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7)
第一卷 (17)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七)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脈反細弱、或代者死。
(八)熱病得汗,脈躁者死,脈轉大者死。
(九)熱病七八日,脈不躁,喘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
(十)熱病脈澀小疾,腹滿膨脹,身熱不得大小便死。
(十一)熱病脈浮大絕,喘而短氣,大衄不止,腹中疼死。
(十二)熱病脈浮洪,腸鳴腹滿,四肢清,注泄死。
(十三)熱病脈絕動疾,便血,奪形肉,身熱甚死。
(十四)熱病脈小疾,咳喘眩悸,奪形肉,身熱死。
(十五)熱病腹脹,便血,脈大,時時小絕,汗出而喘,口乾,視不見者死。
(十六)熱病脈轉小,身熱甚死。
(十七)熱病脈轉小,身熱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縫,躁擾不臥死。
(十八)熱病嘔血,咳而煩滿,身黃腹脹,泄不止,脈絕死。
(十九)熱病瘛瘲,狂走不能食,腹滿,胸痛引腰脊,嘔血死。
(二十)熱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死。
(二十一)熱病在腎,口乾渴,舌燥黃赤,日夜飲水不知,腹大脹尚飲,目無精光者死。
(二十二)熱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慄不言,名肺絕死,丁日死(後仿此)。
(二十三)熱病頭痛,嘔宿汗,嘔逆吐血,水漿不入口,狂妄,腹大滿,名脾絕死。
(二十四)熱病煩滿骨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絕死。
(二十五)熱病僵臥,足不安地,嘔血,血妄行,遺屎溺,名肝絕死。
(二十六)熱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氣,目視不明,汗如珠,名腎絕死,此丹溪之論溫熱也。
王氏溯洄集云:,傷寒,以病因而為病名:溫病、熱病,以天時與病形而為病名。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伏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獨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後人所處水解散、大黃湯、千金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夫即病之傷寒,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風寒在表,而表氣受傷故也;後發之溫病、熱病,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重在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若無新中之風寒,則無惡風惡寒之證,故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如此,則知熱病亦如此。……且溫病、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傳裡者。蓋伏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不得外泄,遂復還里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或者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病、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疏乎!殊不知緊為寒脈,有寒邪則見之,無寒邪則不見也。其溫病、熱病或見緊脈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與內傷過度之冷食也。豈其本然哉!夫溫病、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誠由鬱熱在內故也。其或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之風寒,否則非溫病、熱病,自是暴感風寒之病耳!凡溫病、熱病,若無重感,表證雖間見,而里病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時也,法當治裡熱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見世人治溫熱病,雖誤攻其里,亦無大害;誤發其表,變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其間有誤攻裡而致大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新感症,邪純在表,未入於裡故也,不可與溫病、熱病同論。……雖然,傷寒與溫病、熱病,其攻裡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熱,固不必求異,其發表之法,斷不可不異也。若溫病、熱病被時行不正之氣所發,及重感異氣而變者,則又當觀其何時何氣,參酌而治,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傷寒藥通治也。此安道之論溫熱也。
