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7)
第二卷 (7)
1. 溫燥法
溫熱為伏火症,本不當用溫燥,然初起客寒包火,搏束過甚,致伏邪不能外達,不得不暫用溫散法,如劉氏蘇羌飲、局方芎蘇散之類;亦有濕遏熱伏,抑鬱太甚,致伏邪不能外出,不得不暫用辛燥法,如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之類;一經寒散熱越,濕開熱透,即當轉用他法,以速清其伏邪,此在表兼寒兼濕之當用溫燥法也。
更有初起夾水氣症,在表時不宜純用辛涼發散,若純用辛涼,則表必不解而轉見沉困;有里症不可遽用苦寒,若早用苦寒,則裡熱內陷,必轉加昏蒙;此水氣鬱遏伏邪,陽氣受困,宜於發表清裡藥中加溫燥之品以祛水氣,如藿香、厚朴、半夏、蒼朮、草果、豆蔻、廣皮、赤苓等品,皆可對症酌用,迨水氣去,郁遏開,然後議攻議涼,則無不效者矣。
白話文:
伏火症本不適合用溫燥的藥物,但初期如果寒邪包火,過於束縛,導致伏邪無法外達,就不得不暫時使用溫散的方法,比如劉氏蘇羌飲、局方芎蘇散之類。同樣的,如果濕氣阻遏熱氣,鬱悶太甚,導致伏邪無法外出,也必須暫時使用辛燥的方法,比如藿香正氣散、九味羌活湯之類。一旦寒邪散去,熱氣外洩,濕氣消散,熱氣透出,就應轉換方法,迅速清除伏邪,這就是表證兼有寒邪和濕氣時,需要暫時使用溫燥方法的原因。
此外,如果初期伴有水氣症,在表證階段不宜單純使用辛涼發散的藥物,因為單純使用辛涼藥物,表證就不會解除,反而會出現沉困;而里證則不能急於使用苦寒藥物,如果過早使用苦寒藥物,裡熱會內陷,導致昏蒙加重。水氣鬱結阻遏伏邪,陽氣受困,應該在發表清裡藥中加入溫燥藥物來祛除水氣,比如藿香、厚朴、半夏、蒼朮、草果、豆蔻、廣皮、赤苓等,都能根據病情酌情使用。等到水氣消退,鬱結解除,才能考慮攻邪和清熱,這樣一定能取得效果。
又有夾冷食傷胃,往往有脈沉肢冷者,若胸膈痞滿,舌苔白厚,益為食填膈上之明證,即當用溫化燥削,如加味平胃散(戴北山驗方)、沉香百消曲(道藏方)、絳礬丸(張氏醫通方)之類,甚則用吐法以宣之,如椒鹽湯、生蘿蔔汁等,使膈開而陽氣宣達,然後伏邪外潰,或當解表,或當清裡,自無誤治矣。此在裡夾水夾食之當用溫燥法也。
此等兼症夾症,每用溫燥藥見功者,遂相訟清熱瀉火之非,歸咎於冰伏涼遏之弊,不知溫熱乃其本氣,兼夾乃其間氣也,豈可拘執兼症夾症之用溫燥法見功,遂並其溫熱本症之當用清涼而一概抹煞也耶。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吃冰冷食物傷了胃,常常會出現脈搏沉細、四肢冰冷的症狀。如果胸口和橫膈膜感到悶脹、舌苔白厚,更可以確定是食物堆積在橫膈膜上的明顯證據。這時應該用溫暖化解、乾燥消化的藥物治療,例如加味平胃散(戴北山驗方)、沉香百消曲(道藏方)、絳礬丸(張氏醫通方)等。情況嚴重的話,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宣洩,比如椒鹽湯、生蘿蔔汁等,讓橫膈膜舒展,陽氣暢通,然後再根據情況選擇解表或清裡,就不會錯治了。這就是內裡夾雜寒涼和食物積滯時,應該使用溫燥方法的道理。
這種兼症夾症,每每用溫燥藥物見效,有些人便會因此否定清熱瀉火的功效,將病症歸咎於寒涼阻遏的弊端。他們不知道溫熱是身體的本氣,兼症夾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怎麼能因為兼症夾症用溫燥法有效,就一概否定本氣應該用清涼的道理呢?
