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11)
第二卷 (11)
1. 溫熱兼症醫案
風溫驗案(見張氏醫通),清張路玉先生治驗
黃以寬,風溫十餘日,壯熱神昏,語言難出,自利溏黑,舌苔黑燥,唇焦鼻煤;先前誤用發散消導藥數劑,煩渴彌甚。張石頑曰:此本伏熱鬱發,更遇於風,遂成風溫。風溫脈氣本浮,以熱邪久伏少陰,從火化發出太陽,即是兩感,變患最速。今幸年壯質強,已逾三日六日之期,證雖危殆,良由風藥性升,鼓激周身元氣皆化為火,傷耗真陰,少陰之脈不能內藏,所以反浮。
考諸南陽先師,原無治法,而少陰例中,則有救熱存陰承氣下之一證,可藉此以迅掃久伏之邪,審其鼻息不鼾,知腎水之上源未絕,無慮其直視失溲也。時歙醫胡晨敷在坐,同議涼膈散加人中黃、生地黃,服後下溏糞三次,舌苔未潤,煩渴不減,此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
白話文:
風溫驗案(見張氏醫通),清張路玉先生治驗
黃以寬,患風溫病十餘日,發熱劇烈,神志昏迷,言語艱難,腹瀉便溏色黑,舌苔黑而乾燥,嘴唇乾裂,鼻孔有黑垢;先前誤服發散消導藥物數劑,反而口渴更加嚴重。
張石頑說:這病症本是體內伏藏的熱邪鬱積而發,又遇風邪,遂成風溫。風溫脈象原本浮緩,但因熱邪久伏於少陰經,從火氣化發於太陽經,這就是兩感,病症轉變極快。幸好患者年紀輕壯,體質強健,病症已經超過了三日六日的危險期,雖然病情危重,但主要原因是風藥性屬升浮,刺激全身元氣,使之都化為火,損傷真陰,少陰經的脈氣不能內藏,所以反而浮現。
參考南陽老師的醫案,並無此病的治療方法,但少陰經的病症中,有救熱存陰承氣湯下瀉的症狀,可以藉此迅速清除久伏的邪氣。觀察患者鼻息不鼾,說明腎水之源尚存,不用擔心其昏迷或失禁。
當時歙醫胡晨敷在場,一同討論用涼膈散加人中黃、生地黃,患者服用後腹瀉三次,舌苔未見潤澤,口渴依然未減,如同以杯水車薪,難以熄滅烈火。
更與大劑涼膈,大黃加至二兩,兼黃連犀角,三下方得熱除,於是專用生津止渴,多服而愈。
又案,清王孟英先生治驗
程燮庭乃朗芷香,今春病溫,而精關不固,旬日後,陡然莖縮寒顫,自問不支。人謂為虛瘧,欲投參附。孟英曰:非瘧也。平日體豐,多厚味釀痰,是以苔膩不渴,善噫易吐,而吸受風溫,即以痰濕為山險,乘其陰虧陽擾,流入厥陰甚易,豈容再投溫補,以劫液錮邪而速其痙厥耶。伊家以六代單傳,父母深憂之,堅求良治。
孟英曰:予雖洞識其症,而病情轇轕,縱有妙劑,難許速功,治法稍乖,亦防延損;倘信吾言,當邀顧聽泉會診,既可匡予之不逮,即以杜人之妄議。程深然之。於是王顧熟籌妥治,午後,進肅清肺胃方,以解客邪、蠲痰渴而斡樞機;早晨,投涼腎舒肝法,以靖浮越、搜隧絡而守關鍵。
白話文:
此外,用大劑量的涼膈散,其中大黃加到二兩,再加上黃連和犀角,服下三劑之後熱症就消除了。於是專門使用生津止渴的藥物,服用多次後就痊癒了。
又查閱資料,清代王孟英先生的治療經驗:
程燮庭,是朗芷香的兒子,今年春天患了溫病,但精關不固,過了十天,突然出現莖縮寒顫,自覺身體虛弱。有人認為是虛瘧,想要用人參和附子治療。孟英說:這不是瘧疾。他平時身體豐滿,吃太多肥膩的食物,所以舌苔厚膩不渴,經常打嗝容易嘔吐,而吸入風溫後,就會以痰濕為阻礙,趁著他陰虛陽擾,很容易流入厥陰,怎麼能再用溫補藥物,以劫取津液、封閉邪氣,而加速痙厥的發作呢?他的家族醫術世代相傳,父母非常擔心,堅決要求找到好的治療方法。
孟英說:雖然我清楚地知道他的病症,但是病情變化不定,即使有良藥,也不能保證快速見效,治療方法稍有不妥,也可能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損害。如果你信任我的話,就請邀請顧聽泉一起會診,既可以彌補我的不足,也能杜絕別人的妄議。程燮庭欣然同意。於是王孟英和顧聽泉共同商議制定治療方案,下午,服用肅清肺胃的藥方,以解表驅邪、化痰止渴,並調整臟腑功能;早晨,服用涼腎舒肝的藥方,以平息浮躁、疏通經絡,並守住關鍵部位。
病果遞減;奈善生嗔怒,易招外感,不甘淡泊,反復多次,每復必莖縮寒顫,甚至齒縫見紫血瓣,指甲有微紅色,溺短而渾黑極臭。孟英曰:幸上焦已清,中樞已運;亟宜填腎陰,清肝熱。
以西洋參、二冬、二地、蓯蓉、花粉、知、柏、連、楝、斛、芍、石英、牡蠣、龜板、鱉甲、阿膠、雞子黃之類,相迭為方,大劑連服二十餘帖,各恙漸退;繼以此藥熬膏晨服,午用繆氏資生丸方,各品不炒,皆生曬為末,竹瀝為丸,枇杷葉湯送下,服至入秋,始得康健。
白話文:
病情逐漸減輕,但病人容易因好事而生氣,容易招致外感,不甘於淡泊生活,反覆發病多次。每次復發都會伴隨着身體發冷、發抖,甚至出現牙縫流出紫色的血,指甲有微紅的顏色,尿液量少且浑黑惡臭。孟英醫生說:幸好上焦已經清熱,中樞機能已經恢復正常,現在要急需滋補腎陰,清解肝熱。
於是,醫生用西洋參、二冬、二地、蓯蓉、花粉、知母、柏子仁、黃連、楝實、麥冬、芍藥、石英、牡蠣、龜板、鱉甲、阿膠、雞蛋黃等藥材,相互搭配,連續服用二十多帖,各項症狀逐漸消退。之後繼續服用這些藥材熬成的膏,早上服用,中午服用繆氏資生丸。所有藥材都不炒,都用生曬的方法研磨成粉末,用竹瀝做成丸藥,用枇杷葉湯送服。服用到秋天,才完全恢復健康。
