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2)

1. 驗方妙用

溫熱病首用辛涼以解,次用苦寒以清裡,終用甘寒以救液,此治溫熱本症初中末之三法也。然有兼症、夾症、復症、遺症,及婦人、小兒種種之不同,不得不多備方法以施治,庶免醫家道少之患。茲特分列八法,詳言以發明之:

白話文:

治療溫熱病,首先用辛涼藥物來解表,其次用苦寒藥物來清裡,最後用甘寒藥物來滋陰救液,這是治療溫熱病初、中、末期的三種方法。但溫熱病常伴隨兼症、夾症、復症、遺症,以及婦人和兒童的特殊情況,需要更多不同的方法來治療,才能避免醫術不足的困擾。因此,我特地將八種治療方法詳細列出,以便更清楚地說明。

2. 發表法

凡能發汗、發㾦、發疹、發斑、發丹、發痧、發瘄、發痘等方,皆謂之發表法。溫熱病,首貴透解其伏邪,而伏邪初發,必有著落,方著落在皮肉肌腠時,非發表則邪無出路,故發表法為治溫熱病之一大法也。其大要不專在乎發汗,而在乎開其鬱閉,宣其氣血。鬱閉在表,辛涼芳淡以發之;鬱閉在半表半裡,苦辛和解以發之。

陽亢者飲水以濟其液,陰虛者生津以潤其燥,氣滯者宣其氣機,血凝者通其絡瘀;庶幾有㾦者則發㾦,有疹斑者則發疹斑,有瘄者則發瘄,有痘者則發痘,必察其表無一毫阻滯,始為發表法之完善,此溫熱病發表之法,大不同於風寒也。謹述發表驗方,臚列於下:

白話文:

凡是能讓身體發汗、發熱、長疹子、出現斑點、發丹毒、發痧、長瘡、出痘痘的藥方,都屬於發表法。治療溫熱病,最重要的是要疏解體內的病邪,而病邪初發時,一定會停留在某個部位。當病邪停留在皮肉肌肉腠理時,如果不使用發表法,邪氣就無處可去。因此,發表法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發表法的重點不在於單純發汗,而在於疏通鬱結,宣通氣血。如果鬱結在表層,就用辛涼芳香淡味的藥物來發散;如果鬱結在表裡交界,就用苦辛和解的藥物來發散。

陽氣亢盛的人,要多喝水補充體液;陰虛的人,要滋陰生津潤燥;氣機滯塞的人,要宣通氣機;血瘀凝滯的人,要通經活絡。這樣一來,有熱症的人就會發熱,有疹子的人就會長疹子,有瘡的人就會長瘡,有痘痘的人就會出痘痘。只有觀察到病邪完全從表面排出,才算完成了發表法。治療溫熱病的發表法,與治療風寒病的發表法完全不同。以下列出一些發表法的驗方,供參考。

一、溫熱發汗,,雖宜辛涼開達;而初起欲其發越,必須注重辛散,佐以輕清,庶免涼遏之弊。方伏邪傳變出表時,輕者亦可得表藥而汗散,重者雖大劑麻葛羌防亦無汗。但須清其絡熱,宣其氣機,以治溫熱;或開其濕鬱,達其募原,以治濕溫;必待伏邪盡發,表裡全徹,然後或戰汗或狂汗而解。亦有不用表藥而自汗淋漓邪終不解者,蓋自汗緣裡熱鬱蒸而出,乃邪汗非正汗也,仍宜開達其伏邪為要。風溫風熱,如邵氏熱鬱湯(邵步青四時病機方)、梔豉芩葛湯(陸久芝不謝方)之類,濕溫濕熱,如連樸飲(王孟英霍亂論方)、新定達原飲(樊開周先師驗方)之類,隨症酌用可也。至其發汗諸方,辛涼輕劑如蔥豉加葛根湯(王燾外臺方)、葛根蔥白湯(和劑局方)劉氏桔梗湯(河間六書方)、加味梔豉湯(樊先師驗方)之類,辛涼重劑如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方)千金清肺湯、千金葳蕤湯(孫思邈千金方)、葛根橘皮湯(外臺方)、知母解肌湯、知母乾葛湯(朱肱活人書方)、荷杏石甘湯(葉天士醫案方)、加減三黃石膏湯(顧松園醫鏡方)、增損三黃石膏湯(楊玉衡寒溫條辨方)、蔥豉白虎湯(趙晴初醫案方)之類,此皆辛以散風,涼以泄熱,為治溫熱內發風寒外搏之要方。其間有風寒搏束過甚而溫熱伏邪不能外達者,則蔥豉加葛根麻黃湯(外臺方),蘇羌飲(劉草窗廣嗣全書方)之類,亦可暫用以疏散。亦有風寒遏伏太甚而濕熱伏邪不克外潰者,則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九味羌活湯(張潔古方)之類,正可暫用以開達,初不必嫌其辛溫化燥也。其芳淡輕劑如蔥豉湯調天水散(河間六書方)、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方)、藿樸夏苓湯(石芾楠醫原方)、藿樸二陳湯(樊師驗方)之類,芳淡重劑如六神通解散(局方)、茵陳胃苓湯(萬密齋幼科發揮方)、加味五苓散、加味二陳湯(石氏醫原方)之類,此皆芳香闢穢,辛淡化濕,為治濕溫濕熱濕重挾穢之初方。若濕開熱透熱重於濕者,則宜苦辛開泄,治在上中二焦,不在發表之例。外此,又有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四:如裡熱閉甚,用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大柴胡合大承氣湯(河間六書方)之類,以疏通其里結,一不已而再,再不已而三,直待里邪逐盡,表裡通徹,多有戰汗而解者,此其一。又如裡熱燥甚,病者思得涼水,久而不得,忽得痛飲,飲盞落枕而汗大出即解者,此其二。又如平素氣虛,屢用汗藥而不得汗,後加人參於解表藥中,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局方)之類,覆杯即汗者,此其三。又如陰虛及奪血液枯之人,用純表藥全然無汗,後用潤燥生津藥於輕解方中,如七味蔥白湯(外臺方)、加減葳蕤湯(一名加減蔥豉湯,張氏醫通方)之類,而汗出如水者,此其四。謹摘諸汗症列下:

