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16)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劉河間傷寒六書云:,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凡表裡俱熱之症,或半在表,或半在裡,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當和解;用涼膈、天水二散合服,水煎解之。或表熱多、裡熱少,天水一,涼膈半;或裡熱多、表熱少,涼膈一,天水半,合和解之。若仍不能退其熱者,用黃連解毒湯,直清裡熱。熱勢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氣湯下之,雙除表裡之熱,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亦佳。下症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湯,或知母石膏湯。其症初起,有暴發而為熱者,病在心肺,宜用局方雄黃解毒丸。有里病積熱者,病在腎肝,宜用局方妙香丸。如上焦熱而煩者,宜用牛黃散。但上焦熱,無他症者,宜用桔梗湯。中焦有濕熱,不能食而熱者,脾虛也,宜以藿、樸、白朮、陳皮之類治之。中焦有實熱,能食而熱者,胃實也,宜以梔子黃芩湯或三黃丸之類治之。臟腑熱極,大便閉結者,宜用大黃牽牛散。若病久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腸澼下血,骨蒸痿弱,四肢無力,不能運動者,此久熱骨蒸也,病在下焦肝腎,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當歸、生地合錢氏地黃丸之類。如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宜用牛黃膏以宣解之。如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此陽有餘,陰不足,宜用當歸承氣湯下之。若兩脅肋熱,或一身夜熱,或日晡肌熱者,皆為血熱也,四順飲子主之,若小便閉而不通,臍下狀如復碗,痛悶不可忍者,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三焦氣不化也,宜用八正散加沉香、木香,令氣通達,小便自通。此守真之論溫熱也。

李氏此事難知云:,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木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此東垣之論溫熱也。

朱氏脈因證治云:,因房勞辛苦之過,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觸冒冬時殺厲之氣,嚴寒之毒,中而即病,曰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皆熱不得發泄,鬱蒸於內,遇感而發,雖曰傷寒,實為熱病,死症甚多。

(一)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二)溫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勁,十二日死。

(三)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身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四)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五)溫病厥汗出,腎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六)溫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

白話文: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劉河間的《傷寒六書》中提到:若是有表徵(例如發汗等)伴隨發熱,稱為表熱;沒有表徵而只有發熱,稱為裡熱。凡是表裡都發熱的症狀,可能是表熱佔多數,也可能是裡熱佔多數,此時不能發汗,也不能催吐,應當使用調和解表的療法。可以服用涼膈散和天水散的合劑,用水煎服來緩解。如果表熱較多,裡熱較少,則天水散用一劑,涼膈散用半劑;如果裡熱較多,表熱較少,則涼膈散用一劑,天水散用半劑,以達到調和解表的功效。如果仍然無法退熱,則使用黃連解毒湯直接清除裡熱。如果病情加重,則使用大柴胡湯合大承氣湯攻下,同時清除表裡之熱,大柴胡湯合三一承氣湯效果也很好。如果症狀未完全好轉,不能服用攻下藥物,則使用白虎湯或知母石膏湯。如果病症初起,突然發熱,病在心肺,宜用局方雄黃解毒丸。如果裡證積熱,病在腎肝,宜用局方妙香丸。如果上焦發熱煩躁,宜用牛黃散。如果只有上焦發熱,沒有其他症狀,宜用桔梗湯。如果中焦濕熱,不能進食且發熱,這是脾虛,宜用藿香、樸硝、白朮、陳皮等藥物治療。如果中焦實熱,能進食但發熱,這是胃實,宜用梔子黃芩湯或三黃丸等藥物治療。如果臟腑熱極,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牽牛散。如果病情久拖不愈,消瘦憔悴,盜汗發熱,五臟俱損,瘦弱虛煩,腸道下血,骨蒸羸弱,四肢無力,不能活動,這是久熱傷陰導致的骨蒸,病在下焦肝腎,宜養血益陰,熱自可退,可以使用當歸、生地黃等藥物,或錢氏地黃丸等。如果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宜用牛黃膏來宣洩解毒。如果出現陽狂,到處奔跑,辱罵他人,不分親疏,這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宜用當歸承氣湯攻下。如果兩脅肋部發熱,或全身夜間發熱,或午後肌肉發熱,都是血熱,宜用四順飲子治療。如果小便不通,臍下脹滿如覆碗狀,疼痛難忍,這是腸胃乾燥,心下氣機不通,三焦氣機不化的表現,宜用八正散加沉香、木香,使氣機通暢,小便自然會通。以上是守真對溫熱病的論述。

李氏的《此事難知》中提到: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這是因為房事勞累和辛苦的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枯竭而致病。沒有水,春天木氣就無法生發,所以就得了溫病。到了長夏,木氣正盛,由於水源枯竭,無法滋養化生,所以就成了大熱病……邪氣侵犯的淺,病就輕易治癒;侵犯的深,病就重難治癒;侵犯的極深,病就危及生命,難以治癒。以上是東垣對溫熱病的論述。

朱氏的《脈因證治》中提到:由於房事勞累過度,腠理開泄,少陰不藏,再受冬日寒邪侵襲,嚴寒之毒入侵身體,立刻發病,稱為傷寒。如果不立刻發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到春天就變成溫病,到夏天就變成熱病,都是熱邪不得發洩,鬱積於內,遇到外邪而發病,雖然稱為傷寒,實際上是熱病,死亡率很高。

(一)溫病二三日,身體發熱,腹部脹滿,頭痛,食慾正常,脈象直而快速,八日內死亡。

(二)溫病四五日,頭痛、腹部脹滿並嘔吐,脈象細而有力,十二日內死亡。

(三)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眼睛不紅,身體沒有其他變化,反而大便稀溏,脈象遲而細弱,按之不彈手,時而有力,心下堅硬,十七日內死亡。

(四)溫病不出汗,或出汗不足者死亡。

(五)溫病出冷汗,腎脈有力而快速的活;脈象虛弱緩慢的死亡。

(六)溫病腹瀉,腹痛劇烈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