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5)
第一卷 (15)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九)治溫病後,食太飽不消,勞復脈實者方。(梔子、豆豉、鼠屎、大黃。)
(十)治溫病後,勞復,氣欲絕方。(麥冬、甘草、大棗、竹葉、粳米。)
又曰:凡熱病新瘥後,食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故凡溫熱病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
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亦然。又當靜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余勞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或吐涎而死。故溫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不平復,而犯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
此思邈之論溫熱也。
王氏外臺秘要曰:,……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利,有虛熱煩渴者,宜服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或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而夢泄者,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錢,則止。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宜服古今錄驗漏蘆橘皮湯,得下為佳。下後餘症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湯。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宜服備急黑奴丸。若渴,但與水,須臾當寒,寒訖便汗,則解。日移五丈不覺,更服一丸。此療六日胸中當大熱,口噤,名壞病,醫所不療,服此丸多瘥。若但溫毒發斑,宜服肘後黑膏,使毒從皮中出,則愈。溫病有熱,飲水暴冷而呃者,宜服小品茅根湯,枇杷葉飲子亦效,茅根橘皮湯尤佳。肺腑臟熱,暴氣斑點,宜服刪繁香豉湯。溫毒病吐下後,有餘熱而渴,宜服深師芍藥湯。此珪孫之論溫熱也。
朱氏類證活人書云:,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其脈浮緊者,此名溫病也。病由冬傷於寒,伏至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治法解肌湯最良。熱多者,煩渴發熱,不惡寒,或虛煩,並竹葉石膏湯次第服之。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即發風溫。主四肢不收,頭疼身熱,當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治法宜葳蕤湯。若身灼熱者,知母乾葛湯;渴甚者,栝蔞根湯;脈浮身重汗出者,漢防己湯。兩脛逆冷,滿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此名濕溫也。病由濕熱相薄,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出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也。白虎加蒼朮湯主之。初春病人肌肉發斑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此名溫毒也。溫毒發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黃連橘皮湯尤佳。病人先熱後寒,尺寸脈俱盛,此名溫瘧也,白虎加桂枝湯主之。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當自愈。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此名熱病也。病由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法桂枝石膏湯主之,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此奉議之論溫熱也。
白話文: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九)溫病痊癒後,吃得太飽消化不良,且脈象強勁者,可用此方:梔子、豆豉、鼠矢、大黃。
(十)溫病痊癒後,勞累過度,氣息將絕者,可用此方:麥冬、甘草、大棗、竹葉、粳米。
