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21)
第一卷 (21)
1. 兼濕、兼燥
其四兼濕,病名濕溫,一名濕熱;其五兼燥,病名溫燥,一名燥熱。其實即濕火、燥火症也,已詳前溫熱即是伏火篇,茲不贅。惟戴氏原論:謂伏邪多汗,兼暑更多汗,則表必虛,故發表之味,不可妄用。至濕熱最宜分利燥脾,木通為上,滑石次之,豬苓、赤苓、澤瀉又次之,蓋分利則濕與熱皆從清道出,邪有去路。此論真足啟迪後學也。
白話文:
在四種疾病中,有一種是兼有濕氣的,這種病被稱為濕溫,也可以叫做濕熱。另一種是兼有乾燥特徵的,這種病被稱為溫燥,或者叫做燥熱。實際上,這兩種病就是濕火和燥火的病症,已經在前面的「溫熱即是伏火」篇詳細說明過了,這裡就不重複解釋。
戴氏在原始理論中提到:潛藏的邪氣會使人多汗,如果再加上暑氣,就會讓人出汗更多,這就導致體表的防禦能力下降,所以不能隨便使用能促進發汗的藥物。至於濕熱這種病,最適合用能利尿和燥脾的藥物來治療,其中木通是最佳選擇,其次是滑石,再次是豬苓、赤苓和澤瀉。因為這些藥物能幫助濕氣和熱氣通過泌尿系統排出體外,這樣邪氣就有了出路。這種理論對於後學者來說,確實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
2. 兼毒
其六兼毒,病名溫毒,一名熱毒,通稱時毒。有風毒、穢毒之別。
風毒者,即風溫時毒也,症勢較各種溫熱症為尤重。治法當分三種:
一、溫毒痄腮及發頤,初起咽痛喉腫,耳前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口噤難開,俗名大頭瘟、蝦蟆溫者是也。加減普濟消毒飲主之,或用代賑普濟散,一日五六服,或嚥下或含漱,最效;荊防敗毒散加金汁,亦妙。外腫處貼水仙膏,貼後,若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過敷則痛甚而爛,須易三黃二香散敷之。若熱毒熾盛,神昏譫語者,必須清涼解毒,芳香宣竅,如伍氏涼血解毒湯、費氏清火解毒湯之類,加瓜霜紫雪丹主之。若熱結便閉,神昏痙厥者,必須大劑涼瀉,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主之;下後,可用竹葉地黃湯,涼血救液。總之,此症凡用疏散,須防化燥,必佐苦寒甘涼,以清火救津也。凡用清涼,須防冰伏,必佐活血疏暢,恐凝滯氣血也。
二、溫毒發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脈浮沉俱盛,壯熱煩躁,起臥不安,外或頭面紅腫,咽喉腫痛,吐膿血,面赤如錦紋,身痛如被杖:內則煩悶嘔逆,腹痛狂亂,躁渴,或狂言下利。如是而發斑者,點如豆大而圓,色必紫黑而顯,胸背腰腹俱稠。毒氣瀰漫營衛,三焦壅閉,燔灼氣血,斯時而任白虎之化斑、犀角大青之解毒,邪毒得涼而愈郁,反致不救;惟下之則內壅一通,邪氣因有出路,斑毒亦從而外解矣。治法惟紫草承氣湯、拔萃犀角地黃湯二方合用,加金汁、皂角刺最效。病勢極重者,症必渾身發臭,不省人事,口開吹氣,舌現黑苔黑瓣底,必須用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加重四倍,循環急灌,一日夜連投多劑,病人陸續瀉出極臭之紅黑糞,次日舌中黑瓣漸退,始漸輕減,若下後,斑不透,犀角大青湯;已透;熱不退,本湯去升麻、黃芩,加西洋參、鮮生地、銀胡、地骨皮,清潤之。發斑已盡,外熱已退,內實不大便,間有譫語,只須雪羹調葉氏神犀丹,以清泄之。至其辨法,發斑紅赤者為胃熱,紫為胃傷,黑為胃爛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不妨;稠密成片,紫色者,半死半生:雜色青紫者,十死不一生矣,惟斑色紫者雖為危候,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連投數劑,亦可十中救二三;若斑黑色而下陷者,必死。
