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
第一卷 (3)
1. 濕火之症治
試先論濕火之症治。凡濕火症,發於夏至以前者為濕溫,夏至以後者,為濕熱,發於霜降立冬後者為伏暑挾濕;其邪必伏於膜原,內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拯華注:膜原,即統腹膜空隙之處,外通肌膚,內近胃腸,上連胸膈,下包內腎膀胱,中有夾縫,最易藏邪。邪伏於此,症必胸腹熱甚,按之灼手,小便黃赤濁熱者,職是之故,故凡濕熱內伏之邪,必由膜原達外。
)其人中氣實,而熱重於濕者,則發於陽明胃腸;中氣虛,而濕重於熱者,則發於太陰肺脾。初起邪在氣分,當分別濕多熱多。
濕多者,濕重於熱也。其病多發於太陰肺脾,其舌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甚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沉困嗜睡,症必凜凜惡寒。
白話文:
濕火之症治
首先來探討濕火症的治療方法。凡是濕火症,在夏至以前發病的,稱為濕溫;夏至以後發病的,稱為濕熱;在霜降、立冬之後發病的,稱為伏暑挾濕。這些病邪都會潛伏在「膜原」這個地方。《內經》中所說的「橫連膜原」就是指這個部位。
(拯華注:膜原,指的是腹膜之間的空隙,它連通肌膚,靠近胃腸,向上連接到胸膈,向下包圍腎臟和膀胱,中間有縫隙,最容易藏匿病邪。病邪潛伏於此,症狀就會表現為胸腹熱甚,按壓時灼手,小便黃赤濁熱,這都是因為病邪從膜原蔓延到外表的緣故。所以凡是濕熱內伏的病邪,一定會從膜原到達體表。)
患者如果中氣充足,而熱氣重於濕氣,則病邪會發於陽明胃腸;如果中氣虛弱,而濕氣重於熱氣,則病邪會發於太陰肺脾。
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病邪還停留在氣分,要仔細區分濕氣和熱氣哪個更重。
濕氣重於熱氣的表現:
- 病症多發於太陰肺脾。
- 舌苔必定白膩,或者白滑而厚,或者白苔帶灰,並且黏膩浮滑,或者白苔帶黑點而黏膩,或者兼有黑紋而黏膩,嚴重時甚至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結不鬆。
- 脈象模糊不清,或者沉細如伏,斷斷續續不勻。
- 神志昏沉嗜睡,經常感到凜凜惡寒。
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治法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化,則脾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
宜用藿樸夏苓湯,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
若兼神煩而昏者,此由濕熱鬱蒸過極,內蒙清竅;前辛淡法,去蔻仁、厚朴,加細辛二三分,白芥子錢許,辛潤行水開閉:再加蘆根一二兩,滑石四五錢,輕清甘淡,泄熱導濕,蒙閉即開,屢驗不爽。
白話文:
症狀:
患者主要表現為腳冰冷,頭部脹痛昏沉,感覺頭部被裹住或蒙住;全身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四肢關節肌肉疼痛且感到煩躁,腿腳疼痛且酸麻;胸部悶脹,口渴但不想喝水,甚至完全不渴;下午出現寒熱交替,像是陰虛的表現;小便量少、顏色深黃且灼熱,大便稀軟不成形,甚至出現水瀉。
治療方法:
治療以輕輕疏解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則脾濕自然消散,即使有其他邪氣,也能一同消散。
藥方:
建議使用藿樸夏苓湯,此方藥性輕盈,味道辛淡,可以疏通上焦,打開水道,引導濕氣向下排出,為濕氣找到出路;濕氣去除,氣血通暢,津液就會布散於體表,自然會出汗退熱。
特殊情況:
若患者同時伴有神志煩躁而昏沉,這是因為濕熱鬱結過於嚴重,蒙蔽了神志;可以延用辛淡方法,去除蔻仁、厚朴,加入細辛二三分,白芥子錢許,辛潤行水,開通閉塞;再加蘆根一二兩,滑石四五錢,輕清甘淡,清熱利濕,蒙蔽就會消除,效果顯著。
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濕阻氣滯,或夾痰涎,前辛淡法,去藿樸、豆豉,重用栝蔞仁、薤白、小枳實等味,或重用紫菀、蘇子(搗)、郁李仁等品。此皆味辛質滑,流利氣機,氣機一開,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隨症均可加入。
其有濕遏熱伏,走入肌肉,發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或漸次化熱,舌苔黃滑,口乾而不多飲。其未化火者,宜苦辛淡溫法,如茵陳胃苓湯、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之類;已化火者,宜苦辛淡清法,如清熱滲濕湯、黃連溫膽湯、藿香左金湯,重加茵陳及梔柏、絳礬丸之類。若誤以脘痞等症為食滯,而消之、下之,則脾陽下陷,濕濁內漬,轉成洞泄、脹滿諸病矣。
白話文:
若病人同時伴隨大便不通暢的症狀,這是由於濕氣阻礙氣機運轉,或夾雜痰涎所致。
應採用辛淡的方法,去除藿香、豆豉,重點使用栝蔞仁、薤白、小枳實等藥材。 也可以重點使用紫菀、蘇子(搗碎)、郁李仁等藥材。這些藥材都具有辛味且質地滑利,能夠疏通氣機。氣機一通暢,大便自然會通暢,汗液也會自然排出。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以適量加入其他藥材。
如果濕氣遏制熱氣,熱氣侵入肌肉,導致發黃,黃色昏暗,如同熏黃色,但沒有煩渴發熱的症狀;或者濕熱逐漸轉化為熱,舌苔黃滑,口乾卻不太想喝水。
對於濕熱尚未化為火熱的,應採用苦辛淡溫的方法,例如茵陳胃苓湯、茵陳五苓散,並加入除疸丸之類的藥材;已經化為火熱的,應採用苦辛淡清的方法,例如清熱滲濕湯、黃連溫膽湯、藿香左金湯,並重點加入茵陳、梔子、柏子仁、絳礬丸之類的藥材。如果誤將脘腹痞滿等症狀當作食積,而使用消食、下瀉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脾陽下陷,濕濁內積,進而轉化為腹瀉、腹脹等疾病。
其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手捫之糙,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溲不利,或赤而短,此濕熱內結於脾,而成濕霍亂也。如舌苔白膩者,宜辛開溫化法,如蠶矢湯、燃照湯之類;舌苔黃滑者,宜辛開清解法,如藿香左金湯、連樸飲之類;夾食加楂、曲、青皮之類。總之,濕遏熱伏,其熱從濕中來,只要宣通氣分,氣分濕走,熱自止矣。
全在初起一二日,藿、樸、豆豉,疏中解表,使濕邪從皮腠而排泄;白蔻、四苓,芳淡滲濕,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濕開熱透,表裡雙解,而伏邪自去矣。雖然,濕熱自內而出,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必有痰食錯雜其間,前辛淡法中,痰鬱加星香導痰丸,食滯加沉香百消曲,又生萊菔汁最妙,既開濕火之鬱閉,亦消痰食之停留,隨症均可加入。