王氏七旬有三,風溫傷肺,頭暈目瞑,舌縮無津,身痛肢厥,口乾不飲,昏昧鼻鼾,語言難出,寸脈大,症屬痰熱阻竅。先清氣分熱邪,杏仁、象貝、羚角、花粉、嫩桑葉、竹茹、山梔,一服症減肢和;但舌心黑而尖絳,乃心胃火燔,懼其入營劫液,用鮮生地、犀角汁、元參、丹皮、麥冬、阿膠、蔗漿、梨汁,三服,舌潤神蘇,身涼脈靜;但大便未通,不嗜粥飲,乃灼熱傷陰,津液未復,繼與調養胃陰,兼佐醒脾,旬日霍然。
廉按,:溫為伏氣,風是新感,風溫一症,即葉天士所謂新邪引動伏邪是也。法當辛涼清解,輕劑如劉氏桔梗湯、防風解毒湯,重劑如繆氏竹葉石膏湯、葉氏荷杏石甘湯,皆有特效;切忌辛溫消散,劫鑠津液,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肺癆,臨症者切宜慎重。
白話文:
王氏七旬有三,風溫傷肺,頭暈目瞑,舌縮無津,身痛肢厥,口乾不飲,昏昧鼻鼾,語言難出,寸脈大,症屬痰熱阻竅。
這是一位七十三歲的王姓老人,患了風溫病,傷及肺部。他出現頭暈眼花,舌頭縮進去沒有唾液,全身疼痛四肢冰冷,口渴但不想喝水,昏迷不醒,打呼嚕,說不出話,寸脈跳動有力。這些症狀都屬於痰熱阻礙經絡的表現。
先清氣分熱邪,杏仁、象貝、羚角、花粉、嫩桑葉、竹葉、山梔,一服症減肢和;
首先要清除氣分中的熱邪,使用杏仁、象貝、羚羊角、花粉、嫩桑葉、竹葉、山梔子等藥材,一劑藥下去,症狀就減輕了,四肢也暖和起來。
但舌心黑而尖絳,乃心胃火燔,懼其入營劫液,用鮮生地、犀角汁、元參、丹皮、麥冬、阿膠、蔗漿、梨汁,三服,舌潤神蘇,身涼脈靜;
但是,患者的舌頭尖端發黑且紅,這表示心胃之火過盛,擔心火勢蔓延到營氣,損害津液。因此,用鮮生地、犀角汁、元參、丹皮、麥冬、阿膠、蔗漿、梨汁等藥材,三劑藥後,舌頭濕潤了,精神也恢復了,身體也涼快了,脈象也平靜下來。
但大便未通,不嗜粥飲,乃灼熱傷陰,津液未復,繼與調養胃陰,兼佐醒脾,旬日霍然。
但患者大便不通,也不想吃稀飯,說明內熱傷及陰液,津液尚未恢復。因此,接下來要滋養胃陰,同時輔助健脾,過了十天,患者就完全康復了。
廉按,:溫為伏氣,風是新感,風溫一症,即葉天士所謂新邪引動伏邪是也。
廉按:溫病是指伏在體內的病邪,風邪則是新近感染的病邪。風溫病就是新邪引動伏邪,也就是葉天士所說的“新邪引動伏邪”。
法當辛涼清解,輕劑如劉氏桔梗湯、防風解毒湯,重劑如繆氏竹葉石膏湯、葉氏荷杏石甘湯,皆有特效;
治療風溫病應該用辛涼清解的方法。輕症可以使用劉氏桔梗湯、防風解毒湯等藥物,重症則可以用繆氏竹葉石膏湯、葉氏荷杏石甘湯等藥物,都有很好的療效。
切忌辛溫消散,劫鑠津液,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肺癆,臨症者切宜慎重。
治療風溫病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因為會耗損津液,容易導致病情加重,如果病情急劇變化,就會發展成痙厥,如果病情緩慢發展,則會演變成肺癆。所以,醫生在治療風溫病時,一定要謹慎小心。
冷溫驗案,清張路玉先生治驗
陸中行室,年二十餘,臘月中旬,患咳嗽,捱過半月,病熱稍減;新正五日,復咳倍前,自汗體倦,咽喉干痛;至元夕,忽微惡寒發熱,明日轉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異常,又三日則咳唾膿血。張診其脈,輕取微數,尋之則仍不數,寸口似動而軟,尺部略重則無,審其脈症,寒熱難分,頗似仲景厥陰例中麻黃升麻湯證。
蓋始本冬溫,所傷原不為重,故咳至半月漸減;乃勉力支持歲事,過於勞役,傷其脾肺之氣,故咳復甚於前;至望夜忽憎寒發熱,來日遂自利厥逆者,當是病中體疏,復感寒邪之故;熱邪既傷於內,寒邪復加於外,寒閉熱邪,不得外散,勢必內奔而為自利,致邪傳少陰厥陰,而為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雖傷寒大下後與傷熱後自利不同,而寒熱錯雜則一。
白話文:
冷溫驗案,清張路玉先生治驗
陸中行先生,年約二十多歲,臘月月中患上咳嗽,捱了半個月後,病熱略微減退。新正五日,咳嗽比之前更加嚴重,自汗體倦,咽喉乾燥疼痛。到了元夕,突然輕微惡寒發熱,隔天就轉為腹痛腹瀉,手腳冰冷,咽喉疼痛異常,又過了三天就咳嗽吐出膿血。
張先生診斷其脈象,輕輕觸摸脈搏微弱而數,稍微用力尋找,卻又摸不到脈搏,寸口脈似有跳動卻軟弱無力,尺部脈稍微重壓就消失。仔細觀察其脈象和病症,寒熱難以区分,頗似仲景《傷寒論》厥陰篇中麻黃升麻湯的證狀。
推測病因,一開始是冬溫病,所受傷害並不算嚴重,所以咳嗽到半個月後逐漸減輕。然而,他勉強支撐著過年期間的各種活動,过度劳累,损伤了脾肺之氣,所以咳嗽比之前更加严重。到了望夜時突然感到寒冷發熱,隔天就腹瀉手腳冰冷,應該是病中身體虛弱,又受了寒邪侵襲的緣故。熱邪已經傷及內部,寒邪又從外部侵入,寒邪閉塞熱邪,無法散發出去,勢必向內部蔓延而導致腹瀉,進而導致邪氣傳入少陰厥陰,造成咽喉不適,咳嗽吐出膿血。雖然傷寒病大下之後的腹瀉與傷熱後的腹瀉不同,但是寒熱錯雜的症狀卻是一致的。
遂與麻黃升麻湯,一劑,肢體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明日診之,脈亦向和;嗣後與異功生脈合服,數劑而安。
又案,清雷少逸先生治驗
城東章某,得春溫時病。前醫不識,遂謂傷寒,輒用荊防羌獨等藥,一劑得汗,身熱退清,次劑罔靈,復熱如火,大渴飲冷,其勢如狂,更醫治之,謂為火證,竟以三黃解毒為君,不但熱勢不平,更變神昏瘈瘲。急來商治於予,診其脈弦滑有力,視其舌黃燥無津。予曰:此春溫病也。