更有並無兼症夾症,而邪深入里,失於攻下,而熱深厥深,反欲擁被向火,凜凜惡寒,身冷肢厥,而二三處獨見火症,如目大小眥赤,舌苔黃黑燥,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稀黃極臭,或下利鮮血,此皆熱深陽郁之象,當以溫燥通郁為主,佐以辛涼透熱,如新定達原飲、加減藿樸夏苓湯之類,使裡氣通而鬱陽發,反大熱而煩渴,即轉機而用清用下,以收全功者甚多。
至若本系溫熱伏邪,因其人平素陽虛,或年已衰老,醫用發表攻裡太過,至汗出不止,嘔利俱作,四肢微厥,脈微惡寒者,不得不暫用溫燥扶陽,如胃苓湯合半硫丸之溫運脾陽,朮附湯合半硫丸(皆吳氏溫病條辨方)之溫固命陽;但須知雖屬陽虛,卻從熱症來而陰必虧,半硫桂附,亦不可過用,當佐以護陰藥為妙,如歸耆建中湯、參附養榮湯之類,皆可酌用。
白話文:
有些患者沒有兼症夾症,但邪氣深入體內,沒有及時用藥攻下,導致熱邪深入,寒邪也深入,患者反而想蓋被子靠近火爐,感到冷得發抖,身體冰冷,四肢發涼,但卻在某些部位出現熱症,例如眼角發紅、舌苔黃黑乾燥、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稀黃臭味重,甚至出現血便,這些都是熱邪深伏、陽氣鬱結的表現。治療應以溫燥通鬱為主,輔以辛涼透熱,可以使用新定達原飲、加減藿樸夏苓湯等藥方,讓裡氣通暢,陽氣發散。如果患者出現發熱口渴,則應轉變治療方向,使用清熱瀉下的藥物,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另外,有些患者本就體內有溫熱伏邪,但因為平時陽氣虛弱,或者年紀已大,醫生使用發散攻裡的藥物過於猛烈,導致汗出不止,嘔吐腹瀉,四肢發涼,脈象微弱,伴有畏寒,這種情況就必須暫時使用溫燥扶陽的藥物,例如胃苓湯合半硫丸溫運脾陽,朮附湯合半硫丸溫固命陽。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屬於陽虛,但由於是由熱症發展而來,所以陰氣必然不足,因此半硫桂附等藥物也不能過量使用,應輔以滋陰藥物,例如歸耆建中湯、參附養榮湯等,都可以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總之此症溫補略緩及溫補不到必死,或過用溫補,陽雖回而陰竭亦死,此處不可不斟酌至當也。又如濕溫濕熱方伏於膜原,未經傳變之時,胸膈必多痰滯,有見其煩躁而過用知膏芩連者,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麥冬者,有病者自認火症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薺太早者,皆能抑鬱陽氣,壅閉伏火;火遏於中下二焦,停痰滯於上焦,每見惡寒胸痞,甚則煩躁昏譫,宜先以宣導痰滯為主,如加味二陳湯、藿樸二陳湯、吳氏導痰湯、三子導痰湯之類,痰滯通則伏火之症發現,隨其傳變以施涼解攻利之劑,乃有效也。以上溫補溫化二法,非治溫熱正病,特救藥誤食誤耳。
白話文:
總之,這種病症如果溫補過於緩慢或溫補不足,患者必定會死亡;若過度使用溫補藥物,雖然陽氣回升,但陰氣耗竭也會致死。因此,用藥時必須謹慎斟酌,不可馬虎。
另外,像是濕溫濕熱之症,病邪潛伏在肌表,尚未傳變的時候,患者胸膈部位常常會有痰滯,有些人見其煩躁,便過度使用知母、黃芩、黃連等藥物;有些人見其口渴,便急著使用生地黃、麥冬等藥物;還有些人誤以為是火症,便放任自己吃冰涼的西瓜、梨子、薺菜等食物,這些做法都會抑制陽氣,阻礙伏火。火氣被遏制在中焦和下焦,痰濁停滯在上焦,患者常常會出現惡寒、胸悶,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煩躁、昏譫等症狀。此時應該先以宣導痰滯為主,例如使用加味二陳湯、藿香樸實二陳湯、吳氏導痰湯、三子導痰湯等方劑。痰滯通暢後,伏火的症狀才會顯現,根據傳變的狀況,再使用清涼解表、攻利等藥物治療,才能有效。
以上溫補和溫化兩種方法,並不是治療溫熱病的正治之法,只是用來救治誤食藥物或誤食食物而導致的病症。
總之溫熱諸症中,惟濕溫一症,其病情半陰半陽,其病原水火互結,其病狀反復變遷,不可窮極,在上焦如傷寒,在下焦如內傷,在中焦或如外感,或如內傷,至其變症則有濕痹、水氣、咳嗽、痰飲、黃汗、黃疸、腫脹、瘧疾、痢疾、淋症、帶症、便血、疝氣、痔瘡、癰膿等症,其間宜清涼芳烈者固多,宜溫化燥滲者亦不少,方法已詳溫熱即是伏火篇。
若夫病後調理,凡屬濕溫濕熱當以扶陽為法,溫健胃陽如香砂理中湯、六君子湯之類,溫升脾陽如補中益氣湯、參胡三白湯之類。然亦有病後化燥,有當用甘涼濡潤者,或有用酸甘化陰者,全在臨症者活法機變也。謹述宜溫燥諸症,條列於下:
白話文:
總之,在所有溫熱病症中,濕溫症最為特殊,病情介於陰陽之間,病因是由水火相結而產生,症狀變化多端,難以完全掌握。在身體上部表現得像傷寒,在底部則像內傷,在中部則可能像外感,也可能像內傷。濕溫症的併發症很多,包括濕痹、水腫、咳嗽、痰飲、黃汗、黃疸、腫脹、瘧疾、痢疾、淋病、帶下、便血、疝氣、痔瘡、癰腫等等。治療上,清涼芳香的藥物固然多用,但溫化燥濕的藥物也並不少見,具體方法已在《溫熱即是伏火篇》中詳細說明。
至於濕溫症後的調理,凡是屬於濕溫或濕熱的,都應該以扶陽為原則,溫暖健脾胃陽氣的藥方例如香砂理中湯、六君子湯等,溫升脾陽的藥方例如補中益氣湯、參胡三白湯等。但也有病後轉為燥熱,需要用甘涼濡潤的藥物,或用酸甘化陰的藥物,這就要看醫師根據具體情況灵活應變了。以下列舉一些適合使用溫燥藥物的症狀。
溫熱兼寒,新涼外束之候: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甚或肩背腰痛,或膝脛痛,口雖不渴,間有煩躁口苦,便溏不爽,小便黃熱,舌苔滑白,或兩邊白中淡黃。
溫熱兼濕,濕遏熱伏之候:凜凜惡寒,甚或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沉困嗜睡,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先寒後熱,狀若濕瘧;舌苔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甚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
溫熱夾水,停積胸脘之候:胸脘滿痛,按之則軟,略加揉按,漉漉有聲,甚則腸下抽痛,乾嘔短氣,或腰重足腫,下利溺少,甚或沉困昏憒;舌苔滑白,間有轉黃轉黑而胖滑,或滿舌黃黑,半邊夾一二條白色,或舌尖舌本俱黃,中間夾一段白色。
白話文:
溫熱兼寒,新涼外束之候
這時候天氣溫熱中帶寒,剛入秋,氣溫下降,寒氣容易從體表入侵。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熱,怕冷無汗,甚至肩背腰痛,或者膝蓋小腿疼痛;雖然不渴,卻偶爾感到煩躁,口苦;大便稀薄不成形,小便顏色黃且發熱,舌苔光滑白膩,或者舌苔兩邊白膩中間帶淡黃色。
溫熱兼濕,濕遏熱伏之候
這時候天氣溫熱中帶濕氣,濕氣阻礙了熱氣的發散。症狀表現為:明顯的怕冷,甚至腳冰冷;頭昏腦脹,感覺頭部像被裹住一樣沉重,身體疼痛難以彎曲伸展,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四肢關節肌肉疼痛,伴隨煩躁;腿腳疼痛並伴隨酸脹感;昏昏欲睡,胸悶氣堵,口渴但不想喝水,或者完全不渴;下午先冷後熱,類似於濕邪引起的瘧疾;舌苔白膩,或者白滑而厚,或者白苔帶灰色且黏膩浮滑,或者白苔帶黑色斑點且黏膩,或者白苔帶黑色紋路且黏膩,甚至舌苔滿布,厚如積粉,緊貼舌面難以剝落。
溫熱夾水,停積胸脘之候
這時候溫熱夾雜水濕,停留在胸脘部位。症狀表現為:胸脘部位脹滿疼痛,按壓時軟軟的,輕輕揉按就會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嚴重時會出現腸子下墜抽痛,乾嘔氣短,或者腰部沉重、腳腫、腹瀉、尿量減少,甚至昏昏沉沉;舌苔光滑白膩,偶爾會轉變成黃色或黑色,且又胖又滑,或者舌苔滿布黃色和黑色,舌苔一側夾雜一兩條白色條紋,或者舌尖和舌根都是黃色,中間夾雜一段白色。
溫熱夾冷食,填塞膈脘之候:惡食吞酸,噯氣脹滿,欲吐不吐,嘔逆痞悶,甚或脈沉肢冷,舌苔白厚,微間淡黃。
溫熱夾虛,涼瀉太過之候:氣少息促,聲顫無力,語不接續,喜向里睡,汗出惡寒,嘔利俱作,四肢微厥,甚或兩足冷甚,舌色淡紅圓厚,或淡晦少神,或舌青胖嫩。
溫熱夾痰,冷遏太過之候:頭目昏眩,胸膈痞悶,按之不痛,口吐涎沫。懊憹煩躁,甚或神昏如迷,舌苔白滑黃滑不等。
白話文:
溫熱病症中,患者體虛,又因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飲食,導致氣虛陽虛,出現以下症狀:氣短,呼吸急促,聲音嘶啞無力,說話斷斷續續,喜歡向內側睡覺,出汗怕冷,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四肢微寒,嚴重者雙腳冰冷,舌色淡紅,舌頭圓厚,或淡晦無光澤,或舌頭青紫肥胖柔軟。
溫熱病症中,患者體內有痰,又因寒邪阻遏,導致氣機不暢,出現以下症狀:頭昏眼花,胸悶,按壓胸部不痛,吐口水,煩躁不安,嚴重者神志不清,舌苔白滑或黃滑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