白話文:
如果肚子痛、胀满,还伴随呕吐、吃不下东西,舌头白或黄,摸起来粗糙,口渴但不想喝水,大便稀泄,小便不畅,颜色发红且量少,这就是湿热内积在脾脏,导致湿霍乱。如果舌苔白腻,应该用辛开温化的方法,比如蚕矢汤、燃照汤等;如果舌苔黄滑,则应该用辛开清解的方法,比如藿香左金汤、连樸饮等;如果还夹杂着食物,可以加入山楂、麦芽、青皮等。总而言之,湿邪阻遏,热邪潜伏,热邪源于湿邪,只要宣通气分,湿邪从气分排出,热邪自然就会消退。
最好在初期一两天,用藿香、厚朴、豆豉疏中解表,让湿邪从皮肤毛孔排出;用白蔻、四苓芳香淡渗,让湿邪从肾脏膀胱排出。汗液和利尿同时进行,湿邪自然散开,热邪透出,表里双解,伏邪自然就会消失。不过,湿热从内而外,常常积聚在中焦,形成痞满,必然夹杂着痰食,前面辛淡的方法中,痰多可以加星香导痰丸,食滞可以加沉香百消曲,还可以用萝卜汁,效果最好,既能开泄湿热郁结,也能消解痰食停滞,可以根据症状选择加入。
熱多者,熱重於濕也。其病多發於陽明胃腸,熱結在裡,由中蒸上。此時氣分邪熱,郁遏灼津,尚未鬱結血分。其舌苔必黃膩,舌之邊尖紅紫欠津,或底白罩黃、混濁不清,或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或苔白底絳,或黃中帶黑、浮滑黏膩,或白苔漸黃而灰黑。伏邪重者,苔亦厚而且滿,板貼不松,脈息數滯不調;症必神煩口渴,渴不引飲,甚則耳聾乾嘔,面色紅黃黑混,口氣穢濁。余則前論諸症,或現或不現,但必胸腹熱滿,按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
宜用枳實、梔、豉合小陷胸湯,加連翹、茵陳之清芬,青子芩(姜水炒)、木通之苦辛,內通外達,表裡兩徹,使伏邪從汗利而雙解。漸欲化燥,渴甚脈大,氣粗而逆者,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氣而滋化源;惟蘆根、燈心尤宜多用(先煎代水),輕清甘淡,泄熱化濕,下行從膀胱而解,外達從白㾦而解,或斑疹齊發而解。
白話文:
身體裡熱氣多的人,熱氣比濕氣更重。他們常在陽明經的胃腸部位發病,熱氣積聚在內,從內部蒸騰而上。這時,熱氣侵犯到體表,阻塞津液,還沒有積聚到血脈裡。他們的舌苔必定是黃膩的,舌頭的邊緣和尖端紅紫發乾,或者舌底白色覆蓋黃色,混濁不清,或者舌苔全黃少白,或者黃色乾燥粗糙,或者苔白舌根紅,或者黃色中帶黑色,浮滑黏膩,或者白苔漸漸變黃而灰黑。若邪氣潛伏得厲害,舌苔也會又厚又滿,緊貼舌面不鬆動,脈象數而遲緩不調;症狀必會出現心煩口渴,渴得喝不下,嚴重的話還會耳聾乾嘔,面色紅黃黑混雜,口氣污濁。其他方面,之前提到的各種症狀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但必定會有胸腹脹滿,按壓時灼熱,甚至按壓會疼痛。
治療應該使用枳實、梔子、豉合小陷胸湯,加入連翹、茵陳的清香之氣,青皮芩(用姜水炒)、木通的苦辛之味,內通外達,表裡兩解,讓潛伏的邪氣從汗液和利尿中雙重排出。如果逐漸要化解燥熱,口渴嚴重脈象大而有力,氣息粗而逆的人,要加重石膏、知母,清肺氣而滋養津液;特別是蘆根、燈心,應該多用(先煎代水),輕清甘淡,泄熱化濕,向下從膀胱排出,向外從白汗排出,或者斑疹一起出現而排出。
至於傳變,凡胃家濕熱,鬱蒸肺氣,致肺氣不能敷布水精,外達下行,必見煩渴、多汗、斑疹、停飲、發黃等症。