初起本宜發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熱從汗解;惜乎繼服原方,過汗遂化為燥,又加苦寒遏其邪熱,以致諸變叢生。當從邪入心包肝風內動治之。急以祛熱宣竅法(去心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加羚角、鉤藤,一劑瘈瘲稍定,神識亦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原方去至寶菖蒲,加入沙參鮮地,三劑諸恙咸安。
白話文:
病人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該發汗,解表寒,這樣熱就會隨著汗排出體外;可惜的是,他一直服用之前的藥方,出汗太多,導致體內燥熱,又加了苦寒的藥物去抑制邪熱,導致各種病症產生。應該從邪氣入侵心包,肝風內動的角度去治療。我立刻用祛熱宣竅的方法(去心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再加上羚角、鉤藤,服用一劑後抽搐症状稍微緩解,神志也清醒了;只是津液還沒有恢復,嘴唇和舌頭仍然乾燥,因此我將原方中的至寶丹和石菖蒲去掉,加入沙參和鮮地黃,服用三劑後,所有病症都痊癒了。
又案,清朱心農先生治驗
人身之氣,冬令伏藏,易於化火,當時晴亢過久,人病咳喘,俗謂客寒包火是也。身熱,舌白,脅痛,咳痰膠厚,逾悶逾煩,汗出不解,先宜開泄:麻黃六分,杏仁三錢,生甘草五分,石膏三錢研細,生桑皮二錢,苦桔梗一錢,川貝母錢半,枇杷葉二錢炒。二劑,喘熱已減,去麻、甘、膏,加蔞皮二錢,泡淡黃芩五分,馬兜鈴一錢而愈。
白話文:
又案
清朝朱心農先生的醫案。
人體的氣機在冬季應該伏藏於內,容易轉化成熱,如果天氣晴朗燥熱持續時間過長,人們容易患咳嗽喘息,民間俗稱“客寒包火”。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舌苔白膩,脅肋疼痛,咳出的痰液黏稠,越來越悶,越來越煩躁,出汗卻不能止住。這種情況下,首先應該使用開泄的方法治療:
- 麻黃六分
- 杏仁三錢
- 生甘草五分
- 石膏三錢,研磨成細粉
- 生桑皮二錢
- 苦桔梗一錢
- 川貝母錢半
- 枇杷葉二錢,炒製
服用兩劑藥後,喘息和發熱的症狀減輕,就可以去掉麻黃、甘草、石膏,加入:
- 蔞皮二錢
- 泡淡黃芩五分
- 馬兜鈴一錢
服用之後即可痊癒。
寒遏伏熱,肺為邪侵,氣不通利,肺痹喘咳上逆,一身氣化不行,防變肺脹,急宜輕開清降:蘇葉五分,杏仁二錢,栝蔞皮錢半,廣鬱金磨汁一匙,生苡仁二錢,桔梗一錢,枇杷葉錢半,白通草一錢。三服已效,惟咳逆不止,仍屬肺氣失降,原方去苡仁蘇葉,加紫菀錢半,川貝三錢,二劑即愈。
廉按,:溫熱伏邪,因新寒觸動而發者,俗稱冷溫,發於春者為春溫,發於冬者為冬溫,俗稱客寒包火,皆屬此症。初起多頭身皆痛,寒熱無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脈息舉之有餘,或弦或緊,尋之或滑或數。先宜辛溫解表法(防風、杏仁、桔梗各錢半,廣皮一錢,淡豆豉三錢,加蔥白兩枚煎);倘或舌苔化燥,或黃或焦,是溫熱已鑠於胃,即用涼解裡熱法(鮮蘆根五錢,大豆卷三錢,天花粉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如舌絳齒燥,譫語神昏,是溫熱深踞陽明營分,即宜清熱解毒法(西洋參、大麥冬、鮮生地各三錢,元參錢半,金銀花、青連翹各二錢,加綠豆三錢煎服)以保其津液;如有手足瘈瘲,脈來弦數,是為熱極生風,即宜祛熱熄風法(大麥冬五錢,鮮生地四錢,甘菊花二錢,羚羊角二錢,鉤藤鉤五錢,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代水,再入諸藥煎服);如或昏憒不知人,不語如屍厥,此溫邪竄入心包,即宜祛熱宣竅法(見前);冷溫變幻,不一而足,務在臨機應變,此皆前哲雷少逸經驗法也。
白話文:
寒邪阻遏體內伏熱,使肺臟受到邪氣侵襲,導致氣機不通暢,肺氣鬱結,出現喘咳、氣逆等症狀,全身氣機運化不順,有發展成肺脹的風險,應當立即採取輕輕疏解、清熱降火的治療方法。
藥方
蘇葉五分,杏仁二錢,栝蔞皮錢半,廣鬱金磨汁一匙,生苡仁二錢,桔梗一錢,枇杷葉錢半,白通草一錢。
服用方法
將藥材一起煎服,三劑即可見效。
若咳嗽氣逆不止,仍屬肺氣失降
可將原方中的苡仁和蘇葉去除,加入紫菀錢半、川貝三錢,再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廉按:
溫熱伏邪,因新寒觸動而發作,俗稱冷溫。春天發作的稱為春溫,冬天發作的稱為冬溫,俗稱客寒包火,都屬於此類疾病。
症狀
初期多表現為頭身疼痛,寒熱無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脈象浮滑,或弦或緊,或數或滑。
治療方法
- **初期:**應當採用辛溫解表法,以防風、杏仁、桔梗各錢半,廣皮一錢,淡豆豉三錢,加蔥白兩枚煎服。