三、溫毒喉痧,俗稱爛喉痧。多發於春冬之際,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發則始必惡寒,後但壯熱煩渴,斑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痛疼腫爛,或紅腫而痛,或但痛不腫不紅,甚則白腐喉爛:微者飲食如常,甚則胸痞咽阻不能食。脈形弦數,或濡數,或沉數,或沉弦不數,或右寸獨大,或兩寸並沉,或左部兼緊。惟痧有一見即化者,有透後始化者。其症雖一團火熱內熾,而表分多風邪外束。醫家見其火熱甚也,率投以犀、羚、芩、連、梔、柏、膏、知之類,寒涼強遏,輒至隱伏昏閉,或喉爛廢食,延挨不治;或便瀉內陷,轉眼凶危。治法:初起時,急進解肌散表,使溫毒外達,如劉氏桔梗湯去黃芩,加紫草、丹皮、栝蔞皮、川貝母之類,或加減普濟消毒飲去板藍根,加紫花地丁、野菊葉、大青、葦莖之類。若蟬衣、葛根、皂角刺三味,痧點隱約不透者,可暫用以透達,見痧點後,切不可用。如冬天寒甚,痧毒因外寒束縛,而不得透出者,暫用蜜炙麻黃,少則三分,多至五分,但取輕揚之性,以達毛竅;往往一劑立見,見後切勿再用。且喉痧未有無痰涎者,方中必加生蘿蔔四兩、鮮青果四枚,煎湯代水。其次即當下奪。燎原之勢,非杯水所能滅,所以僅施清滋不為功。下藥首推風化硝、生錦紋,其次青瀉葉、郁李淨仁,又次淡海蟄、生蘿蔔;其方如陳氏四虎飲、拔萃犀角地黃湯,加元明粉、金汁之類,最效。其用下之法,略如吳又可洽疫之意,必大便行過數次,脈靜身涼,苔轉薄白,飲食漸復,然後內無留邪,火不復熾矣。然此為病勢最重者言之。若進解肌散表後,表邪已解,火熾已盛,痧透脈弦,喉爛舌絳,口渴神煩,二便尚通者,只須重用清化,如陳氏奪命飲、犀羚二鮮湯之類足矣。清泄餘火,喻氏清燥救肺湯、陳氏清肺飲、曹氏桑丹瀉白散三方加減;善後調理,或養胃陰,如葉氏養胃湯之類;或和胃氣,如金匱麥門冬湯之類;或清養肺液,如耐修子養陰清肺湯之類;或滋腎涼肝,如桑麻六味湯之類,對症酌用可也。
白話文:
兼毒
這裡說的兼毒,是一種叫做溫毒的疾病,也叫做熱毒,通常也被稱為時毒。這種病可以分為風毒和穢毒兩種。
所謂的風毒,就是風溫時毒,它的病情比其他各種溫熱病都要嚴重。治療方法應該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溫毒引起的痄腮和發頤,剛開始會出現咽喉疼痛腫脹,耳朵前後和臉頰都會腫起來,臉色會變得很紅;有時候喉嚨不痛,但只有外表腫脹;嚴重時會出現耳聾、嘴巴緊閉難以張開的情況,俗稱大頭瘟、蛤蟆溫。這種情況可以用加減普濟消毒飲來治療,或者用代賑普濟散,每天服用五六次,可以吞服或者含漱,效果很好;荊防敗毒散加上金汁也很有用。外表腫脹的地方可以貼水仙膏,貼了之後,如果皮膚之間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小黃瘡,就不要再敷水仙膏了,再敷會很痛,甚至會潰爛,需要換成三黃二香散來敷。如果熱毒太盛,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就必須用清涼解毒、芳香開竅的藥,比如伍氏涼血解毒湯、費氏清火解毒湯之類的,加上瓜霜紫雪丹。如果熱毒導致便秘、神志不清、抽搐,就必須用大劑量的涼瀉藥,比如拔萃犀角地黃湯,加上金汁、元明粉;瀉藥服用後,可以用竹葉地黃湯來涼血救液。總之,這種病在用疏散藥的時候,要小心藥性燥熱,必須配合苦寒甘涼的藥來清熱救津液。凡是用清涼藥的時候,要小心藥性冰冷,導致邪氣被冰伏,必須配合活血疏通的藥,以免氣血凝滯。
