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8)
第一卷 (28)
1. 溫熱夾症療法
九、夾胃痛,溫熱症有夾胃痛者,於其痛時,先用前五辨法。若有伏邪見症,但治伏邪可也。雖平時因寒而發,於此則但治其熱。蓋濕溫伏於膜原,溫熱伏於血絡,蘊釀蒸變,必從火化。伏邪自里達表,而發其胃痛痼疾者,多屬熱痛,則但於治伏邪藥中,加乳香、沒藥以止痛,延胡、桃仁以活絡,速使其伏邪透發,而胃痛自已。若誤認平常寒胃痛,用桂、附、薑、萸,必致危殆。
十、夾疝氣,伏邪夾疝,其腎囊、少腹引痛,全是疝症,當如前五辨法。一有伏邪,不必治疝,但於治伏邪藥中,加橘核、青皮,而疝自消。若依常治疝法,用吳萸、桂、附、茴香諸燥品,輕者變為囊癰,重者變為呃逆,噦厥昏沉,而莫救矣。
總而言之,溫熱夾症最多,非刻意精別,用藥必致差誤。凡遇有內傷宿病之人,更患伏氣溫熱,不得用峻汗、峻攻、峻清之法;必參其人之形氣盛衰,伏邪微甚,本病之新久虛實,向來之宜寒宜熱,宜補宜瀉,宜燥宜潤,宜降宜升,或近日服過何藥之相安不相安,其間或夾痰水,或夾食滯,或夾積瘀,或夾氣鬱,或夾氣虛,或夾血虛,或夾陽虛,或夾陰虛。務在審症詳明,投劑果決,自然隨手克應,而無顢頇之弊矣。
白話文:
溫熱夾症療法
九、夾胃痛:溫熱病症合併胃痛者,疼痛發作時,先使用前面五種辨證方法。如果出現伏邪的症狀,只要治療伏邪即可。即使平時胃痛是因寒邪引起,此時只須治療其熱證。因為濕溫邪氣伏藏於臟腑經絡之原,溫熱邪氣伏藏於血液循環系統,蘊釀蒸騰變化,必然會向火熱的方向發展。伏邪從內部到達體表,導致胃痛舊疾復發者,大多屬於熱痛,只需在治療伏邪的藥物中,加入乳香、沒藥以止痛,再加延胡索、桃仁活血化瘀,快速使伏邪透發,胃痛自然會好轉。如果誤認為是普通的寒邪引起的胃痛,而使用桂枝、附子、生薑、吳茱萸等溫熱藥物,必定會導致危險。
十、夾疝氣:伏邪合併疝氣,其睾丸、下腹部牽引疼痛,都是疝氣症狀,應當依照前面五種辨證方法。一旦出現伏邪,不必專治疝氣,只需在治療伏邪的藥物中,加入橘核、青皮,疝氣就會自然消退。如果按照通常治療疝氣的方法,使用吳茱萸、桂枝、附子、茴香等燥熱藥物,輕則疝氣變成囊腫膿瘍,重則會出現呃逆、嘔吐、昏迷等危重症狀,難以搶救。
總而言之,溫熱病合併其他症狀的情況最多,如果不仔細辨別,用藥必定會產生錯誤。凡是遇到有內傷宿疾的人,又患有伏邪溫熱病,不能使用峻猛汗出、峻猛攻下、峻猛清熱等方法;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伏邪的輕重、本病的新舊虛實、以往是否適合寒熱藥物、是否適合補瀉、是否適合燥濕、是否適合升降、以及近期服用的藥物是否相合,其間可能夾雜痰飲、食積、瘀血、氣鬱、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情況。務必仔細審察病情,果斷用藥,自然就能藥到病除,避免醫療上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