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7)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27)

1. 溫熱夾症療法

六、夾腎虛,溫熱症夾脾虛者,為難治矣,夾腎虛者,更難治。溫熱屬伏火,腎氣虛,則手足反冷;溫熱屬實邪,腎氣虛,則眩暈驚悸,腰膝痿軟。腎虛之中,又有陰虛、陽虛之分。溫熱必待汗、下、清而後解,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則脫絕之症隨見:陰虛者,一經汗、下、清,則枯竭之症隨見,必須時時諦察。凡在表時,見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脛冷軟、精泄如注,當細詢其人之平日,如有淋濁、遺泄、陽痿等症,則當於疏表藥中加人參、白芍,陽虛兼官桂、杜仲,陰虛兼元參、知母,以照顧本元,免後來意外之虞。若入里當下,必千金生地黃湯、陶氏黃龍加減為主;當清氣分,人參白虎湯;血分,犀角地黃湯加減為主。或屢清屢下,而熱更甚,舌上燥而無苔,或有黑苔,愈清而愈長,或有燥苔,愈下而愈裂者,是皆屬於腎陰虛,察其陽明無實症可據,即當治以六味地黃湯,熟地改用生地,加知母、黃柏,或甘露飲。熟地切片,泡湯代水煎藥。王太僕所謂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再不應,則合生脈散,以滋水之上源,或用黃連阿膠湯、小甘露飲,滋陰瀉火;但似此熱勢燎原,非杯水所能救,故必大作湯液,乃有濟耳。見機若早,十救二三;涸竭已見,十難救一。或更兼脾胃敗症,如嘔呃、噦利之類,潤藥難任,甚或湯藥不下,百不救一矣。

七、夾諸亡血,溫熱症亡血有三:

其一,未病之先素亡血而陰虛,一受伏邪,則邪熱乘虛煎熬,亡陰最易。用藥解表、清裡,必步步照顧營血,如七味蔥白湯之用生地、麥冬,劉氏雙解散之用歸身、白芍是也。

其二,當病之時,忽然吐衄,女子崩漏,甚至血暈昏厥,熱甚危急。病家但知血之可駭,醫家亦忽其伏邪,惟汲汲於止血。清涼滋補,多至危殆。不知血由邪逼,惟當清其伏邪,伏邪解,血自止也。惟此症徐見於伏邪既盛,發熱數日後者易知,而猝見於邪郁陰經,並無發熱、頭痛時者難識,但見微惡寒而大作嘔,急當如前,用五辨法辨之。若舌有白苔,即屬濕溫傷絡,當以新定達原飲為主,嘔加竹茹廣皮,脹加青皮、大腹皮。

舌有黃苔,或紫絳色,即屬溫熱傷絡,宜用涼膈散加茅根、童便;血大溢者,加大黃、黃連,但治伏邪,血症自已。若脫血太甚,而氣欲絕者,必用人參、麥、味以固中氣,俟伏邪傳變歸經,然後按經治之,此溫熱症夾亡血之最危者。

其三,伏邪大張之後,煩熱躁渴之餘,而見亡血症,則又溫熱症之常態,詳後血症各條。

八、夾哮喘,哮喘乃肺家所時有,本有寒痰、熱痰二症,一受溫熱,則無非痰火,由其濕熱之氣,從其類而入肺,發其哮喘。遇此,當行前五辨法。有伏邪,但治伏邪,而哮喘自除;或於治伏邪藥中,加栝蔞、川貝、蘇子、白前、千金葦莖湯合文蛤散尤捷,二邪並解,法更精密。若哮喘勢重,則白果定喘湯、蘇子降氣湯二方亦可借用以治標;惟麻黃必須蜜炙,沉香亦宜磨汁,再加生石膏、海蛤殼以清鎮之,庶免辛燥劫液之弊。

白話文:

溫熱夾症療法

六、夾腎虛

溫熱病合併脾虛很難治療,合併腎虛則更難治療。溫熱屬內伏之火,腎氣虛弱,則手腳反而冰冷;溫熱屬實邪,腎氣虛弱,則會出現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無力等症狀。腎虛又分陰虛和陽虛。溫熱病必須透過發汗、瀉下、清熱才能痊癒,陽虛者,一旦發汗、瀉下、清熱,就會出現虛脫的症狀;陰虛者,一旦發汗、瀉下、清熱,則會出現體液枯竭的症狀,必須隨時細心觀察。若還在表證階段,出現腰痛劇烈、小便頻繁、膝蓋脛部冰冷無力、精液流失等症狀,應該仔細詢問患者平時是否有淋濁、遺精、陽痿等病史,那麼在疏解表邪的藥物中,應加入人參、白芍,陽虛者再加桂枝、杜仲,陰虛者再加玄參、知母,以滋補元氣,避免日後發生意外。若邪氣入裡,應該以生地黃湯、黃龍湯加減為主方;若要清解氣分,則用人參白虎湯;若要清解血分,則用犀角地黃湯加減為主方。如果多次清熱瀉下,熱症反而加重,舌苔乾燥無苔或出現黑苔,越清熱舌苔越長,或舌苔乾燥,越瀉下越裂,這些都屬於腎陰虛,如果觀察到陽明經沒有實證,就應該使用六味地黃湯,將熟地黃改用生地黃,再加入知母、黃柏,或甘露飲。熟地黃切片泡水,用水煎藥。王太僕所說的「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效果仍然不好,就配合生脈散,滋補腎陰;或用黃連阿膠湯、小甘露飲,滋陰瀉火;但是這種熱勢蔓延的狀況,不是少量藥物就能夠救治的,所以必須使用大量的湯藥才能奏效。及時發現病情,十個病人可以救活二三個;等到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十個病人能救活一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又合併脾胃虛弱的症狀,例如嘔吐、呃逆、泄瀉等,滋潤的藥物難以奏效,甚至連湯藥都喝不下去,那幾乎就沒有辦法救治了。

七、夾諸亡血

溫熱病合併出血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在發病之前就已經陰虛失血,一旦感染溫熱邪氣,邪熱就會乘虛而入,更加耗傷陰液。治療時,無論是解表還是清裡,都必須逐步滋補營血,例如七味蔥白湯使用生地黃、麥冬,劉氏雙解散使用熟地黃、白芍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種,在發病過程中,突然出現吐血、鼻出血,女性出現崩漏,甚至血暈昏厥,病情危急。家屬只看到出血的嚴重性,醫生也忽略了伏邪,只急於止血,使用清涼滋補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殊不知出血是因為邪氣逼迫,應該先清除伏邪,伏邪去除,出血自然就會停止。這種情況,如果在伏邪盛、發熱數日後出現比較容易辨識;如果突然在邪氣鬱滯陰經時出現,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就比較難辨識,只見輕微惡寒就出現大量嘔吐,就應該按照前述五個方面來辨證論治。如果舌苔是白的,就屬於濕溫傷絡,應該以新定達原飲為主方,嘔吐加竹茹、廣皮,脹滿加青皮、厚樸。

如果舌苔是黃色的,或舌質紫絳色,就屬於溫熱傷絡,應該使用涼膈散加茅根、童尿;出血量很大的,再加大黃、黃連,只要治療伏邪,出血症狀自然會好轉。如果出血過多,氣息將絕,必須使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固護元氣,等到伏邪傳變歸經之後,再根據經絡來治療,這是溫熱病合併亡血中最危急的情況。

第三種,伏邪盛行之後,煩熱、口渴等症狀的餘勢未盡,又出現出血症狀,這也是溫熱病的常見情況,詳見後面出血症狀的論述。

八、夾哮喘

哮喘是肺部經常出現的疾病,本身就分寒痰、熱痰兩種,一旦感染溫熱,就變成痰火,濕熱之氣順著其性進入肺部,誘發哮喘。遇到這種情況,應該運用前面提到的五個辨證方法。如果有伏邪,就只治療伏邪,哮喘自然就會消除;或者在治療伏邪的藥物中,加入栝樓、川貝母、蘇子、白前、千金葦莖湯合文蛤散,效果更好,兩種邪氣都能消除,方法更加精確。如果哮喘很嚴重,白果定喘湯、蘇子降氣湯這兩個方子也可以借用來治療標證;但是麻黃一定要蜜炙,沉香也應該磨成汁,再加入生石膏、海蛤殼來清熱鎮靜,以避免辛燥耗傷津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