如熱汗時出,大渴引飲,輕者用蘆根飲子,加花粉、知母之類;重者用白虎湯,加鮮竹葉、鮮枇杷葉之類,清肺氣,泄胃熱,虛者加西洋參,或珠幾參。蓋濕熱一症,肅肺清胃,如溽暑炎蒸,涼風驟起,頃刻濕收熱退,如登清涼界中矣。
其有邪走皮膚髮疹,邪走肌肉發斑,隱隱不現者,用杏仁、牛蒡、木賊草、栝蔞皮、川貝、銀花、連翹、鮮竹葉、通草、紫草、丹皮之類,辛涼開達,輕清透絡。最忌辛燥升散,如藿香、厚朴、半夏、升麻、柴胡、川芎、葛根、蘇葉、荊芥之類。斑疹已出,熱重者,用白虎湯,酌加元參、銀花、蘆根、紫花地丁,以解毒而宣化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傳變的情況,一般是胃部濕熱,悶住了肺氣,導致肺氣無法正常散佈水分,往下傳輸,就會出現口渴、多汗、發疹、停飲、發黃等症狀。
如果患者出現熱汗、口渴,想要喝水,輕微的可以用蘆根飲子,加上花粉、知母等藥物;嚴重的可以用白虎湯,再加上新鮮竹葉、新鮮枇杷葉等藥物,清熱肺氣,瀉胃熱。虛弱的患者可以加西洋參,或珠幾參。濕熱症狀就像炎熱的天氣,突然吹來涼風,很快就能消除濕氣、退去熱氣,就像進入清涼的境界一樣。
如果邪氣入侵皮膚,出現發疹,或入侵肌肉,出現斑點,隱隱約約看不清楚,可以用杏仁、牛蒡、木賊草、栝蔞皮、川貝、銀花、連翹、鮮竹葉、通草、紫草、丹皮等藥物,辛涼開達,輕清透絡。最忌諱辛燥升散的藥物,例如藿香、厚朴、半夏、升麻、柴胡、川芎、葛根、蘇葉、荊芥等。斑疹已經出現,熱氣很重的,可以用白虎湯,再加入元參、銀花、蘆根、紫花地丁,解毒宣化。
其飲停胸膈者,必見胸膈滿痛、心煩乾嘔、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等症。斯時須辨舌苔,如舌苔白膩,則屬飲重,熱因飲鬱而陷,宜辛淡化飲;辛能行水,辛潤又不爍津,二陳加芥子最妙。重者加細辛二三分尤妙,再加淡滲如滑石、通草、茯苓、豬苓、澤瀉、苡仁之類,或用五苓散,加清淡如滑石、竹葉、蘆根之類。
如飲熱並重,濕熱與氣液互結,舌苔黃膩,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滲,如小陷胸湯,加枳實、厚朴、浙苓、廣皮之類,半夏瀉心湯去參、草、大棗,以薑汁炒芩、連代乾薑,均加滑石、通草、竹瀝、薑汁等味,清化濕熱、以通利之。便閉者,必有黏涎濁飲,互結胃腸,再加控涎丹四五分,以洗滌之。
白話文:
如果喝下去的東西停在胸口和隔膜之間,就會出現胸口脹痛、心煩意亂、想吐、喝水就吐等症狀。這時候要觀察舌苔,如果舌苔是白膩的,就代表喝下去的東西很多,熱氣被喝下去的東西阻塞而往下沉,應該用辛辣清淡的藥物來化解喝下去的東西;辛辣可以行水,辛辣潤燥又不傷津液,二陳湯加芥子最有效。嚴重的話加一點細辛效果更好,再加一些利水滲濕的藥物,例如滑石、通草、茯苓、豬苓、澤瀉、薏仁等等,或者用五苓散,再加一些清淡的藥物,例如滑石、竹葉、蘆根等等。
如果喝下去的東西又熱又重,濕熱和氣液相互交織,舌苔是黃膩的,應該用苦辛通降的藥物,輔以利水滲濕的藥物,例如小陷胸湯,加枳實、厚朴、澤瀉、廣皮等等,半夏瀉心湯去掉人參、麥冬、大棗,用薑汁炒黃芩、連翹代替乾薑,全部加滑石、通草、竹瀝、薑汁等,清化濕熱,使之通暢。如果大便不通,一定是黏液濁水相互交織阻塞在胃腸裡,再加控涎丹,用來清洗。
其有濕熱瘀遏肌肉,發為陽黃,黃而鮮明,如橘皮色,宜苦辛佐淡滲,茵陳五苓散加梔柏伐木丸,以通泄之。
如濕熱鬱遏肝膽經脈,耳聾乾嘔者,宜用連茹橘半湯,加條芩、膽草、石菖蒲等,苦辛開泄;脅痛及欲痙者,重加羚角、石決明、海蛤殼、童便等,以咸降之,既能泄肝,又能化濕,兩不相悖。
