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6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66)

1. 補益法

景岳新方)、參燕異功煎(潞黨參一錢,光燕條八分,生曬術五分,浙茯苓一錢,炙甘草、新會白各八分。見何書田醫學妙諦)、參粉甘芍湯(西黨參錢半,南花粉三錢,炙甘草八分,炒白芍錢半。唐容川血證論方)之類;而慎柔養真湯(西黨參、生曬朮、嫩棉耆、甜石蓮各錢半,淮山藥、生白芍、提麥冬各三錢,炙甘草六分,北五味二分。慎柔五書方)煎去頭煎,止服二三煎,取甘淡以養脾,深得清滋脾陰之秘法。

清補肝陰,如吳氏小定風珠(溫病條辨方)、加減四物湯、四物絳復湯、阿膠雞子黃湯(均見沈樾亭驗方傳信)、地骨皮飲(地骨皮五錢,粉丹皮、細生地、生白芍各三錢,歸身錢半,川芎五分。見陳修園時方歌括)、酒瀝湯(焦山梔、粉丹皮、歸身各錢半,生白芍三錢,鱉血柴胡八分,辰茯神三錢,生曬術五分,蘇薄荷三分,陳酒一匙,淡竹瀝一瓢,和勻同沖。

張氏醫通婦科方)等選用:而魏氏一貫煎(細生地三錢,歸身、麥冬各錢半,北沙參四錢,甘杞子一錢,川楝子錢半,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六分。見魏玉橫續名醫類案)柔劑和肝,善治胸脘脅痛,吞酸吐苦,疝氣瘕聚,一切肝病,尤為清滋肝陰之良方。清補內腎之陰,如甘露飲(宋和劑局方)、知柏地黃湯(戴氏廣溫疫論)、顧氏保陰煎(見松園醫鏡)、新加六味湯(見周小顛三指禪)等選用。

腦督外腎之陰,則精髓也,蓋以腦為髓海,督為脊髓,外腎主藏精,非黏膩之物不能填之。清補腦腎之陰,如六味加犀角湯(見陸定圃冷廬醫話)桑麻六味湯(見何書田醫學妙諦)救陰滋任湯、清滋脊髓湯(熟地炭、炙龜板各四錢,鹽水炒川柏八分,知母錢半,豬脊髓一條,甲魚頭一枚,煎成,沖甜醬油半瓢。均何廉臣驗方)等選用。

總之,清補之法必須清而不涼,滋而不膩,時時兼顧脾胃,庶足為病後滋陰之善法。

二、溫補之法,,張景岳所謂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然亦有辨:一胃中之陽,後天所生者也;一腎中之陽,先天所基者也。胃中之陽喜升浮,虛則反陷於下,再行清降,則生氣遏抑不伸;腎中之陽貴降納,虧則恆浮於上,若行升發,則真氣消亡立至;此陽虛之治有不同也。

溫補胃陽,首推理中湯(別直參錢半,湖廣朮錢半,炒乾姜八分,炙甘草八分)、黃耆建中湯(皆仲景方)二方為主,次如養中煎(潞黨參三錢,浙茯苓二錢,炒扁豆二錢,炒黃乾薑、炒山藥各一錢,炙甘草八分)、五君子煎(西黨參三錢,江西術,浙茯苓各二錢,炒乾薑、炙甘草各一錢)、聖朮煎(冬白朮五錢,炒乾薑、蒙自桂各一錢,炒廣皮八分)、苓朮二陳煎(浙茯苓三錢,炒冬朮、姜半夏各二錢,炒廣皮、炒乾姜各一錢,澤瀉錢半,炙甘草八分。以上皆景岳方)、歸耆建中湯(葉天士醫案方)之類,皆可對症選用。

白話文:

補益法

補益脾陰的方法,例如參燕異功煎、參粉甘芍湯等方劑,以甘淡之味滋養脾陰,深合清滋脾陰的要訣。 服用時煎去第一煎,只喝後兩三煎即可。

清補肝陰的方劑,例如吳氏小定風珠、加減四物湯、四物絳復湯、阿膠雞子黃湯、地骨皮飲、酒瀝湯等。其中魏氏一貫煎為柔潤之劑,善於調理肝臟,治療胸脇疼痛、吞酸吐苦、疝氣瘕聚等肝病,尤其擅長滋養肝陰。

清補腎陰的方劑,例如甘露飲、知柏地黃湯、顧氏保陰煎、新加六味湯等。

補益腦督外腎之陰(精髓),需用黏膩之物來滋補,因腦為髓海,督脈為脊髓,腎藏精。 例如六味加犀角湯、桑麻六味湯、救陰滋任湯、清滋脊髓湯等方劑。

總而言之,清補的方法必須清而不寒,滋養而不膩滯,並隨時注意脾胃的狀況,才能達到病後滋陰的良好效果。

溫補的方法,張景岳認為應「補而兼暖」,使用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但需區分胃陽和腎陽:胃陽為後天之陽,喜升浮,虛則下陷;腎陽為先天之陽,貴於下降,虛則上浮。因此,溫補陽虛的方法也需有所不同。

溫補胃陽,主要用理中湯、黃耆建中湯等方劑,其次還有養中煎、五君子煎、聖朮煎、苓朮二陳煎、歸耆建中湯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