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3)

1. 攻裡法

凡能降氣、蠲痰、導滯、逐水、通瘀、退黃、下脹、追蟲等方,皆謂之攻裡法。攻裡法者,解其在裡之結邪也。結邪為病,所關甚大,病之為痞為滿,為喘為腫,為悶為閉,為痛為脹,直無一不涉於結。

如內經所云,結陰者便血,結陽者腫,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膈;與夫傷寒論中,小結胸在心下,按之則痛,大結胸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中結痛,心下支結,少腹急結,熱結在裡,熱結膀胱,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及食結胸、水結胸、血結胸、寒實結胸,熱實結胸者,不一而足,故里病總以解結為治,結一解而病無不去,豈但大便閉結、大腸膠閉、協熱下利、熱結旁流四者之邪結在裡而必須攻以解結哉。試述攻裡之方,歷陳如下:

白話文:

攻裡法解說

凡是能降氣、化痰、通暢氣機、利水、通經活血、退黃疸、消腫、驅蟲的藥方,都屬於「攻裡法」。

「攻裡法」的目的是要解除體內深層的病邪。這些病邪凝結在體內,會造成各種嚴重的病症,包括:

  • 痞滿: 腹部脹滿,按之柔軟。
  • 喘腫: 呼吸困難,身體浮腫。
  • 悶閉: 胸悶氣短,呼吸不暢。
  • 痛脹: 疼痛難忍,身體脹滿。

如《內經》所言,陰邪凝結會導致便血,陽邪凝結會導致腫脹,陰陽交結會導致喉痹,兩陽交結會導致消瘦,三陽交結會導致膈病。

《傷寒論》中也提到各種病症,例如:

  • 小結胸: 心下按之疼痛。
  • 大結胸: 心下疼痛,按之堅硬如石。
  • 心中結痛: 胸中疼痛,按之堅硬。
  • 心下支結: 心下按之有抵抗感。
  • 少腹急結: 小腹疼痛,按之有抵抗感。
  • 熱結在裡: 體內熱邪凝結。
  • 熱結膀胱: 膀胱內熱邪凝結。
  • 熱入血室: 熱邪侵入血脈,導致血液凝結。
  • 食結胸: 食物積滯於胸部。
  • 水結胸: 水液停滯於胸部。
  • 血結胸: 血液凝結於胸部。
  • 寒實結胸: 寒邪與積滯凝結於胸部。
  • 熱實結胸: 熱邪與積滯凝結於胸部。

等等,不勝枚舉。

因此,治療內臟病症,往往需要以「解結」為目標。只要能解除凝結的病邪,病症自然就能消除。

不僅僅是大便不通、大腸梗塞、熱邪下瀉、熱邪外溢等病症需要攻裡法來解除體內的病邪,許多內臟疾病都需要通過攻裡法來治療。

以下將列舉一些攻裡方,並逐一說明其作用。

溫熱結邪,總屬伏火,自宜以苦寒瀉火為正治。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尤效。但必辨其為毒火宜急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鑑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之類,對症酌用。風火宜疏下,如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清心湯(丹溪心法方)之類。

白話文:

溫熱病症導致的邪氣積聚,通常屬於伏火,因此應以苦寒瀉火為主要治療方法。可以使用「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臺方)效果更佳。但必須區分是毒火還是普通火,如果是毒火,應立即使用峻下之法,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鑑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等等,根據病症情況選擇使用。如果是風火,則宜疏泄下降,例如「涼膈散」(局方)、「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清心湯」(丹溪心法方)等等。

濕火宜緩下,如茵陳蒿湯(金匱方)、加味小陷胸湯(醫原方)、小陷胸湯合樸黃丸(程國彭醫學心悟方)、三黃枳朮丸(東垣脾胃論方)、神芎導水丸之類。燥火宜潤下,如千金生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榮承氣湯(吳又可溫疫論方)、當歸承氣湯、四順飲子(河間六書方)、東垣潤腸丸、五仁丸(尤在涇金匱翼方),雪羹加味煎(樊師驗方)之類。

白話文:

濕熱體質宜採取緩和瀉下的方法,如茵陳蒿湯、加味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合樸黃丸、三黃枳朮丸、神芎導水丸等。燥熱體質宜採取滋潤瀉下的方法,如千金生地黃湯、養榮承氣湯、當歸承氣湯、四順飲子、東垣潤腸丸、五仁丸、雪羹加味煎等。

