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5)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35)

1. 溫熱遺症療法(新增)

二十、瘥後腹熱,凡溫熱症身大涼,獨腹熱未除,此脾火內甚也,養陰藥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發最多,多屬腸胃積熱,雪羹送服陸氏潤字丸最妙。

二十一、瘥後下血,凡溫熱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於伏火未淨,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白芍、苡仁、黑荊芥、白茅根、臟連丸治之,自愈。陰虛火旺者,臟連六味丸尤捷。

二十二、瘥後遺精,因火動者多,宜清餘熱,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黃連亦主之。以此症黃連、黃柏二味,最是要藥也。

二十三、瘥後調理,當分補虛、清熱二項。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後,必納穀少,運化遲,或大便不實,或噁心吐涎,宜六君子加減以和中。形寒畏冷,宜黃耆建中湯溫補之,凡此症脈皆緩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陰分虛者,必有餘邪未盡,舌燥口渴,二便艱澀,脈兼微數等症,宜小甘露飲、葉氏養胃湯等清養之。清熱亦有二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而治感後之虛熱,如麥冬、生地、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汁、竹瀝、茅根之類,皆為合法;仲景河間主用竹葉石膏湯、天水散以清虛熱,亦取甘涼之義也。設誤投參、耆、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至於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穀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於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暫時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前哲龐氏安常,有鑑於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進白稀粥,次進濃者,又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

二十四、瘥後禁忌,溫熱大病後,正氣未復,凡飲食起居,俱不可不慎也。如酒餚、甘脆、肥鮮、生冷等物,皆不可犯;只宜糜粥自養,少食而頻,則易運化,不可過飽,及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也。且其氣血必虛,凡費心費力,過喜過怒,多言多動,皆可因勞而復病也。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生其未盡之餘熱,熱邪退而病瘥,熱邪生而病復。凡病皆然,溫熱症為尤甚,病者務宜自重。

白話文:

溫熱遺症療法(新增)

二十、瘥後腹熱:溫熱病症痊癒後,全身涼爽,但腹部仍發熱未退,這是脾胃內火旺盛所致。可在滋陰的藥物中加入生白芍來消除。但這種症狀在中暑和晚秋發病較多,大多是腸胃積熱,用雪羹送服陸氏潤字丸效果最佳。

二十一、瘥後下血:溫熱病症剛痊癒,十天或半個月後突然下血,這是因為伏藏的餘熱未清,熱邪傷損陰絡,導致血液外溢。治療方法是用清熱涼血、和解血絡的藥物,例如生地黃、丹皮、地榆、川續斷、槐米、白芍、薏苡仁、黑荊芥、白茅根等,配合臟連丸服用,即可自愈。陰虛火旺者,服用臟連六味丸效果更好。

二十二、瘥後遺精:多因餘熱未清導致火氣旺盛而遺精,宜清餘熱,固精。可用固精封髓丹,或在三才封髓丹中加入黃連。此症中黃連、黃柏是關鍵藥物。

二十三、瘥後調理:需分補虛和清熱兩方面進行。補虛分兩種方法:一補脾,一補胃。若中氣虛弱,病癒後食慾不振,消化緩慢,大便不成形,或噁心嘔吐,宜服用六君子湯加減方以調和脾胃。若形寒畏冷,則用黃耆建中湯溫補。此類患者脈象通常是緩慢有力,舌苔白嫩。若陰虛,則可能有餘邪未盡,舌燥口渴,大小便困難,脈象細弱數等症狀,宜服用小甘露飲、葉氏養胃湯等清養。清熱也分兩種方法:初期病症的熱是實熱,宜用苦寒藥物清除;大病後的熱是虛熱,宜用甘寒藥物清除。兩者差別很大。人體先天之氣主要存在於胃中,津液不足就是虛;生津液就是補虛。因此,治療病後虛熱,應以生津藥物配合甘寒瀉熱藥物,例如麥冬、生地黃、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汁、竹瀝、茅根等都是合適的藥物;張仲景和張從正常用竹葉石膏湯、天水散來清虛熱,也是取甘涼之意。如果錯誤地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等補脾藥物,豈不是會助長邪熱嗎?至於飲食調補,只需取其氣,不取其味,例如用五穀之氣來滋養,用五菜之氣來充實。每次吃完飯後,感到微微出汗,將體內鬱積的邪熱逐漸排出體外,多麼舒服!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急於用肥甘厚味來進補,雖然短期內可能覺得精神煥發,卻沒想到油膩會阻滯經絡,邪熱無法排出,久而久之,病情反而難以痊癒。前輩龐安常深知此理,他說:病癒後,先吃稀粥,然後逐漸加濃,再吃糜粥,都要少量多次;不可過早吃肉食,這句話很有道理!

二十四、瘥後禁忌:溫熱病大癒後,正氣尚未恢復,飲食起居都必須謹慎。酒、辛辣、肥甘、生冷的食物都不可食用;只能吃稀粥來調理身體,少量多餐,易於消化吸收,不可過飽,其他食物即使想吃也不要吃。此時氣血必定虛弱,凡事都要避免勞累傷神,過喜過怒,多說話多活動,都可能因勞累而復發。勞累會損耗已經虛弱的氣血,導致未盡的餘熱再生,熱邪退去病癒,熱邪再生則疾病復發。所有疾病都如此,溫熱病尤甚,病人務必珍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