白話文:

溫熱發汗

一、溫熱發汗

雖然溫熱發汗需要辛涼開達,但疾病初期,想要促進汗出,必須重視辛散,輔以輕清,才能避免寒涼遏制發汗的弊端。

當伏邪傳變出表時,症狀輕微者,可以用表藥發汗,症狀嚴重者,即使用大量麻黃、葛根、羌活,也無法發汗。必須清解經絡熱邪,宣通氣機,來治療溫熱病;或開通濕邪鬱結,暢達募原,來治療濕溫病。只有等到伏邪完全發散,表裡通暢,才能出現戰汗或狂汗而痊癒。

也有一些人不用表藥,卻自汗淋漓,但邪氣依然不解,這是因為裡熱鬱結蒸發而出導致的自汗,并非真正的汗出,仍然需要開達伏邪才是關鍵。

風溫、風熱症,可以參考邵氏「熱鬱湯」、梔豉芩葛湯等方劑;濕溫、濕熱症,可以參考連樸飲、新定「達原飲」等方劑,根據病情酌情使用。

發汗方劑中,辛涼輕劑有蔥豉加葛根湯、葛根蔥白湯、劉氏桔梗湯、加味梔豉湯等,辛涼重劑有麻杏石甘湯、千金清肺湯、千金葳蕤湯、葛根橘皮湯、知母解肌湯、知母乾葛湯、荷杏石甘湯、加減三黃石膏湯、增損三黃石膏湯、蔥豉白虎湯等。這些方劑都是以辛散風邪,涼泄熱邪為主,是治療溫熱內發風寒外搏的重要方劑。

如果風寒搏束過甚,導致溫熱伏邪無法外達,可以用蔥豉加葛根麻黃湯、蘇羌飲等方劑暫時疏散。如果風寒遏伏過於嚴重,導致濕熱伏邪無法外潰,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等方劑暫時開達,不必擔心其辛溫化燥的特性。

芳淡輕劑有蔥豉湯調天水散、茵陳五苓散、藿樸夏苓湯、藿樸二陳湯等,芳淡重劑有六神通解散、茵陳胃苓湯、加味五苓散、加味二陳湯等。這些方劑都是以芳香辟穢,辛淡化濕為主,是治療濕溫濕熱濕重挾穢初期的方劑。

如果濕邪開通,熱邪透出,熱邪重於濕邪,則應以苦辛開泄為主,治疗在上中二焦,不再屬於發表之例。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一些情況不求汗出,而自汗解邪:

  1. 里熱閉甚,可以用三黃瀉心湯、許氏大黃湯、大柴胡合大承氣湯等方劑疏通里結,一瀉不止,二瀉不止,三瀉不止,直到里邪完全排除,表裡通暢,多會出現戰汗而解,這是第一種情况。
  2. 里熱燥甚,病人渴望涼水,久而不得,突然喝大量涼水,喝完就睡覺,很快就會大汗淋漓而解,這是第二種情况。
  3. 平時氣虛,多次用汗藥而無汗,後來在解表藥中加入人參,比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很快就會出汗,這是第三種情况。
  4. 陰虛或血液枯竭的人,使用純表藥完全沒有汗出,後來在輕解方中加入潤燥生津藥,比如七味蔥白湯、加減葳蕤湯等,就會汗出如水,這是第四種情况。

以上是關於溫熱發汗的一些常見情況,請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

發熱惡寒,無汗,頭項痛、背痛、肩背痛、腰痛、膝脛痛、周身肢節痛。

二、溫熱發㾦,,每見於夏秋濕溫伏暑之症,春冬風溫兼濕症亦間有之,初由濕鬱皮腠汗出不徹之故,白如水晶色者多,但當輕宣肺氣,開泄衛分,如五葉蘆根湯(薛生白濕熱條辨方)最穩而靈。若久延而傷及氣液,白如枯骨樣者多凶,急用甘潤藥以滋氣液,如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方)、清燥救肺湯(喻嘉言新方)之類,挽回萬一,切忌苦燥溫升,耗氣液而速其斃。謹摘發㾦症如下。

白話文:

發燒怕冷,沒有汗,頭、脖子、後背、肩膀、腰、膝蓋、小腿、全身關節疼痛。

這種溫熱發燒的病症,大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濕熱暑氣盛行的季節,春天和冬天風寒夾雜濕氣的病症也有。起初是由於濕氣困阻於肌膚毛孔,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所以舌苔多呈現白潤如水晶的顏色,只需要輕輕宣泄肺氣,疏通衛氣即可,例如薛生白在《濕熱條辨方》中提到的五葉蘆根湯就很有效。如果拖延時間過久,傷及了氣血津液,舌苔就會變得乾枯像骨頭一樣,預後凶險,就要緊急使用甘潤藥物滋補氣血津液,例如《金匱要略方》中的麥門冬湯、《喻嘉言新方》中的清燥救肺湯等,希望能挽回一線生機。一定要避免使用苦寒燥熱的藥物,以免損耗氣血津液,加速病情惡化。以下列出一些溫熱發燒的症狀。