- **舌苔化燥,或黃或焦:**溫熱已灼傷胃,應當採用涼解裡熱法,以鮮蘆根五錢,大豆卷三錢,天花粉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煎服。
- **舌絳齒燥,譫語神昏:**溫熱深入陽明經,應當採用清熱解毒法,以西洋參、大麥冬、鮮生地各三錢,元參錢半,金銀花、青連翹各二錢,加綠豆三錢煎服,以保津液。
- **手足瘈瘲,脈來弦數:**熱極生風,應當採用祛熱熄風法,以大麥冬五錢,鮮生地四錢,甘菊花二錢,羚羊角二錢,鉤藤鉤五錢,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代水,再入諸藥煎服。
- **昏憒不知人,不語如屍厥:**溫邪竄入心包,應當採用祛熱宣竅法(見前)。
總結
冷溫症變化多端,應當根據病情臨機應變,以上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之談。
濕溫驗案,清葉天士先生治驗
濕溫穢濁之氣,膠結於三焦,故脈搏濡滯,苔灰邊白,氣喘脘結,周身痛難轉側,小溲窒澀而痛,老年精氣已衰,恐有內閉外脫之變。先與辛淡開泄:鮮石菖蒲、厚朴、苓皮、橘紅、白蔻仁、光杏仁、沖服蘇合香丸一顆。次診:濕開熱透,氣喘身痛俱減,惟熱壅脘結,溺仍澀痛,濕復阻氣,鬱而成病。
須知熱自濕中而來,徒進清熱無功,仍以宣通氣分:白蔻仁、大腹皮、茯苓皮、滑石、通草、豬苓、黃芩。三診:脘結溺痛已痊,惟吞酸形寒,乏陽運行,以致寒熱不飢。蓋以濕屬陰晦,必傷陽氣,法當轉旋脾胃,與苓薑朮桂湯加味:浙茯苓、淡乾薑、生於朮、川桂枝、半貝丸、生苡仁、炒橘白、荷葉拌炒穀芽。
白話文:
濕溫驗案,清葉天士先生治驗
濕溫病是由於穢濁之氣,停滯在三焦,導致脈搏濡滯,舌苔灰白邊緣泛白,氣喘胸悶,全身疼痛難以翻身,小便排泄困難且疼痛。老年人精氣衰弱,更易出現內閉外脫的危急情況。
起初,使用辛淡開泄的藥物:鮮石菖蒲、厚朴、苓皮、橘紅、白蔻仁、光杏仁,並服用蘇合香丸一顆。
第二次診斷:濕邪已開,熱氣已透,氣喘和全身疼痛都減輕了,但是熱氣仍然停滯在胸腹,小便仍然澀痛,濕邪又阻礙了氣機運行,導致病症反复。
要明白熱氣是從濕邪中產生,單純使用清熱藥物無效,應該繼續以宣通氣分的藥物治療:白蔻仁、大腹皮、茯苓、滑石、通草、豬苓、黃芩。
第三次診斷:胸腹脹滿和小便疼痛已經痊癒,但是仍然有吞酸、畏寒、乏力的症狀,這說明陽氣運行不足,導致寒熱不調。由於濕邪屬於陰邪,必然會損傷陽氣,因此必須調理脾胃,使用苓薑朮桂湯加味:浙茯苓、淡乾薑、生於朮、川桂枝、半貝丸、生苡仁、炒橘白、荷葉拌炒穀芽。
四診:寒熱瘥,食不化,中州陽失健運,當以溫藥和之:益智仁、炒穀芽、炒廣皮、炙甘草、浙茯苓、檀香汁、半夏曲、炒荷葉。此濕重於溫之療法。
濕溫長夏最多,其濕蒸之氣,多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漸布中下,河間所謂三焦病也,治與風寒食積迥異。仲景云:濕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濕本陰邪,其中人也則傷陽,汗則陽易泄越,而邪留不解,濕蒸熱鬱,發現為黃,熏蒸氣隧之間,正如罨曲之比。斯時病全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連翹、赤小豆、光杏仁、梓白皮、生薑、甘草、紅棗)可以奏效。今經一月,邪彌三焦,自耳前後左腫及右,癰瘍大發。
白話文:
病人出現寒熱交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狀,這是因為脾胃陽氣不足,無法正常運作。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例如益智仁、炒穀芽、炒廣皮、炙甘草、浙茯苓、檀香汁、半夏曲、炒荷葉。這種療法適合濕氣重於溫熱的患者。
濕溫病在長夏季節最常見,濕氣蒸騰,多從口鼻進入人體,上焦首先發病,逐漸蔓延到中焦和下焦,這就是河間先生所說的「三焦病」。濕溫病的治療方法與風寒食積引起的疾病截然不同。張仲景說:「濕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引起痙攣。」濕氣屬於陰邪,侵入人體就會損傷陽氣,發汗會導致陽氣外泄,而邪氣卻仍然留在體內,濕氣蒸騰熱氣鬱積,最終導致黃疸出現,就像用濕布捂住口鼻一樣。此時,病症主要在氣分,可以用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藥物包括連翹、赤小豆、光杏仁、梓白皮、生薑、甘草、紅棗。現在已經過去一個月了,邪氣蔓延到三焦,耳朵前後、左側腫脹,右側也出現了癰瘍,病情嚴重。
夫癰者壅也,不惟氣滯,血亦阻塞,蒸而為膿,穀食不思,陡然肉消殆盡,胃氣索然矣。商治之法,補則助壅,清則垂脫,前輩成法,一無可遵。因思濕熱穢濁,結於頭面清竅,議輕可去實之法,選芳香氣味,使胃無所苦,或者壅遏得宣,少進漿粥,便是進步。經云:從上病者治其上。
靈樞云:上焦如霧。非輕揚芳香之氣,何以開之:青菊葉、荷葉邊、金銀花、象貝、綠豆皮、馬兜鈴、連翹、射干,臨服沖金汁一小杯。次診:癰腫痛連背部,此屬郁傷氣血,經脈流行失司,已經月餘不痊,恐有流注潰膿之憂,法當內外兼治,治在少陽陽明:焦山梔、粉丹皮、夏枯草、雙鉤藤、制香附、廣鬱金、薄荷梗、鮮菊葉,另用紫金錠磨汁、塗敷瘡邊。