痰火宜降下,如小陷胸合加減半夏瀉心湯(醫原方)、承氣陷胸湯(溫病條辨方)、漏蘆橘皮湯(外臺方)、牛黃散(河間六書方)加雪羹(古方選注方)、加味皂角丸(金匱翼方)、涼膈散加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醫通方)之類。食積化火宜清下,如枳實導滯湯(聶氏驗方)、枳實導滯丸(脾胃論方)、樸黃丸(醫學心悟方)、陸氏潤字丸(陸養愚三世醫驗方)之類。

白話文:

痰火宜降,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承氣陷胸湯、漏蘆橘皮湯、牛黃散加雪羹、加味皂角丸、涼膈散加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等方劑來治療。食積化火宜清下,可以用枳實導滯湯、枳實導滯丸、樸黃丸、陸氏潤字丸等方劑來治療。

瘀血化火宜通下,如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張仲景方)、加味大柴胡湯(葉天士溫病論方)、吳氏桃仁承氣湯(溫疫論方)、代抵當丸(寒溫條辨方)、無極丸(李時珍本草綱目方)、回生至寶丹(華氏婦科驗方)、桃仁承氣合逍遙散加味之類。水火互結宜導下,如大陷胸湯(傷寒論方)、控涎丹(和劑局方)之類。

白話文:

瘀血化火需通便瀉下,可服用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加味大柴胡湯、吳氏桃仁承氣湯、代抵當丸、無極丸、回生至寶丹等方劑,或將桃仁承氣湯與逍遙散合方加味使用。水火互結則需引導瀉下,可服用大陷胸湯、控涎丹等方劑。

水火互結而又夾蟲者,宜導下兼殺蟲,如加味控涎丹(丹波廉夫觀聚方要補方)、雄黃解毒丸(喉科秘旨方)之類。此外體虛及久病,或屢汗屢清下,下症雖具而不任峻攻,如氣虛失下者,宜潤下兼補氣,如黃耆湯(金匱翼方)、補中益氣湯加元明粉白蜜(高鼓峰己任編方)之類。

血虛失下者,宜潤下兼益血,如玉燭散(金鑑婦科心法方)、益血潤腸丸(金匱翼方)之類。氣血兩虧而又不得不下者,宜氣血雙補兼以攻下,邪正合治,陶氏黃龍湯(溫疫論方)主之,三一承氣湯加人參(醫通方)亦主之。陽虛失下者,宜溫潤法以代下,蓯蓉潤腸丸(金匱翼方)最當,半硫丸(和劑局方)亦可暫用。

白話文:

如果水火交結,又夾雜著蟲症,應該要同時導瀉和殺蟲,像是加味控涎丹、雄黃解毒丸等方劑。此外,如果身體虛弱,或是久病,或者反复出汗和腹瀉,雖然有腹瀉的症狀,但不能使用峻猛的攻瀉藥物,例如氣虛導致的腹瀉,應該要同時潤腸和補氣,像是黃耆湯、補中益氣湯加元明粉白蜜等方劑。

血虛導致的腹瀉,應該要同時潤腸和補血,像是玉燭散、益血潤腸丸等方劑。如果氣血兩虛,而又必須要瀉下,應該要同時補氣血和攻下,邪正兼治,陶氏的黃龍湯為首選,三一承氣湯加人參也可以。陽虛導致的腹瀉,應該要使用溫潤的方法來代替瀉下,蓯蓉潤腸丸最適合,半硫丸也可以暫時使用。

陰虛失下者,宜滋潤法以代下,蓯蜜地黃湯(驗方新編方)最穩,千金生地黃煎(千金要方)亦效。

次必辨其三焦部位:結邪在胸中及肺,法宜肺腸合治,急降其氣以下之,如枇杷葉飲子(外臺方)重加栝蔞皮三錢,暢肺寬胸,川貝母八錢至一兩,解結降氣,投無不效;其次蘇子降氣加枳杏湯,重則六磨飲子(金匱翼方)、葉氏菀杏湯(紫菀八錢,光杏仁三錢,栝蔞仁五錢,廣鬱金三錢,小枳實錢半,苦桔梗一錢)之類,效亦甚捷。

白話文:

陰虛失下者,宜滋潤法以代下,蓯蜜地黃湯(驗方新編方)最穩,千金生地黃煎(千金要方)亦效。

意思是說,對於陰虛導致的失下(即女性月經失調,或男性遺精),應該採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其中蓯蜜地黃湯(出自驗方新編方)效果最佳,千金生地黃煎(出自千金要方)也有一定的療效。