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抓破微有水,狀如水晶珠而明潤者吉;熱勢壯則外見,熱勢緩則隱伏,出無定期,甚至連發三五次,若干白如枯骨色者大凶。脈必微弱或細數,神倦氣怯,黏汗自出。

三、溫熱發疹,,紅點高起,與瘄痧一類,系孫絡中血熱之病。惟瘄多發於小兒,痧疹不拘男婦大小皆有,每見於春夏之間,發於風溫風熱者十之七八,溫毒暑熱者十之二三,然亦必夾癍帶疹。疹雖宜見而不宜多見,身熱二三日而發者輕,四五日而發者重,癍疹雜出者尤重。治雖宜疏風散熱為先,亦當辨其風與熱孰輕孰重,風重而熱鬱者,辛散佐以清透,防風解毒湯(王晉三古方選注方)最當。熱重而風輕者,清透佐以辛散,加減銀翹散(石氏醫原方)、加減普濟消毒飲(吳鞠通溫病條辨方)二方為妙。若溫毒夾癍帶疹,色赤如丹,甚或紫紅,胃經血熱上蒸心包也,急宜繆氏竹葉石膏湯(古方選注方),甚則犀角大青湯(邵步青溫病論方)肅清胃熱,涼透血絡,使癍疹發透,則溫毒自解。若因循失治,則血熱之毒逆傳心包肝絡,而變神昏痙厥之危證矣,此時急救之法,惟有用拔萃犀角地黃湯(溫毒論方)或犀連承氣湯(呂震傷寒尋源方)涼血攻毒,急下存陰而已。謹摘發疹證列下:

白話文:

疹子顏色發白,點狀細小,形狀像雞皮疙瘩,摸起來會輕微發癢,抓破之後會滲出少量水,像水晶珠一樣晶瑩剔透,這屬於良性。如果發熱症狀嚴重,疹子就會明顯出現;如果發熱症狀緩解,疹子就會隱藏起來。疹子出現沒有固定時間,甚至可能連續發作三到五次。如果疹子顏色發白,像枯骨一樣,則預後不佳。脈象一定很微弱,或細數而快,患者會感到疲倦乏力,氣息虛弱,並且自發出汗,汗液粘稠。

風溫發疹之候:瑣碎小粒,高出於膚,怕風咳嗽,咽阻喉痛,胸悶心煩或氣喘,壯熱無汗。

溫毒發疹之候:舌絳如朱,夾癍帶疹,疹色紫紅或深紅,緊束有根,環口燥裂,大渴引飲,心神煩躁,便秘溺澀。

四、溫熱發癍,,或布於胸腹,或現於四肢,平而成片,與丹一類,發於溫毒病最多,其次大熱病亦恆見之,系經絡血熱之毒,竄入肌表而外越。經血熱則色紅,熱毒重則色深紅,熱毒尤重則色嬌紅,豔如胭脂,統名紅癍。絡血熱則色紫,名曰紫癍;絡血熱而毒瘀則色黑,名曰黑癍;甚則色青如藍,名曰藍癍。更有云頭隱隱,伏而不現於皮膚者,曰伏癍;內發於腸胃咽膈之間,肌膚間不得而見者,曰內癍。至若隱隱而微,胸腹略見數點而色淡紅者,曰陰癍;甚或淡紅似白者,曰白癍;統名虛癍,多發於濕熱大病後,涼瀉太過,經脈血涸,元氣虛寒之候。故凡見斑,首要辨明其形色。如斑一出,鬆浮灑於皮面,起發稀朗,紅如朱點紙,黑如墨塗膚,此毒之松活外現者,雖紫黑成片可生。若形干而滯,或枯而晦,稠密成片,緊束有根,如履透針,如矢貫的,此毒之有根錮結者,縱不紫黑青亦死。凡斑皆胃家血熱,色紅而鮮潤者順,色紫而晦滯者凶,紫黑藍而枯晦者死,以其胃爛也。故紅斑九生一死,紫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若雜藍斑黑爛者必死。治法:紅斑主涼血透熱,輕劑如五味解毒飲加紫草連翹(周澹然溫證指歸方)、犀地桑丹湯(吳坤安感症寶筏方)之類,重劑如加味犀羚白虎湯(樊師驗方)、加減犀羚二鮮湯(廉臣驗方)之類。紫斑主涼血解毒,如犀角大青湯(邵氏溫毒病論方)、小劑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方)、增損雙解散(楊玉衡寒溫條辨方)之類,黑斑藍斑主涼血攻毒,如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十全苦寒救補湯(梁玉瑜舌鑑辨症方)、加味涼膈散、增損背痛加錦紋(寒溫條辨方)之類。伏斑內斑,主宣氣涼血,解毒透癍,如元參升麻合黑膏(王肯堂證治類方)、犀角大青湯加紫草皂角刺,甚則清瘟敗毒飲加紫草升麻紫雪之類。陰斑白斑,主溫補血氣,如復脈湯(傷寒論方)、人參養榮湯(證治類方)之類;甚則主扶陽暖血,如參附養榮湯(吳又可溫疫論方)、歸耆建中湯(葉氏醫案方)之類。總之,凡見發斑,不可專以癍治,須察脈之浮沉,病之虛實,而分別用藥可也。謹摘發斑症如下:

白話文:

風溫發疹之候

疹子細小如碎屑,高於皮膚表面,患者怕風、咳嗽、咽喉疼痛、胸悶心煩或氣喘,發熱但沒有汗。

溫毒發疹之候

舌頭紅如朱砂,伴有斑點和疹子,疹子顏色紫紅或深紅,緊密排列並有根部,嘴唇周圍乾燥裂開,口渴想喝水,心神煩躁,大便秘結小便不順。

溫熱發癍

癍塊可以分布在胸腹,也可以出現在四肢,平坦成片,類似丹毒,溫毒病患者最常出現,其次是發高燒的患者也經常出現。這是因為經絡血熱的毒素竄入肌膚表面而外露。

  • 經血熱則顏色發紅,熱毒越重顏色越深紅,熱毒非常重則顏色鮮紅,像胭脂一樣,統稱為紅癍。
  • 絡血熱則顏色發紫,稱為紫癍。
  • 絡血熱且毒素瘀積則顏色發黑,稱為黑癍。
  • 嚴重時顏色青如藍色,稱為藍癍。

還有一些隱藏在皮膚下,看不見的癍塊:

  • 隱隱約約,伏在皮膚下看不見的,稱為伏癍。
  • 內發於腸胃咽喉之間,肌膚表面看不見的,稱為內癍。
  • 隱隱約約,胸腹上只有幾點淡紅色,稱為陰癍。
  • 甚至淡紅如白,稱為白癍。統稱為虛癍,多發生在濕熱大病之後,過度使用涼瀉藥物,導致經脈血虛,元氣虛寒的情況下。

所以,看見斑點,首先要辨明其形狀和顏色。

  • 斑點剛出現時,鬆散散佈在皮膚表面,分布稀疏,紅色像朱砂點在紙上,黑色像墨汁塗在皮膚上,這是毒素鬆散外露的表現,即使是紫黑色成片也可能存活。
  • 如果斑點乾澀滯留,或者枯燥晦暗,密集成片,緊密排列並有根部,像針刺穿透皮革,像箭射穿靶心一樣,這是毒素深入肌膚並固結的表現,即使不是紫黑青色也可能死亡。

所有的斑點都是胃家血熱引起的,顏色紅潤鮮亮者預後良好,顏色紫暗晦滯者預後不良,紫黑藍色枯燥晦暗者預後很差,因為胃部已經潰爛。所以:

  • 紅斑九生一死,
  • 紫斑五死五生,
  • 黑斑九死一生。
  • 如果混合有藍黑色斑點,並且出現潰爛,病人必然死亡。

治療方法:

  • 紅斑主要用涼血透熱的方法,輕症可以用五味解毒飲加紫草連翹(周澹然溫證指歸方)、犀地桑丹湯(吳坤安感症寶筏方)等藥方,重症可以用加味犀羚白虎湯(樊師驗方)、加減犀羚二鮮湯(廉臣驗方)等藥方。
  • 紫斑主要用涼血解毒的方法,可以用犀角大青湯(邵氏溫毒病論方)、小劑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方)、增損雙解散(楊玉衡寒溫條辨方)等藥方。
  • 黑斑藍斑主要用涼血攻毒的方法,可以用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十全苦寒救補湯(梁玉瑜舌鑑辨症方)、加味涼膈散、增損背痛加錦紋(寒溫條辨方)等藥方。
  • 伏斑內斑,主要用宣氣涼血、解毒透癍的方法,可以用元參升麻合黑膏(王肯堂證治類方)、犀角大青湯加紫草皂角刺,嚴重時可以用清瘟敗毒飲加紫草升麻紫雪等藥方。
  • 陰斑白斑,主要用溫補血氣的方法,可以用復脈湯(傷寒論方)、人參養榮湯(證治類方)等藥方,嚴重時可以用扶陽暖血的方法,如參附養榮湯(吳又可溫疫論方)、歸耆建中湯(葉氏醫案方)等藥方。

總之,看見發斑,不能只針對斑點進行治療,要觀察脈象的浮沉,疾病的虛實,然後分別用藥。

以下摘錄一些關於發斑症的內容:

溫毒及大熱病,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發癍輕重之候:面紅目赤,汗出津津,口燥大渴,熱盛胸悶,發癍純紅、深紅、胭脂紅不等,若唇口焦燥,舌紫或黃,胸膈煩悶,嘔惡不納,熱壯神昏,便秘溺赤,遍體紫癍者重;若神昏譫語,或不語如屍厥,口開吹氣,臭穢噴人,或咯血鼻衄,足冷耳聾,舌苔焦黑起瓣,或見黑暈,遍體黑癍或藍癍如翠者死。

伏癍之候:表無大熱,脈似沉緩,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舌甚灰黑,或黃苔而中心黑暈。

內癍之候:口燥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赤,或寒噤噴嚏,昏不知人,譫語帶笑,六脈似躁非躁,舌紫苔黃,或黃膩帶灰。

白話文:

溫熱病發熱很高,但出汗少或出汗後症狀未見改善,並伴隨斑疹出現,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嚴重程度:臉紅眼赤,出汗多且稀薄,口乾舌燥,口渴難耐,胸口悶熱,斑疹顏色從鮮紅到深紅、胭脂紅不等。如果嘴唇和口腔乾燥,舌頭發紫或發黃,胸部悶悶不樂,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發熱昏迷,便秘,小便發紅,全身出現紫色斑點,病情較重;如果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或不說話,像屍體一樣躺著,嘴巴張開,呼出的氣息臭穢,或咳血鼻出血,腳冷耳朵聾,舌苔焦黑起皺,或出現黑色暈圈,全身出現黑色斑點或藍色斑點,如翠綠色,則可能死亡。