白話文:
癰瘡的形成是因為氣血瘀滯,導致熱毒積聚化膿,患者食慾不振,體力衰退,胃氣虛弱。傳統的治療方法,補則會加重瘀滯,清則會導致體虛,並無效用。因此,應選用芳香清熱解毒的藥物,以疏通氣血,幫助膿液排出,同時適當進食清淡的漿粥,緩解病情。針對頭面部的癰瘡,可以用芳香之氣開通上焦,如青菊葉、荷葉邊、金銀花等。對於疼痛蔓延至背部的癰瘡,則需要內外兼治,疏通經脈,清熱解毒,並用紫金錠等藥物外敷。
三診、癰潰流膿,身熱漸減,以辛涼法兼理氣血可愈:銀花、連翹、元參、丹皮、生甘草、青菊葉,犀角解毒丸磨沖。四診:癰雖愈,而胃虛少納,不口燥,音低氣餒,此胃中陰氣受傷也,當與清養:麥冬、北沙參、生玉竹、生扁豆、冬桑葉、生甘草,臨服入青蔗漿一杯。此溫重於濕之療法。
年已二旬,夏月咳嗽,時帶血出,常發寒熱,飲食減,身漸瘦,口不渴,行動時或仆地,有日輕,有日重,牙宣齦腫,晨起則血膠厚於齒齦上,脈細帶數,群以弱證治,二地二冬等滋陰藥,遍嘗不效,此濕溫久郁,似乎虛癆也。用蘆根、滑石、杏仁、苡仁,通草、鉤藤、白豆蔻。
白話文:
病人患有癰瘡,經過三次診斷後,瘡瘍潰爛流膿,身體發熱的症狀逐漸減輕,可以使用辛涼的方法,同時調理氣血,就能痊癒。藥方:銀花、連翹、元參、丹皮、生甘草、青菊葉,以及犀角解毒丸研磨成粉末服用。
經過四次診斷,癰瘡雖然癒合了,但是胃部虛弱,食慾不佳,沒有口乾的症狀,聲音低沉,精神萎靡。這是由於胃中陰氣受損,需要用清養的方法調理。藥方:麥冬、北沙參、生玉竹、生扁豆、冬桑葉、生甘草,服用前加入一杯青蔗漿。這種治療方法以溫潤為主,兼顧濕邪。
病人已經二十歲,夏季咳嗽,時常咳出帶血的痰液,經常發熱發冷,食慾下降,身體逐漸消瘦,口不渴,走路時容易跌倒,有的時候症狀輕一些,有的時候症狀重一些,牙齦腫脹,早晨起床後牙齦上會有厚厚的血塊,脈象細弱且跳動頻率快。由於病人體虛,曾經服用過滋陰的二地二冬等藥物,但效果不佳。這應該是濕熱久郁,類似虛勞的病症。藥方:蘆根、滑石、杏仁、苡仁、通草、鉤藤、白豆蔻。
囑云:服二十帖全愈矣;若不滿二十帖,後當瘧也。其人服十帖已霍然,即停藥,十月中果發瘧,仍服前藥而瘧愈。
酒客中虛,內伏濕溫,口鼻又吸穢濁之氣,初病頭脹,胸痞,身痛,微汗不解,濕溫在膜原內蒸,邪從中道斜行,兼以鼻受穢濕,皆蘊結於氣分,治以芳香,邪氣得開;奈不分氣血,偏以消導清熱攻下,致邪混血分成癍,陷入膻中,神昏譫妄,內閉臟絡,外反肢冷大汗,勢已危篤。
勉以芳透胞絡,庶神氣稍清,冀其回生:至寶丹四顆,金汁一杯,石菖蒲汁一匙,研細和勻,重湯溫服。次診:凡濕溫穢濁,填塞內竅,神識昏迷,脹悶欲絕者,須以芳香宣竅,深入臟絡,以開錮閉之邪。前投至寶丹開透法,初則神氣稍清,繼即閉目不語,昏厥如屍,病情危篤若此,勉以紫雪丹五分,微溫開水調服,百中圖一而已。
白話文:
醫生說服藥二十帖就能痊癒,若不到二十帖,之後就會發瘧疾。病人服藥十帖後就感覺好轉,便停了藥,結果十月中果然發了瘧疾,又服了之前的藥就痊癒了。
酒客體虛,體內蘊藏著濕熱,口鼻又吸入了污濁之氣,初期頭脹、胸悶、全身疼痛、微微出汗卻無法止住,濕熱在膜原內蒸煮,邪氣從中間斜行,再加上鼻部吸入污濕之氣,都積聚在氣分。治療應該使用芳香之物,使邪氣得以散開;但沒有區分氣血,只用消導清熱攻下的方法,導致邪氣混入血液形成斑點,陷入膻中,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內部臟腑經絡阻塞,外部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情況已十分危急。
勉力用芳香之物透入胞絡,希望神氣稍稍清醒,盼其能夠復活:至寶丹四顆,金汁一杯,石菖蒲汁一匙,研磨成細粉,用溫水服用。第二次診斷:凡是濕熱污濁填塞內竅,神志昏迷,胸悶欲絕的人,都需要用芳香之物宣通竅道,深入臟腑經絡,以打開阻塞的邪氣。之前用至寶丹開透的方法,一開始神氣稍稍清醒,之後就閉目不語,昏厥如屍,病情危急至此,勉力用紫雪丹五分,用溫水調服,希望能有一絲希望。
三診:癍疹遍發,心胸前後尤多,咯出黏涎數口,神清厥回;惟頭搖發痙,火升煩躁,病已牽動肝陽,陡動肝風,必有風火痰涎之滋擾。治法雖當清營,然必熄其風火,蠲其痰涎,庶險者平危者安矣。若但用滋陰柔肝之法,姑息養奸,必無澄清之一日。質以晉三先生,以為何如?犀角尖、羚角片、鮮生地、粉丹皮、東白薇、元參心、鮮竹瀝、鮮石菖蒲汁、金汁二兩,萬氏牛黃丸兩顆。
四診:諸證輕減,惟熏灼胃脘,逆沖為嘔,舌絡被熏,則赤絳如火,消渴便阻,猶剩事耳,似此猶屬暈厥根萌,當加慎靜養為宜。凡治此等症,必兼熄風消痰,方有出路,一味滋補,中病而不能去病,不可不知也。與黃連阿膠湯(川連、阿膠、鮮生地、生白芍、雞子黃、川貝、滁菊花、淡竹瀝、童便沖)加減,調理以善其後。此濕溫內陷,危症挽救之療法。
白話文:
三診:
病人身上出現了許多疹子,心胸前後來得特別多,咳出黏稠的唾液幾口,神志清醒但偶爾昏厥;頭部不停地搖晃,伴隨著抽搐,體內火氣上炎,煩躁不安,病症已經波及肝陽,突然導致肝風發作,一定是風火痰涎在作祟。雖然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必須先熄滅風火,去除痰涎,才能使病情危重的病人平穩下來,病情較輕的病人也能安然無恙。如果只是單純使用滋陰柔肝的方法,只會姑息養奸,病症永遠無法痊癒。請問您認為如何治療?
