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36)
第二卷 (36)
1. 驗方妙用
溫熱病首用辛涼以解,次用苦寒以清裡,終用甘寒以救液,此治溫熱本症初中末之三法也。然有兼症、夾症、復症、遺症,及婦人、小兒種種之不同,不得不多備方法以施治,庶免醫家道少之患。茲特分列八法,詳言以發明之:
白話文:
【驗方靈活應用】
對於溫熱病的治療,首先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接著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邪,最後再用甘寒的藥物來滋補津液,這是治療溫熱病在初期、中期和後期的三個基本步驟。然而,疾病往往複雜多變,可能同時伴有其他病症,或病癥間相互交錯,甚至出現重複感染和後遺症,再加上婦女和兒童等不同對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須準備多種治療方法來應對,以免醫生因手段有限而無法妥善處理病情。現在我們特別列出八種不同的治療策略,詳細解釋其應用原則,以便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療法。
2. 發表法
凡能發汗、發㾦、發疹、發斑、發丹、發痧、發瘄、發痘等方,皆謂之發表法。溫熱病,首貴透解其伏邪,而伏邪初發,必有著落,方著落在皮肉肌腠時,非發表則邪無出路,故發表法為治溫熱病之一大法也。其大要不專在乎發汗,而在乎開其鬱閉,宣其氣血。鬱閉在表,辛涼芳淡以發之;鬱閉在半表半裡,苦辛和解以發之。
陽亢者飲水以濟其液,陰虛者生津以潤其燥,氣滯者宣其氣機,血凝者通其絡瘀;庶幾有㾦者則發㾦,有疹斑者則發疹斑,有瘄者則發瘄,有痘者則發痘,必察其表無一毫阻滯,始為發表法之完善,此溫熱病發表之法,大不同於風寒也。謹述發表驗方,臚列於下:
一、溫熱發汗,,雖宜辛涼開達;而初起欲其發越,必須注重辛散,佐以輕清,庶免涼遏之弊。方伏邪傳變出表時,輕者亦可得表藥而汗散,重者雖大劑麻葛羌防亦無汗。但須清其絡熱,宣其氣機,以治溫熱;或開其濕鬱,達其募原,以治濕溫;必待伏邪盡發,表裡全徹,然後或戰汗或狂汗而解。亦有不用表藥而自汗淋漓邪終不解者,蓋自汗緣裡熱鬱蒸而出,乃邪汗非正汗也,仍宜開達其伏邪為要。風溫風熱,如邵氏熱鬱湯(邵步青四時病機方)、梔豉芩葛湯(陸久芝不謝方)之類,濕溫濕熱,如連樸飲(王孟英霍亂論方)、新定達原飲(樊開周先師驗方)之類,隨症酌用可也。至其發汗諸方,辛涼輕劑如蔥豉加葛根湯(王燾外臺方)、葛根蔥白湯(和劑局方)劉氏桔梗湯(河間六書方)、加味梔豉湯(樊先師驗方)之類,辛涼重劑如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方)千金清肺湯、千金葳蕤湯(孫思邈千金方)、葛根橘皮湯(外臺方)、知母解肌湯、知母乾葛湯(朱肱活人書方)、荷杏石甘湯(葉天士醫案方)、加減三黃石膏湯(顧松園醫鏡方)、增損三黃石膏湯(楊玉衡寒溫條辨方)、蔥豉白虎湯(趙晴初醫案方)之類,此皆辛以散風,涼以泄熱,為治溫熱內發風寒外搏之要方。其間有風寒搏束過甚而溫熱伏邪不能外達者,則蔥豉加葛根麻黃湯(外臺方),蘇羌飲(劉草窗廣嗣全書方)之類,亦可暫用以疏散。亦有風寒遏伏太甚而濕熱伏邪不克外潰者,則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九味羌活湯(張潔古方)之類,正可暫用以開達,初不必嫌其辛溫化燥也。其芳淡輕劑如蔥豉湯調天水散(河間六書方)、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方)、藿樸夏苓湯(石芾楠醫原方)、藿樸二陳湯(樊師驗方)之類,芳淡重劑如六神通解散(局方)、茵陳胃苓湯(萬密齋幼科發揮方)、加味五苓散、加味二陳湯(石氏醫原方)之類,此皆芳香闢穢,辛淡化濕,為治濕溫濕熱濕重挾穢之初方。若濕開熱透熱重於濕者,則宜苦辛開泄,治在上中二焦,不在發表之例。外此,又有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四:如裡熱閉甚,用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大柴胡合大承氣湯(河間六書方)之類,以疏通其里結,一不已而再,再不已而三,直待里邪逐盡,表裡通徹,多有戰汗而解者,此其一。又如裡熱燥甚,病者思得涼水,久而不得,忽得痛飲,飲盞落枕而汗大出即解者,此其二。又如平素氣虛,屢用汗藥而不得汗,後加人參於解表藥中,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局方)之類,覆杯即汗者,此其三。又如陰虛及奪血液枯之人,用純表藥全然無汗,後用潤燥生津藥於輕解方中,如七味蔥白湯(外臺方)、加減葳蕤湯(一名加減蔥豉湯,張氏醫通方)之類,而汗出如水者,此其四。謹摘諸汗症列下:
