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18)
第一卷 (18)
1. 論溫熱本症療法(新增)
汪氏證治要訣云:,溫與熱有輕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溫氣,則為溫病,更遇溫熱,則為溫毒。熱比溫為尤重故也。苟但冬傷於寒,至春而發,不感異氣,名曰溫病,病稍輕。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變為溫毒;亦可名曰溫病,病較重。此伏氣之溫病也。又有不因冬月傷寒,至春而病溫者,此特春溫之氣,可名曰春溫,如冬之傷寒,秋之傷濕,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溫病也。以此觀之,是春之病溫,有三種不同:有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者;有溫病未已,更遇溫氣,則為溫病,與重感溫氣相雜而為溫病者;有不因冬傷於寒,不因更遇溫氣,只於春時感春溫之氣而病者。若此三者,皆可名為溫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辨其病源之不同而已。此石山之論溫熱也。
王氏傷寒準繩云:,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按活人所云:溫病有二:其用升麻解肌湯者,乃正傷寒太陽證,惡寒而不渴者,特以其發於溫暖之時,故謂之溫病爾;其用竹葉石膏湯者,乃仲景所謂渴不惡寒之溫病也,必須細別,勿令誤也。然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四時皆有之,不獨春時而已,發汗不解,身灼熱者,為風溫。其證脈浮汗自出,身重多眠。其病不獨見於春間。脛冷,腹滿、頭痛、渴而熱者,為濕溫。汗少者,白虎加蒼朮;汗多者,白虎加桂枝。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初春發斑咳嗽,其病最重。若無汗者,以三黃石膏湯汗之;若有自汗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煩熱錯語不得眠者,白虎黃連解毒湯主之;表熱又盛者,加葛根;若內實大便不通,宜三黃瀉心湯下之,或大柴胡湯加芒硝下之亦可。若斑出如錦紋者,多難治,人參化斑湯,元參、升麻合黑膏,大青四物湯主之。若冬傷於寒,至夏而變為熱病者,此則遇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晚發是也,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但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此肯堂之論溫熱也。
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溫熱之病,皆由秋冬之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時天氣收藏,不能即發,以致氣血怫鬱,變為積熱。至春夏之際,又因外感內傷,觸動積熱,其時天氣升浮,故能發出。其熱自內達外,初以表裡俱熱,宜用涼膈散、雙解散之類,辛涼之劑,兩除表裡之熱。久則表熱微而裡熱甚,又宜用大柴胡湯、三一承氣湯之類,苦寒之劑以瀉之,則熱退身涼而病自已也。但涼膈、雙解,治表裡俱實者最妙,如初起表虛者多自汗,二方中宜去麻黃、薄荷:裡虛者多泄瀉,二方中宜去芒硝、大黃。若表裡俱虛,而燥熱煩渴者,宜用人參白虎湯。今人不諳伏氣溫熱之證,表裡俱熱。認作即病傷寒之證,表熱里和。便用麻黃湯、桂枝湯、五積散、聖散子辛溫之劑以發表,則內熱愈甚,而斑黃狂亂之證起矣,或未用辛涼之劑以發表,便用承氣湯苦寒之劑以攻裡,則表熱未去,而結胸虛痞之證作矣。故治溫熱病,全在初起時辨明發表、攻裡之先後,方可施治。此古庵之論溫熱也。
白話文:
論溫熱本症療法
汪氏《證治要訣》認為,溫和熱邪的輕重程度不同。正如張仲景所說,遇到溫邪則為溫病,若再遇到溫熱邪氣則為溫毒,因為熱邪比溫邪更嚴重。如果冬天受寒,到春天發病,沒有感受其他邪氣,稱為溫病,病情較輕。溫病尚未痊癒,又遇到溫邪,就會變成溫毒,也可稱為溫病,但病情較重,這是伏氣引起的溫病。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因冬月受寒,到春天就患溫病的,這是單純感受春溫之氣引起的,稱為春溫,如同冬天的傷寒、秋天的傷濕、夏天的中暑一樣,這是新感溫病。由此可見,春天溫病有三種不同情況:一種是冬天受寒,春天發病的溫病;一種是溫病未癒,又遇到溫邪,或溫病與重感溫邪混合而成的溫病;還有一種是不因冬天受寒,也不因再次感受溫邪,只是在春天感受春溫之氣而發病的。這三種情況都可以稱為溫病,不必另立名稱,只需辨明其病源的不同即可。這是石山對溫熱病的論述。
王氏《傷寒準繩》認為,從立春節後,如果沒有遭受嚴寒或冰雪,而出現壯熱的疾病,這屬於春天陽氣外發,冬天伏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按活人所說,溫病有兩種:一種是用升麻解肌湯治療的,是正傷寒太陽證,惡寒而不渴,只是因為發病於溫暖的時節,所以稱為溫病;一種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的,是仲景所說的渴不惡寒的溫病,必須仔細區分,以免誤診。然而,不惡寒而渴的溫病,四季都有,不只是春天才有。發汗不解,身體灼熱的,是風溫,其症狀是脈浮、自汗、身重、嗜睡,這種病不只見於春天。脛冷、腹滿、頭痛、口渴發熱的,是濕溫;汗少的,用白虎加蒼朮湯;汗多的,用白虎加桂枝湯。陽脈洪數,陰脈實大的,遇到溫熱就會變成溫毒;初春出現斑疹和咳嗽,病情最重。如果無汗,用三黃石膏湯發汗;如果有自汗,用人參白虎湯;煩熱、語無倫次、睡不著的,用白虎黃連解毒湯;表熱較盛的,加葛根;如果內實、大便秘結,用三黃瀉心湯瀉下,或者用大柴胡湯加芒硝瀉下也可以。如果斑疹像錦紋一樣,多難治癒,用人參化斑湯、元參升麻合黑膏藥、大青四物湯。如果冬天受寒,到夏天變成熱病,這是季節性發病,由內達表,俗稱晚發熱病,與急性中暑不同。新發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這是肯堂對溫熱病的論述。
方氏《丹溪心法附余》認為,溫熱病都是由於秋冬季節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此時天氣收藏,不能立即發病,導致氣血鬱滯,轉化為積熱。到了春夏之際,又因外感內傷,觸動積熱,此時天氣升浮,所以才能發病。其熱從內達外,初期表裡俱熱,宜用涼膈散、雙解散等辛涼藥物,同時清除表裡之熱。時間久了,表熱減輕而裡熱加重,又宜用大柴胡湯、三一承氣湯等苦寒藥物瀉熱,則熱退身涼,病自痊癒。但是,涼膈散、雙解散治療表裡俱實者最佳,如果初期表虛者多自汗,這兩個方子中宜去掉麻黃、薄荷;裡虛者多泄瀉,這兩個方子中宜去掉芒硝、大黃。如果表裡俱虛,而燥熱煩渴,宜用人參白虎湯。現在的人不了解伏氣溫熱的證候,表裡俱熱,誤認為是傷寒證,表熱裡和,就用麻黃湯、桂枝湯、五積散、聖散子等辛溫藥物發汗,則內熱更甚,就會出現斑黃、狂亂等證候;或者沒有用辛涼藥物發表,就用承氣湯等苦寒藥物攻裡,則表熱未去,就會出現結胸、虛痞等證候。所以治療溫熱病,關鍵在於初期辨明發表、攻裡的先後順序,才能施治。這是古庵對溫熱病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