次必辨其三焦部位結邪在胸中及肺,法宜肺腸合治,急降其氣以下之,如枇杷葉飲子(外臺方)重加栝蔞皮三錢,暢肺寬胸,川貝母八錢至一兩,解結降氣,投無不效;其次蘇子降氣加枳杏湯,重則六磨飲子(金匱翼方)、葉氏菀杏湯(紫菀八錢,光杏仁三錢,栝蔞仁五錢,廣鬱金三錢,小枳實錢半,苦桔梗一錢)之類,效亦甚捷。

接下來,需要辨別邪氣所在的部位:如果邪氣結聚在胸中及肺部,則應該採用肺腸合治的方法,急需下降其氣,例如枇杷葉飲子(出自外臺方),再加重栝蔞皮三錢,可以暢通肺氣,舒展胸廓;同時加上川貝母八錢到一兩,可以解開結氣,下降氣機,效果十分顯著。其次,可以使用蘇子降氣,再加上枳杏湯,如果病情嚴重,則可以使用六磨飲子(出自金匱翼方)或者葉氏菀杏湯(紫菀八錢,光杏仁三錢,栝蔞仁五錢,廣鬱金三錢,小枳實錢半,苦桔梗一錢)等方劑,療效都非常迅速。

結邪在胸中及心,法宜心胃並治,涼通其血以下之,如千金生地黃湯、千金清心湯、拔萃犀角地黃湯(溫毒病論方)、犀連承氣湯(傷寒尋源方)或加紫雪或加牛黃丸之類。結邪在胸膈,宜開胸膈以下之,輕則加味小陷胸湯,重則承氣陷胸湯。

結邪在胸脅連及右脅肝膽者,宜達其膜以下之,如大柴胡湯(傷寒論方)、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河間六書方)、千金瀉肝湯(千金要方)之類;或通其絡以下之,如四順飲子、又可桃仁承氣湯、費氏清火解毒湯之類。結邪在胸脘連及左脅脾部者,宜疏其氣以下之,如千金清脾飲、枳實導滯丸、三黃枳朮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胸部和心臟,治療方法應以心胃並治為主,以清涼通血的方式來疏導邪氣,可以用像千金生地黃湯、千金清心湯、拔萃犀角地黃湯(出自《溫毒病論方》)、犀連承氣湯(出自《傷寒尋源方》)等藥方,或是在這些藥方中加入紫雪或牛黃丸等。

如果邪氣停留在胸膈之間,應以開胸膈的方式疏導邪氣,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加味小陷胸湯,病情嚴重的可以用承氣陷胸湯。

如果邪氣停留在胸脅,並連及右脅的肝膽部位,應以達其膜的方式疏導邪氣,可以用像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方》)、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出自《河間六書方》)、千金瀉肝湯(出自《千金要方》)等藥方;或者用通其絡的方式疏導邪氣,可以用像四順飲子、桃仁承氣湯、費氏清火解毒湯等藥方。

如果邪氣停留在胸脘,並連及左脅的脾部,應以疏其氣的方式疏導邪氣,可以用像千金清脾飲、枳實導滯丸、三黃枳朮丸等藥方。

注釋

  • 結邪: 邪氣停滯凝結。
  • 心胃並治: 同時治療心臟和胃。
  • 涼通其血: 用清涼的藥物來通暢血液循環。
  • 開胸膈: 打開胸膈部位,使氣血流通。
  • 達其膜: 到達肝膽的膜,使之通暢。
  • 通其絡: 通暢經絡。
  • 疏其氣: 疏通脾胃之氣。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根據邪氣停滯的部位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來疏導邪氣,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結邪在臍上胃脘者,宜和其中以下之,如調胃承氣湯(傷寒論方)、三一承氣湯(河間六書方)之類。結邪在當臍及臍下小腸者,宜寬其腸以下之,如小承氣湯(傷寒論方)、小承氣湯加黃連(感症寶筏方)之類。結邪在胸膈大腹,三焦俱結,痞滿燥實堅悉具者,宜急攻三焦以下之,如大承氣湯(傷寒論方)、陷胸承氣湯、陳氏四虎飲、十全苦寒救補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上腹部,靠近胃脘,就要用調胃承氣湯、三一承氣湯等藥方來調和它;如果邪氣停留在肚臍部位和小腸,就要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加黃連等藥方來寬解腸道;如果邪氣停留在胸膈、大腹,三焦都阻塞,出現痞滿、燥實、堅硬等症狀,就要用大承氣湯、陷胸承氣湯、陳氏四虎飲、十全苦寒救補湯等藥方來急攻三焦。

