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14)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三十二)熱病䘌候:熱氣攻於腸胃,則穀氣衰,所以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及下部,重者肛爛見腑臟。

(三十三)熱病毒攻眼候: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則上衝於目,重者生瘡翳及赤白膜也。

(三十四)熱病毒攻手足候,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今毒氣從腑臟而出,循於經絡,攻於手足,故手足指皆腫赤焮痛。

(三十五)熱病嘔候:胃內有熱,則穀氣不和,新谷入胃,與熱氣相搏,胃氣不平,故嘔。或吐下已後,臟虛亦令嘔也。

(三十六)熱病噦候:伏熱在胃,則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已後,飲水多,胃內虛冷,亦令噦也。

(三十七)熱病口乾候:此由五臟有虛熱,脾胃不和,津液竭少。故口乾。

(三十八)熱病衄候:心臟傷熱所為也,……肺開竅於鼻,邪熱與血氣並,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

(三十九)熱病勞復候:夫熱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

(四十)熱病後沉滯候:凡病新瘥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脂膩等,必大下利,醫所不能復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飴哺炙膾、棗慄諸果物,及堅牢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結熱復病,還以藥下之。此元方之論溫熱也。

孫氏千金方曰:,風溫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默默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譫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葳蕤湯。又治溫熱病方十:

(一)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後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方。(梔子、豆豉、柴胡、鮮生地、大青、芒硝、白朮、桂心、生薑、石膏。)

(二)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先寒後熱,頸筋攣牽,面目赤黃,身中強直方。(元參、細辛、梔子、黃芩、升麻、芒硝、石膏、竹葉、車前草。)

(三)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安,驚動方,(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硝、麻黃、元參、石膏、生葛根、生地黃。)

(四)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梔子、寒水石、元參。)

(五)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咳嗽連續,聲不絕,嘔逆方。(麻黃、梔子、紫菀、大青、元參、葛根、桂心、甘草、杏仁、前胡、石膏。)

(六)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方。(茵陳、梔子、芒硝、苦參、生葛、鮮生地、石膏、蔥白、豆豉。)

(七)治溫毒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梔子、豆豉、薤白。)

(八)治溫病後勞復,或食或飲,或動作方。(梔子、豆豉、石膏、鼠屎。)

白話文: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三十二)熱病腹瀉:熱邪侵犯腸胃,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因此體內寄生蟲活躍,損害五臟六腑,甚至下體,嚴重者肛門潰爛,可見內臟。

(三十三)熱邪侵犯眼睛:肝臟與眼睛相通,肝氣不足,熱毒乘虛而入,上攻眼睛,嚴重者會長瘡、生翳,甚至影響眼白和瞳孔。

(三十四)熱邪侵犯手足:人體五臟六腑的經絡都彙集於手足,熱毒之邪從內臟循經絡外泄,侵犯手足,因此手足指頭腫脹、發紅、發熱、疼痛。

(三十五)熱病嘔吐:胃中積熱,導致氣機不暢,新食物進入胃中與熱邪搏鬥,胃氣失衡,所以嘔吐。或者嘔吐瀉下之後,臟腑虛弱也會導致嘔吐。

(三十六)熱病呃逆:胃中潛伏的熱邪,會讓人胸悶,胸悶則氣機逆亂,氣機逆亂則呃逆。如果大便後飲水過多,胃中虛寒,也會導致呃逆。

(三十七)熱病口乾:這是因為五臟有虛熱,脾胃失調,津液不足所致。

(三十八)熱病鼻衄:因心臟受熱邪損傷所致;肺臟與鼻子相通,邪熱與血液相搏,所以鼻出血。鼻衄就是鼻子出血。

(三十九)熱病復發:熱病初愈,津液未復,氣血仍虛弱,如果過早勞動,勞則生熱,熱邪乘虛而入經絡,所以會復發。

(四十)熱病後飲食不慎:疾病初愈之後,如果食用豬肉、羊血、肥魚、油膩等食物,必定腹瀉不止,難以醫治,甚至危及生命。如果食用餅乾、米糕、蜜餞、烤炙的食物、生魚片、棗栗等水果,以及難以消化的堅硬食物,而胃氣尚未恢復,則無法消化,必然積熱而復發,需要用藥物瀉下。這是元方關於溫熱病的論述。

孫氏千金方曰:風溫病,脈象浮大,汗出但覺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肢體麻木不仁,昏昏欲睡,如果瀉下,則小便困難;如果發汗,則會神志不清;如果針灸,則會耳聾難言;只有吐瀉,則大便通暢。這種疾病,應該服用葳蕤湯。又治溫熱病方十:

(一)治肝臟溫病,陰陽毒邪,頸背肌肉牽引疼痛,先寒後熱,腰部強直拘緊,眼前出現黑影。(藥物:梔子、豆豉、柴胡、鮮生地、大青葉、芒硝、白朮、桂枝、生薑、石膏)

(二)治肝臟溫病,陰陽毒邪,先寒後熱,頸部肌肉攣縮,面部發紅發黃,全身強直。(藥物:玄參、細辛、梔子、黃芩、升麻、芒硝、石膏、竹葉、車前草)

(三)治心臟溫病,陰陽毒邪,身體顫抖不安,驚恐。(藥物:大青葉、黃芩、梔子、知母、芒硝、麻黃、玄參、石膏、生葛根、生地黃)

(四)治脾臟溫病,陰陽毒邪,頭重頸直,皮膚肌肉麻痹,皮下結節。(藥物:大青葉、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梔子、寒水石、玄參)

(五)治肺臟溫病,陰陽毒邪,咳嗽不止,聲音嘶啞,嘔逆。(藥物:麻黃、梔子、紫菀、大青葉、玄參、葛根、桂枝、甘草、杏仁、前胡、石膏)

(六)治腎臟溫病,周身刺痛,腰部疼痛欲折,熱毒內傷。(藥物:茵陳、梔子、芒硝、苦參、生葛根、鮮生地、石膏、蔥白、豆豉)

(七)治溫毒攻胃,大便排出黃色或赤色液體,以及爛肉樣物質,大便不通,腹部脹痛,各種熱毒。(藥物:梔子、豆豉、薤白)

(八)治溫病後復發,無論飲食或動作都會復發。(藥物:梔子、豆豉、石膏、鼠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