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4)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24)

1. 兼瘧

其七兼瘧:溫熱二病,有似瘧、轉瘧、兼瘧之不同,用藥亦有微異。似瘧者,乃寒熱往來,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時無定也:溫熱兼風寒症,初起多有之。轉瘧者,溫熱症,譫妄煩渴大劇之後,已經大汗、大下,仍有餘邪不解,復作寒熱,轉成瘧象也,溫熱症末路多有之。

兼瘧之症,乃寒暑時邪合病也,其症寒熱有常期,瘧症全具,但熱多寒少,且多躁渴擾亂,熱勢迅速,或更昏憒,穢氣觸人為異,秋令多有之。溫熱症所以似瘧者,因伏邪盤踞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達,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見半表半裡之少陽症也,治法以新定達原飲為主。

溫熱症所以轉瘧者,因汗下後,邪氣已衰,正氣來復,出與邪爭,故在先陽氣獨亢,有熱無寒者,今則以陰液漸回,而寒熱相爭矣:在先邪氣充斥,夜燥熱無休止時者,今則邪氣漸退,正氣漸復,而寒熱發作有時矣。治法以養正為主,祛邪佐之。補中益氣湯、炙甘草湯、柴胡四物湯、參胡三白湯,量餘邪之盛衰,視陰陽之盈虧,酌而用之。

至若兼瘧之症,最為難治,吳又可曰:瘧疾二三發,或七八發,忽然晝夜煩熱,發渴不惡寒,舌上苔刺,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症漸具,此伏邪症現,而瘧症隱也。以伏邪方藥治之則生,瘧家方藥治之則劇。治之如法,脈靜身涼。每日或間日,寒熱復作有常期者,伏邪解而瘧邪未盡也,仍以瘧法治之。

蓋伏邪初起,本與瘧病不甚相遠,伏邪多濕溫二氣相合,瘧多風寒暑濕四氣相合,其邪氣之雜而不純,橫連膜原,原是一路。但伏邪之火氣,發則為亢陽,故宜清、宜下之症多;瘧之暑氣,停則為鬱滯,故宜宣利之症多耳!所以伏邪初起,方用新定達原飲,與瘧之主方用清脾飲,藥品亦多相類;至其傳變,則緩急輕重,迥乎不同。善悟者於此而細參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混合型瘧疾]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溫熱疾病中,類似瘧疾、轉變為瘧疾、以及混合型瘧疾的差異,並指出其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所謂類似瘧疾的情況,指的是患者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可能一天內出現兩到三次,也可能只一次,但發作時間並沒有一定的規律。這種情況在溫熱疾病伴隨風寒症狀的初期較為常見。

轉變為瘧疾的情況,則是在溫熱疾病的患者出現嚴重的譫妄煩渴後,即使經歷了大量出汗和排便,體內的病邪仍未完全清除,再次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轉變為典型的瘧疾樣貌。這通常發生在溫熱疾病的後期。

混合型瘧疾,是因為寒暑的季節性致病因子同時影響所導致的疾病。患者會在固定時間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具備典型的瘧疾特徵,但熱度高於寒感,且常伴有口渴煩躁、快速升高的體溫,甚至昏迷不清,且身上散發出異常的臭味。這種情況在秋季較為常見。

對於溫熱疾病為何會類似瘧疾,是因為潛藏的病邪盤踞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想要透過皮膚排出卻無法順利,想要侵入臟腑卻找不到機會,因此呈現出半表半裡的少陽症狀。治療時,新定達原飲是主要的選擇。

溫熱疾病為何會轉變為瘧疾,是因為出汗和排便後,病邪的威力減弱,人體的正常機能開始恢復,開始與病邪對抗。原本只有熱度而無寒感的患者,現在由於體內陰液逐漸回復,開始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原本病邪充斥全身,夜晚燥熱不止的患者,現在病邪逐漸退去,正常機能逐漸恢復,寒熱交錯的症狀也有了固定的發作時間。治療時,應以調理身體機能為主,輔以清除病邪。補中益氣湯、炙甘草湯、柴胡四物湯、參胡三白湯等,根據病邪的強弱和體內陰陽的平衡,適當選擇使用。

至於混合型瘧疾,是最難治療的一種情況。吳又可醫生曾提到,瘧疾患者在發病兩三天,或七、八天後,突然出現日夜煩躁、口渴、不畏寒、舌頭上有粗糙的舌苔、胸腹部痞滿、食慾不振、排泄功能逐漸喪失等症狀,這是潛藏的病邪開始顯現,而典型的瘧疾症狀則被掩蓋。如果用治療潛藏病邪的方式來治療,病情會好轉;如果用治療瘧疾的方式來治療,病情反而會加重。當治療方式正確,脈搏平穩,體溫下降,但每天或每隔一天,寒熱交錯的症狀仍然按一定規律發作,這表示潛藏的病邪已被清除,但瘧疾的病邪尚未完全消除,仍需用治療瘧疾的方式來繼續治療。