即邪傳心經,神昏讝煩,亦須辨舌苔。如舌苔黃膩,仍屬氣分濕熱、內蒙包絡清竅,與前同一病因,宜用小陷胸湯,合半夏瀉心湯,去乾薑、大棗、參、草,加竹瀝、薑汁;或用昌陽瀉心湯,辛潤以達之,苦寒以降之,清淡以泄之,使濕熱濁邪無地自容,其閉自開。極重者,再加太乙紫金丹。如昏蒙而厥者,可加厥症返魂丹。
白話文:
一、濕熱瘀遏肌肉,發為陽黃
如果濕熱停滯在肌肉中,造成陽黃,黃色鮮明,像橘皮顏色一樣,可以用苦辛味藥物佐以淡滲之品,例如茵陳五苓散加入梔柏伐木丸,來通泄濕熱。
二、濕熱鬱遏肝膽經脈,耳聾乾嘔
如果濕熱鬱結在肝膽經脈,導致耳聾乾嘔,可以用連茹橘半湯,加入條芩、膽草、石菖蒲等,苦辛味藥物來開泄鬱結;如果伴隨脅痛和想要抽筋,還要加入羚角、石決明、海蛤殼、童便等,以咸味藥物下降,既能泄肝火,又能化濕,兩者互不矛盾。
三、邪傳心經,神昏讝煩
如果邪氣傳到心經,造成神志昏迷、煩躁不安,也要辨別舌苔。如果舌苔黃膩,還是屬於氣分濕熱、內蒙包絡清竅,跟前面一樣的病因,可以用小陷胸湯,合半夏瀉心湯,去掉乾薑、大棗、人參、甘草,加入竹瀝、薑汁;或用昌陽瀉心湯,辛潤以達之,苦寒以降之,清淡以泄之,讓濕熱濁邪無處藏身,使閉塞的經絡自然打開。病情非常嚴重者,再加太乙紫金丹。如果昏蒙且厥逆,可以加厥症返魂丹。
又有神昏讝煩,舌苔黃燥黑燥而有質地,此胃腸實邪,濁氣壅閉。清氣因之亦閉,宜小承氣湯合小陷胸湯急下其邪,以決壅閉。陰虛者,加鮮生地、元參、蘆根、鮮冬瓜子等輕利滑利之品,滋燥養陰足矣;若陰柔滋膩藥多,雖用大黃,亦恐不解,是滋陰轉致傷陰也。
如舌苔黃厚而滑,脈息沉數,中脘按之微痛不硬,大便不解,此黏膩濕熱與有形渣滓相搏,按之不硬,多敗醬色溏糞,宜用小陷胸湯合樸黃丸,或枳實導滯丸等,緩化而行;重者合神芎導水丸或陸氏潤字丸等,磨蕩而行。設使大劑攻下,走而不守,則必宿垢不行,反行稀水,徒傷正氣,變成壞症。
白話文:
如果病人神志昏迷、說話語無倫次,舌苔黃燥或黑燥且有厚厚的苔質,這是胃腸積存邪氣,濁氣阻塞,清氣也因此受阻。應該使用小承氣湯加上小陷胸湯,迅速將邪氣排出,解除阻塞。如果是陰虛的病人,可以加入鮮生地、元參、蘆根、鮮冬瓜子等清利滑利的中藥,滋潤乾燥、養陰就足夠了。如果使用過多陰柔滋膩的藥物,即使使用大黃,也可能無法解除阻塞,反而會因為過度滋陰而損傷陰氣。
如果舌苔黃厚且滑膩,脈象沉而數,中脘部位按壓時輕微疼痛但不太硬,大便不通暢,這是因為黏膩的濕熱與有形的渣滓相互糾纏,所以按壓時不硬,通常會排泄出像敗醬一樣的稀便,應該使用小陷胸湯加上樸黃丸,或者枳實導滯丸等藥物,慢慢化解然後排出;病情嚴重的,可以加入神芎導水丸或陸氏潤字丸等藥物,磨蕩推動,幫助排出。如果使用過於猛烈的攻下藥物,會導致藥物迅速排出體外,而宿便沒有排出,反而會排出稀水,徒然損傷正氣,變成更加嚴重的病症。
若舌苔黃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濕熱食滯,互結胃腸,裡氣不通之象,酌用三承氣湯。當臍及小腹按痛,邪在小腸:胃脘下口及臍兩旁按痛,邪在大腸;熱結旁流,按之硬痛,必有燥矢;均宜調胃承氣湯,鹹苦下之。
脘腹均按痛,痞滿燥實堅悉具——痞滿為濕熱氣結,燥實堅為燥矢,甚則上蒸心包,下爍肝腎,煩躁譫語,舌卷囊縮,宜大承氣湯加犀、連急下之。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知母、川柏之類足矣。蓋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黃色,像沉香一樣,或者黃黑色且乾燥,脈象沉實而細小,嚴重者甚至沉微似伏,四肢發冷,或口渴喜歡喝熱水,這些都是濕熱食滯,互相糾纏在胃腸,導致裡氣不通的表現,可以服用三承氣湯。如果按壓臍部和小腹疼痛,說明邪氣在小腸;按壓胃脘下口和臍兩旁疼痛,說明邪氣在大腸;熱邪結聚旁流,按壓時硬痛,一定有燥屎;這些情況都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用鹹苦藥物瀉下。