**藥方:**犀角尖、羚羊角片、鮮生地、粉丹皮、白薇、元參心、鮮竹瀝、鮮石菖蒲汁、金汁二兩,萬氏牛黃丸兩顆。
四診:
病人的症狀有所減輕,但胃脘依然灼熱,逆流嘔吐,舌苔被火氣薰烤,變得赤紅如火,口渴卻小便不利,這些症狀都尚未完全消失,看起來像是暈厥的病根尚未消除。應該加強靜養,謹慎調養。治療這種病症必須同時熄滅風火、去除痰涎,才能找到痊癒之路,單純滋補身體,只能治標不治本,切不可不知。
**藥方:**黃連阿膠湯(川連、阿膠、鮮生地、生白芍、雞子黃、川貝、滁菊花、淡竹瀝、童便沖)加減,以調養身體,預防後遺症。這是濕溫內陷危重病症的挽救療法。
濕遏溫邪內迫,經水不應期而至,淋淋不斷,二便不通,唇舌俱白,不喜冷飲,神呆恍惚,言語支離,診脈細小欲絕。當芒種夏至,陽極泄越,陰未來復,神魂不攝,是謂亡陽昏譫,最屬危脫之象。擬用仲景救逆法,以拯其危:人參、淡附子、川桂枝、化龍骨、煅牡蠣、炒蜀漆、清炙草、南棗。
次診:任陰未固,衝陽內擾,上則咽燥喉痛,下則遺溺帶紅,陽雖初回,陰氣欲盡,難進溫熱之補,當以收攝真陰,急固根蒂,與參麥散合貞元飲:人參、麥冬、北五味、熟地炭、白歸身、清炙草。三診:夜寐不安,心神煩躁,睡時譫語盜汗,陰陽尚未交合,防有厥脫變幻,急急鎮固陰氣,以冀復元:人參、辰茯神、真阿膠、淮小麥、化龍骨、煅牡蠣。四診:諸症俱痊,惟胃弱微嘔,此陽明氣液兩虛也。
白話文:
病人因濕邪阻遏陽氣,溫邪內侵,導致經期紊亂,陰道持續出血不止,大小便不通暢,嘴唇和舌頭都發白,不喜歡喝冷飲,精神恍惚呆滯,言語顛三倒四,脈象細小微弱,幾乎摸不到。正值芒種夏至,陽氣極盛而外泄,陰氣尚未恢復,精神魂魄失守,呈現亡陽昏迷狀態,屬於極度危急的症狀。擬用張仲景的救逆方法來挽救病人:人參、淡附子、川桂枝、化龍骨、煅牡蠣、炒蜀漆、清炙草、南棗。
第二次診斷:任脈陰氣未固,衝脈陽氣內擾,上則咽喉乾燥疼痛,下則尿失禁伴隨血尿,陽氣雖然略有恢復,但陰氣將要耗盡,難以進食溫熱的食物來補益,應該以收斂真陰,急救根基為優先,將參麥散和貞元飲合方使用:人參、麥冬、北五味、熟地炭、白歸身、清炙草。
第三次診斷:夜裡睡不安穩,心神煩躁,睡覺時胡言亂語,盜汗不止,陰陽尚未交合,要小心發生厥脫變化,必須緊急鎮定固護陰氣,以期恢復元氣:人參、辰茯神、真阿膠、淮小麥、化龍骨、煅牡蠣。
第四次診斷:所有症狀都痊癒了,只有胃氣虛弱,偶爾輕微嘔吐,這是陽明經氣血兩虛所致。
宜養胃以調本:人參、麥冬、生玉竹、清炙草、南棗、生粳米。
據述產育頻多,產後兩年,經水至今未來,此為病根,已屬下元陰虧,長夏初患泄瀉,必天雨地濕,潮霧穢濁,氣由口鼻吸受,原非發散消攻可去,只因體質甚薄,致濕濁蔓延,充布三焦,上則咳痰不飢,下則二便澀少,非表有風寒,故無寒熱見證,然氣分壅塞,津化濁痰,入夜渴飲,胃汁消乏,求助於水,是本虧標實之病。夫肺位最高,與大腸相表裡,清肅不行,小便不利矣。
蘆根、苡仁、通草、茯苓、桑葉、西瓜翠衣,衝入白蔻末。再診:前議虛不受補,皆因夏令伏邪,著於氣分。夫肺主一身之氣,既因氣阻,清肅不行,諸經不能流暢,三焦悉被其蒙。前言攻邪不效,蓋濕熱由吸而受,與風寒感冒不同,乃氤氳虛空,聚則為殃耳。故取淡滲無味氣薄之品,僅通其上,勿動中下,俾虛無傷,伏氣可去,稍佐辛香,非燥也,仿闢穢之義:經霜桑葉、鮮枇杷葉、茯苓、蔻仁、苡仁、蘆根。此濕溫犯肺之輕症療法。
白話文:
這次應該使用蘆根、薏苡仁、通草、茯苓、桑葉、西瓜皮,再加入白蔻末一起服用。
再次診斷:之前說虛弱無法進補,都是因為夏天伏邪之氣侵襲了氣分。肺主一身之氣,由於氣機阻塞,清肅功能失常,導致各經絡不能流通,三焦都被蒙蔽。之前用攻邪的方法沒有效果,是因為濕熱之氣是通過吸入的方式進入人體的,與風寒感冒不同,它像霧氣一樣瀰漫在虛空中,聚集在一起就會造成危害。所以這次要用淡滲無味、氣味清淡的藥物,只通暢上焦,不要動中焦和下焦,以免傷及虛弱的本氣,讓伏邪之氣慢慢消失。再稍微加入一些辛香的藥物,不是為了燥熱,而是為了驅散穢氣,比如霜降後的桑葉、新鮮的枇杷葉、茯苓、蔻仁、薏苡仁、蘆根。這是治療濕溫犯肺輕症的方案。
又案,清王孟英先生治驗
黃純光,年七十八歲,患濕溫至旬余,脈形歇代,呃忒連朝,諸醫望而畏之。孟英診曰:脈雖歇而弦搏有根,是得乎天者厚,雖屬高年,猶為實象。參以病深聲噦,原非小故,而二便窒澀,苔膩而灰,似腑氣未宣,痰濕熱阻其氣化流行之道也。清宣展布,尚可圖焉。何新之韙其議。
因以旋覆花、淡竹茹、焦山梔、川楝子、枇杷葉、光杏仁、吳茱萸、小川連、紫菀、蔞仁、陳化熱、大地慄等為劑,片通草一兩煎湯煮藥。投匕即減,數服而大吐膠痰,連次更衣,遂安粥食;惟動則嗽逆,漸露下虛之象。予西洋參、龜板、牡蠣、蓯蓉、石斛、牛膝、冬蟲夏草、石英、茯苓、當歸等藥而各恙遞安,繼加砂仁熟地而起。