白話文:
所謂的「發表法」,指的是所有能使身體發汗、使膿包(㾦)排出、讓疹子(疹)顯現、使斑點(斑)出現、讓丹毒(丹)浮現、使痧疹(痧)透出、讓麻疹(瘄)發出、讓痘瘡(痘)長出的治療方法。溫熱病最重要的就是將潛伏的邪氣透發出來,而這些邪氣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有所附著。當邪氣附著在皮膚、肌肉等處時,如果不用發表的方法,邪氣就沒有出路,所以發表法是治療溫熱病的一種重要方法。
發表法的重點不只在於發汗,更在於疏通身體的鬱結閉塞,宣通氣血。如果鬱結閉塞在體表,就用辛涼、芳香、清淡的藥物來發散;如果鬱結閉塞在半表半裡之間,就用苦味、辛味且能調和的藥物來發散。
對於體內陽氣過盛的人,要飲水來補充體液;對於體內陰液不足的人,要用生津潤燥的方法;對於氣機阻滯的人,要宣通氣機;對於血液凝滯的人,要疏通經絡瘀血。這樣一來,有膿包的就能使膿包發出,有疹斑的就能使疹斑發出,有麻疹的就能使麻疹發出,有痘瘡的就能使痘瘡發出。必須觀察到體表沒有任何一點阻滯,才算是完美的發表法。這種治療溫熱病的發表方法,與治療風寒的發表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謹慎列出一些發表有效的方子:
一、溫熱發汗:
雖然宜用辛涼開達的藥物,但在初期,為了使邪氣透發,必須注重用辛散的藥物,輔以輕清的藥物,這樣才能避免涼藥抑制邪氣的弊端。當潛伏的邪氣傳變到體表時,病情輕微的,用些表藥就能發汗而散;病情嚴重的,即使服用大量麻黃、葛根、羌活、防風等藥物,也不一定能發汗。這時,必須要清除經絡中的熱邪,宣通氣機,來治療溫熱病;或者開解濕邪引起的鬱結,通達身體深處,來治療濕溫病。必須等到潛伏的邪氣完全發出,表裡都通透,然後才有可能出現戰汗或大汗而病解。
也有不用發汗藥,卻自己汗流不止而病邪始終不解的,這是因為自汗是體內熱邪鬱積蒸發所致,是邪汗而不是正汗,仍然要以開散潛伏的邪氣為主。對於風溫、風熱的病症,可以使用像邵氏熱鬱湯、梔豉芩葛湯之類的藥方;對於濕溫、濕熱的病症,可以使用像連樸飲、新定達原飲之類的藥方,要根據病情來選擇使用。
至於發汗的藥方,辛涼的輕劑有像蔥豉加葛根湯、葛根蔥白湯、劉氏桔梗湯、加味梔豉湯等;辛涼的重劑有像麻杏石甘湯、千金清肺湯、千金葳蕤湯、葛根橘皮湯、知母解肌湯、知母乾葛湯、荷杏石甘湯、加減三黃石膏湯、增損三黃石膏湯、蔥豉白虎湯等。這些藥方都是用辛味來疏散風邪,用涼性來發洩熱邪,是治療溫熱病內發和風寒外襲的重要方劑。
如果風寒侵襲過於嚴重,導致溫熱潛伏的邪氣無法透發,那麼可以使用像蔥豉加葛根麻黃湯、蘇羌飲等藥方,暫時疏散風寒。也有風寒抑制過於嚴重,濕熱潛伏的邪氣無法潰散的情況,那麼可以使用像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等藥方,暫時開通氣機,不必顧慮藥物的辛溫之性會導致乾燥。
芳香清淡的藥方,有像蔥豉湯調天水散、茵陳五苓散、藿樸夏苓湯、藿樸二陳湯等;芳香厚重的藥方,有像六神通解散、茵陳胃苓湯、加味五苓散、加味二陳湯等。這些藥方都是用芳香的藥物來闢除穢濁,用辛淡的藥物來化解濕邪,是用來治療濕溫、濕熱、濕邪重的,且夾雜穢濁的病症的初期方劑。如果濕邪開解而熱邪透發,熱邪重於濕邪時,就應該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開洩,這是治療上、中二焦的病症,而不是發表的方法了。
此外,還有不用發汗藥也能自汗而病解的情況,共有四種:
- 體內熱邪鬱結嚴重,用三黃瀉心湯、許氏大黃湯、大柴胡合大承氣湯等藥物來疏通裡面的結滯,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裡面的邪氣清除乾淨,表裡都通透,往往會出現戰汗而病解,這是第一種。
- 體內熱邪過於乾燥,病人想喝涼水,但很久都喝不到,忽然喝到痛快,喝完後枕頭一落,汗水大量流出就病解了,這是第二種。
- 平時身體虛弱,多次使用發汗藥都無法發汗,後來在解表藥中加入人參,例如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一服藥就發汗了,這是第三種。
- 身體陰虛或失血過多的人,單用發汗藥完全沒有汗,後來在輕微的解表藥中加入滋潤燥邪、生津液的藥物,例如七味蔥白湯、加減葳蕤湯(也叫加減蔥豉湯)等,就汗如雨下,這是第四種。
謹慎摘錄了各種汗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