此外,凡是熱病初癒後,食用堅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胃氣仍然虛弱,無法消化,必定再次積聚熱邪。此時若用藥物瀉下,則會導致胃氣虛寒,腹瀉不止,難以控制,不下則必死,下了又危及生命,都很難救治。熱病和大病之後,很多人因此而死,不可不慎!因此,溫熱病初癒後,只能吃些稀粥糜類食物,寧可少吃些餓著肚子,千萬別吃飽,也不可吃其他食物,即使想吃也不要給他吃。
時間久了,可以逐漸食用羊肉白粥或羹湯,雉兔鹿肉不可食用,豬狗肉也不行。並且要靜臥休息,避免早起梳頭洗臉,這些都會造成身體勞累。也不可多說話,用心思勞累煩惱。這些都會導致勞復(病情復發)。男子勞累尚可恢復,女子勞累則會死亡,甚至會吐出幾寸長的舌頭,或吐涎而死。因此,溫熱病初癒後未滿百日,氣力尚未完全恢復,就過於房事,這叫做陰陽失調之病,都難以治療,多半會死亡。
以上是巢元方(思邈)關於溫熱病的論述。
王氏《外臺秘要》說:……溫熱病,頭痛,骨肉酸痛,口乾心悶者……外感寒邪內有熱邪者,或者已經瀉下,但餘熱未盡者;或者熱病自行瀉下,有虛熱煩渴者,宜服用《古今錄驗》中的知母解肌湯。或者已經瀉下或自行瀉下,虛熱未退者,去除麻黃,加入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而夢遺者,去除麻黃,加入白薇、人參各二錢,即可止住。冬季溫病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被積寒所阻,不能發作,到了夏天才發熱,這是春天寒邪消退,冬季溫病的毒邪才開始發作。肌膚出現斑爛隱疹,像錦紋一樣,並伴有咳嗽、心悶、嘔吐清水、眼紅口瘡,下部也生瘡,宜服用《古今錄驗》中的漏蘆橘皮湯,瀉下為佳。瀉下後餘症未除,再服用葛根橘皮湯。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宜服用備急黑奴丸。如果口渴,只給他喝水,很快就會感覺寒冷,寒冷之後就會出汗,這樣就能解毒。如果一小時後(日移五丈)還感覺不到效果,再服用一丸。這種病治療六天後,胸中會非常熱,口噤(嘴巴閉合),稱為壞病,是醫生無法治療的,服用此丸多半能痊癒。如果只是溫毒發斑,宜服用肘後黑膏,使毒邪從皮膚排出,就能痊癒。溫熱病有熱邪,飲用冰冷的水而嘔逆者,宜服用《小品方》中的茅根湯,枇杷葉飲子也有效,茅根橘皮湯更好。肺腑臟腑有熱邪,突然出現斑點者,宜服用《刪繁方》中的香豉湯。溫毒病吐瀉後,仍有餘熱口渴者,宜服用《深師方》中的芍藥湯。以上是孫思邈關於溫熱病的論述。
朱氏《類證活人書》說: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脈象浮緊者,這就是溫病。此病是由於冬天受寒邪侵襲,潛伏到夏至以前,因春天的溫暖之氣而發病。治療方法以解肌湯最佳。熱邪較盛者,煩渴發熱,不惡寒,或者虛煩,則用竹葉石膏湯分次服用。脈象寸關尺三部都浮,頭痛身熱,經常自汗,身體沉重,呼吸必定喘促,四肢不能收縮,默默地只想睡覺,這就是風溫病。此病是體質素來容易受風邪侵襲的人,又再次受熱邪侵襲,風熱相搏而引起的風溫病。其症狀主要是四肢不能收縮,頭痛身熱,自汗不止,治療應著眼於少陰、厥陰經,不可發汗。發汗就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內心煩躁不安、無法臥床休息,甚至驚厥、目眩無神。治療者如果再次發汗,這樣的人就會被醫生治死。治療方法宜用葳蕤湯。如果身體灼熱,用知母乾葛湯;如果極度口渴,用栝蔞根湯;如果脈象浮,身體沉重,自汗不止,用漢防己湯。兩腿厥冷,腹部脹滿,多汗,頭痛目痛,胡言亂語,這就是濕溫病。此病是濕熱相搏而引起的濕溫病。脈象濡弱而虛,陰脈小而急,治療應著眼於太陰經,不可發汗。發汗就會失語,耳聾,不知道痛在何處,身體青紫,面色改變,稱為重暍。這樣的人,也是會被醫生治死的。白虎加蒼朮湯主治。初春病人肌肉出現斑點和疹子,像錦紋一樣,並伴有咳嗽、心悶,只嘔吐清水,這就是溫毒病。溫毒發斑者,是冬天觸冒疹毒,到了春天才發作。病初在表,或者已經發汗吐瀉,而表證未除,毒氣不散,所以發斑,黑膏主治。還有一種情況是冬天溫暖,人體感受乖戾之氣,冬天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或者被積寒所阻,毒氣不能排出,等到天氣轉暖,溫毒才開始發作,就會出現肌肉斑爛、隱疹如錦紋,並伴有咳嗽、心悶,只嘔吐清水,葛根橘皮湯主治,黃連橘皮湯更好。病人先熱後寒,寸關脈都盛,這就是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治。久治不愈者,服用瘧母煎丸,就會自愈。夏月發熱惡寒,頭痛,身體和四肢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盛者,這就是熱病。此病是由於冬天受寒邪侵襲,因為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療方法以桂枝石膏湯主治,梔子升麻湯也可選用。以上是葉天士(奉議)關於溫熱病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