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
第一卷 (2)
1. 論溫熱與風寒各異
一、辨其氣之異,風主疏泄,寒主凝澀,二氣雖有不同,然初皆冷而不熱,其中人也鬱而不宣,方其初受在表,自宜溫散;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蘇羌飲等方,皆散寒之劑,非解熱之劑也。溫熱由伏氣而成,熱而不冷,其傷人也,立蒸而腐敗,初起即宜涼解;梔豉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黃芩湯、葳蕤湯、六神通解散等方,皆解熱之劑,非散寒之劑也。以解熱之劑治風寒,輕則寒中嘔利,重則陽陷厥逆;以散寒之劑治溫熱,輕則衄渴譫妄,重則枯竭亡陰。此氣之不可不辨也。
二、辨其受之異,風寒從表入里,自皮毛而肌腠、而筋骨、而胸膈胃腸,一層漸深一層,不能越此入彼,故汗不厭早,下不厭遲,為散為和,淺深毫不可紊。以其氣皆屬冷,必待寒化為熱,邪斂入內,方可攻下涼解,否則虛其裡氣,反引表邪內陷,而成結胸、痞、痢諸症。濕溫從膜原而發,溫熱從血絡而發,先踞膜絡之中,必內潰而後變九傳,由里出表,雖出表而里未必全無邪戀,經過之半表,亦未必不為邪傷,故下不厭早,汗不厭遲,為和為解,淺深必不可拘。以其氣皆屬熱,熱能作蒸,不必郁變,而此蒸即帶彼熱,未出表而誤溫之,始則引熱毒燎原,而為斑、衄、狂、喘;未傳則傷真陰,為枯槁、沉昏、厥逆、諸危候矣!(邴味清評:此論深有見識。)
三、辨其傳經之異,溫熱傳經,與風寒不同。風寒從表入里,故必從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入胃。若溫熱則邪從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視人何經之強弱為傳變。故伏邪之發,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後表者,有但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裡偏勝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裡三焦齊發者,此為九傳。醫必先明九傳之理由,而後能治伏邪。試言其要。風寒從表入里,必待漸次閉鬱而傳變,故在表時不必兼見里症,入里後不必復見表症。溫熱本從里出表,故見表症時,未有不兼見一二里症者,亦未有不兼見一二半表半裡症者。且溫熱屬蒸氣,表而里,里而表,原是不常,有里症下之而其邪不盡,仍可出表者;有譫妄昏沉之後,病愈數日,復見頭痛發熱,復從汗解者。此所謂表而再表,風寒必無是也。更有下症全具,用下藥後,裡氣通而表亦達,頭痛發熱,得汗而解,胸悶心煩,暫從疹斑而解,移時復見舌黑心悶,腹痛譫妄,仍待大下而後愈者,此所謂里而再里,風寒必無是也。若夫表裡分傳、三焦齊發之症,風寒十無一二,溫熱十有六七,但據傳經之專、雜為辨。初起專見一經症者屬風寒,初起雜見二三經症者屬溫熱,日久而漸傳者屬風寒,一日驟傳一二經或二三經者屬溫熱。則雖病有變態,而風寒不混於溫熱,溫熱不混於風寒,施治自無誤矣。
白話文:
【討論溫熱與風寒的不同】
一、我們首先要分辨兩種氣質的不同。風氣主導的是疏泄,寒氣主導的則是凝澀。這兩種氣質雖然性質不同,但在初期感染時,人體都會感覺到冷而非熱。當這些氣質剛開始影響人體表面時,應採用溫散的方式來對抗,例如使用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蘇羌飲等藥方,這些都是用來散去寒氣,並非解決熱氣的方法。溫熱是由潛藏的氣質所形成,表現為熱而非冷,它對人體的傷害會立即發生,導致身體組織腐敗。在初期就應該使用涼解的治療方式,例如梔豉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黃芩湯、葳蕤湯、六神通解散等藥方,這些都是用來解決熱氣,並非散去寒氣的方法。如果用瞭解熱的藥物來治療風寒,輕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陽氣衰竭、四肢厥冷。反之,如果用了散寒的藥物來治療溫熱,輕者可能出現鼻血、口渴、胡言亂語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體內陰氣枯竭。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區分兩種氣質。