第二種是溫毒引起的發斑,並不是因為發汗或瀉下不當引起的。剛開始的時候,脈象浮沉都比較強盛,會出現高燒、煩躁、坐立不安,外面可能會出現頭面紅腫、咽喉腫痛、吐膿血、臉色紅得像錦紋、全身疼痛像被鞭打一樣;裡面則會出現煩悶、噁心、腹痛、狂躁、口渴,甚至胡言亂語、腹瀉。如果出現發斑,斑點像豆子一樣大而圓,顏色一定是紫黑色,並且很明顯,胸、背、腰、腹都會很密集。這是因為毒氣瀰漫在營衛之間,三焦被堵塞,熱毒燒灼氣血。這個時候如果用白虎湯之類的藥來化斑、用犀角大青湯來解毒,邪毒遇到涼藥反而會更加鬱結,導致無法救治;只有用瀉下的方法才能疏通體內的阻塞,讓邪氣有出路,斑毒也會隨之散去。治療方法最好是用紫草承氣湯和拔萃犀角地黃湯兩種藥方合用,加上金汁、皂角刺效果最好。如果病情非常嚴重,會出現全身發臭、不省人事、嘴巴張開呼氣、舌頭出現黑色苔蘚和黑瓣,就必須用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的用量要加重四倍,不停地快速灌藥,一天一夜連續服用很多劑,病人會陸續排出非常臭的紅黑色糞便,第二天舌頭中的黑瓣會逐漸消退,病情才會逐漸減輕。如果瀉下後,斑點沒有消退,就用犀角大青湯;如果斑點已經消退,但高燒不退,就用原來的藥方去掉升麻、黃芩,加上西洋參、鮮生地、銀胡、地骨皮來清熱滋潤。如果發斑已經全部消退,高燒也退了,但是大便不通,偶爾會胡言亂語,只需要用雪羹調和葉氏神犀丹來清泄。至於辨別方法,發斑紅色是胃熱,紫色是胃受損,黑色是胃腐爛。總的來說,鮮紅色發斑是吉兆,即使很多也沒有關係;如果斑點密集連成片,顏色是紫色的,就有一半的機會活,一半的機會死;如果斑點顏色雜亂,青紫相間,幾乎是十死一生。只有斑點顏色是紫色的,雖然很危險,但如果連續服用黃連解毒湯和犀角地黃湯,也有可能十個中救活兩三個;如果斑點是黑色的並且下陷,就一定會死。
第三種是溫毒引起的喉痧,俗稱爛喉痧。這種病多發於冬春季節,不分老幼,都會互相傳染,發病初期會怕冷,之後會出現高燒、口渴、全身出現像錦紋一樣密集的紅色斑點,咽喉疼痛腫爛,有的只是紅腫疼痛,有的只是疼痛不腫不紅,嚴重時會出現喉嚨潰爛,輕微的可以正常飲食,嚴重的會出現胸悶、咽喉阻塞難以進食。脈象表現為弦數、濡數、沉數、沉弦不數、右寸獨大、兩寸並沉、左部兼緊等。痧有一發出來就消散的,也有等痧完全透出來才消散的。雖然病症表現為體內有強烈的火熱,但表面多有風邪束縛。醫生看到病人發熱很嚴重,就用犀角、羚羊角、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石膏、知母之類的寒涼藥來強行壓制,往往會導致邪氣隱藏起來,出現昏迷、喉嚨潰爛、無法進食、病情拖延不愈;或者出現腹瀉、邪氣內陷,轉眼就變得非常危險。治療方法:剛開始的時候,要趕緊用解肌散表的藥,讓溫毒從體表散發出去,比如劉氏桔梗湯去掉黃芩,加上紫草、丹皮、栝樓皮、川貝母之類的藥,或者用加減普濟消毒飲去掉板藍根,加上紫花地丁、野菊花葉、大青、葦莖之類的藥。如果用蟬衣、葛根、皂角刺這三味藥,痧點還是隱隱約約不透出來,可以暫時用來透達,看到痧點出來後就絕對不能再用。如果冬天天氣很冷,痧毒因為外寒束縛,而不能透出來,可以暫時用蜜炙麻黃,用量少則三分,多則五分,只是利用它輕揚的藥性來打通毛竅,往往一劑藥下去就能見效,見效後就不要再用了。而且喉痧沒有不出現痰涎的,所以藥方中必須加入生蘿蔔四兩、鮮青果四枚,煎湯當水喝。其次就應該用瀉下藥來攻邪。火勢已經很大了,不是一杯水就能撲滅的,所以只用清熱滋潤的方法沒有用。瀉下藥首選風化硝、生錦紋,其次是青瀉葉、郁李仁,再次是淡海蜇、生蘿蔔;可以用陳氏四虎飲、拔萃犀角地黃湯,加上元明粉、金汁之類的藥,效果最好。這種用瀉下藥的方法,類似於吳又可治療瘟疫的思路,必須讓大便排過幾次,脈搏變得平靜,體溫下降,苔蘚轉為薄白,飲食逐漸恢復,這樣才能確保體內沒有邪氣殘留,火氣不再旺盛。但這只是針對病情最嚴重的情況來說的。如果在用解肌散表的藥後,表邪已經解除了,但火勢還是很旺盛,痧點已經透出來,脈象是弦脈,喉嚨潰爛、舌頭發紅,口渴、心煩,大小便還算通暢,只需要用清化藥,比如陳氏奪命飲、犀羚二鮮湯之類的就可以了。清泄餘熱可以用喻氏清燥救肺湯、陳氏清肺飲、曹氏桑丹瀉白散這三個藥方來加減;善後調理可以用養胃陰的藥,比如葉氏養胃湯之類的;或者用調和胃氣的藥,比如金匱麥門冬湯之類的;或者用清養肺液的藥,比如耐修子養陰清肺湯之類的;或者用滋腎涼肝的藥,比如桑麻六味湯之類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酌情使用。