如果脘腹都按壓疼痛,並且出現痞滿、燥實、堅硬等症狀——痞滿是濕熱氣結,燥實堅硬是燥屎,嚴重者甚至向上蒸騰心包,向下灼傷肝腎,出現煩躁譫語、舌頭捲縮等症狀,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加犀角、連翹急下。如果是陰虛者,可以加鮮生地、元參、知母、川柏等藥物即可。因為快速瀉下邪氣,才能保存津液。
少腹按痛,大便色黑如漆,反覺易行,若其人喜笑若狂,是腸胃蓄血,上干包絡;小便色黑自利,是膀胱蓄血;均宜桃仁承氣湯急下之,或合犀角鮮地黃湯以清包絡。發黃、小便不利、腹滿者,茵陳蒿湯緩下之。其間有氣虛甚而邪實者,宜參黃湯,陰虧甚而邪實者,宜千金生地黃湯去芒硝,或養榮承氣湯緩下之。
即虛極不任下者,宜用雪羹加鮮生地汁、鮮冬瓜汁、元參、栝蔞仁、蜂蜜、梨汁、稍加薑汁之類,咸滑以去著,辛潤以清燥。慎勿當下不下,徒用滋膩,俾邪無出路,轉致傷陰;亦勿遲迴顧慮,致令失下。虛人尤不可失,失則邪愈盛,正愈衰,後即欲下,而不可得矣。
白話文:
肚子右下方按压疼痛,大便颜色黑如墨汁,反而觉得容易排便,如果这个人还喜欢无缘无故地狂笑,这是肠胃积聚了血,向上影响到胸膈;小便颜色黑且自行排泄,这是膀胱积聚了血;这两种情况都适合用桃仁承气汤迅速泻下,或者配合犀角鲜地黄汤来清热胸膈。如果患者出现发黄、小便不畅、腹胀的情况,则用茵陈蒿汤缓慢泻下。如果患者同时伴有气虚严重而邪气盛的情况,则用人参黄芪汤治疗;如果患者伴有阴虚严重而邪气盛的情况,则用千金生地黄汤去掉芒硝,或者用养荣承气汤缓慢泻下。
如果患者虚弱到无法承受泻下,则应该用雪羹加入鲜生地汁、鲜冬瓜汁、元参、栝蔞仁、蜂蜜、梨汁,稍微加一些姜汁之类的,咸滑之物可以去除瘀滞,辛润之物可以清热去燥。要谨慎,不能一味泻下,徒劳地用滋补之品,导致邪气无处可去,反过来损伤阴气;也不能迟疑观望,导致错过泻下的时机。虚弱的人尤其不能错过泻下的时机,错过之后邪气会更加旺盛,正气会更加衰弱,以后即使想要泻下,也无济于事了。
更有濕熱化燥,傷及腎陰,旦慧夕劇,面少華色,或邪傷肝之經脈,發痙發厥,審其有熱無結,則又惟有酌用阿膠雞子黃湯,養陰熄風而已。
其或病中遺滑,濕熱襲入精竅,小便澀痛者,導赤散合加味虎杖散,一面養陰通竅,一面化濕泄熱,其症自愈,或用豬苓湯合豭鼠矢散亦效,切忌用止澀藥以強止之。
至於伏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氣,與濕氣蘊伏膜原,至秋後而發者是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就余所驗,發於處暑以後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發,病最重而難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而發,如葉氏云:伏暑內發,新涼外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濕熱化燥,損傷腎陰的情況,患者白天會感到昏沉,晚上則加劇,面色蒼白,或者邪氣侵犯肝經脈絡,導致痙攣抽搐,經診察發現有熱但沒有結塊,那麼就只能酌量使用阿膠雞子黃湯來滋陰熄風。
如果病中遺精,濕熱侵入精竅,小便澀痛,可以將導赤散與加味虎杖散合用,一方面滋陰通竅,一方面化濕泄熱,症状自然會痊癒。也可以用豬苓湯與豭鼠矢散合用,同樣有效。切忌使用止澀藥物強行止住。