白話文: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七)熱病持續七、八天,沒有汗出,卻煩躁狂妄,口舌乾燥焦黑,脈象反而細弱或不規律,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死亡。
(八)熱病雖然出汗了,但脈象仍然煩躁,或脈象轉為有力,都可能死亡。
(九)熱病持續七、八天,脈象不煩躁,呼吸也不急促,七到十天內若能出汗則無礙,但若四天內不出汗,就會死亡。
(十)熱病脈象澀滯微弱,腹部脹滿,身體發熱,無法大小便,將會死亡。
(十一)熱病脈象浮大而衰弱,呼吸急促而氣短,大量流鼻血不止,腹部疼痛,將會死亡。
(十二)熱病脈象浮大有力,腸鳴腹脹,四肢冰冷,腹瀉不止,將會死亡。
(十三)熱病脈象微弱而跳動迅速,便血,身體消瘦,高燒不退,將會死亡。
(十四)熱病脈象微弱,咳嗽氣喘,頭暈心悸,身體消瘦,高燒不退,將會死亡。
(十五)熱病腹部脹滿,便血,脈象有力,時常昏厥,出汗且呼吸困難,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將會死亡。
(十六)熱病脈象轉弱,高燒不退,將會死亡。
(十七)熱病脈象轉弱,高燒不退,咳嗽並便血,眼窩深陷,胡言亂語,沿著衣縫摸索,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將會死亡。
(十八)熱病嘔血,咳嗽並感到胸悶腹脹,皮膚發黃,腹瀉不止,脈象微弱,將會死亡。
(十九)熱病抽搐,狂奔亂跑無法進食,腹部脹滿,胸痛牽連到腰背,嘔血,將會死亡。
(二十)熱病渾身疼痛難忍,無法自行控制,口乾舌燥,陽熱症狀明顯,陰寒症狀略有顯現,將會死亡。
(二十一)熱病侵犯腎臟,口乾舌燥,舌苔乾燥黃赤,日夜飲水不知足,腹部脹大仍不斷飲水,眼睛無神,將會死亡。
(二十二)熱病喘咳吐血,手足腹部腫脹,面容發黃,寒戰不止,無法說話,稱為肺絕,將於丁日(某一天)死亡。(後續類似情況以此類推)
(二十三)熱病頭痛,嘔吐並出汗,嘔逆吐血,無法喝水,神志不清,腹部脹大,稱為脾絕,將會死亡。
(二十四)熱病煩躁胸悶,骨頭疼痛,咽喉腫痛無法吞嚥,想咳嗽卻咳不出來,時而哭笑,稱為心絕,將會死亡。
(二十五)熱病僵硬臥床,腳不安分,嘔血,血溢不止,大小便失禁,稱為肝絕,將會死亡。
(二十六)熱病喘息心悸,嘔吐,骨頭疼痛,氣短,視力模糊,汗如雨下,稱為腎絕,將會死亡。這是丹溪先生論述溫熱病的觀點。
王氏溯洄集云:傷寒以病因命名;溫病、熱病則以季節和病症來命名。傷寒發生於寒冷季節,寒邪在體表,阻塞腠理,故需辛甘溫熱之藥來散寒,這就是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必須使用的理由。溫病、熱病發生於溫熱季節,伏熱從內而外,鬱結腠理,體表並無寒邪,故需辛涼、苦寒或酸苦之藥來解熱。這就是為什麼仲景的桂枝湯、麻黃湯等只治外邪的方劑不可用,而後人所用的清熱解毒、瀉下、解表等方劑則可以使用的理由。 即發傷寒,有惡寒惡風症狀者,是因為風寒在體表,表氣受損;而後發的溫病、熱病,也有惡寒惡風症狀者,是因為再次感受風寒,表氣也受損。若無再次感受風寒,則無惡寒惡風症狀,所以仲景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如此,熱病亦然……而且溫病、熱病,也有些先有表證,然後傳入裡證的。因為伏熱從內達外,熱鬱結於腠理,不能外洩,又返回內部,形成可以攻治的症狀,這與傷寒從表證開始不同。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在春夏溫病、熱病時,卻尋找浮緊的脈象,不是很疏忽嗎!殊不知緊脈是寒脈,有寒邪才會出現,沒有寒邪就不會出現。溫病、熱病出現緊脈,是因為再次感受不正的暴寒,或內傷過度食用寒涼食物。這並不是其本來的脈象。溫病、熱病的脈象,大多在肌肉層次,不很浮,而且右手脈象比左手強盛,這是因為鬱熱在內的緣故。如果左手脈象強盛或浮,一定是再次感受了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病、熱病,而是單純的風寒感冒。凡溫病、熱病,如果沒有再次感受風寒,即使偶爾出現表證,裡證居多,所以很少口渴。此時,應以治療裡熱為主,同時兼顧解表,也有治療裡證而表證自解的情況。我常常看到世人治療溫熱病,即使錯誤地攻治裡證,也沒有大害;但錯誤地治療表證,則後果難料。這足以說明熱邪是從內而外發的。其中有錯誤攻治裡證而導致大害的,那是春夏季節暴寒侵襲的新感症狀,邪氣純在體表,未入裡證,所以不能與溫病、熱病同論……雖然,傷寒和溫病、熱病,攻治裡證的方法,如果都是用寒涼來退熱,不必求其不同,但發表的方法,絕對不能相同。如果溫病、熱病是由時行不正之氣所引起,或再次感受異氣而變化,就要觀察其發病時間和邪氣性質,再參考治療,更不能用仲景治療即發傷寒的藥方通治。這是安道先生論述溫熱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