白話文:
清朝王孟英先生曾治療一位名叫黃純光,七十八歲的病人,患了濕溫病已有十多天,脈象時有時無,而且一直乾嘔,許多醫生都望而卻步。孟英診斷後認為,脈象雖然時有時無,但弦數有力,說明患者本身底子不錯,即使年紀大了,也還有餘力。再加上患者病情嚴重,一直乾嘔,而且大小便不通暢,舌苔厚膩且灰白色,應該是腑氣不暢,痰濕熱阻礙了氣血運行的緣故。只要清熱宣散,還是有希望康復的。於是,他採用了旋覆花、淡竹茹、焦山梔、川楝子、枇杷葉、光杏仁、吳茱萸、小川連、紫菀、蔞仁、陳化熱、大地慄等藥材,用片通草一兩煎湯,煮藥服用。服用後,患者很快就不再乾嘔,服用了幾劑後,吐出很多膠狀痰液,連換了好幾件衣服,身體也恢復正常,可以吃粥了。但是,患者一活動就咳嗽,顯露出下虛的症狀。孟英於是又開了西洋參、龜板、牡蠣、蓯蓉、石斛、牛膝、冬蟲夏草、石英、茯苓、當歸等藥材,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後來,又加上砂仁、熟地等藥,患者終於痊癒。
翁嘉順之婦弟吳某,勞傷之後,發熱身黃,自以為脫力也。孟英察脈軟數,是濕溫重證,故初起即黃。亟與清解,大便漸溏,小溲甚赤,濕熱已得下行,其熱即減。因家住茅家埠,吝惜輿金,遽邇輟藥。七八日後復熱,譫語昏聾,抽痙遺溺,再懇孟英視之,濕熱之邪擾營矣。
投元參、犀角、菖蒲、連翹、竹茹、竹葉、銀花、石膏,泄衛清營之法,佐牛黃丸、紫雪丹而瘳。臀皮已塌,亟令貼羊皮金,不致成瘡而愈。
又案,清周雪樵先生治驗
去年七月內人患濕溫,初亦不以為意,而內人素性不肯服藥,僕亦聽之。至五六日,病情忽重,其狀惡寒發熱,熱高一百零三度,頭痛胸痞,渴甚而不能飲,數日不食,亦不大便,苔白膩如粉而厚,與以飲食,絕不知味,口出穢氣,數尺外即聞之,神思迷糊,語無倫次,大有垂危之勢。
白話文:
翁嘉順的妻弟吳某,勞動過度受傷後,發燒身體發黃,他認為自己是體力透支。孟英診脈發現脈象軟弱而數,這是濕溫重症,所以初期就出現發黃。於是馬上用清解的藥方,患者大便逐漸稀軟,小便非常紅,濕熱已經往下走,發熱的症狀也減輕了。因為他家住茅家埠,捨不得花車費,很快就停止服藥。過了七八天,又開始發燒,胡言亂語,昏迷耳聾,抽搐大小便失禁,再次懇求孟英診治,濕熱的邪氣已經擾亂了營氣。
於是用元參、犀角、菖蒲、連翹、竹茹、竹葉、銀花、石膏等藥,採用泄衛清營的方法,輔以牛黃丸、紫雪丹,最後痊癒。臀部皮膚已經塌陷,急忙用羊皮金貼敷,避免潰爛,最終也痊癒了。
另外,清代周雪樵先生的治療經驗:
去年七月,我妻子患了濕溫,一開始也沒在意,而且我妻子一向不喜歡吃藥,我也就聽之任之。到了五六天,病情突然加重,出現惡寒發熱,體溫高達一百零三度,頭疼胸悶,口渴得厲害卻喝不下水,好幾天沒吃東西,也不大便,舌苔白膩厚如粉末,給她吃東西,完全沒有味覺,口中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幾尺外就能聞到,神志不清,說話語無倫次,眼看就要不行了。
僕乃自制化濁湯,以厚朴為君,佐以藿香、黃芩、前胡、腹皮、佩蘭、枳殼、香豉、梔仁等,而加玉樞丹以降之,一劑後,熱竟全退,神思亦清。但苔膩如故,大便不行,仍不能進食,乃以輕瀉藥通其大便,兼以平胃散法調理之,至五六日後,食始知味,又二三日乃能起。
朱雅南先生之二哲嗣達哉,去年秋,兄弟夫婦同就學於滬,其來也途次感冒,復飢飽不節,至寓而病濕溫,頭暈發熱,胸痞作惡,吐出痰飲甚多。初以滌飲劑治之,熱益重,至一百零四度許,周身癱瘓,口出穢氣,苔膩如粉,神識迷濛,其兄甚焦急。僕仍用化濁湯治之,而重加蘇梗。
白話文:
我親自製作了「化濁湯」,以厚朴為主藥,輔以藿香、黃芩、前胡、腹皮、佩蘭、枳殼、香豉、梔仁等,並加入玉樞丹來幫助藥力下降。服用一劑後,發熱症狀完全退去,精神也變得清醒。但舌苔仍然厚膩,大便不通,也無法進食,於是就用輕瀉藥幫助排便,並用平胃散的方法調理,大約五到六天後,開始能夠品嚐食物的味道,又過了兩三天就能起牀。
朱雅南先生的兩個兒子,去年秋天,兄弟夫婦一起到上海讀書。在路途中,他們感冒了,又因為飲食不節制,到了住所後就患上了濕溫病,出現頭暈發熱、胸悶作嘔、痰液很多等症狀。起初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結果病情更加嚴重,體溫升至一百零四度左右,全身癱瘓,口中發出惡臭,舌苔厚膩如粉,神志模糊,其兄十分焦急。我仍然用「化濁湯」治療,並加重了蘇梗的用量。