至於伏暑,是指夏季吸收的暑氣和濕氣在體內蘊積,到秋季才發作。內經中記載:「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說:「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就明確說明了伏暑晚發的病理。根據我的經驗,處暑後發作的稱為伏暑,病情較易治療;霜降後至冬至前發作的稱為伏暑晚發,病情最重且難以治癒。伏暑的邪氣往往因新邪而發作,就像葉氏所說:「伏暑內發,新涼外束。」
確多是症。初起惡寒發熱,午後較重,狀似瘧疾而不分明;繼而但熱不寒,熱甚於夜,噁心胸悶,口乾不喜飲,至晨得汗,身熱稍退,而胸腹之熱不除,日日如是,往往五七候始解,治法須辨其舌。
舌苔白膩而厚,或中雖黃黑,而邊仍白滑,膜原濕遏熱伏也。宜用新定達原飲,加藿香、青蒿,達膜原而解外邪。外邪解,而熱不罷,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即伏邪發現矣。苔必轉黃而糙,或黃厚而膩。症必胸腹痞滿,按之軟而作痛;大便或秘或溏,或雖解不多,或雖多而仍覺不爽;小便必赤澀,或黃濁。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與腸中糟粕相搏,必積有溏醬糞。
白話文:
這病症多半是濕熱內蘊。一開始會惡寒發熱,下午症狀比較嚴重,看似瘧疾卻又不確定;接著就只有發熱沒有惡寒,晚上熱得很厲害,還噁心胸悶,口乾卻不愛喝水,到早上才出汗,身體發熱稍微退了,但胸腹的熱氣還沒消,每天都這樣,常常要五七天才能痊癒。治療方法需要辨別舌苔。
如果舌苔白膩而厚,或者中間雖然黃黑,但邊緣還是白滑,這就說明濕氣阻遏著熱氣,熱氣被困在體內。應該使用新定達原飲,加入藿香、青蒿,疏通濕氣,解除外邪。外邪解除了,但熱氣還沒消,自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這就說明伏邪出現了。舌苔一定會轉黃而粗糙,或黃厚而膩。病症一定會胸腹脹滿,按壓起來軟軟的還伴隨著疼痛;大便可能便秘或稀軟,或者雖然排便了卻不多,或者雖然很多但還是覺得不順暢;小便一定會赤紅而澀,或者黃濁。這是因為濁熱黏膩的伏邪和腸道中的糟粕相互糾纏,一定積累了很多溏醬糞便。
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加陸氏潤字丸緩通之,或加枳實導滯丸緩下之,往往服二三錢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五六次,行五六次,而伏邪始盡。若里邪已盡,而熱仍不退者,審其舌無多苔,或苔薄而無質地,即邪少虛多,陰虛火旺矣,則一以育陰養液、肅清餘熱為主,如甘露飲去熟地,加西洋參、蔗漿、梨汁之類。
若虛甚而神氣消索,一無實熱現象者,甘涼猶不中的,宜用甘平溫潤之劑,如參麥六味、加減復脈之類,頻進而墊托之;切勿見其無速效,而中途易法,致今不救。余每見伏邪因中無砥柱,內含空虛,乘虛內陷,得育陰墊托,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於胸腹、缺盆、肩、頸、肘、臂等部位,發白㾦而解;若枯白無水,則又為陰涸之象,症多不治。
白話文:
應該使用加味小陷胸湯加上陸氏潤字丸來緩慢通利,或者加上枳實導滯丸來緩慢瀉下。通常服用二三錢就會一次性排泄,再次服用再排泄,不服用就不會排泄。這樣服用五六次,排泄五六次,體內的潛伏邪氣才會完全消失。如果體內的里邪已經完全消失,但熱症仍然不退,仔细观察舌头,发现没有太多苔,或者苔薄而没有质感,那么就是邪气少而虚弱多,阴虚火旺了。这时就要以滋阴养液、肃清余热为主,例如甘露飲,去掉熟地,加入西洋參、蔗漿、梨汁等。