伏藏的斑疹,表現為表層沒有明顯發熱,脈搏沉緩,神志不清,或神志不清而無緣無故地傻笑,舌頭呈灰黑色,或黃苔中間出現黑色暈圈。

內在的斑疹,表現為口乾舌燥,眼紅,手腳指頭冰冷,煩躁氣喘,不喜歡見火,厭惡聽到人聲,耳朵發熱,臉紅,或寒戰打噴嚏,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帶笑,脈象表現為似躁非躁,舌頭發紫,舌苔發黃,或黃膩帶灰。

癍點隱隱而微,色現淡紅,甚或㿠白,手足逆冷,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舌苔淡紅或紫,舌形胖嫩圓大,或舌苔白滑,或黑苔胖滑。以上虛癍之候。

五、溫熱發丹,,多見於小兒,俗名赤遊丹是也,與紅癍一類。丹與癍皆出於膚,平而成片,皆裡熱血毒之症。治法:惟大劑涼血解毒乃克勝任,參用發癍諸方可也。至辨法:凡有丹癍痧疹者脘必悶,四者之齊與不齊,以脘悶之解與未解為辨;且熱必壯,四者之解與不解,以汗出之透與未透為辨。

六、溫熱發痧,,由於風溫者則為時痧,亦名風痧,俗稱紅斑痧,病雖傳染而症輕;由於溫毒者則為疫痧,亦名喉痧,俗稱爛喉痧,病多傳染而症重。風痧初起,必須疏達,如荊防敗毒散(雷少逸時病論方)、連翹敗毒散(傷寒指掌方)二方均加青松針一兩煎湯代水,投無不效;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防風解毒湯加青松針最效。切忌驟用寒涼。喉痧初起,自須輕散解毒,如加減普濟消毒飲(溫病條辨方),代賑普濟散(鞠通醫案方)二方最當。迨表分之痧毒發透,內蘊之伏火方張,勢輕者清化,如陳氏清肺飲、奪命飲、犀羚二鮮湯(陳繼宣疫痧草方)三方酌用;勢重者寒瀉,如陳氏四虎飲(疫痧草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二方酌用,方能瀉火泄熱,熱一盡而病自愈。若仍執辛散之方,則火得風而愈熾,炎勢燎原,殺人最暴。謹摘發痧症列下:

白話文:

斑點隱隱約約,顏色呈現淡紅色,甚至發白,手腳冰冷,似睡非睡,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模糊,舌苔淡紅色或紫色,舌頭肥厚柔軟圓大,或者舌苔白滑,或者黑苔肥厚光滑。以上都是虛斑的症狀。

溫熱發丹多見於孩童,俗稱赤游丹,與紅斑同類。丹和斑都是皮膚表面出現的病症,平坦且成片狀,都是內熱血毒的症狀。治療方法:必須使用大量涼血解毒的藥物才能奏效,也可以參考治療發斑的藥方。辨證方法:凡是有丹、斑、痧、疹的人,腹部都會感到悶脹,這四種病症同時出現與否,可以根據腹部悶脹的解除與否來判斷;並且熱症必然強烈,這四種病症的解除與否,可以根據汗液是否排出順暢來判斷。

溫熱發痧,由於風溫引起的稱為時痧,也叫風痧,俗稱紅斑痧,雖然會傳染,但病情較輕;由於溫毒引起的稱為疫痧,也叫喉痧,俗稱爛喉痧,更容易傳染,病情較重。風痧初期,必須疏通經絡,例如荊防敗毒散(雷少逸時病論方)、連翹敗毒散(傷寒指掌方)這兩個藥方,都加入一兩青松針煎湯當水服用,效果極佳;即使需要同時清熱散寒,也要以散寒為主,防風解毒湯(傷寒指掌方)加入青松針最有效。切忌貿然使用寒涼藥物。喉痧初期,必須輕輕疏散解毒,例如加減普濟消毒飲(溫病條辨方)、代賑普濟散(鞠通醫案方)這兩個藥方最合適。等到表面的痧毒發透,內部的伏火開始顯露,病情較輕者可以用清熱化濕的藥物,例如陳氏清肺飲、奪命飲、犀羚二鮮湯(陳繼宣疫痧草方)這三個藥方酌情使用;病情較重者可以用寒涼瀉火的藥物,例如陳氏四虎飲(疫痧草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這兩個藥方酌情使用,才能瀉火泄熱,熱症一消失,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仍然堅持使用辛散的藥物,那麼火勢就會被風助長,更加熾烈,蔓延開來,最容易致人死亡。謹此列出發痧的症狀:

風痧之候:頭痛怕風,身熱惡寒,痧現無汗,一身筋骨大痛,咽阻喉痛而不腐,胸痞心煩,舌苔白膩。

喉痧初中末之候:始惡寒,後但壯熱煩渴,痧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疼腫,或但痛不腫不紅,甚則白腐喉爛,胸痞咽阻不能食,挾濕則舌苔滑膩,或渴甚而苔仍白滑,或黃滑而膩,或黃燥,內陷則舌赤或鮮絳,神昏譫語,灼熱無汗,痧隱成片,或厥或痙,口穢噴人,音啞氣急,鼻煽呃逆者凶。