潛藏的病邪和瘧疾在早期並不容易區分,潛藏的病邪通常是濕熱二氣結合,而瘧疾則是風、寒、暑、濕四氣結合,其病邪複雜而不單純,橫跨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但潛藏病邪的火氣,一旦爆發就會成為過旺的陽氣,因此適合用清熱和排便的療法;而瘧疾的暑氣,一旦停止流動就會造成瘀滯,因此適合用宣導和利尿的療法。因此,在潛藏病邪的早期,治療方式多用新定達原飲,而瘧疾的主要治療方式則是清脾飲,兩者的藥物成分多有相似之處;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兩者的嚴重程度和緊迫性則大相逕庭。有智慧的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差異,這樣才能對疾病有更深的理解。

2. 兼痢

其八兼痢:伏邪本多自利症,表症初起,即每日解數次稀臭水者是也,詳見後自利條下;更有春夏之交,一得伏邪,即兼下利紅白,而裡急後重者,名為兼痢。初起慎勿作痢治,蓋痢屬裡症,今見伏邪之發熱、頭痛,為表裡俱病,先用透伏邪之法解其表,表解而里自和,其痢多有不治而愈者。

若用治痢之法先清其里,裡氣虛而表邪陷,輕者增其煩躁、神昏,重者遂至嘔逆、昏憒而危矣。所以古人於時痢初起,專主倉廩湯,一意先解其表,但加陳倉米以和中。俟表症解後,裡熱症具,方可議清議下。不但香連、承氣之類初宜暫緩,即淡滲分利,亦宜緩投於表症未解之先。

若表症已解,而里積未除,則宜葛根芩連湯,加青、陳、楂、曲,清消之,甚加枳實導滯丸緩攻之;中路可用白頭翁湯苦堅之。大凡痢症夾表,先見身熱,即宜緩用苦寒、淡滲、清裡之藥,用之必增嘔逆,此歷驗不爽者,不特時行症兼痢為然。若溫熱病而兼痢,多屬濕熱與積滯,互結胃腸,治法總以疏利、推蕩、清火為主。

惟伏邪火毒太甚,驟發即下純紅、純紫惡血,或兼見舌燥、譫妄諸症者,黃連、大黃、犀角、鮮地,又在所急,不可拘此論也。

綜而言之,以上八條,其辨明所以為溫熱兼症,固已不憚逐類詳審,然總以前所列五辨為主。五者之中,必有一二確據,方於溫熱門求治,否則各按各門施治可也。若反混以時邪治之,為害甚矣!

白話文:

這個部分在談論一種疾病,我們可以稱之為「兼痢」。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潛藏的邪氣導致,起初會表現出多次排泄稀臭的水狀便,詳細的情況可參考後面關於「自利」的部分。另外,在春夏交替之際,一旦感染了潛藏的邪氣,除了會出現紅白相間的下痢,還會感到腹部緊迫,想要頻繁排便,這被稱為「兼痢」。在初期千萬不要按照痢疾來治療,因為痢疾屬於內臟病症,而此時同時呈現發燒和頭痛的表徵,顯示表裡都受到病變影響。首先應該使用能去除潛藏邪氣的方法來治療表症,表症得到緩解,裡症自然也會跟著好轉,許多時候,痢疾不用特別治療就會自行康復。

如果一開始就用治療痢疾的方式,清肅內臟,會導致內臟氣虛,使得表面的邪氣更深入,病情輕的可能只會增加煩躁和精神混亂,嚴重的話可能會嘔吐、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古人在對付季節性痢疾初期,主要使用倉廩湯,全力先解決表面問題,只添加陳倉米來調和中焦。等到表症消失,裡熱症候出現,才能開始討論清熱和瀉下。不僅香連、承氣之類的藥物應在初期避免使用,即使是一些淡滲利尿的藥物,也應在表症尚未解除前緩慢使用。

如果表症已經消除,但腸胃內的積滯仍未清除,這時應該使用葛根芩連湯,加上青皮、陳皮、山楂、麥芽,來清熱消食,必要時再加上枳實導滯丸緩慢攻擊。在中焦部位,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來苦堅止痢。通常,痢疾夾雜表面病證,如果一開始就看到發燒,就不應該立即使用苦寒、淡滲、清熱的藥物,因為這樣做會加重嘔吐,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結果,不僅是季節性病症兼有痢疾時如此。如果是溫熱病且伴有痢疾,大多數情況是由濕熱和腸胃積滯相互糾纏造成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疏通、推蕩、清火。

只有當潛藏的邪氣火毒過盛,突然出現大量純紅或純紫的惡血,或是舌頭乾燥、胡言亂語等症狀時,黃連、大黃、犀角、鮮地黃就成了急迫的需求,不能拘泥於上述理論。

總的來說,以上的八種情況,我們已經明確地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是溫熱病的併發症,當然,這一切的判斷還是要以先前提出的五個判斷標準為主。在這五個標準中,必須有一兩個確定的證據,才能在溫熱病的範疇內尋求治療,否則就應該根據不同的病症來進行治療。如果把季節性的邪氣混同處理,其危害是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