如果虛弱得很嚴重,神氣消沉,完全沒有實熱的現象,服用甘涼的藥物也沒有效果,就應該用甘平溫潤的藥物,例如參麥六味、加減復脈等,頻繁服用來扶持身體。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快速效果,就在中途改變治療方法,這樣就可能無法救治了。我經常看到潜伏的邪气,因为体内没有支撑的力量,内部空虚,趁虚而入,使用滋阴补益的方法,从下焦血分恢复到气分,在胸腹、锁骨、肩膀、脖子、手肘、手臂等部位出现白痘疹而痊愈;如果白痘疹干燥无水,就是阴液枯竭的现象,這種情況大多無法治癒。
舌絳干光,或鮮紅起刺,症若悶瞀厥逆,日輕夜重,煩躁不寧,左脈弦數者,必邪伏血分,深入陰經也,病多凶變。挽救之法,須審其火重而便通者宜清,石氏犀角地黃湯主之。兼神昏蒙閉者,重加瓜霜紫雪丹,以宣心腦之絡熱。火重而便閉者宜下,拔萃犀角地黃湯主之。兼風動痙厥者,重加羚羊角、龍膽草、清童便,以熄肝膽之風火。
大勢瘥後,一以育陰潛陽為主,三甲復脈湯加減,或以葉氏加減復脈湯育陰墊托,往往有從里達表,舌起白苔,伏邪由汗而解。將欲汗時,脈必浮緩,苔必宣松。汗解後,白舌苔有即退者,有遲一二日始退者,必得苔淨、脈靜、身涼,舌之兩旁再生薄白新苔,方為邪盡。
白話文:
舌頭紅而乾燥發亮,或鮮紅且佈滿刺狀突起,症狀表現為昏迷、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白天症狀輕微,晚上加重,患者煩躁不安,左邊脈搏弦數,這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血分,深入陰經,病情凶險。要挽救生命,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火熱重而大便通暢,宜清熱解毒,石氏犀角地黃湯主治。如果兼有神志昏迷、言語不清,可加服瓜霜紫雪丹,以宣通心腦絡熱。如果火熱重而大便閉塞,宜瀉火通便,拔萃犀角地黃湯主治。如果兼有風動痙攣、抽搐,可加服羚羊角、龍膽草,並用清童便以熄肝膽之風火。
病情好轉後,以滋陰潛陽為主,可根據情況加減三甲復脈湯,或用葉氏加減復脈湯育陰補虛。往往能從內而外地改善病情,舌頭上出現白苔,伏邪隨著汗液排出。快要出汗時,脈象會浮緩,舌苔會鬆散。出汗後,白苔有的馬上退去,有的需一两天才能退去。必須等到苔淨、脈靜、身體涼爽,舌頭兩旁重新長出薄白的新苔,才算邪氣完全消除。
如伏暑初起,有因秋燥及冬溫時氣,觸引而發者,舌多燥白,或望之似潤,捫之仍糙,症兼咳吐黏痰,胸部串痛,唇乾齒燥,或咽乾喉痛,當先以邵氏熱鬱湯,辛涼輕潤,以宣解上焦之新邪,余可仍仿前法酌用之。至於伏暑兼寒而化瘧,挾滯而化痢,參看溫熱兼症療法門可也,茲不贅。以上皆濕火症初中,未傳變之大要也,餘症詳本書溫熱各論中。
白話文:
如果暑熱剛開始,是因為秋燥和冬溫天氣影響而引發的,舌頭會比較乾燥發白,或者看起來濕潤但摸起來粗糙,症狀還包括咳嗽咳出粘痰、胸部串痛、嘴唇乾燥、牙齒乾燥,或者咽喉乾燥疼痛,這時應該先用邵氏「熱鬱湯」,辛涼輕潤,可以宣洩上焦的新邪,其他的情況可以根據之前的方法斟酌使用。至於暑熱夾雜寒氣而轉化為瘧疾,或者停滯而轉化為痢疾,可以參看溫熱兼症療法部分,這裡就不多說了。以上都是濕熱症初期,還沒有轉變的重點,其他症狀詳見本書溫熱各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