七、溫熱發瘄,,與痧一類,吳地曰痧子,浙江曰瘄子,恆發於小兒,年長亦間有之。由風溫而發者則為常瘄,宜散風解熱為先,加味翹荷湯、防風解毒湯,二方最良,使瘄毒發透即愈。由溫毒而發者則為時瘄,與治溫毒發疹發痧例同,從痧疹中對症選方可也。惟悶瘄一症最險,宜急急開肺透瘄,清熱解毒,如新加麻杏石甘湯(感症寶筏方)、千金葦莖合陳氏清肺飲加瓜霜紫雪(疫痧草方),速使瘄毒外達,方有生機。氣液兩虧者,陳氏清肺飲合黑膏加西洋參毛燕,清補而提透之。謹述發瘄症列下:

白話文:

風痧之候:

風痧發作時,患者會出現頭痛怕風、身體發熱畏寒、皮膚上出現痧疹卻沒有汗、全身筋骨疼痛、咽喉腫痛但沒有化膿、胸悶心煩、舌苔白膩等症狀。

喉痧初中末之候:

喉痧的初期,患者會感到畏寒,之後轉為發熱、口渴、煩躁。痧疹密集,皮膚呈紅色,宛如錦紋,咽喉疼痛腫脹,或僅疼痛不腫不紅,嚴重者會出現白色腐爛喉嚨潰爛的情況。胸悶咽喉阻塞無法進食,伴隨濕邪則舌苔滑膩,或口渴卻舌苔仍然白滑,或黃滑而膩,或黃而乾燥。病情深入時,舌頭會變得紅色或鮮紅色,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發燒無汗,痧疹隱藏成片,或抽搐或痙攣,口中有穢氣噴向他人,聲音嘶啞、呼吸急促、鼻子煽動、呃逆等症狀,預後凶險。

七、溫熱發瘄:

溫熱發瘄與痧病類似,吳地稱之為痧子,浙江稱之為瘄子,多見於小兒,成年人偶爾也會出現。由風溫引發者稱為常瘄,應以散風解熱為先,可服用加味翹荷湯、防風解毒湯等方劑,二者為最佳選擇,使瘄毒發散而出即可痊癒。由溫毒引發者稱為時瘄,與治療溫毒發疹發痧方法類似,可根據痧疹症狀選擇對應的方劑。其中,悶瘄症狀最為凶險,應儘快開肺透瘄,清熱解毒,可選用新加麻杏石甘湯(感症寶筏方)、千金葦莖合陳氏清肺飲加瓜霜紫雪(疫痧草方)等方劑,加速瘄毒外達,方能存活。氣液兩虧者,可服用陳氏清肺飲合黑膏加西洋參毛燕,清補同時促進瘄毒外透。

以下是發瘄的症狀列舉:

注:

  • 翹荷湯和西洋參 皆為中藥方劑和藥材,相關信息可通過提供的鏈接查詢。
  • 文中「[ ]」中括號內的文字為中醫藥學術語,可點擊鏈接查看更多信息。

順症之候:身熱煩悶,咳嗽鼻塞,面目有水紅光,咽痛氣急,指尖時冷,瘄出周身勻朗,色鮮潤,形高突,顆粒分明,一二日見點者輕,三五日見點者稍重;既出後一日三潮,潮則熱盛煩躁,逾時方退,三日九潮,瘄已齊透,然後徐徐回退。

逆險之候:瘄發易隱易回,熱壯無汗,喘咳胸悶,咽痛喉啞,齒燥齦爛,神昏欲寐,或兼腹脹赤痢;甚或瘄雖外達,豔紅紫滯,目封眥赤,狂躁悶亂,便秘腹痛,或便泄無度者凶;更或見點細碎平塌,瘄色灰滯淡白,模糊一片,既出不潮,忽然隱默,喘急昏悶者死。

八、溫熱發痘,,因風溫而發者多順症,因溫毒而發者多逆症險症。其病多發於小兒,壯年亦偶有之。順症多不必用藥,即有必須用藥者,亦必先觀形察色,辨別其氣血虛實為首要。如體肥白而嫩,聲音微細,目少精神,痘形多凹而色淡紅者,氣弱血虛也。宜急急補托,以催其起脹灌漿,如補中益氣湯重用歸耆(李東垣內傷辨惑論方)加白雄雞冠血最良,其次參蘇飲加生耆川芎龍眼肉亦可酌用,必察其漿充痘起,庶易於結痂收功。又如體蒼瘦而堅實,聲音粗壯,目有精彩,痘有斑暈而色紫黑者,氣實血滯也。宜宣氣活血解肌透毒為先,如荊防敗毒散(雷少逸時病論方),重用大黑豆、杜赤小豆、綠豆、各一兩(名稀痘三豆湯,越人扁鵲方)煎湯代水最效,或聶氏清解散(聶久吾痘門方旨方)亦佳。迨痘已發齊,膿漿灌足,自宜活血清毒,如聶氏清毒活血湯(痘門方旨方)、伍氏涼血解毒湯(葉天士幼科要略方)二方酌用可也。若逆症多陷,紫陷以清毒活血湯重加犀角豬尾血為主,黑陷以費氏必勝湯(費建中救偏瑣言方)加瓜霜紫雪丹為主。險症多悶痘症,紫悶最急,症多毒盛火閉,首用瓜霜紫雪丹錢許,大劑芳透,繼用局方妙香丸三五粒,峻劑開達,次用費氏必勝湯,大劑清涼攻毒,外以針刺少商、曲池、委中、三穴,以泄血毒,庶可十救一二。但悶多夾症,夾食為食閉,夾痰為痰閉,夾瘀為血閉,因夾而閉,因閉而悶者甚多,急進飛馬金丹(沈樾亭驗方傳信方),使上吐下瀉,開通氣道血路,得夾邪一解,然後察其病勢之輕重,對症發藥。勢輕者但須活血解毒,如聶氏清毒活血湯、伍氏涼血解毒湯、小劑清瘟敗毒飲之類。勢重者必須涼血攻毒,如清涼攻毒散(王晉三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之類。惟溫毒挾蟲而悶者,宜先與椒梅丸誘入蟲口,繼以紫草承氣湯(張氏醫通方)下之。更有真元大虛而悶者,宜急以參歸鹿茸湯(痘門方旨方)、參耆茸升湯(張氏醫通方)二方挽救之,然溫熱病中百不一見。若悶而緩者名曰輕性悶痘,火毒內壅,聶氏清解散涼透之;風冷外束,聶氏蘇解散疏達之。謹述發痘症列下:

白話文:

順症之候:

身體發熱,感到煩悶,咳嗽、鼻塞,臉色發紅,咽喉疼痛、呼吸急促,手指尖時而冰冷,痘疹從全身均勻地冒出來,顏色鮮潤,形狀高突,顆粒分明。若是一兩天就出現痘疹,則病情較輕;若三五天出現痘疹,則病情稍重。痘疹出現後,一天內會有三次發熱,發熱時,病人會感到熱盛煩躁,過一段時間才會退熱。三天後,痘疹會全部長出來,然後慢慢退去。

逆險之候:

痘疹容易隱沒或反覆出現,發熱但沒有汗,呼吸急促,咳嗽、胸悶,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牙齒乾澀、牙齦腐爛,神志昏迷,想睡覺,有的還會伴隨腹部脹滿、痢疾。更嚴重的甚至痘疹雖然長出來,但顏色發紫發紅,眼白發紅,患者狂躁、煩悶,便秘、腹痛,或拉肚子不止,這些都屬於凶兆。還有一種情況,痘疹出現時,顆粒細碎、平坦,顏色灰暗、淡白,模糊一片,長出來後不發熱,突然隱沒,呼吸急促、昏迷,這種情況患者極有可能死亡。

八、溫熱發痘:

因風溫引起的發痘,多屬於順症;因溫毒引起的發痘,多屬於逆症和險症。這種病症多發生於孩童,成年人偶爾也會患病。

順症大多不用藥物治療,即使需要用藥,也必須先觀察痘疹的形狀和顏色,辨別患者的氣血虛實,這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如果患者體型肥胖、膚色白皙、身體柔軟,聲音細弱,眼睛缺乏精神,痘疹凹陷,顏色淡紅,就屬於氣虛血虛。應該立即補托,促進痘疹生長,使痘疹充盈飽滿。例如: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重劑量使用當歸、黃芪,再加入白雄雞冠血,效果最佳。其次,也可以服用參蘇飲,加入生黃芪、川芎、龍眼肉,適當調整藥量。一定要觀察痘疹是否充盈飽滿,長出來後,才能更容易結痂癒合。

又例如:如果患者身材瘦弱、身體堅實,聲音洪亮,眼睛有神,痘疹有斑點,顏色紫黑,就屬於氣實血滯。應該先宣氣活血、解肌透毒,例如:可以服用荊防敗毒散,加重劑量使用大黑豆、杜赤小豆、綠豆,各一兩,煎湯代水,效果最佳,也可以服用聶氏清解散,效果也很好。待痘疹全部長出來,膿漿充盈,就應該活血清毒,例如:可以服用聶氏清毒活血湯或伍氏涼血解毒湯,根據情況適當調整藥量即可。

如果出現逆症,多屬於紫陷,應該服用清毒活血湯,加重劑量使用犀角、豬尾血,作為主藥;如果出現黑陷,應該服用費氏必勝湯,加入瓜霜紫雪丹作為主藥。

如果出現險症,多屬於悶痘症,其中紫悶最緊急,症狀多屬於毒盛火閉,應該先服用瓜霜紫雪丹,以錢為單位,大劑量服用,迅速通透。然後服用局方妙香丸,三五粒,峻劑開達。之後服用費氏必勝湯,大劑量清涼攻毒。同時,用針刺少商、曲池、委中這三個穴位,以排出血液中的毒素,這樣可能救活一兩個病人。

但是悶痘症常常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夾食就會造成食閉,夾痰就會造成痰閉,夾瘀就會造成血閉,因夾而閉,因閉而悶的患者很多。應該迅速服用飛馬金丹,使患者上吐下瀉,暢通氣道和血路,排出夾雜的邪氣,然後根據病情的輕重,對症下藥。病情輕微的患者,只需活血解毒,例如:服用聶氏清毒活血湯、伍氏涼血解毒湯、小劑清瘟敗毒飲等。病情嚴重的患者,必須涼血攻毒,例如:服用清涼攻毒散、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等。

如果溫毒伴隨蟲病而悶痘,應該先服用椒梅丸,引誘蟲子到口中,然後服用紫草承氣湯,將蟲子排出體外。如果患者真元大虛而悶痘,應該立即服用參歸鹿茸湯或參耆茸升湯,這兩種湯藥可以挽救患者,但在溫熱病中,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如果悶痘症緩慢發展,稱為輕性悶痘,屬於火毒內壅,應該服用聶氏清解散,使寒氣通透;如果屬於風冷外束,應該服用聶氏蘇解散,使寒氣疏達。