結邪在小腹連及兩腰腎部者,宜急清其腎以下之,如千金清腎湯、梔豉加鼠矢大黃湯(千金要方)、加味八正散(河間六書方)之類。此皆攻裡諸方法之大要也。外治:如蜜煎導法、豬膽導法、灌腸法、亦足補助湯飲丸散之不逮。至其攻裡法之輕重緩急,總以見症為主,詳列如下:

溫熱症急下之候:發熱汗多,鼻如煙煤,舌乾、舌卷、舌短、舌黑焦燥、舌生芒刺,齒燥牙宣,胸腹滿痛,譫語發狂,甚或昏厥,身冷呃逆,大便秘結,小便短澀,甚或不通,手足發痙。

白話文:

如果病邪停留在小腹,並且蔓延到兩腰腎部,就應該立刻清解腎臟以下的病邪,可以使用像《千金方》裡的清腎湯,或是《千金要方》裡的梔豉加鼠矢大黃湯,以及《河間六書方》裡的加味八正散等等方劑。這些都是攻治內臟病邪的重要方法。在外部治療方面,可以採用蜜煎導法、豬膽導法、灌腸法等等,這些方法可以輔助內服湯藥丸散的作用。至於攻治內臟病邪的方法該如何輕重缓急,則應該根據患者的具体症状来決定,以下列出一些溫熱病急下治療的典型症状:發熱、汗多、鼻孔如同煙煤一樣黑、舌頭乾燥、舌頭卷縮、舌頭短、舌頭顏色黑而乾燥焦灼、舌头上长出芒刺、牙齿干燥、牙齦萎缩、胸腹胀痛、神志不清、甚至出现昏厥、身体发冷、打嗝、大便不通、小便短少或完全不通、手脚抽筋等等。

溫熱症當下之候:頭脹痛,煩躁,譫語,多言,善忘,舌黃苔燥,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小便短赤。

溫熱症緩下之候:潮熱口渴,齒燥,腋下汗,胸腹熱盛,舌黃苔糙,大腸膠閉,矢氣臭,小便黃赤。

以上諸症,緩下者不下,則必漸重而為當下症;當下者緩下,則必加重而為急下症;急下者失下,則雖下之多不通,而結熱自下逆上,脹滿直至心下,上透膈膜,至胸滿如石,咽喉鋸響,目直視反白,或睛盲瞳散,耳聾,九竅不通,雖有神丹,亦莫能救矣。

溫熱症風火內盛之候:大熱無汗,目赤頭眩,面紅唇焦,口瘡唇裂,舌苔黃燥,大小便秘,甚則鼻衄、吐血,手足發痙,發癍發狂,神昏譫語。

白話文:

溫熱症各階段症狀說明:

當下之候:

  • 頭部脹痛,感到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話多健忘,舌頭發黃,舌苔乾燥,大便稀薄帶熱,或熱氣鬱結導致腹痛,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

緩下之候:

  • 反覆出現潮熱,口渴,牙齒乾燥,腋窩出汗,胸腹部熱氣旺盛,舌頭發黃,舌苔粗糙,大便秘結,排氣臭,小便顏色深黃。

病情發展趨勢:

  • 若緩下之候的症狀無法緩解,病情就會逐漸加重,轉變成當下之候。
  • 若當下之候的症狀得到緩解,病情也可能加重,轉變成急下之候。
  • 急下之候若失治,即使排泄物增多,但依然不通暢,熱氣會從下往上逆流,導致腹部脹滿,向上蔓延到心窩處,甚至穿透隔膜,胸部感到沉重如石,咽喉發出摩擦聲,眼睛直視,眼白外翻,甚至視力模糊,瞳孔散大,耳朵聽不見聲音,九竅不通。即使使用神丹妙藥,也無法挽回。

風火內盛之候:

  • 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眼睛紅腫,頭昏眼花,臉色紅潤,嘴唇乾燥,嘴巴生瘡,嘴唇破裂,舌苔黃而乾燥,大小便不通,嚴重者會出現鼻出血、吐血,手腳抽搐,出現斑疹,精神失常,神志昏迷,胡言亂語。