二、其次,我們要分辨兩種氣質對人體影響的不同。風寒是從外向內,由皮膚、肌肉、筋骨、胸膈、胃腸等部位逐漸深入,這種影響不會跳過一個部位直接影響另一個部位,所以出汗的治療方式越早越好,而下法的治療方式則可以稍晚一些,無論是散法還是和法,都必須根據病情的深淺程度來調整。因為這兩種氣質都屬於冷性,必須等到寒氣轉為熱氣,邪氣收縮進入體內,纔可以使用下法和涼解的治療方式,否則會使體內正氣虛弱,反而讓表層的邪氣進入體內,形成胸脹、痞滿、痢疾等症狀。濕溫是由膜原發出,溫熱是由血絡發出,它們首先佔據了膜絡的中間位置,必須等到內部破裂後才會進一步擴散,由內向外發展,即使到了表層,體內也不一定完全沒有邪氣存在,經過半表半裡的部位,也可能受到邪氣的傷害,所以下法的治療方式越早越好,而出汗的治療方式則可以稍晚一些,無論是和法還是解法,都必須根據病情的深淺程度來調整。因為這兩種氣質都屬於熱性,熱氣可以產生蒸發作用,不需要等待鬱積的變化,這種蒸發作用本身就帶著熱氣,如果在未出表層時誤用溫熱的治療方式,就會引起熱毒蔓延,導致皮疹、鼻血、狂躁、喘息等症狀;如果在未傳染到其他部位時就使用溫熱的治療方式,就會傷害真陰,導致身體枯萎、昏睡、四肢厥冷等危險症狀。
三、最後,我們要分辨兩種氣質在傳播經絡上的不同。溫熱的傳播經絡與風寒不同。風寒是由表層進入體內,所以必須先通過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然後進入胃部。然而溫熱則是由中道進入,可能隻影響表層或體內,主要取決於人體哪個經絡比較強壯或虛弱。因此,潛藏的邪氣發作時,有的先從表層開始,然後再進入體內;有的先從體內開始,然後再到表層;有的隻影響體內,從不影響表層;有的先從表層開始,然後再回到表層;有的先從體內開始,然後再回到體內;有的表層和體內都受到影響;有的表層和體內分別受到影響;有的表層和體內分別受到影響,然後再分別傳播;有的表層、體內和三焦同時受到影響,這些就是所謂的「九傳」。醫生必須先理解「九傳」的原理,纔能有效地治療潛藏的邪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原則。風寒是由表層進入體內,必須等到逐漸鬱積後才會傳播變化,所以在表層時不一定會看到體內的症狀,進入體內後也不一定會再次看到表層的症狀。然而溫熱是由體內發出,所以當出現表層症狀時,通常也會伴隨著一兩個體內症狀,或者一兩個半表半裡的症狀。此外,溫熱具有蒸發的特性,可能從表層進入體內,也可能從體內進入表層,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時體內的症狀在使用下法後仍未完全消失,仍然可以從表層排出;有時在譫妄、昏迷後幾天,又會出現頭痛、發熱等症狀,需要透過出汗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表而再表」,風寒通常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更有些情況,下法的所有症狀都已經具備,使用下法後,體內的氣流通暢,表層的氣流也順暢,頭痛、發熱等症狀得以透過出汗的方式解決,但不久後又會出現舌頭黑色、心情鬱悶、腹部疼痛、譫妄等症狀,這就需要再次使用下法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裏而再裏」,風寒通常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於表層和體內分別受到影響、三焦同時受到影響的情況,風寒的機率不到十分之一,而溫熱的機率則超過十分之六七。但只要根據經絡的專門性和複雜性來分辨,就可以區分風寒和溫熱。如果在初期只有一個經絡出現症狀,通常屬於風寒;如果在初期有多個經絡出現症狀,通常屬於溫熱。如果病情逐漸傳播,通常屬於風寒;如果一天內迅速傳播到一兩個或二三個經絡,通常屬於溫熱。這樣,即使病情發生變化,風寒和溫熱也不會混淆,治療也就不會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