一劑後,得大汗甚徹,熱竟全退,神識亦清;但大便已六七日不行,穢氣苔色仍如故,用前方加減,入製大黃三錢下之,一劑不知,再加大黃二錢,又二劑乃得大便,穢氣頓已,食亦漸進。僕曰:病已去矣,但以飲食善調之自愈,不必服藥矣。
今年四月初,同鄉汪太史淵若之次子廉卿,年四歲,亦病濕溫,但尚不能自言其苦,屢屢驚厥,有一次厥去一點鐘許,家人意為死而哭,幸復甦,數夕不得眠。邀僕治之,見其色慘白,其頭倒,其神思倦怠,喉間咯咯有聲,脈滑數,知有痰極多,按其腹滿而軟,曰:數日不食,不應有此,殆有食積。以表候其腋下,得一百零二度,曰:口中之度,必零三度許也。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病人大量出汗,熱度完全退去,神志也清醒;但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體內的穢氣和舌苔顏色仍然沒有改變。醫生根據之前的藥方加減藥物,加入製大黃三錢服用,一劑藥後沒有效果,又加了二錢大黃,服用兩劑後終於排便,穢氣也消失了,食慾也逐漸恢復。醫生說:「病已經好了,只要飲食調養就能完全康復,不用再吃藥了。」
今年四月初,同鄉汪太史淵若的次子廉卿,四歲,也患上了濕溫病,但還不會說話表達自己的痛苦,經常驚厥。有一次驚厥持續了近一個小時,家人以為他死了而哭泣,幸好他醒過來,連續幾天晚上都睡不好。醫生應邀前去診治,發現孩子面色蒼白,頭歪向一邊,精神倦怠,喉嚨裡有咯咯的聲音,脈搏滑數,知道他體內痰很多。醫生按壓孩子的腹部,發現腹部脹滿而柔軟,說:「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不應該有這種情況,應該是積食。」醫生用溫度計測量孩子的腋窩,顯示為一百零二度,說:「口腔溫度應該在零三度左右。」
其汗則黏膩非常,泣而無淚,渴且嗜飲,然臥時覆被,不知自去之也,知必有表邪。又每以手自按其頭,知頭必有痛脹等事。口中亦有穢氣,數武外即可嗅而知之。因知亦為化濁湯之症,亦以此方與之,而改蘇梗為蘇子,用玉樞丹四分。未服藥之前,尚驚厥,請推拿者推之。
始已。服藥數分鐘後,忽嘔出膠痰兩大堆,約一小鐘許,黏厚成塊,又數點鐘後,得大便一次,極臭而多,其色黑,此夕即能安臥,明日復診,則熱退神清,病竟全去,以搜捕餘邪法治之,曰:一劑後,可不藥矣。次日竟下地行走如常。
廉按:,濕熱與濕溫似同實異,濕熱者,先受濕,後化熱,其來也漸;濕溫者,先伏溫,後受濕,其來也暴。濕熱輕而濕溫重。初起時,最要辨明孰輕孰重,如濕重於溫者,當以吳氏三仁湯、周氏化濁湯二方為主。即雪樵君云:濕溫之病,多在胃腸,舌苔滑白厚膩者,重用川樸為君;口有穢氣者,玉樞丹亦要藥。其說甚是。如溫重於濕者,當以加減藿樸夏苓湯、清芳透邪湯二方為主。濕與溫並重,當以新定不食、枳實梔豉合小陷胸湯加減,或藿香佐金湯亦佳。此治濕溫初起之方法也。其他變症甚多,論中方法畢備,對症酌用可也。今所選之案雖少,而大致粗備,亦足為後學導夫先路矣。
又按,:驗方妙用論中,新增百八十四方,以上統計五百十一方。
白話文:
病人汗水黏膩,哭泣卻沒有眼淚,口渴且喜歡喝水,但睡覺時蓋著被子卻不自覺地踢開。這些都表明有外邪入侵。病人用手按頭,說明頭部有疼痛和脹痛等症狀。口中散發出穢氣,走幾步就能聞到。由此可知,這是化濁湯的病症。於是給病人服用了化濁湯,但將蘇梗改為蘇子,並加入四分之一的玉樞丹。服藥前,病人還出現了驚厥,於是請推拿師傅推拿。
服藥幾分鐘後,病人突然吐出兩大堆膠痰,約一個小時後,痰液粘稠成塊。服藥幾個小時後,病人排便一次,糞便又臭又多,顏色呈黑色。當晚病人就能安然入睡,第二天複診時,熱退神清,病症完全消失。用搜捕餘邪法治療,一劑藥便可以痊癒。第二天,病人就能下地行走如常。
濕熱與濕溫看似相同,實則不同。濕熱者先受濕後化熱,病程較緩慢;濕溫者先伏溫後受濕,病程較快。濕熱較輕,濕溫較重。病初起時,必須辨明孰輕孰重。若濕重於溫,應以吳氏三仁湯和周氏化濁湯為主。正如雪樵君所說,濕溫病多在胃腸,舌苔滑白厚膩者,宜重用川樸為君;口有穢氣者,玉樞丹也是必不可少的藥物。若溫重於濕,應以加減藿樸夏苓湯和清芳透邪湯為主。若濕溫並重,應以新定不食、枳實梔豉合小陷胸湯加減,或藿香佐金湯亦可。以上是治療濕溫病初起的方法。其他變症很多,書中方法齊全,對症酌用即可。本文所選案例雖然不多,但大致齊備,足以指引後學入門。
驗方妙用論中,新增了百八十四個方劑,加上之前的方劑,總計五百十一個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