以下是發痘症狀的總結:

順症之候:一二日初出如粟痘,色淡紅而潤,口鼻年壽間先發兩三點,二三日根窠圓混長髮飽滿,四五日大圓光澤大小不一,五六日紅活鮮明,六七日光潔飽滿,七八日神全色潤,八九日漿足根化而無他症,十一二日漿足而斂,十三四日漿老結痂,十四五日痂落瘢明。

逆險症之候:鼻煤衄血,咽痛聲啞,煩躁癲狂,弄舌黑刺,唇裂肌燥,目胞紅腫,消渴飲冷,口穢噴人,淚熱出血,暴瀉如注,溺膏溲血,痘則灑墨塗朱,迸裂泡湧

紫陷、黑陷之候:痘稠密,暈紅紫,頂陷下,甚則暈腳乾枯,中有黑臍而陷,氣粗身熱,神昏躁亂,甚或血厥如屍,悶亂搐搦。

白話文:

順症之候:

第一天、第二天: 痘疹初發,如小米粒大小,顏色淡紅且潤澤,口鼻、年壽(眉心)附近先出現一兩點。

第三天、第四天: 痘疹根部圓潤,逐漸增大,長得飽滿。

第五天、第六天: 痘疹變得圓潤光滑,大小不一,顏色鮮紅明亮。

第七天、第八天: 痘疹光潔飽滿,精神恢復,面色紅潤。

第九天、第十天: 痘疹內充滿膿液,根部開始化膿,沒有其他併發症。

第十一、十二天: 痘疹內膿液飽滿,逐漸收斂。

第十三、十四天: 膿液老化,結痂。

第十五天: 痂皮脫落,留下清晰的痘痕。

逆險症之候:

症狀: 鼻出血、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煩躁不安、精神錯亂、舌苔黑而乾燥、嘴唇干裂、肌肉乾燥、眼睛紅腫、口渴想喝冷飲、口臭、眼淚帶血、腹瀉不止、排泄物中有血、痘疹顏色暗沉如墨、潰爛、起水泡。

紫陷、黑陷之候:

症狀: 痘疹密集、周圍皮膚發紅發紫、痘疹頂端凹陷、嚴重者腳趾乾枯、痘疹中心有黑色凹陷、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神志昏迷、煩躁不安、甚至昏迷不醒、抽搐。

輕性悶痘之候:身熱三日,痘欲出不出,痘影紅紫,聲亮氣粗,手足心熱,驚搐煩躁,或聲重鼻塞流涕。

重性悶痘,毒盛火閉之候:一發熱即報點如丹,身熱如烙,痘漸乾焦紫黑,煩躁悶亂唇焦口臭,或唇口腫滿。

悶痘夾食之候:初發時便大熱神昏,腹痛譫語,舌刺如芒,氣粗便閉,狂叫悶亂。

悶痘夾痰之候:發熱時便頭項不舉,痰嗽氣急,目閉神昏,眩暈顛仆,悶亂搐搦。

悶痘夾瘀之候:一發熱見點即譫語神昏,喘脹衄血,煩悶躁擾,胸痹作痛,舌色紫暗。

悶痘夾蟲之候:一發熱即煩悶嘔吐,舌下常流清水,或時沉默喜唾,或時躁擾不寧,或腹痛狐疑,或頻頻叫喊,舌下筋青,或下唇有黑白細點。

白話文:

症狀

身體發熱持續三天,痘痘欲出不出來,痘痘周圍泛紅發紫,聲音洪亮氣息粗重,手腳心發熱,驚悸抽搐,煩躁不安,或聲音沉重,鼻子堵塞流鼻涕。

症狀

一發熱就馬上出現紅色痘疹,身體發熱如同烙鐵灼燒,痘痘逐漸乾枯焦黑,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嘴唇乾燥口臭,或嘴唇和嘴巴腫脹。

症狀

剛開始就出現發高燒,神志昏迷,腹部疼痛,說胡話,舌頭尖銳如芒刺,氣息粗重,大便秘結,狂叫亂喊。

症狀

發熱時頭部抬不起來,痰多咳嗽,呼吸急促,眼睛閉著,神志昏迷,頭昏眼花,昏倒跌倒,煩躁不安,抽搐。

症狀

一發熱就出現痘疹,隨即出現神志昏迷,說胡話,呼吸困難,鼻腔出血,煩躁不安,心胸憋悶疼痛,舌頭顏色紫暗。

症狀

一發熱就出現煩躁不安,嘔吐,舌頭下面經常流口水,有時沉默寡言,喜歡流口水,有時煩躁不安,或腹部疼痛,疑神疑鬼,或經常喊叫,舌頭下面筋脈青色,或下嘴唇有黑色和白色細點。

重性悶痘,真元虧極之候:身熱二三日,痘欲出未出,一見點細白如㾦,身無大熱,氣怯無力,目閉無神,面唇反鮮澤嬌豔、光彩倍常。

白話文:

在病情嚴重且痘疹尚未完全發出的階段,體溫持續兩到三日。當痘疹似乎即將出現但尚未出現時,初次觀察會發現痘疹點細小且白皙,類似於汗珠,全身沒有高熱現象,患者精神疲憊,氣息微弱,眼睛閉合,神態無光。然而,臉頰和嘴脣反而呈現出鮮豔紅潤的狀態,光彩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