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3)
第一卷 (23)
1. 兼毒
專治爛喉時症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以去腐止爛。末用珠黃散(珍珠粉六分,西牛黃三分,京川貝、煅龍骨各四分,煅青果核三枚,共研細末,瓷瓶密藏),以清餘毒而生肌。
十、要刮後頸以散毒:於頸窩處,搽真薄荷油少許,用錢一文,如刮痧樣,往下順刮,須千餘刮,顯出塊點,用瓷片鋒刺破,即以蜞口吮出惡血;無蜞時,則用小吸氣筒,以吸出之,散毒最效。此治喉痧、喉痹及各種風火喉症之第一妙法也。
至若所謂穢毒者,即濕溫時毒也。一名濕溫挾穢,又名濕穢。凡夏秋間俗稱痧氣、痧穢者,多屬此症。初起惡寒,繼則純熱,頭重脹痛,胸脘痞滿,噁心欲嘔,腹痛悶亂,膚熱自汗,肌肉煩疼,四肢倦怠,右脈濡滯,舌白或黃。治法雖均宜芳香化濁,如藿香正氣散加減。然當辨其偏於熱重者,必兼舌苔黃膩,心煩口渴,宜用枳、桔、梔、豉,合小陷胸湯,加青蒿、滑石。
偏於濕重者,必兼舌苔白膩,口黏不渴,宜用藿樸二陳湯加佩蘭葉、蒼朮、白檀香、白蔻末之類。如膚髮黃豆,或如疙瘩塊,癢而麻木者,此濕毒從皮膚排泄也,前方加杜赤小豆、土茯苓、連翹、皂角刺,透發之。輕則但發白㾦,如水晶色,前方合千金葦莖湯,輕宣之。如濕毒阻滯筋肉,一身盡痛者,前方加羌活、防風、桂枝、秦艽,疏通絡脈以發散之。
如濕毒阻滯胸膈,氣壅而呃者,前方加廣皮、淡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汁,開降之。如濕毒阻滯清竅,神識如蒙者,前方加太乙紫金丹開泄之,蘇合香丸亦效。如濕毒挾食,阻滯胃腸,不飢不食不便者,前方加小枳實、海南子、炒黑醜,疏逐之。如濕毒入絡,氣鬱化脹,便溏溺澀者,前方合二金湯疏泄之,薛氏開鬱通絡飲合寬膨散,奏效尤捷。
如濕毒久羈三焦,氣滯胸痹,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者,此必有濁痰黏涎膠結於內也,宜宣清導濁湯。去寒水石,加控涎丹、琥珀末、鮮石菖蒲,開逐之。如濕毒兼誤食生冷,寒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者,胃苓湯合半硫丸主之。如濕毒因多服苦寒,濁滯久留下焦,下注直腸而氣閉,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者,朮附湯合半硫丸挽救之。
白話文:
[兼毒]
專門治療喉嚨潰爛以及口瘡、牙疳、口腔潰瘍等症。凡是外邪入侵導致的疾病,其他藥物無效的,可以將藥物吹入患處,即使病入膏肓也能起死回生,以去除腐爛組織。藥物用完後,再用珠黃散(珍珠粉、西牛黃、川貝母、煅龍骨、煅青果核研磨成的細末,裝在瓷瓶中密封保存)來清除餘毒,促進傷口癒合。
十、需刮拭後頸部以散毒:在頸窩處塗抹少量薄荷油,用一枚銅錢,像刮痧一樣,由上往下刮拭,至少刮一千次以上,直到皮膚出現瘀點,再用瓷片尖端將瘀點刺破,用螞蝗吸出瘀血;如果沒有螞蝗,就用小型吸氣筒吸出瘀血,這是散毒最有效的方法。此法是治療喉痹、喉嚨腫痛及各種風火喉症的最佳妙方。
至於所謂的穢毒,就是濕溫病的毒素。又稱濕溫挾穢、濕穢。夏秋季節俗稱痧氣、痧穢的,大多屬於這種疾病。初期會惡寒,接著就發高燒,頭部沉重脹痛,胸脘部痞悶,噁心嘔吐,腹部疼痛絞痛,皮膚發熱自汗,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右脈濡滯,舌苔發白或發黃。治療方法都應該使用芳香化濁的藥物,例如藿香正氣散加減。但要區分病情偏向於熱重還是濕重:
如果偏向於熱重,舌苔必黃膩,心煩口渴,就要用枳實、桔梗、梔子、豆豉,配合小陷胸湯,再加入青蒿、滑石。
如果偏向於濕重,舌苔必白膩,口黏不渴,就要用藿香、樸消、二陳湯,再加入佩蘭葉、蒼朮、白檀香、白蔻末等。如果皮膚出現黃豆大小的疙瘩,或者像疙瘩一樣,又癢又麻木,這是濕毒從皮膚排出,之前的藥方要再加入赤小豆、土茯苓、連翹、皂角刺,以促進毒素排出。輕微的只是出現白色斑點,像水晶一樣透明,之前的藥方要配合千金葦莖湯,輕輕宣洩。如果濕毒阻塞肌肉,全身疼痛,之前的藥方要加入羌活、防風、桂枝、秦艽,疏通經絡以發散風寒。
如果濕毒阻塞胸膈,氣逆而呃逆不止,之前的藥方要加入廣皮、淡竹茹、丁香、柿蒂、沉香汁,以開通下降之氣。如果濕毒阻塞清竅,神志不清,之前的藥方要加入太乙紫金丹以瀉毒,蘇合香丸也有效。如果濕毒和食積一起,阻塞胃腸,不想吃東西,排便困難,之前的藥方要加入小枳實、海南子、炒黑醜,以疏通腸胃。如果濕毒侵入經絡,氣鬱化為腫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之前的藥方要配合二金湯疏通,薛氏開鬱通絡飲合寬中散,效果更快。
如果濕毒長期停留在三焦,氣滯胸痹,神志昏迷,少腹部硬滿,大便不通,這是因為濁痰黏液阻塞在體內,要用宣清導濁湯,去掉寒水石,加入控涎丹、琥珀末、鮮石菖蒲,以開通和排出。如果濕毒因為誤食生冷食物,寒凝氣滯,三焦都阻塞,大小便不通,要用胃苓湯合半硫丸治療。如果濕毒因為服用過多苦寒藥物,濁氣長期停留在下焦,下注直腸而氣閉,肛門墜痛,胃口不好,舌苔腐爛發白,要用朮附湯合半硫丸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