溫熱症燥火熏肺之候:咳逆無痰,即有痰亦黏而難出,鼻孔干,甚或咽痛喉啞,耳鳴如聾,胸膈煩悶。

溫熱症痰火壅肺之候(即涼膈散加味症):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扇脹,氣出入多熱,胸膈痞滿,喘脹悶亂,舌苔芒刺,便秘,甚或胸腹堅如鐵石,脹悶而死。

濕火挾食,蘊結胃腸之候:發熱自汗,胸痞腹滿,按之灼手,大腸膠閉,矢氣極臭,或下黃黑稠黏,少而不爽,小便黃赤短澀,舌苔黃膩而糙。

毒火內灼上中下三焦之候:面目俱赤,渴喜涼飲,胸腹熱甚,堅滿拒按,大便閉結,小便赤澀,神昏肢厥,甚則通體皆厥,舌苔老黃,或焦黑起芒刺,或焦苔黑瓣底,口開吹氣,穢濁噴人,甚或渾身發臭,昏厥如屍,舌卷囊縮,或口噤齒齘,手足攣急,臥不著席。

白話文:

溫熱症燥火熏肺的情況,表現為咳嗽乾咳無痰,即使有痰也黏稠難以咳出,鼻孔乾燥,甚至咽喉疼痛發不出聲音,耳鳴像耳聾一樣,胸膈煩悶。

溫熱症痰火壅肺的情況(也就是涼膈散加味症),表現為痰多咳嗽,喉嚨有水雞聲,鼻孔扇動膨脹,呼吸急促且熱,胸膈脹滿,呼吸困難喘息,舌苔尖銳,便秘,嚴重時胸腹堅硬如石頭,脹悶而死。

濕熱夾雜食物殘渣,積聚在胃腸的情況,表現為發熱自汗,胸部脹滿,腹部也脹滿,按壓時感覺灼熱,大腸不通暢,排氣臭,或者排泄黃黑色稠黏的糞便,量少且不暢快,小便顏色黃赤,量少且澀,舌苔黃膩且粗糙。

毒火內灼上中下三焦的情況,表現為面部都發紅,口渴喜歡喝涼水,胸腹熱度很重,堅硬滿脹,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大便不通暢,小便赤色且澀,神志昏迷,四肢冰冷,嚴重時全身都冰冷,舌苔老黃,或者焦黑並帶有尖銳的刺狀物,或者焦苔黑而舌根部分發黑,張嘴吹氣,氣息污濁熏人,甚至全身發臭,昏迷像死人一樣,舌頭捲縮,或者嘴巴緊閉牙齒咬緊,手腳抽筋,無法平躺。

溫熱症水火互結之候(即蓄水夾結糞症):口乾不渴,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揉之漉漉有聲,胸腹熱盛,但頭汗出,肌表微熱,大便熱結旁流,少而不暢,或協熱下利,雖利而重滯難出,小便不利,甚或癃閉,舌苔黃膩而厚。

溫熱症蓄血化火之候:口乾舌燥,漱水不欲咽,胸中痹痛,少腹硬滿,甚或脹疼,身體重滯,腹背拘束不遂,發躁如狂,譫語善忘,小便自利;糞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或大便但下血水,見糞者生,不見者死;舌色紫暗而潤。

總按:,以上溫熱里症,以夾痰雜食為最多,蓄水蓄血次之;以毒火燥火為最急而險,風火次之,濕火又次之。

白話文:

溫熱症水火互結之候(即蓄水夾結糞症):

**症狀:**口乾但不渴,從心窩到小腹,硬實飽滿疼痛,無法按壓,用手揉按時有漉漉水聲。胸腹熱氣旺盛,但頭部出汗,身體表面微熱。大便乾燥難解,排泄少量且不順暢,或者伴隨腹瀉,雖然排泄但仍然感覺沉重難以排出。小便不順暢,甚至閉塞不通。舌頭上覆蓋著厚厚的黃膩苔。

溫熱症蓄血化火之候:

**症狀:**口乾舌燥,漱口後不想吞口水。胸部有痹痛感,小腹硬實飽滿,甚至脹痛。身體沉重,背部和腹部僵硬不適。煩躁不安,甚至出現狂躁和譫語,記憶力減退。小便自發排泄順暢;大便雖然乾燥,但排泄容易,顏色發黑,或者大便只排泄血水,看到大便就能活,看不到就可能死亡。舌頭顏色紫暗,但表面濕潤。

總按:

以上溫熱里症,以夾雜痰飲和食物積滯者居多,蓄水和蓄血次之。其中,以毒火和燥火最急迫危險,風火次之,濕火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