛伏氣影響下的氣血運行遲鈍,所以,活化氣機,清除血熱,是治療潛伏邪氣的首要原則。但是,潛伏邪氣的程度有輕有重,影響的部位有淺有深,人的體質有陰有陽,有強有弱,所以病症的輕重也有差別。醫生必須能辨認出潛伏氣,才能避免看到病症就只治病症,而是能在病症出現前掌握治療時機。然而,如果不熟悉亢害承製的原理,又怎能預測未來的病症呢?當然,這並不是說要了解天運氣候,而是要關注天氣的冷暖、乾濕變化,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所領悟。

由此可見,同樣是溫熱病症,新感染和潛伏氣引發的病症在程度和部位上有差別,病情的輕重不同,病態的安危也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2. 論溫熱即是伏火(新增)

凡伏氣溫熱,皆是伏火,雖其初感受之氣有傷寒、傷暑之不同,而潛伏既久,蘊釀蒸變,逾時而發,無一不同歸火化。中醫所謂伏火症,即西醫所謂內炎症也。王秉衡曰:風寒暑濕,悉能化火,血氣鬱蒸,無不生火,所以人之火症獨多焉。朱心農曰:東南方天氣多熱,地氣多濕,最多濕溫、濕熱之症,正傷寒症極少,即云冬月多正傷寒症,亦不盡然。

歷症以來,恆見大江以南,每逢冬令太溫,一遇感冒,表分雖有外寒,內則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絲毫不爽。故魏柳州曰:壯火為萬病之賊。嘉約翰曰:炎症為百病之源。中醫西醫,其揆一也。雖然,同一伏火,而濕火與燥火,判然不同。以治燥火之法治濕火,則濕愈遏,而熱愈伏;勢必為痞滿,為嘔呃,為形寒熱不揚,為腸鳴泄瀉,甚則蒙閉清竅、譫語神昏、自汗肢厥,或口噤不語,或手足拘攣。

以治濕火之法治燥火,則以燥濟燥,猶撥火使揚,勢必為灼熱、為消渴、為熱盛昏狂、為風動痙厥,甚則鼻煽音啞,舌卷囊縮,陰竭陽越,內閉外脫。是以對症發藥,必據濕火、燥火之現症為憑,分際自清,誤治自少。

白話文:

關於溫熱病症實質上就是隱藏的火氣(伏火)的討論(新增):

所有隱藏在身體裡的溫熱病症,實際上都是因為體內有未散的火氣,儘管最初受到的影響可能來自於感冒或中暑等不同原因,但一旦這些病因在體內潛伏太久,慢慢醞釀變化,到時機成熟時爆發,最終都將轉化為火氣。中醫所說的伏火症,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內炎症。王秉衡曾提到:風、寒、暑、濕等病因,都能轉化為火氣,當血液和氣息鬱結蒸騰,就會產生火氣,這也是為什麼人體的火氣病症特別多的原因。朱心農也曾表示:東南地區的天氣多炎熱,地氣多濕潤,因此常見濕溫、濕熱等病症,真正的感冒症狀非常罕見,即使說冬天最易得感冒,事實上也不盡然如此。

從經驗來看,長江以南的地區,每當冬季氣溫偏高,一旦受到風寒,表面看來有外寒的症狀,但體內往往潛伏著火氣,用治療伏火的方法來處理,效果絲毫不差。因此魏柳州曾說:旺盛的火氣是萬病之源。嘉約翰也認為:炎症是百病之始。中醫和西醫在這一點上看法一致。然而,同樣是伏火,濕火和燥火卻截然不同。若用治療燥火的方法來治療濕火,則會讓濕氣更嚴重,火氣更難消散;可能會導致胸脹腹滿、噁心嘔吐、體溫低熱不退、腸鳴腹瀉,甚至意識模糊、胡言亂語、自汗肢冷、口齒不清、四肢抽搐。

反之,若用治療濕火的方法來治療燥火,則會讓身體更加乾燥,如同扇風點火,勢必會導致高熱、口渴、精神錯亂、風動痙攣,甚至鼻子塌陷、聲音嘶啞、舌頭捲縮、生殖器萎縮,最終陰虛陽亢,內臟衰竭,外在機能喪失。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根據患者是否是濕火或燥火的具體症狀來下藥,區別清楚,才能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